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诊断学MRI课件 女性盆腔疾病MR表现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褐色的旧出血灶也许对应着子宫腺肌症 区域内的出血和含铁血黄素沉积
1A
1B
Figure 1 47岁女性,子宫腺肌症患者, a.大体标本的切面照片显示弥漫性增厚的子宫肌层 b.显微镜下照片(HE染色)显示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和周围的肥厚的 平滑肌
子宫腺肌症的典型表现是在T2WI上有一界限不清的低信号 区域,这是由于丰富的平滑肌细胞增殖;
宫阔韧带的上缘内。 走行:水平向外,环
绕卵巢的上下端及前 缘。 高度:在S3-5之间 长度:8-12cm
输卵管 子宫口
输卵管腹腔口
子宫的应用解剖
位置:盆腔中部膀胱和直 肠之间;前倾1450。
形态:倒梨形,前后略扁 前为膀胱面;后为直肠面。
大小:长*宽*厚约为 8*4*2,
分部:子宫底、 子宫体 子宫峡 子宫颈 子宫腔
3、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仅 次于宫颈癌。
子宫内膜癌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刮宫和细胞学检查,特 别是在肿瘤早期,影像学检查的目的在于估价肿瘤侵 犯子宫的深度、范围、淋巴结转移及远隔转移、以便 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案和估计预后。
MRI:对于临床刮宫和组织学检查发现的子宫内膜癌,MRI检 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判断子宫肌受累的深度、有无宫颈 侵犯和宫外延伸,从而利于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
子宫的年龄变化
女性盆腔的正常MR表现:
一、子宫和阴道
1、子宫肌层的MRI信号因年龄、月经周期而有所不 同。一般子宫肌层在T1WI上为略低信号,T2WI为中 高信号。随月经周期的变化,子宫肌层的信号强度有 一定改变。
2、子宫内膜在矢状位T1WI呈略高信号,子宫中央部 在T2WI呈长带样高信号,为子宫内膜与宫腔内分泌 液所致。子宫肌层与内膜之间结合带(也称暗带), 表现为低信号,为肌层内1/2的血管结构,主要为静 脉。
女性盆腔疾病的 MR诊断
郑运松 陕西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
膀胱肿瘤
膀胱输尿管的正常解剖
膀胱壁包含3层,外层为结缔组织、中层膀胱逼 尿肌、内层为粘膜层,输尿管口位于膀胱三角区, 通常为狭长形,尿道内口位于三角区的顶端,是 膀胱最低的部分。
MRI显示正常膀胱壁的厚度平均为5.4mm左右。 在T1WI上膀胱壁呈中等信号。在T2WI上,认 为膀胱壁信号分2部分,内层为低信号,外层为 中等信号,分别由致密的内层平滑肌和疏松的外 层平滑肌所致。
3、MRI判断子宫肌层深部受侵的正确率为92-97%。
4、对Ⅰa期非侵袭性子宫内膜癌而言,MRI可以无异常改变, 或者仅有子宫内膜的条纹状增宽。一般而言,当子宫内膜的厚 度大于10mm时应考虑内膜有病变。
5、乳头浆液性癌或组织学上Ⅳ度的肿瘤,子宫内膜肿块直接侵 犯浆膜面,并破坏子宫旁脂肪组织,是肿瘤子宫旁扩散的指征。
膀胱尖朝向前 上方,由此沿 腹前壁至脐正 中韧带。膀胱 的后面朝向后 下方,成三角 形,为膀胱底。 膀胱尖与底之 间为膀胱体, 膀胱的最下部 为膀胱颈与前 列腺底相接。
(四)膀胱肿瘤
