山西省2020版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I)卷(新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2020版高一上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30题;共60分)
1. (2分)《三字经》写到:“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
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中央集权制度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②④
2. (2分)(2019·成都模拟) 周代遇重大事情需解决时会举行国人(指城邑及其四郊的居民)会议,甚至某些时候可定夺国君的废立,如《左传•僖公十八年》中记载狄人伐卫,卫侯以国让父兄子弟,众不可。

这反映国人会议()
A . 确保了民众参政的权利
B . 破坏了正常的分封体制
C . 制约了周代贵族的权力
D . 巩固了周代的封建统治
3. (2分) (2017高一上·桃江期中) 仔细观察下面两幅不同时期的山东地图。

左图到下图的变化主要说明了古代山东地区()
A . 受中央政府的控制加强
B . 行政机构设置由繁到简
C . 在全国的政治地位提高
D . 中央集权空前强化
4. (2分) (2016高二下·大庆期中) 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

其主观目的是()
A . 确立正统地位
B . 树立专制权威
C . 制造暴政依据
D . 宣扬君权神授
5. (2分) (2017高一上·双流期中) 秦始皇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叉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秦始皇为“求其宁息”而采取的措施是()
A . 南征岭南
B . 推行郡县制
C . 北击匈奴
D . 修筑长城
6. (2分) (2017高一上·太和月考) “它是固定的,我们是行动的,我们到各地都是为它工作的。

”下列能体现这一关系的是()
A . 御史与刺史
B . 中书省与行省
C . 中朝与外朝
D . 三省与六部
7. (2分)史学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
A . 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
B . 内阁制度日渐成熟
C . 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
D . 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
8. (2分)我国古代的内阁决策制度形成于()
A . 唐朝时期
B . 宋朝时期
C . 元朝时期
D . 明朝时期
9. (2分) (2019高二下·南宁期末) 色诺芬在《雅典政制》中写道:“在雅典,奴隶和定居外邦人放肆无比,在那里,你不能打他们,奴隶也不会为你让道……我们已经建立起奴隶与自由人之间的平等、定居外邦人和公民之间的平等”。

材料表明当时的雅典()
A . 政策具备人性化的特点
B . 政策立足于保护奴隶的利益
C . 实现了公民的直接民主
D . 自由人和奴隶是公平平等的
10. (2分)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和伯里克利改革的共同点是()
A . 都打击和削弱了贵族势力,增强了平民的政治权力
B . 都将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C . 都取消了血缘部落,设立地区性部落
D . 都设立了500人会议
11. (2分) (2019高一上·黑龙江月考) 普鲁塔克在《希腊罗马英豪列传》中说到雅典政治时说“这个国家有许多对立的党派如同形形色色的地貌:山地的居民倾心于民主政体,平原偏向寡头统治,生活在海滨的人民向往一种混合的政体。

他们都在防止另外的党派占优势……”对上述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 . 雅典政治派别众多
B . 地理环境对政治影响巨大
C . 雅典人不团结,导致了国家的衰落
D . 雅典的民主政治面临威胁
12. (2分) (2017高三上·天水月考) 《十二铜表法》第9表规定,不得为了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

《万民法》规定,自由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享有国家全面保护的公权和私权。

这些规定体现了()
A . 疑罪从轻
B . 以礼入法
C . 礼法并重
D . 公平正义
13. (2分)(2016·晋城模拟) 罗马帝国时期,活着的皇帝从来不被神化,而总是被看作是一个人.尽管他在法律上居于最高地位。

因此如果他随其所好地提出新的法律规范的话,一旦作出决定,他自己也受其支配。

这表明罗马帝国时期()
A . 皇权神圣不可侵犯
B . 民主政治得以完善
C . 公民反对宗教迷信
D . 皇权受到法律制约
14. (2分) (2018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查士丁尼法典规定:离婚由一方提出,但不是由于对方的过失而是另有正当原因,.-…对当事人双方都不加制裁;……一方主张离婚却无任何正当理由,以致无过失的一方遭受损失,虽准许其离婚,但对主张离婚的一方给予制裁。

这体现了罗马法()
A . 反对婚姻自由
B . 保护弱势群体
C . 维持公序良俗
D . 引导公正理性
15. (2分) (2017高三上·福州月考) 下表是美国制宪会议中出现的三个国会建设方案。

