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伟君博文合集--上证报专栏文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正文
1. 有了机会就不要错过
有了机会就不要错过
我们都知道做股票要高抛低吸,但很多时候并没有能够完全做到,原因很简单,就是出于人类固有的贪心和担心。
在股价到达原定的卖出价位时希望股价还能上涨,而在股价跌到原定的买进价位时担心股价还会继续下跌,最后是错失良机,回想起来对于股价预期的改变其实质是源于市场预期的不确定。
目前很多个股的股价已经跌幅很大,很多成长股已经重新具备投资价值。
实际上我们一直在期望这些个股的股价能够跌到目前的价位以便买进,但我们还是担心,因为市场似乎还在下跌。
不过我们可能没有想过,如果没有市场的下跌,那么这些个股的股价就跌不下来。
其实就市场来说也是这样,年前有不少人预期今年市场的低点在2600点一线,而且现在静态PE确实已经接近20倍,也就是说当初的预期实现了,但我们依然很犹豫,因为基本面上好像有太多的利空因素。
比如通胀导致的加息,比如欧洲的债务危机,再比如农行等新股的发行等等。
其实我们也可以反过来想,如果没有这些利空因素,那么市场就不会跌到2600点,或者我们也可以这样想,如果没有这些因素那么就会有其它因素促使市场回到2600点,换句话说2600点的出现一定是由某些原因引起的,至于是什么原因并重要。
至于在目前的位置仍然大幅度看空也很正常,否则现在的市场就没有抛盘了。
不过我们坚信,只要城市化和人口红利这两个因素没有根本改变,那么中国经济就会持续发展,上市公司的业绩也会持续增长。
既然预期中的调整低位已经出现,那么我们就应该坚持原来的策略,决不放过等待中出现的机会。
在选股方面,考虑到市场的逐渐成熟,成长股仍然是首选,不过动态PE一定要有吸引力,而且在目前这个时段还要特别注意一季报的特殊性。
由于春节的因素很多公司的一季报业绩都偏低,另外有些公司生产的是大件产品,其交付的日期并不均匀,因此季报业绩会有较大的差异,还有一些公司因为产能释放的原因各季报之间也会产生很大的偏差,因此我们千万不能简单的把一季报乘以4作为年报的预期。
如果成长股具备市场热衷的题材那么预期收益将会大大提升。
今年以来市场题材不断,但新能源无疑是未来的重中之重,因此具有新能源概念的成长股就成为我们的重点。
尽管目前市场上新能源概念股的PE一般都比较高,但我们仍然能够找到动态PE在20倍左右的新能源概念股。
另外我们也不能忘记新疆概念。
在所有的区域题材中新疆无疑是最有爆发力的,本月中央将召开新疆工作会议,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次中央和地方支援新疆的建设发展将持续10年之久,因此这是一个相当长期的题材,随着数百亿资金源源不断的流入,新疆上市公司将会明显受益。
结合以上三个因素,我们期望能够寻找到属于新疆板块和新能源板块的成长股,目前动态PE在20倍左右。
潘伟君注:本文刊发于2010年5月17日上海证券报<投资心得>专栏.
2. 市场定位的阶段性梳理
市场定位的阶段性梳理
注:该文刊发于2010年5月10日的上海证券报《投资心得》专栏.
