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三精品学案:6.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2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学习目标
要点晨背
1.全面认识中华文化博大
精深的表现。
感受文学艺
术和科学技术的作用。
2.识记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特征及形成原因。
3.理解中华文化与民族文
化的关系、中华文化特有
的包容性。
4.理解中华文化的作用。
1.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
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2.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
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
的特点。
3.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
显的区域特征。
4.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
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
的民族特性。
5.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
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学新知』
一、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1.文学艺术
(1)作用: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
(2)我国文学艺术的特点: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3)地位: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科学技术
(1)地位: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2)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3)作用: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和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生命力、
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小提示:中华文化的内容不仅仅包括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方面的内容,而是极为丰富的。
二、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1.区域特征的成因
(1)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2)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文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小提示:文化融合不等于文化趋同。
文化融合指外部文化和内部不同特质的文化通过相互接触、交流进而相互吸收、渗透,融为一体的过程,即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并将其融入本民族文化的发展中。
三、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1.表现: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2.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1)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3)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小提示:中华文化与中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3.包容性
(1)内容: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2)意义:有利于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小拓展: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与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新中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的要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体现了尊重文化多样性、文化创新要面向世界、博采
众长的要求。
4.中华文化的作用
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练疑
难』
1.判一判:下列判断正确打√,错误打×。
(1)文学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
(2)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主体。
()
(3)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处于世界的前列。
()
(4)我国创造的一切科技成果,都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
(5)我国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交流、借鉴、融合、趋同,没有特色。
()
(6)中华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
提示:(1)×(2)×(3)×(4)√(5)×(6)×
2.连一连:找出各自对应的正确选项。
(1)尊重文化多样性
(2)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A.兼收并蓄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4)充分吸收其他民族 B.求同存异
文化的有益成果
提示:
3.想一想:(1)有人认为,我国不同区域文化的差异是由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
你同意这种观点吗?(提示:结合文化区域性的成因回答)
(2)有人认为,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是包容其他民族文化,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你认同这一观点吗?请分析说明。
(提示:结合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分析说明。
)
提示:(1)不同意。
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程度、历史、地理等因素都能影响文化,但一定的文化是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的,不是由自然地理环境决
定的。
(2)不赞同。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在于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在文化交流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中华文化的特征
材料一中华民族的诗歌、散文、词、曲、小说、书法、绘画、雕刻、音乐、舞蹈等文学艺术成就在世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特别是《诗经》《离骚》流传几千年仍脍炙人口。
现已译成多国文字,流传至海外,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
盛行明清两代的中国古典名著至今仍在丰富着人们
的文化生活。
材料二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融合了旗袍马
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形式,被视
为20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范。
『问题探究』
1.结合材料一,谈谈我国的文学艺术的特点、作用和地位。
提示:①我国的文学艺术具有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②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它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旗袍的设计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哪些观点?
提示: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
3.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
提示:共同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名师点拨』
1.正确区分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了中华文化的融合力;③这种包容性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流,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地位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征
注意:(1)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
另外,包容性也并非说融合其他民族文化或融入其他文明。
(2)包容性、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关系:中华文化的特征有三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
其中,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而包容性既是中华文化的特征,又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
如图所示
(3)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古今交融、中西合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完美结合、融入、借鉴等。
中华文化的特征
『例1』安徽池州傩戏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古戏曲之一,它汇集和沉淀了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诸多文化信息,涉及多种学科、多个领域,内涵十分丰富。
材料体现了()
①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②中华文化的包容性③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④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傩戏“汇集和沉淀了上古到近代各个历史时期的诸多文化信息”体现了①;傩戏“涉及多种学科、多个领域,内涵十分丰富”体现了③;②和④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故答案为C。
答案 C
中华文化的区域性、民族性
第五届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于2017年7月22日~10月12日在内蒙古达茂旗举行。