易发生在40岁以上男性。
膀胱癌:
膀胱癌多为移行细胞癌,膀胱癌易发生在膀胱三角 区和两侧壁,表面常凹凸不平,可有溃疡,少数肿 瘤尚可有钙化。肿瘤晚期形成较大肿块,内可有坏 死,并侵犯膀胱壁全层和浆膜层,还可进一步侵犯 膀胱周围组织和结构,常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
子宫腺肌症
MRI表现
文献报道MRI诊断子宫腺肌症特异性66%~91%,敏感 性88%~ 93%,高于超声检查
T2WI矢状位为最佳 子宫内膜由宫腔向宫壁异位的通道都发生形态变化,该途
径的结合带变模糊,子宫内膜基底部变毛糙 弥漫型:T2WI结合带厚度>10mm,结合带不随月经周
期 变化而变化 局限型:在T2WI内膜岛呈斑点或圆点状高信号,散在分
病灶于T2WI矢状面显示全貌,T2WI横轴面病灶呈高信号, 基质环完整;DWI病灶呈明显高信号,边界较T2WI更为清晰; T1WI病灶显示不清,宫旁脂肪清晰。
图:正常宫颈,在T2WI可见宫颈呈三层结构;DWI中 宫颈内膜呈高信号,肌层呈等信号,结合带呈稍低信 号。
正常宫颈,在T2WI可见宫颈呈三层结构;ADC图亦可 区分上述三层结构。
子宫内膜在修复期厚度为1-3mm,分泌期为4-6mm 。生育期妇女子宫内膜的信号较强,绝经期子宫体萎 缩,内膜变薄,其信号强度亦降低。
3、子宫颈在矢状位图像上长约4-5cm,厚度为34cm,未产妇子宫颈细长,而经产妇短粗,T2WI显 示子宫颈为高信号。
4、子宫的厚度在1-3cm(从子宫外缘至子宫内膜外 缘包括结合带)。
信号特征:见表。根据 T2WI中显示的边界清晰的低 MR信号特征,一般可作出普通型子宫平滑肌瘤的定性 诊断,但较难鉴别细胞型和退变型
序列 T1WI
退变型 等信号或各种各样表现
T2WI
高信号或各种各样表现
GD-DTPA 轻度或不规则强化
细胞型 等信号
普通型 稍低信号
较高信号
低信号
明显均匀强化
MRI:是发现和诊断子宫肌瘤最敏感的方法。
3、退变型平滑肌瘤的内部伴有钙化、透明样变性、 脂肪变性、坏死等改变,导致其信号不均匀。钙化 无论在T1WI、还是T2WI上均呈低信号,脂肪变性 为高信号,坏死灶在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为高 信号。
:
病 例
女 性 , 39 岁 , 子 宫 黏 膜 下 平 滑 肌 瘤
:
病 例
女 性 , 44 岁 , 子 宫 浆 膜 下 平 滑 肌 瘤 ( 黏 液 变 性 )
构成,胶原纤维极少 退变型(degenerated leiomyoma):平滑肌瘤可发生多
种变性,最常见的有透明变性(60%),其他变性包括水 肿(50%)、出血(10%)、囊性变(4%)和钙化(4%)
MRI表现
形态特征: 子宫增大,单发者,子宫表现为局灶性增大; 多发者,表现为较弥漫性增大
因为腺肌症子宫内膜跟基底子宫内膜一样,很少对激素的刺 激做出反应,所以与其他子宫内膜异位症相比,包括变性, 出血,再生这样的周期性的变化较少出现在子宫腺肌症中;
在T2WI图像上,异位子宫内膜表现为跟正常子宫内膜一样 的小的片状高信号,小的囊肿也可能在T2WI上表现为点状 高信号。有时候由于高铁血红蛋白T1缩短效应的影响,出 血灶在T1WI上表现为1-3mm的高信号病灶。
1、子宫肌瘤可分非退变型和退变型两类, 其MRI信号不同。
2、非退变型肿瘤在T1WI上常为均匀中等信号, 与邻近的子宫肌层分界不清,T2WI常为均匀低信 号。由于肿瘤呈低或等信号与盆腔内脂肪信号形 成鲜明对比,所以T1WI显示浆膜下和阔韧带内子 宫肌瘤十分清晰。在T2WI上正常子宫肌层与内膜 均呈高信号,而子宫肌瘤为较低信号,所以T2WI 显示粘膜下和子宫内的肌瘤最佳。
卵巢的应用解剖