在一波明显的下跌行情出现之后我们很有必要重新来梳理一下市场的定位,以期对市场的估值有一个新的认识。
市场梳理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个是宏观面而另一个是股价的定位。
股价定位的基础是宏观面,所以抽象的股价分析没有意义。
在人口红利和城市化两大因素的作用下中国经济仍然可以保持数年的稳定发展,因此怀疑中国经济出现衰退是没有必要的。
不过全世界的经济从来就没有同时欣欣向荣过,换句话说当某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时总会有一些其他地区的经济陷入泥潭中,因此将来会有更多的某些曾经的经济发达体逐步进入到停顿甚至衰退中,也会有更多的国家陷入财务危机。
然而这些因素只能阶段性的影响中国经济的某些行业和出口,并不会从根本上动摇中国经济的发展。
具体到市场的定位就是股价的定位,尽管我们可以找出很多指标但最直接和有效的仍然是可以轻松连接股价和公司业绩的市盈率。
历史上市盈率60倍见顶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未来的市场平均市盈率终将与海外成熟市场看齐。
考虑到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态势将逐步回落,因此市场平均市盈率的波动范围也将逐步下移,波动的范围也会逐步缩小,这是两个必然的趋势。
截至5月7日,根据上交所统计,以09年年报计算的沪市平均市盈率在20.6倍,作为静态的市盈率已经处于较低的水平。
权威研究表明,今年中国经济的GDP增速有望超过9,甚至接近10,对应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长幅度不会低于15%,因此今年的动态市盈率实际上已经降到了18倍以下。
我们将今年动态市盈率的平衡点位提升到20倍是相对客观的,对应现在的点位有超过10%的空间,而这仅仅是平衡的点位,至于最高点位起码在
22倍以上,这样就有超过22%的上涨预期。
不过市盈率的变化与上证指数并不完全同步,因此我们无法通过市盈率来测算上证指数。
比如市场从2月8日低点到4月14日的高点,上证指数上涨7.87%而市盈率上涨
8.13%,随后回落到5月7日的低点,期间上涨指数下跌了15%而市盈率下跌15.41%,另外从2月8日的低点到5月7日的更低点上证指数下跌了8.4%而市盈率下跌了8.5%,市盈率与上证指数的不同变化幅度表明中小盘股相对活跃。
现在来分析中小盘股。
根据对于395家中小板个股中的前359家进行统计,中小板市场平均市盈率在5月7日已经从50多倍的高点下降到43.35倍,但我们发现在上一个低点(2月8日)中小板的市盈率就是43.85倍,另外大盘在去年冲击2600点的时候根据2009年中报计算的中小板静态市盈率探底39.25倍,表明在40倍附近有可能形成底部。
同时我们发现,如果按照2009年的年报来计算的话2月8日的动态市盈率只有26.77倍。
如果今年中小板依然能够
维持高速增长的话目前40倍左右的静态市盈率其对应的动态市盈率或许也会非常低,那就会构成又一个阶段性的底部区域。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小板中的很多个股已经开始逐步脱离高速成长阶段,因此未来市盈率也将逐步下移,目前的位置即使获得支撑也只是短期现象,其真正的表现将取决于今年中报的预期。
现在我们已经将市场的定位基本梳理清楚,权重股的短期超跌会带来一定的回升,中小板的阶段性底部可能已经出现,未来的中报预期将会是催化剂。
这里讨论的中小板结论也同样适用于主板的中小盘股。
潘伟君
3. 卧龙地产(600173) 超跌反弹
卧龙地产(600173) 超跌反弹
注:本文刊于2010年5月23日上海证券报《停板揭秘》专栏。
卧龙地产(600173)本周上涨17.02%,列沪深两市涨幅榜第二,其中周二和周三两个交易日涨停,周五报收7.15元。
公司没有发布任何公告,因此股价的大幅度上涨源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从K线图看,前期该股股价大幅度跑输大盘。
自2月25日到5月4日股价下跌的幅度达到44.65%,而同期上证指数仅仅下跌了7.36%。
之后股价开始拒绝下跌,在大盘屡创新低的情况下该股并未同步创出新低,从该股本轮调整低点日即本月5日起形态上已经走出下跌态势。
股价已经明显强于该股所属的房地产行业指数,表明股价的上涨得到了主力资金的刻意关照。
本月5日以来的走势显示,股价两次从低点被推升上来的时候都是在上午封的涨停,表明盘中运作的主力没有建仓的过程,所以并非新近主力,应该是被套主力。
由于在低点时该股流通市值不足20亿,且满地都是套牢盘,因此即使被套主力的资金实力有限也完全有能力将股价拉出下跌态势。
尽管主力在5月5日的第一次出手比大盘走稳早了几天,但本周主力还是把握住了大盘的止跌回升态势,从而成功护盘。
本周三和周五两个交易日的换手率都超过了二成,再一次佐证了盘中只是被套主力的结论,主力降低新增筹码仓位的积极性同样很高。
由于主力只是被套主力且剩余资金有限,因此该股继续大幅度领涨行业指数似有难度,毕竟在房地产行业中该股的动态PE并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
不过考虑到大盘下周有回暖的趋势,因此该股仍有上涨空间。
4. 颠覆传统的思维方式
颠覆传统的思维方式
注:本文刊于2010年4月26日上海证券报《实战心得》专栏。
每个投资者在投资股票的时候都会有自己的研判方法,特别是对于一些喜欢做短线的朋友来说更在乎一些技术面上的变化。
由于技术面企图反映市场短期供求关系的变化,所以分析技术面就是分析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
股票市场已经经历了200多年,因此林林总总的短线方法多如牛毛,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其思维的方式几乎是一样的,典型的就是提出一些条件,一旦这些条件满足,那么就是买卖时点,其实我们很多投资朋友自己也会有一套与他人完全不同的类似的方法。
这种方法有些像数学定理,只要条件满足结论就成立了,但这是误区。
数学定理是经过严格证明的,未被证明的只能称为猜想。
尽管很多技术分析都有条件和结论,但很遗憾,我们至今没有找到一种技术分析的方法是被严格证明的,换句话说这些方法不过是一些出现频率稍高的市场现象而已。
在物理学中有一种规律性的现象我们称之为定律或原理,定律与定理不一样,定律不需要严格的科学论证,似乎技术分析也可以称之为定律,但这同样不靠谱。
定律是一种规律,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进行试验,只要条件满足那么结论必然是成立的,然而技术分析却不是。
举个简单的例子,技术分析告诉我们,当相对强弱指标(RSI指标)超过80是卖出信号,也就是说只要满足条件(RSI>80),那么结论就是股价要下跌。
然而我们知道实际上股价不一定下跌,这样结论就不是唯一,所以不能称为定律。
当然方法也提示我们,RSI指标也有钝化的时候,就是当RSI大于80的时候股价并不下跌。
如果加上这一个结论我们得到什么?
