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之侨献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之侨献琴(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29、工之侨献琴
刘基
教学目的:
1、进一步感知“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特色。

2、领会本文寓意及现实意义。

3、集累文言一些词语——虚词“而”的用法。

4、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重点难点:
1、重点:体会“寓言”的特色;
概括寓意,体会现实意义;
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

2、难点:
虚词“而”的用法。

突破方式:通过旧知识的复习,新课的学习,体会“寓言”的特色;采用编、排、演课本剧的方式概括、感知寓意;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突破难点——“而”的用法。

教学设想: -
通过“听读一朗读一自译一复述一讨论一改写一表演”的方式,充分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语文基本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都来讲讲寓言的一些特点: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讽喻或讽刺的故事。

其篇幅大多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了的生物或非生命,它将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

在创作上常运用夸张和拟人手法。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工之侨献琴》(学生板书、介绍作者)。

二、正课:
第一步:粗读课文,掌握大意。

1、学生轻轻朗读课文,感受内容,找出疑点。

2、相互推荐,本课需要掌握哪些重点字词句。

斫(zhu6):砍削弦:作动词,装上弦。

谋诸篆工:和篆工商量
3、教师配乐朗读,学生注意字音,停顿,感受课文语言。

4、学生齐声朗读,体会情境,
第二步:详读课文,总结寓意
1、同学合作,查看工具书、资料,自译课文,教师点拨。

2、概括主要内容——两次献琴,结果截然不同。

3、复述原文
4,讨论寓意——不可以貌取.人,引形取物,要了解事物的本质。

第三步:表演课堂剧
1、将“工之侨第一次献琴”(课文第一段)改写为剧本。

2,小组交流如何表演。

3、表演。

4、点评:语言、神态、动作为主。

第四步:发散思维训练
讨论:如何看待公之侨献琴?(第二次为主)
进行有效地包装,是今天商家的取胜之道:弄虚作假、坑害顾客,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竞争秩序。

三、小结:(学生完成)
本文塑造了一位琴技精湛,洞察秋毫的人物形象一工之侨。

故事以他两次献琴结局迥异为线索,告诉我们不可以貌取人、以形取物,要认识、了解事物的本质的道理。

四、作业:比较本文和印发的资料《和氏壁》有何异同。

五、板书设计:
叙第一次:斫、弦弗古对
事第二次:作断纹、古窾希世之珍比

议论莫不如此题
和氏璧
《国语、和氏篇》
楚卞和往荆山,见石中有璞玉,抱献楚历王。

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

王怪其诈,刖其左足。

历王卒,子武王立,和又献之。

王使玉人相之,曰:石也。

王又怪其诈,刖其右足。

武王卒,子文王立。

和欲献之,恐见害,乃抱其璞哭三日三夜。

泪尽继之以血,文王知之,使谓之曰:天下刖者多,子独泣之悲。

何也?和曰:吾非泣足也,宝玉而名之曰石,贞士而名之巨诈,是泣也。

王取璞,命人琢之,果得美玉,厚赏而归,世曰和氏壁,以为至宝。

华蓥市阳和初级中学谭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