位置:子宫底的后 外侧卵巢窝内。 胎儿高达肾下; 新生儿在盆壁上缘; 成人在S3-5之间; 老年人萎缩变小。
形态:扁平椭圆形 色灰红质硬,表 面隆突或不平
大小:3*4*1cm 4-5g
输卵管的应用解剖
形态:一对由细渐粗 呈开放性的管道样器 官。
子宫口管径1mm 腹腔口管径2-3mm 位置:子宫两侧,子
内膜层
肌层,结合带,肌层)
二、卵巢
MRI能清楚显示大多数女性的两侧卵巢。约 85%育龄妇女的卵巢较大,T2WI显示卵巢皮 质为低信号,而髓质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卵巢 间质组织的强化明显低于子宫肌层。弯曲低信 号的卵巢周围血管可作为寻找卵巢的标记。
二、女性生殖系统
1、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即子宫平滑肌瘤,是子宫最常见的良性 肿瘤。子宫肌瘤表现为一实体性的球形肿块,主 要由旋涡状排列的平滑肌细胞构成,并有不等量 的胶原、细胞外基质和纤维组织。
子宫平滑肌瘤
病理类型 普通型(ordinary leiomyoma):主要由平滑肌纤维束及
胶原纤维构成 细胞型(cellular leiomyoma):主要由排列致密的细胞团
磁敏感加权成像对陈旧出血灶很敏感,由于含铁血黄素T2 缩短效应的影像,表现点状低信号。
在弥散加权像上,子宫腺肌症表现为低到中等信号强度, 这种表现其实与它是良性,非肿瘤性病变这种性质相一致
然而,DWI上信号强度和恶性病变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相关 性;大多数的恶性肿瘤在DWI上有非常高的信号强度,这 反映了由于长的T2弛豫时间和高的细胞密度导致的扩散受 限。
病例:子宫多发平滑肌瘤
2、子宫腺肌症
为正常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壁间的一种良性病变,发病 率19%~62%
病理诊断标准:距内膜基底层以下至少1个低倍视野 (大约2.5mm)深处的肌层中出现内膜腺体和间质,呈 岛状分布,其周围有增生肥大的平滑肌
根据生长方式分为弥漫型、局限型 病因不清,多认为子宫内膜损伤所致 无特异临床表现,可与多种妇科疾病同时发生
6、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主要至盆腔和主动脉旁,病程晚期亦可 转移至网膜、肠系膜、肠管表面及肝脏。
4、子宫颈癌:
子宫颈癌也称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 性肿瘤。宫颈癌多发生在鳞状上皮与柱状上皮结合 处,富于侵犯性,可破坏宫颈壁而侵犯宫旁组织, 进而达盆壁,向下和上延伸则侵犯阴道和子宫下段。
布,若岛内出血较多,则在T1WI上也呈高信号
病理分析,子宫腺肌症的特征性表现是 子宫肌层内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 的存在和平滑肌的肥大增生;
子宫腺肌症也许会弥漫性的影响子宫肌 层并导致子宫弥漫性的增大,或者会作 为腺肌瘤局限性的影响肌层。
弥漫型腺肌型子宫的横断面显示由于界 限不清的子宫腺肌病导致肌层增厚。肥 厚的肌层是由随意分布的肥大性肌小梁 及周围的异位子宫内膜组织所构成。
MRI:1、表现为自膀胱壁突向腔内肿块和膀胱壁 局限性不规则增厚。常位于膀胱侧壁和三角区; 2、 在T1WI上,肿瘤的信号强度类似正常膀胱壁;然 而在T2WI像上,多为中等信号,信号强度要显著 高于正常膀胱壁,因而能较为准确显示肿瘤的范围 和侵犯深度。
MRI:3、肿块大小不等,呈结节、分叶、不规则或 菜花状,其与壁相连的基底部多较宽,少数者较窄; 4、GD-DTPA增强检查,肿瘤立即强化且强化程度 高于正常膀胱壁,因此同样能准确显示肿瘤范围。 MRI检查也可确定膀胱癌对周围组织器官的侵犯及 淋巴结转移。