如果RSI〉80,或者股价下跌或者股价不下跌。
这个结论等于没有结论,因为股价不是下跌就是不下跌。
其实这种情况在技术分析中经常出现。
比如在波浪理论中,第5上升浪既可以创新高也可以失败,就是低于第3浪的高点,这句话也跟没有说是一样的。
股价是由交易双方确定的,每一个交易者都有各自的买卖理由,因此分析股价走势是不可能有任何定理或者定律的。
与其把大量宝贵的时间花在这些似是而非的东西上面,还不如把我们的思维方式颠覆一下,换一种方式来分析市场。
短线操作的关键就是供求关系的演变,所以我们研判的前提就是看懂市场的交易。
放弃技术分析的思维方式,我们把分析的进程提前到盘中交易的时候,而且事先不设定任何条条框框,也就是说不是被动的等待某些所谓条件的出现。
我们要关心的就是一些非自然交易细节,因为细节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元素。
然后通过分析这些细节来获取市场供求关系的信息,从而能够让我们看懂市场。
既然把市场看懂了,那么投资策略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很多投资朋友觉得细节分析的方法难以把握,其实这只是一个思维方式改变的问题,只要我们习惯了就会感受到这种方法的威力和实用。
即将出版的《细节分析》一书系统的梳理了这一简单而又朴素的方法,使之更有条理性,更有实战意义。
与技术分析相比细节分析没有任何束缚。
尽管一个非自然交易细节有可能提供多种可能性,但只要多分析一些这样的细节,可能性就会逐步减少。
细节分析的方法是一种尊重客观的思维方式,尽管颠覆了传统的技术分析思维方式但很实用而且有效。
(潘伟
君)
5. 细节分析之超级脉冲的疑惑
细节分析之超级脉冲的疑惑
注:本文刊登于2010年4月12日上海证券报《投资心得》专栏。
某股当天以数千手平开,不过2分钟后,市场上突然涌进来四笔超级大单,其中第一笔为6000手,后三笔各为1000手。
这几笔超级大单将股价瞬间打高,股价最大涨幅接近8个点。
不过2分钟后股价即回落到涨幅1个点左右,收盘微涨但低于大盘的涨幅。
股价的脉冲现象并不鲜见,也就是股价瞬间冲高然后回落的现象。
不过一般的脉冲现象其瞬间的上涨幅度比较有限,很少会超过3个点,但现在的瞬间涨幅接近了8个点,所以是罕见的超级脉冲。
下面我们来分析这个交易细节。
显然这几张大单不属于市场散单,而且也不会有哪张一次性大单会这样交易,所以这几张大单就是主力的单子。
我们先来分析这一交易带给市场的信息。
由于股价大幅度冲高的时间只有2分钟,所以不会引起市场的关注。
我们知道,对市场的影响力取决于时间,时间越长影响就越大,短短2分钟只能影响到一直在盘中关注该股的交易者,而且以持有筹码者居多。
更由于刚刚开盘,因此关注的交易者更加稀少,所以我们推断主力这样做的目的是不希望引起市场的关注。
既然主力不希望市场关注,那就一定有隐藏的意图。
由于主力大幅度打高股价,所以我们排除主力正在建仓的可能性。
我们知道交易是买卖双方同时进行的,所以我们只分析买卖中的一方是不全面的。
现在交易的买方已经很清楚,我们来分析卖方。
由于开盘的时候交易很正常,一般情况下此时挂单的数量很少,所以不会有大量的市场散单挂在上面,因此这些大卖单只可能来自主力或者某张一次性大单,这样交易的卖家只有两种可能性:主力或者一次性大单。
所谓主力卖给主力就是通过对倒进行堆量。
主力堆量一般会与运作股价同步进行,目的是为了让市场接受变化了的股价。
目前股价被大幅度推高,同时伴有巨量,但这种瞬间上涨的股价是无法被市场接受的,相信主力也知道这一点,所以主力用这种方式进行堆量是不合理的,我们可以排除主力作为卖家的可能性。
剩下的就是一种可能性,卖家是某张一次性大单。
尽管我们看不到高高挂在上面的大卖单,但通过当时的成交均价可以知道大卖单挂的价位非常高,因此我们相信这张一次性大单一定是知道主力会这样干的,换句话说这几笔交易事先是有约定的。
