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通用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论文-小学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通用版
一、《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数学语言的要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交流合作。
合作是以交流为基础的,没有交流,合作就是一句空话,而有效的交流则以学习和掌握数学语言为前提。
事实上,数学语言作为数学理论的基本构成成分,和数学知识是相互依存的。
由此可见,小学生掌握数学语言是多么重要。
二、小学数学语言的理解
数学语言包括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
一般情况下,书写时,我们用符号语言或图形语言;口头表达时,我们则用文字语言。
小学数学中符号语言和图形语言都比较简单,且种类较少,但使用频率较高。
本文所讲的数学语言表达问题,主要是指书面上或口头表达中的文字语言问题。
数学语言可概括为两大类:判断型(命题型)数学语言和任务型(过程型)数学语言。
1.判断型数学语言
顾名思义,它是关于某个数学知识或数学事件的一个判断,通常也叫命题。
这是比较简单的一种语言形式,但要灵活运用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它要求学生正确掌握相关的数学概念。
2.任务型数学语言
这种语言通常是为了描述一项任务,或描述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思路、原理等,是由几个相关联的句子组成的。
每个句子可以有完整的语法结构,也可以只是一个短语。
它们之间有较紧密的逻辑关联,但又可能相对独立。
三、小学数学语言的特点
1.表而不达
其基本特征是虽有表述而不达其意,多见于高年级学生的表述中。
比如,小学六年级有这样一道题:600名同学按20*30列队,每人手中举一张图片组成一个大的图案,问怎样做才能使分发过程不出现错误。
这是一个关于“有序数对确定点的位置”的数学模型,是一道实践应用题。
不善于文字表达的问题在这道题中明显地反映出来了:在随机查看的30名学生中,有28名学生用画图的方法回答。
这倒也没什么,问题在于他们中大多数直接在答题纸上画一个20*30的表格,横竖各分别写上1——20和1——30的自然数,其他就什么也没有了。
它能说明什么
呢?这只是局部条件的一个复述而已。
从这样的表格里,我们既看不到数学知识的使用,也看不出“做”的过程和步骤。
换句话说,若不看题目,我们根本不知道它是对一个问题的解答。
2.删繁就简
当一个问题条件较多,关系较为复杂时,学生会有意无意地看漏或说漏部分条件,使问题变得简单,变得与自己的认知水平相一致。
这样做只能产生两个结果:一是给出错误解答,二是把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3.语法混乱
数学上用文字表述多步运算时经常会出现歧义句。
比如,某数加甲数乘乙数,可以理解为“某数+甲数×乙数”,也可以理解为“(某数+甲数)×乙数”。
为避免产生这种歧义,我们在叙述这些运算时要添加一些限制条件。
上例中,前者可表述为某数加甲数乘乙数的积,求和;后者则表述为某数加甲数的和乘乙数。
四、纠正措施
1.树立数学是一门语言的意识
阅读是学习数学语言的第一步,数学中概念的定义、实践环节中场景或条件的描述、数量关系的文字表述等都是数学学习的阅读材料。
阅读时要特别注意对关键词语的把握和理解,如“四边形的一组对边”、“相邻自然数”、“每隔一段相等的时间”等。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遇到这种情况就不知该如何表达了,也因此,直接影响了与之相关的整个问题的理解。
教学实践表明,只要学生能够用语言复述一个概念的定义或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那么他对这个概念的理解就会比较深刻。
因此,教师一定要认识到数学作为一种交流工具的语言功能,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而不要认为学生只要知道这些知识就可以了。
2.给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
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数学语言表达机会。
学生的表达形式是多样的,每天的课堂作业就是最常见的一种,但这种形式太死板,遇到问题不能及时进行沟通交流。
训练数学语言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面对面的口头交流。
通过口头上的交流,正确的认识可以得以加强,错误的认识可以得以纠正。
3.加强自身的数学素养浅谈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有些教师教学经验比较丰富,有一定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技巧。
但由于数学素养不高,使得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不严谨、不规范,甚至会出现错误,这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