Figure 2. 46岁女性,子宫腺肌症患者 矢状位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MR图像显示子宫增大,伴随一个子宫肌层后壁内界限不清 的低信号强度的病变(箭头处),病变包含多个小的高信号的区域,其代表了子宫内膜 异位组织和小囊肿。 矢状位T1加权自旋回波MR图像显示了点状高信号,它们对应了在T2WI上看到的一些 小的高信号区域。这些点状高信号代表了子宫内膜组织内的出血。
1、子宫失去正常结构,子宫内膜信号不均匀,T1WI肿瘤信号 强度与正常子宫肌层相同,为等信号。
2、子宫内膜癌累及肌层时,肿块在T2WI上呈高信号,侵及邻 近区带,破坏子宫肌层的外层。增强扫描对判断肿瘤是否侵犯 肌层或宫颈有帮助,肿瘤的强化多不均匀,且一般低于肌层的 强化程度,从而使肿瘤与肌层间形成良好的对比。
膀胱输尿管的MRI检查技术:
1、SE或FSE的T2WI最有用,平扫和静脉注射Gd-DTPA 应用T1WI脂肪抑制SE序列。 2、常见伪影:运动伪影、膀胱扩张和化学位移伪影。 呼吸运动、肠道蠕动、膀胱运动:自发运动伪影 膀胱未扩张:膀胱逼尿肌增厚(病理性膀胱增厚) 膀胱过度扩张:扁平肿瘤漏诊 化学位移伪影:沿一侧膀胱壁的黑带、对侧为一条亮带。
Figure 3 a.矢状位扩散加权回波平面MR图像(b =800sec/mm2)显示增大的子宫伴随 后壁肌层内界限不清的病变,呈低到中等信号强度(箭头)。 b.相应的ADC图上在子宫腺肌症的区域内没有显示出明显的ADC值的下降。
病例:女性 ,46岁,子宫腺肌症
Figure 4.47岁女性,子宫腺肌症患者 a.矢状位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MR图像显示子宫增大伴随子宫肌层后壁内界限不清的低 信号强度病变。病变内包含多个小的高信号强度区域 b.由一个压脂动态钆增强型三维快速小角度梯度回波序列获得平扫(左上图),动脉早 期相(右上图),动脉晚期相(左上图),以及静脉相(右下图),病变表现为不均匀 和渐进性的强化。
1A
1B
Figure 1 47岁女性,子宫腺肌症患者, a.大体标本的切面照片显示弥漫性增厚的子宫肌层 b.显微镜下照片(HE染色)显示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和周围的肥厚的 平滑肌
子宫腺肌症的典型表现是在T2WI上有一界限不清的低信号 区域,这是由于丰富的平滑肌细胞增殖;
宫阔韧带的上缘内。 走行:水平向外,环
绕卵巢的上下端及前 缘。 高度:在S3-5之间 长度:8-12cm
输卵管 子宫口
输卵管腹腔口
子宫的应用解剖
位置:盆腔中部膀胱和直 肠之间;前倾1450。
形态:倒梨形,前后略扁 前为膀胱面;后为直肠面。
大小:长*宽*厚约为 8*4*2,
分部:子宫底、 子宫体 子宫峡 子宫颈 子宫腔
3、子宫内膜癌: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发病率仅 次于宫颈癌。
子宫内膜癌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刮宫和细胞学检查,特 别是在肿瘤早期,影像学检查的目的在于估价肿瘤侵 犯子宫的深度、范围、淋巴结转移及远隔转移、以便 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案和估计预后。
MRI:对于临床刮宫和组织学检查发现的子宫内膜癌,MRI检 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判断子宫肌受累的深度、有无宫颈 侵犯和宫外延伸,从而利于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