这样的交易结果就是主力送了对方一个大红包,也许是老鼠仓,也许是关系仓,不管怎么样,这是一种利益的输送。
进行瞬间高位交易的可能性有两个,一个是主力以为以后股价到不了那个高价位,这表明主力已经在撤退了,起码已经有了撤退的念头。
还有一个可能性是一次性大单由于某种原因要急于兑现而等不到股价涨到高价位附近,至少在短期内涨不到。
不管交易属于那种可能性至少我们知道主力认为该股短期将难以上涨的那个高价位。
主力的目的很明了,就是将最大化的利益输送给约定者。
分析的过程可能比较繁复,但结论很简单,主力利用开盘后市场相对清淡的2分钟时间将约定盘在高位接下来。
既然约定盘都已经接下来了,那么至少股价上升的空间就不会很大,甚至不排除下跌的可能。
顺便我们得知主力的参与度有限。
如果主力介入程度较深的话就没有必要趁开盘后的2分钟进行偷袭,完全可以在盘中通过堆量推升股价制造一波上涨行情然后让约定盘高位出逃。
(潘伟君)
6. 细节分析之大单扫货
细节分析之大单扫货
注:本文刊于2010年5月24日上海证券报《投资心得》专栏。
假设某股流通盘近10亿,在某一个上涨的交易日里不断出现大单向上扫货,每次都有几个价位的空间,单笔大单少则1000多手多则4000多手。
现在我们来分析这些大单的来源。
由于是大单,那么来源只有三种可能性:可能性①:市场散单。
可能性②:主力大单。
可能性③:一次性大单。
市场散单是指普通投资者的大单。
由于这些扫单累计的成交量已经达到数百万股,因此基本上可以排除可能性①。
实际上个人投资者对自己的资金比较在乎,即使要买进的量比较大也不会用整张大单子去扫货,当天的挂单数量并不小,个人投资者完全可以将大单拆开后分笔购买,没有必要用扫货的形式。
如果是主力的大单,那么我们就要问,主力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①:建仓。
几乎没有主力会采用这样一种与市场抢筹码的方式进行建仓,除非第二天公司就有利多消息出台,否则这就是一种最傻的建仓方式,而之后确实没有消息公布,因此主力不是为了建仓。
目的②:增仓。
增仓是老主力行为,在波段性推升股价前主力会在相对低点吸纳一定量的筹码,为了在推升股价的过程中减轻市场的抛压,更有利于股价的上涨。
不过这种阶段性的运作有两个前提,一个是主力没有被套,另一个是主力基本能够掌控股价。
现在我们还无法判断该股主力是否被套,因为近期该股下跌的幅度只有二成,但以该股的流通市值来看主力是无法掌控股价的,因此主力的目的不是增仓。
目的③:堆量。
主力通常会通过广义对倒的方式进行堆量以达到吸引市场买单的目的,不过我们注意到,每次扫单完成以后下档并没有出现新增的大买单,少了这个举动堆量就失去了意义,所以主力的目的不是堆量。
目的④:主力接一次性大单。
有时候在一定的约定价位主力会接下某张一次性大单,但没有必要采用扫单的形式,一次性大单完全可以挂在卖①或者卖②的位置。
另外我们也注意到,这些扫单成交时的成交笔数很多,表明卖方是大量散单的集合,所以主力不是接一次性的大单。
目的⑤:主力推升股价。
挂单情况表明扫单过后底下没有出现大买单,股价也没有上涨,因此主力不是推升股价。
既然主力什么目的也没有,那么这些扫单就不是主力干的,我们可以可能性②。
这里我们也只是假设有主力存在,如果我们事先已经排除了主力存在的可能性,那么可能性②自然也就不会出现了。
剩下的就是可能性③了,那只是一张或多张一次性大单。
扫单的特点是下单者心态比较浮躁,在一定的范围内不计较买进价。
这两个特点在一次性大单的交易员身上体现的最为明显。
万一以后股价上涨而没有完成指令单那么交易员就是失职,所以交易员要做的事情就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指令单,至于价格的高低并不重要,只要低于指令单的限价就可以了。
尽管这些扫单属于一次性大单,似乎与主力没有关系,但该股在下午有过一次从
4个点上涨到7个点的快速拔高过程,而同期大盘是下跌的。