最终方案的形成过程体现了()
方案一(佛吉尼亚方案)方案二(新泽西方案)最终方案(康涅狄格方案)
设立一个按人口比例分配表决权的国会设立一个各州无论大小有同
等表决权的国会
设立各州享有同等表决权的
参议院和按人口数确定代表
确定代表名额的众议院
A . 选举是民主原则的基本体现
B . 国会是代议政体的权力中枢
C . 妥协是现代政治的重要机制
D . 分权是共和制度的关键措施
16. (2分) (2017高一上·宁夏期中) 下图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被英国的资产阶级历史学家称为“光荣革命”,主要是因为()
A . 政变主要是资产阶级与地主贵族之间的一场妥协
B . 政变没有经过大的流血冲突
C . 政变确立了君主立宪制
D . 政变结束了查理二世的统治
17. (2分) (2016高一上·肇庆期末) 近代史上,英、法、美、德都建立了资产阶级代议制,其主要的共同点是()
A . 国家元首都拥有行政实权
B . 内阁成员都由选举产生
C . 议会都拥有立法权
D . 政府首脑都对议会负责
18. (2分)(2017·天津模拟) 汉密尔顿在《联邦党人文集》中说:“在美国的复合共和国里,人民交出的权力首先分给两种不同的政府,然后把各政府分得的那部分权力再分给几个分立的部门。

因此,人民的权利就有了双重保障。

两种政府将互相控制,同时各政府义自己控制自己。

”材料反映了美国民主政治中的()
①人民主权原则②邦联制原则③分权制衡原则④民主共和原则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19. (2分) (2017高一上·和平期中) 《联邦党人论稿》指出:“如果美国继续维持当时‘权力首先是地域性的’政治结构,美洲必然被列强所瓜分,从而丧失独立战争的成果。

”上述材料反映的核心主张是()
A . 维护各州的权力
B . 争取民族独立
C . 加强中央政府权力
D . 建立民族制度
20. (2分)费城会议召开前,华盛顿说:“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强制力量的干预,哪怕是为人们的利益而设计的最好的制度,也难以得到很好的采纳和执行。

”这表明他主张()
A . 维护邦联制
B . 加强中央权力
C . 巩固联邦制
D . 保障各州的权利
21. (2分)(2017·昌平模拟) 法国人拉法耶特被称为“两个世界的英雄”,他20岁时志愿参加了北美独立战争,成为华盛顿的好友,1789年他在美国《独立宣言》起草者杰斐逊的帮助下起草了《人权宣言》,宣言强调国家的最高权力来自于人民。

结合所学判断()
①美国革命影响法国革命
②法国革命影响美国革命
③美国革命开启启蒙运动
④启蒙运动影响法国革命。

A . ①③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②④
22. (2分) (2017·临汾模拟) 1870年法国君主派欲发动政变支待亨利为国王,但亨利声称将会采用1789年革命前的百合花国旗,拒绝使用革命后的三色国旗,这一行为不仅遭到共和派的反对,大多数君主派也转而反对亨利。

这表明当时法国君主派()
A . 试图回复封建君主专制
B . 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C . 反对建立资产阶级政府
D . 代表工业资产阶级利益
23. (2分) (2018高一下·长丰开学考) 英、法、美、德等国的代议制各有特点,但核心思想是一致的,即资产阶级通过设立议会,把国家的立法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

下列对近代西方议会的解读,正确的是()
A . 英国“光荣革命”确立了议会制
B . 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总统对国会负责
C . 法国总统有权解散参、众两院
D . 德意志帝国皇帝主宰议会
24. (2分)图四是英国1782年的一幅漫画。

此漫画反映了()
A . 英国国际地位下降
B . 英美关系亲近友好
C . 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D . 英国愿与美国和解
25. (2分)英国人Sir John Tenniel所画的历史漫画《Dropping the Pilot(俾斯麦下台)》(1890年)非常有名。

根据当时的法律,免去俾斯麦职务的应该是
A . 帝国皇帝
B . 内阁成员
C . 帝国议会
D . 联邦议会
26. (2分)革命就是暴力就有血腥……,但1688年英国发动了一场不流血的政变,史称
A . 光荣革命
B . 工业革命
C . 宪章运动
D . 南北战争
27. (2分) 1689年英国的《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法国1875年宪法、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颁布,标志着这些国家资本主义代议制政体的建立,这说明()
A . 从“人治”到“法治”是近代社会的突出特征
B . 共和政体的确立
C . 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最终确立
D . 欧洲资本主义制度诞生
28. (2分) 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

……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

”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
①开埠通商②协定关税③片面最惠国待遇④领事裁判权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
D . ②④
29. (2分) (2016高二下·辽宁期中)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文中的“这场战争”是()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甲午战争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0. (2分)(2020·广东模拟) 14世纪中期,一场可怕的瘟疫——黑死病在欧洲肆虐,短短的数年间,夺走了2500万条人命,约等于欧洲当时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人们发现笃信基督并没有使他们摆脱厄运。