子宫的年龄变化
女性盆腔的正常MR表现:
一、子宫和阴道
1、子宫肌层的MRI信号因年龄、月经周期而有所不 同。一般子宫肌层在T1WI上为略低信号,T2WI为中 高信号。随月经周期的变化,子宫肌层的信号强度有 一定改变。
2、子宫内膜在矢状位T1WI呈略高信号,子宫中央部 在T2WI呈长带样高信号,为子宫内膜与宫腔内分泌 液所致。子宫肌层与内膜之间结合带(也称暗带), 表现为低信号,为肌层内1/2的血管结构,主要为静 脉。
女性盆腔疾病的 MR诊断
郑运松 陕西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
膀胱肿瘤
膀胱输尿管的正常解剖
膀胱壁包含3层,外层为结缔组织、中层膀胱逼 尿肌、内层为粘膜层,输尿管口位于膀胱三角区, 通常为狭长形,尿道内口位于三角区的顶端,是 膀胱最低的部分。
MRI显示正常膀胱壁的厚度平均为5.4mm左右。 在T1WI上膀胱壁呈中等信号。在T2WI上,认 为膀胱壁信号分2部分,内层为低信号,外层为 中等信号,分别由致密的内层平滑肌和疏松的外 层平滑肌所致。
3、MRI判断子宫肌层深部受侵的正确率为92-97%。
4、对Ⅰa期非侵袭性子宫内膜癌而言,MRI可以无异常改变, 或者仅有子宫内膜的条纹状增宽。一般而言,当子宫内膜的厚 度大于10mm时应考虑内膜有病变。
5、乳头浆液性癌或组织学上Ⅳ度的肿瘤,子宫内膜肿块直接侵 犯浆膜面,并破坏子宫旁脂肪组织,是肿瘤子宫旁扩散的指征。
膀胱尖朝向前 上方,由此沿 腹前壁至脐正 中韧带。膀胱 的后面朝向后 下方,成三角 形,为膀胱底。 膀胱尖与底之 间为膀胱体, 膀胱的最下部 为膀胱颈与前 列腺底相接。
(四)膀胱肿瘤
易发生在40岁以上男性。
膀胱癌:
膀胱癌多为移行细胞癌,膀胱癌易发生在膀胱三角 区和两侧壁,表面常凹凸不平,可有溃疡,少数肿 瘤尚可有钙化。肿瘤晚期形成较大肿块,内可有坏 死,并侵犯膀胱壁全层和浆膜层,还可进一步侵犯 膀胱周围组织和结构,常发生局部淋巴结转移。
子宫腺肌症
MRI表现
文献报道MRI诊断子宫腺肌症特异性66%~91%,敏感 性88%~ 93%,高于超声检查
T2WI矢状位为最佳 子宫内膜由宫腔向宫壁异位的通道都发生形态变化,该途
径的结合带变模糊,子宫内膜基底部变毛糙 弥漫型:T2WI结合带厚度>10mm,结合带不随月经周
期 变化而变化 局限型:在T2WI内膜岛呈斑点或圆点状高信号,散在分
病灶于T2WI矢状面显示全貌,T2WI横轴面病灶呈高信号, 基质环完整;DWI病灶呈明显高信号,边界较T2WI更为清晰; T1WI病灶显示不清,宫旁脂肪清晰。
图:正常宫颈,在T2WI可见宫颈呈三层结构;DWI中 宫颈内膜呈高信号,肌层呈等信号,结合带呈稍低信 号。
正常宫颈,在T2WI可见宫颈呈三层结构;ADC图亦可 区分上述三层结构。
子宫内膜在修复期厚度为1-3mm,分泌期为4-6mm 。生育期妇女子宫内膜的信号较强,绝经期子宫体萎 缩,内膜变薄,其信号强度亦降低。
3、子宫颈在矢状位图像上长约4-5cm,厚度为34cm,未产妇子宫颈细长,而经产妇短粗,T2WI显 示子宫颈为高信号。
4、子宫的厚度在1-3cm(从子宫外缘至子宫内膜外 缘包括结合带)。
信号特征:见表。根据 T2WI中显示的边界清晰的低 MR信号特征,一般可作出普通型子宫平滑肌瘤的定性 诊断,但较难鉴别细胞型和退变型
序列 T1WI
退变型 等信号或各种各样表现
T2WI
高信号或各种各样表现
GD-DTPA 轻度或不规则强化
细胞型 等信号
普通型 稍低信号
较高信号
低信号
明显均匀强化
MRI:是发现和诊断子宫肌瘤最敏感的方法。
