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南风窗盗逃港潮,陈平印象观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南风窗盗逃港潮,陈平印象观后感
陈平的历史小说《从南风窗盗逃港潮,陈平印象观后感。
》我不太喜欢,或许是因为他对陈平这位奇特人物的塑造有些“过火”。
首先,小说的背景在当时还算比较敏感的香港,但作品却将主角描述成一位刚毅坚韧,冷静理智的人,他决定盗走香港股市期指期货,再全身而退;于是他就设计到达东京、神户等几座城市,利用最好的机会得手之后立即回国。
虽然,从作品内容看,这也可能是那段历史里正常投机者所做出的行动选择,但毕竟无法让读者接受。
文章中写了两个人物形象:一是台湾著名作家陈映真先生,在小说里成了小偷“陈平”的原型,并且被刻画得有血有肉;另外,还借用陈映真老师发表演讲的场面展开叙述,整体效果相对圆润自然,如同听现代戏剧的录音转播。
其实,近年来诸多的经济类小说都刻意去创造人物性格上的缺陷与矛盾,很少有在情节构思和语言表达方面力求完美的佳作,我认为作家应该根据人物形象特点,创作符合作品氛围、符合情境需要、贴切人物特征、富有艺术魅力又能引起共鸣的小说,否则仅靠作者的一己偏见去塑造英雄式人物,未免浅薄和轻率。
从这篇小说的客观效果看,既没有宣扬主旋律价值观念,也没有让人读后有积极向上的激励作用,甚至掩盖了主人公本质的软弱、怯懦。
假如抛弃小说文本,从史实考证、经济分析的角度加以探讨的话,作品的确存在严重硬伤,只能让它永远停留在高深莫测的层次上。
二是被称为“地下书商”、民间版本学者兼香港某大学教授之类的陈平,原型是作家马识途,本书没有着力介绍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初
期的经济状况及改革进程,更谈不上传递什么正能量了。
从作品的情节结构看,由几个历史悬疑案件推动小说的发展,推理侦破的过程离奇曲折,又非常紧凑集中。
因此,它仍旧属于低俗的流行小说。
前者提供丰富的资料和故事情节给后人研究,使这部长达十余万字的小说具备强烈的可读性;后者使文学题材涉足经济领域,似乎显得学术化。
然而仔细想想,文学作品追求艺术效果并无错误,但若偏离社会生活真实而采取艺术化处理,恐怕越艺术,越肤浅,失去了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