这种逆势上涨必然是非自然交易的结果,表明盘中有主力在运作,只是由于该股的流通市值较高,所以主力只是阶段性的参与。
(潘伟君)
7. 广晟有色(600259) 炒作稀土涨价概念
广晟有色(600259) 炒作稀土涨价概念
本文刊于2010年5月30日上海证券报<停板揭秘>专栏广晟有色(600259)本周上涨48.41%,列沪深两市涨幅榜第一,本周除周三外全部以涨停报收,周五收于27.10元。
公司在周五公告称到目前为止并在三个月之内,除公司已公开披露的信息外不存在应披露而未披露的重大信息,没有任何根据有关规定应予以披露而未披露的事项或与该事项有关的筹划、商谈、意向、协议等和对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交易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信息。
不过公司曾经在去年10月发布公告称终止了一次重大资产重组事宜,主要是因为时间上来不及,所以放弃了通过增发购买资产的重组方案并承诺在未来三个月内不再进行重大资产重组事宜。
本周的一纸公告将有可能进行重组的事宜再次推迟三个月。
当然,我们仍然不能完全排除重组传闻对股价的影响,但如此大幅度的上涨应该与重组传闻无关。
基本面上我们注意到公司主营的稀土产品价格自年初以来已经大幅度上涨,对公司
的业绩形成有效支撑,但由于公司今年的产能并没有增加,因此业绩再怎么增长也已经支撑不了目前的股价,所以股价上涨的幅度已经超出了业绩提升的预期,完全基于稀土涨价这样一个题材。
K线图显示,该股的走强源于3月底,尽管在近期随大盘大幅度下跌到前一波上涨的起始点,但本周的再度飙升表明原先参与的资金并没有完全出逃。
由于只是简单的题材炒作,因此盘中主力应该属于游资。
鉴于研判大盘出错,盘中主力没有能够躲过前期的大跌,因此本轮行情很有可能是被套主力的自救行为。
目前股价已经创出历史新高,加上本周五换手率已经达到27%,主力减仓的态势很明显,下周股价将冲高回落。
(潘伟君)
8. 个股异动未必有主力参与
个股异动未必有主力参与
该文刊于2010年5月31日上海证券报《投资心得》个人专栏。
很多投资朋友会陷入一个误区,认为几乎所有的个股都是有主力在运作的,一旦股价上涨就是主力拉升,股价下跌就是主力出货,实际上可能根本就没有主力参与。
主力应该有满足两个基本特点,一个是资金的保证,这是毋容置疑的市场共识,还有一个市场上并未形成一致的认识,就是锁仓。
锁仓的关键在于时间,如果仅仅持有几天甚至一两天那么就不能称之为锁仓。
有些大资金经常参于个股的炒作,但并不进行锁仓,所谓建仓的过程非常短,有时候甚至只有半天的时间,这类资金属于过江龙性质的游资,并不能归属于主力资金一类。
主力锁仓的量起码要占到流通盘的二成以上,而且时间起码在一个月以上。
主力只有这样运作才有可能获取较为有把握的收益,而对于投资者来说关注主力参与的个股也才更有实用意义。
在研判个股的时候我们经常用的工具是K线图,特别会关心一些以往有过放量上涨过程的K线图,而且往往一看到放量上涨就断定其中有主力在运作。
当然,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可能性并不等于必然性,有很多其他因素会导致个股的放量上涨,但其中不一定是主力的刻意运作。
大致上我们可以列出以下三种同样会导致股价放量上涨的可能性。
可能性①:大盘。
我们在进行细节分析的时候经常会提到排除大盘的波动,实际上如果大盘大幅度波动那么绝大多数个股也会大幅度同向波动,毕竟大盘指数是基于所有个股股价计算出来的,因此完全脱离大盘而单独分析个股的走势是不着边际的。
很多投资朋友已经习惯用相对强度指标(RRI指标)进行研判,这一指标对于研判个股股价相对于大盘的强度非常实际而且有效。
当然,即使同期大盘放量上涨,但只要RRI指标有异,个股中还是会有主力身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