3、退变型平滑肌瘤的内部伴有钙化、透明样变性、 脂肪变性、坏死等改变,导致其信号不均匀。钙化 无论在T1WI、还是T2WI上均呈低信号,脂肪变性 为高信号,坏死灶在T1WI上为低信号,T2WI为高 信号。
:
病 例
女 性 , 39 岁 , 子 宫 黏 膜 下 平 滑 肌 瘤
:
病 例
女 性 , 44 岁 , 子 宫 浆 膜 下 平 滑 肌 瘤 ( 黏 液 变 性 )
构成,胶原纤维极少 退变型(degenerated leiomyoma):平滑肌瘤可发生多
种变性,最常见的有透明变性(60%),其他变性包括水 肿(50%)、出血(10%)、囊性变(4%)和钙化(4%)
MRI表现
形态特征: 子宫增大,单发者,子宫表现为局灶性增大; 多发者,表现为较弥漫性增大
因为腺肌症子宫内膜跟基底子宫内膜一样,很少对激素的刺 激做出反应,所以与其他子宫内膜异位症相比,包括变性, 出血,再生这样的周期性的变化较少出现在子宫腺肌症中;
在T2WI图像上,异位子宫内膜表现为跟正常子宫内膜一样 的小的片状高信号,小的囊肿也可能在T2WI上表现为点状 高信号。有时候由于高铁血红蛋白T1缩短效应的影响,出 血灶在T1WI上表现为1-3mm的高信号病灶。
1、子宫肌瘤可分非退变型和退变型两类, 其MRI信号不同。
2、非退变型肿瘤在T1WI上常为均匀中等信号, 与邻近的子宫肌层分界不清,T2WI常为均匀低信 号。由于肿瘤呈低或等信号与盆腔内脂肪信号形 成鲜明对比,所以T1WI显示浆膜下和阔韧带内子 宫肌瘤十分清晰。在T2WI上正常子宫肌层与内膜 均呈高信号,而子宫肌瘤为较低信号,所以T2WI 显示粘膜下和子宫内的肌瘤最佳。
卵巢的应用解剖
位置:子宫底的后 外侧卵巢窝内。 胎儿高达肾下; 新生儿在盆壁上缘; 成人在S3-5之间; 老年人萎缩变小。
形态:扁平椭圆形 色灰红质硬,表 面隆突或不平
大小:3*4*1cm 4-5g
输卵管的应用解剖
形态:一对由细渐粗 呈开放性的管道样器 官。
子宫口管径1mm 腹腔口管径2-3mm 位置:子宫两侧,子
内膜层
肌层,结合带,肌层)
二、卵巢
MRI能清楚显示大多数女性的两侧卵巢。约 85%育龄妇女的卵巢较大,T2WI显示卵巢皮 质为低信号,而髓质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卵巢 间质组织的强化明显低于子宫肌层。弯曲低信 号的卵巢周围血管可作为寻找卵巢的标记。
二、女性生殖系统
1、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即子宫平滑肌瘤,是子宫最常见的良性 肿瘤。子宫肌瘤表现为一实体性的球形肿块,主 要由旋涡状排列的平滑肌细胞构成,并有不等量 的胶原、细胞外基质和纤维组织。
子宫平滑肌瘤
病理类型 普通型(ordinary leiomyoma):主要由平滑肌纤维束及
胶原纤维构成 细胞型(cellular leiomyoma):主要由排列致密的细胞团
磁敏感加权成像对陈旧出血灶很敏感,由于含铁血黄素T2 缩短效应的影像,表现点状低信号。
在弥散加权像上,子宫腺肌症表现为低到中等信号强度, 这种表现其实与它是良性,非肿瘤性病变这种性质相一致
然而,DWI上信号强度和恶性病变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相关 性;大多数的恶性肿瘤在DWI上有非常高的信号强度,这 反映了由于长的T2弛豫时间和高的细胞密度导致的扩散受 限。
病例:子宫多发平滑肌瘤
2、子宫腺肌症
为正常子宫内膜侵入子宫肌壁间的一种良性病变,发病 率19%~62%
病理诊断标准:距内膜基底层以下至少1个低倍视野 (大约2.5mm)深处的肌层中出现内膜腺体和间质,呈 岛状分布,其周围有增生肥大的平滑肌
根据生长方式分为弥漫型、局限型 病因不清,多认为子宫内膜损伤所致 无特异临床表现,可与多种妇科疾病同时发生