达茂旗是内蒙古的旅游文化大旗,这里民族风情独特,地域特色鲜明,名胜古迹众多,文化底蕴厚重。
中国游牧文化旅游节是以游牧之乡达茂旗为核心,全面展示游牧民族文化和达茂旗本土特色旅游资源的文化盛事,文化旅游节融自然、人文、休闲、体验等多种时尚元素为一体,突出“草原本质生态、游牧特色文化、大众参与体验、民生人文关怀”主题。
『问题探究』
材料中的游牧文化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性?对这些特点我们应怎样认识?提示:①游牧文化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
②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名师点拨』
1.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1)原因: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还有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2)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的关系
①从外部看,中华文化与区域文化是一体的,各区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表现。
②从内部看,中华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由不同的地域文化构成,呈现文化的“多元化”。
2.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1)民族文化
(2)中华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从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是世界民族文化的一种。
从内部看:中华文化由各民族文化构成。
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个性。
3.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相互联系
(1)区域文化与民族文化相互联系。
同一民族可以生活在不同区域,这样同一民族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区域文化,比如同是汉族的齐鲁文化与中原文化。
(2)不同民族可以生活在同一区域内,这样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就会呈现出共同的区域性特征,比如滇黔文化就是由若干不同的民族文化组成的。
中华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
『例2』近年来,海南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本土题材的剧目,如琼剧《海瑞》、人偶剧《鹿回头》、歌舞诗《达达瑟》、舞剧《黄道婆》等。
这些剧目在全国各地演出,展示了海南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深受观众喜爱,引起了一股海南文化热,演出的成功主要得益于()
①剧目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魅力②剧目创作坚持市场至上的导向③剧目创作坚持现实主义风格④对本土历史文化的创造性发掘与转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解析根据题意“展示了海南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审美情趣”说明了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体现了剧目的鲜明的民族性特征,也吸引了观众的目光,深受观众喜爱,①符合题意入选;海南文艺工作者创作了一批本土题材的剧目说明这些文艺工作者依托本地的文化资源,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创作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剧目,得
到了大家的认可和喜爱,④符合题意入选;文化产品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②表述错误,排除;③不是主要原因,故排除。
故答案选B。
答案 B
『思维导图』
『核心速记』
1.文学艺术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
2.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3.我国不同区域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4.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5.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成功举办
注:把左栏的“信息提取”与右栏的“信息解读”通过“连线”形式一一对应。
『跟踪训练』
1.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一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少数民族艺术门类在本届会演中多次展现,比如侗族大歌、维吾尔族木卡姆、朝鲜族长鼓舞等,在舞台上大放异彩。
由此可见()
①各民族文化在交流、借鉴与融合中走向世界②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③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④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解析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侗族大歌、维吾尔族木卡姆、朝鲜族长鼓舞等,在舞台上大放异彩,这说明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③④符合题意;①②说法正确但材料没有体现,排除;故本题答案选C。
答案 C
2.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创造了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共同缔造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中积淀着中华各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
这说明() ①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②各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独树一帜③中华文化具有各民族文化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④中华文化熔铸着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题意强调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①正确;②与题意不符;③错误;中华文化中积淀着中华各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说明中华文化熔铸着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④正确;正确选项为D。
答案 D
1.中国文人以梅兰竹菊为“四君子”:梅高洁傲岸,兰幽雅空灵,竹虚心直节,菊冷艳清贞。
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真情,使花木草石拓展了原有的意义,成为人格的象征和隐喻。
由此可见()
A.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
B.中华文化具有独特性,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C.中国人热爱自然,自古就有保护环境的好传统
D.中国人善于实践,从中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解析“中国人在一花一草、一石一木中负载了自己的真情”,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及中华文化的精深,而非谈及时间久远。
B项符合题意。
答案 B
2.随着“中文热”在世界范围内的升温,文化部推出了汉字教材《100个汉字认识中国》。
《100个汉字认识中国》与常见的汉字教材有着显著区别,它更注重呈现汉字的文化底蕴与审美价值,以神话传说、历史故事、节庆习俗、文学典故等为汉字塑造了丰满的形象,使其流畅易懂、精妙优雅。
该教材()
①展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②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③有利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④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文化的特点及文化交流的意义。
材料中“中文热”在世界范围内的升温,主要表明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没有涉及中外文化包容与交流的问题。
选择C项。
答案 C
3.对比下列两幅图片,两幅图片中的民居建筑不同,表现出我国文化具有()
A.区域特征
B.融合特征
C.民族特征
D.历史特征
解析两幅图片分别体现了江南水乡和陕北窑洞的区域文化特色,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区域性,A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与题意无关。
答案 A
4.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流派,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
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徽州村落注重自然情趣与山水灵气,房屋布局与环境协调,具有依山就势和“枕山、面水、聚合、朝阳”的特点。
这表明()
①传统文化是由地理环境决定的②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④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徽派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流派,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理念,徽州村落别具特色,体现了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也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故②③均符合题意。
①中“决定”说法错误;④材料不体现。
故选C。
答案 C
5.元稹诗有句云:“狮子摇光毛彩竖,胡姬醉舞筋骨柔。
”胡舞风行于唐代朝野,胡舞的传入引起了中土乐舞的变革,对中国后来的舞蹈和戏剧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这告诉我们()
①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②要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
③中华文化具有特有的包容性
④文化交流借鉴是推动文化发展的根本途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解析“胡舞风行于唐代朝野,胡舞的传入引起了中土乐舞的变革,对中国后来的舞蹈和戏剧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据此可以判断②③正确。
①与题意无关;④说法错误,因为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故选C。
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