相反,在亲眼目睹自己的妻儿,兄弟、姐妹、朋友接连去世的不幸事实之后,他们似乎突然顿悟:天下根本没有什么神灵保佑,相信上帝不如相信自己。

不久后,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

这说明()
A . 历史往往是由偶然因素造成的
B . 历史往往受偶然因素的干预呈现一定的无序性
C . 偶然因素对历史起到了加速或者减缓的作用
D . 偶然因素决定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二、非选择题 (共3题;共30分)
31. (10分) (2017高一上·大连期中)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解决私人争执的时候,每个人在法律上都是平等的……在我们的私人生活中,我们是自由的和宽恕的;但是在公家的事务中,我们遵守法律。

——伯利克里的演讲
(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图一、图二所示政治制度的名称和产生的朝代。

图二所示政治制度有何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材料一,二的政治制度有何本质区别?
32. (10分) (2019高三下·阳高月考)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于夏商周时期。

秦汉时期,我国古代监察体系初步建立。

魏晋至隋朝,御史台是国家最高监察机构。

唐朝设立了台院、殿院、察院,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严密的监察系统,此外,还建立了系统的谏官制度。

宋代沿袭唐制,又在地方上的州内设通判监察行政,设提点刑狱司专司刑讼,设转运使监督财政,大大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明朝初年,中央台、殿、察三院合并为都察院,同时,设置独立于都察院的六科给事中监察六部活动,科道并立,地方设按察使司。

清朝形成了“科道合一”的监察体系,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实现了高度的严密统一。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里,监察权力来源于皇权。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虽然具有其独特性,但也难免会受到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具有其局限性。

——摘编自高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探析》
材料二:相对来说,英国有着一套比较完整、灵活的监察制度。

议会监察,是西方现代监察体制的核心,最具权威性与代表性。

议会监察,是“民意代表机关”对政府施政、财政、人事等其他法定事项的监督检查,包括:同意、纠正、纠举、弹劾、审计,以及为完成这些任务所必须的质询、视察和调查、投不信任票等事前防止,事中纠正和中止,事后惩戒和救济等监控规程。

在此基础上,英国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又相继成立了各种不同的监督机构,构成了一个多行业、多地区、多层次、多渠道的监督网络,以教育、防范、惩处为手段,以保护和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巩固政治权力为目标的反腐败机制。

——摘编自张恒《英国监察制度:在漫长曲折的道路上逐步形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古代中国和近代英国监察制度效能的差异,并简要分析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

33. (10分)(2019·定远模拟) 材料一“天朝上国”第一次真正与“地上的世界“接触的代表是满清政府于1877年派出的首位驻外公使郭高焘。

中国派出的第一位常驻西方国家的外交官竞然背负着“道歉“的屈辱使命。

根据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及之后清政府与英、法签订的《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英、法政府于1861-1862年间派遣公使常驻北京。

按照国际外交惯例,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应互派使节。

1875年,英国以“马嘉里事件”(英驻华使馆翻译马嘉里游历云南被当地人打死)要挟清廷,使它在适使问题上作出艰难的决定,即在次年签订的《烟台条约》中明文规定中国派使臣前往英国“道歉“。

清廷决定“道歉“使臣并作公使常驻伦敦。

当时它看中的人选是被奕诉,李鸿章推许为“第一流“洋务人才的郭高焘。

——邬克《他没有给国人丢脸》
材料二:郭嵩焘这时虽然还未曾走出过国门,但是借助于担任过广东巡抚的经历和对西洋事务的经意考察,他对西方列强的见解,不但比保守派,而且比洋务派领袖们也高出了一头,他在这里提出的“西洋立国有本有末”的论断,在中国近代文化交流史上是石破天惊的创见。

当他出使英、法之后,通过对西方的亲身考察,思想更加激进,因而倍受各方攻击;归国之后,闭门居家都不得安宁。

死后,即使李鸿章这样的大员出面请谥,朝廷亦不给。

——王兴国《郭嵩焘的两重不同的历史地位》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委派郭嵩焘为第一任驻西方国家公使的历史背景。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郭嵩焘回国后遭受攻击的原因。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30题;共60分)
1-1、
2-1、
3-1、
4-1、
5-1、
6-1、
7-1、
8-1、
9-1、
10-1、
11-1、
12-1、
13-1、
14-1、
15-1、
16-1、
17-1、
18-1、
19-1、
20-1、
21-1、
22-1、
23-1、
24-1、
25-1、
26-1、
27-1、
28-1、
29-1、
30-1、
二、非选择题 (共3题;共30分)
31-1、
31-2、
32-1、
32-2、
33-1、
33-2、
第11 页共1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