6、肿瘤发生淋巴结转移主要至盆腔和主动脉旁,病程晚期亦可 转移至网膜、肠系膜、肠管表面及肝脏。
4、子宫颈癌:
子宫颈癌也称宫颈癌,是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恶 性肿瘤。宫颈癌多发生在鳞状上皮与柱状上皮结合 处,富于侵犯性,可破坏宫颈壁而侵犯宫旁组织, 进而达盆壁,向下和上延伸则侵犯阴道和子宫下段。
布,若岛内出血较多,则在T1WI上也呈高信号
病理分析,子宫腺肌症的特征性表现是 子宫肌层内异位的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 的存在和平滑肌的肥大增生;
子宫腺肌症也许会弥漫性的影响子宫肌 层并导致子宫弥漫性的增大,或者会作 为腺肌瘤局限性的影响肌层。
弥漫型腺肌型子宫的横断面显示由于界 限不清的子宫腺肌病导致肌层增厚。肥 厚的肌层是由随意分布的肥大性肌小梁 及周围的异位子宫内膜组织所构成。
MRI:1、表现为自膀胱壁突向腔内肿块和膀胱壁 局限性不规则增厚。常位于膀胱侧壁和三角区; 2、 在T1WI上,肿瘤的信号强度类似正常膀胱壁;然 而在T2WI像上,多为中等信号,信号强度要显著 高于正常膀胱壁,因而能较为准确显示肿瘤的范围 和侵犯深度。
MRI:3、肿块大小不等,呈结节、分叶、不规则或 菜花状,其与壁相连的基底部多较宽,少数者较窄; 4、GD-DTPA增强检查,肿瘤立即强化且强化程度 高于正常膀胱壁,因此同样能准确显示肿瘤范围。 MRI检查也可确定膀胱癌对周围组织器官的侵犯及 淋巴结转移。
Figure 2. 46岁女性,子宫腺肌症患者 矢状位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MR图像显示子宫增大,伴随一个子宫肌层后壁内界限不清 的低信号强度的病变(箭头处),病变包含多个小的高信号的区域,其代表了子宫内膜 异位组织和小囊肿。 矢状位T1加权自旋回波MR图像显示了点状高信号,它们对应了在T2WI上看到的一些 小的高信号区域。这些点状高信号代表了子宫内膜组织内的出血。
1、子宫失去正常结构,子宫内膜信号不均匀,T1WI肿瘤信号 强度与正常子宫肌层相同,为等信号。
2、子宫内膜癌累及肌层时,肿块在T2WI上呈高信号,侵及邻 近区带,破坏子宫肌层的外层。增强扫描对判断肿瘤是否侵犯 肌层或宫颈有帮助,肿瘤的强化多不均匀,且一般低于肌层的 强化程度,从而使肿瘤与肌层间形成良好的对比。
膀胱输尿管的MRI检查技术:
1、SE或FSE的T2WI最有用,平扫和静脉注射Gd-DTPA 应用T1WI脂肪抑制SE序列。 2、常见伪影:运动伪影、膀胱扩张和化学位移伪影。 呼吸运动、肠道蠕动、膀胱运动:自发运动伪影 膀胱未扩张:膀胱逼尿肌增厚(病理性膀胱增厚) 膀胱过度扩张:扁平肿瘤漏诊 化学位移伪影:沿一侧膀胱壁的黑带、对侧为一条亮带。
Figure 3 a.矢状位扩散加权回波平面MR图像(b =800sec/mm2)显示增大的子宫伴随 后壁肌层内界限不清的病变,呈低到中等信号强度(箭头)。 b.相应的ADC图上在子宫腺肌症的区域内没有显示出明显的ADC值的下降。
病例:女性 ,46岁,子宫腺肌症
Figure 4.47岁女性,子宫腺肌症患者 a.矢状位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MR图像显示子宫增大伴随子宫肌层后壁内界限不清的低 信号强度病变。病变内包含多个小的高信号强度区域 b.由一个压脂动态钆增强型三维快速小角度梯度回波序列获得平扫(左上图),动脉早 期相(右上图),动脉晚期相(左上图),以及静脉相(右下图),病变表现为不均匀 和渐进性的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