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教案:3庐山的云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庐山的云雾
2 色秀丽的庐山,有高峰,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那变幻无常的云雾,更给它增添了几
分神秘的色彩。
[①这句话介绍了庐山的什么特点?]3在山上游览,似乎随手就能摸到飘来的云雾。
[②“摸到”强调了什么?]4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山的云雾千姿百态。
5[④这句话有什么作用?]6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就像是戴在山顶上的白色绒帽;7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又像是系在山腰间的一条条玉带。
[⑤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云雾弥漫山谷,它是茫茫的大海;云雾遮挡山峰,它又是巨大的天8幕。
[⑥这句话用了哪几个比喻?有什么作用?]
段导读:作者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具体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
1 ☜
2
①这句话介绍了庐山的地形和地貌,并用“变幻无常的云雾”和“神秘的色彩”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引出下文。
3
②“摸到”一词强调云雾之低。
4
③“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给我们以丰富的想象。
5 ④这句话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6
7 ⑤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笼罩在山头和缠绕在半山的云雾的姿态。
8
⑥这句话把山谷的云雾比喻成大海,把遮挡山峰的云雾比喻成巨大的天幕,形象逼真地写出了云雾在
山谷中、山峰间的不同姿态,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
⑦这句话是这一段的中心句。
山的云雾瞬息万变。
[⑦这句话有什么作用?]眼前的云雾,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9河;[⑧从“刚刚、转眼间、变成”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什么?]明明是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变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⑨这句话是从哪两方面写云雾的?]10
段导读:作者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展开丰富的联想,形象地描写了庐山云雾瞬息万变的特点。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具体讲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特点。
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
[⑩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11
第三部分(第4自然段):总结全文,表达了人们对云遮雾绕的庐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的含义。
生字卡,庐山图片。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师生共同介绍庐山。
2.板书课文题目:庐山的云雾。
3.看到这个题目,你了解到了什么?(课文描写的是庐山的云雾。
)你会产生什么疑问呢?(庐山的云雾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提出自学要求:读准生字字音,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同时思考,每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写的,把它画出来。
2.学生自由读课文,讨论思考题。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纠正字音。
注意:“增添”的读音;“系”是一个多音字,在课文中读“jì”。
(2)指名逐段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并说说每段讲了什么。
9
⑧看出云雾变化之快。
⑨从“还没等、又变成”可以看出云雾变化之快;“四蹄生风的白马、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刻画出云雾变化之多,使我们产生丰富了的联想。
10
11⑩这句话用“云遮雾罩”承接上文,“流连忘返”写出作者对庐山的喜爱之情。
这是对全文的总结,又照应了开头,点明了主题。
①课文的第1自然段是围绕第1句话写的,但这句话太长了,可以把这段的意思浓缩成“庐山的云雾,为景色秀丽的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
②课文的第2、3自然段也都是围绕第1句话写的,所以每段的第1句话都可以直接概括这个自然段的意思。
三学习生字、新词
1.自己记认生字,然后同桌交流记字方法,看谁的方法好。
学生汇报的时候注意下面字的字形:
幻:右边不要多“丿”。
2.用本课的生字进行组词练习,看谁组得多。
3.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笼罩流连忘返变幻无常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1.可利用课件展示庐山的风景,让学生初步感受庐山风景的秀丽。
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2.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语,如“千姿百态、流连忘返、瞬息万变、笼罩、飘荡”等,要重点讲解。
由于字面意思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所以老师先讲解字面意思,再创设情境,通过实例来让学生理解词语。
学生不但理解了词语还懂得了怎么运用,效果很好。
1.比一比,再组词。
2.照样子,写句子。
例:张明做了这架小飞机。
这架小飞机是张明做的。
(1)王华的妈妈唱了《我爱中国》这首歌。
《我爱中国》这首歌是王华的妈妈唱的。
(2)我捡到了一支精美的钢笔。
这支精美的钢笔是我捡到的。
例:爸爸在桌前聚精会神地描图。
在桌前,爸爸聚精会神地描图。
(3)老师在灯下认真地备课。
在灯下,老师认真地备课。
(4)同学们在操场上举行足球比赛。
在操场上,同学们举行足球比赛。
3.学习成语是件非常有趣的事情,根据下面的描述猜一个成语。
最怪的动物(虎头蛇尾)
最难做的饭(无米之炊)
最短的季节(一日三秋)
最大的手术(脱胎换骨)
最远的地方(天涯海角)
最大的家(四海为家)
最彻底的美容(面目全非)
最小的邮筒(难以置信)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庐山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庐山的情感。
一检查复习
1.听写生词,同桌互查。
笼罩流连忘返变幻无常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庐山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美丽、神秘等。
)
3.过渡: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去感受大自然所赐予我们的美丽和神秘。
二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通过这一自然段的描写,你对庐山有了哪些认识?
2.指名回答,互相交流,指导朗读。
(1)第1句:引导学生体会从这一自然段的“更”字可以看出,庐山的高峰、幽谷、瀑布、溪流在云雾缭绕的时候是最神秘的。
而“变幻无常”则写出了云雾因为天气、时间等变化而改变的特点。
(2)第2、3句: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感觉?(心情舒畅、飘飘欲仙等。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因为庐山上云雾多,走在庐山上,就像走在仙境中一样。
)
(3)启发想象,默读。
3.指导背诵第1自然段。
三学习第2自然段
1.自读课文,说说这段是围绕庐山云雾的哪个特点来写的。
(千姿百态。
)
2.说说“千姿百态”的意思。
你平时看到的什么是“千姿百态”的?(天上的白云、卢沟桥的狮子等。
)
3.默读课文,看看书中是用怎样的词句来说明这些特点的。
在交流中引导学生体会:
第2句是把云雾想象成“白色绒帽、一条条玉带”,用“……像……”的句式来说的。
第3句是用“……是……;……又是……”的句式具体描写自己的所见、所想的。
出示一组庐山云雾的图片:结合图片说说庐山的云雾还像什么。
可以学习用书上的方法来介绍,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介绍。
(例如:清晨,遮挡住山峰的云雾,就像是洁白的纱帘。
)
4.再读课文,读出云雾的千姿百态。
5.在有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引导背诵。
四自学第3自然段
1.自学要求:结合课文内容想一想什么是“瞬息万变”,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一特点的。
2.学生自学。
3.学生汇报,老师引导学生“读—说—议—背”。
(1)通过表示时间的“刚刚、转眼间”等词语体会“瞬息万变”。
(2)通过“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等句子感受庐山云雾变化快的特点。
五看板书小结
1.面对云遮雾罩的庐山,你想说什么?把你要说的话写下来。
(庐山真是太美了,我真想到那里去看一看。
庐山令每一个到那里的游人流连忘返……)
2.带着自己的感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诵读升华
1.配乐朗读课文。
2.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1.教学本课,老师设计了多种读课文的方式: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分男女读、小组比赛读。
每一次读都有不同的目的,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文中所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
老师相机展示图片,使学生在头脑里把抽象的文字变为具体的图像,然后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和重点句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3.云雾是很抽象的,因此老师根据本课比喻句较多的特点,让学生借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述转化为头脑中的具体图像。
这样的学习方式,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学生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1.读下面的词语,并用加点的词语造句。
变幻无常腾云驾雾千姿百态云遮雾罩
瞬息万变一泻千里四蹄生风流连忘返
....
西湖的景色太迷人了,令所有到那里观光的人流连忘返。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再读一读。
(景色秀丽)的庐山(变幻无常)的云雾
(随风飘荡)的轻烟(迷人)的南沙群岛
(璀璨)的珍珠(巨大)的宝库
3.给下面的句子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1)一位老爷爷走了过来,卖西瓜的人笑着迎上去,说:“老大爷,买西瓜吗?我的西瓜可甜啦!”
(2)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爱的玩具,我也不例外。
你要问我喜欢什么,当然是芭比娃娃了!
1.庐山
也称“匡山”或“匡庐”。
相传殷、周间有匡姓兄弟结庐隐此得名。
在江西省九江市南部,耸立鄱阳湖、长江之滨。
为古老变质岩断块山。
主峰汉阳峰,海拔1473.4米。
山中群峰林立,飞瀑流泉,林木葱茏,云海弥漫,集雄奇秀丽于一体,自古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
山上云雾缥缈,夏季凉爽宜人,7月平均气温22.6°C。
著名胜迹有小天池、大天池、白鹿洞、三叠泉、香炉峰、龙首崖、文殊台、庐山温泉等。
为世界地质公园、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和世界文化遗产。
特产“庐山云雾茶”、石鸡、石耳。
庐山是中国山水诗的摇篮,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慕名登临庐山,为其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
遗存至今的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和理学的中心学府。
庐山不但拥有“秀甲天下”的自然风光,更有着丰厚灿烂的文化内涵。
1996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将庐山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2.庐山传说
在周武王时,有一位方辅先生骑着白驴入山炼丹,后来他“得道成仙”,山上只留下一座空庐。
人们把这座“人去庐存”的山称为庐山。
“成仙”的先生名辅,所以此山又称为“辅山”。
3.有关庐山的诗
望庐山瀑布题西林壁
李白苏轼
日照香炉生紫烟, 横看成岭侧成峰,
遥看瀑布挂前川。
远近高低各不同。
飞流直下三千尺, 不识庐山真面目,
疑是银河落九天。
只缘身在此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