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航天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3月)月考试题 文(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高一文科历史
本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单选题(共45题,每题2分,共90分)
1.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 耜耕
B. 石器锄耕
C。
刀耕火种
D. 铁犁牛耕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农业分为原始农业和传统农业,春秋战国之前是原始农业,之后是传统农业。
春秋战国以来,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将其推广,汉代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重要耕作方式。
故答案为D项。
ABC项,耜耕、石器锄耕是奴隶社会时期的主要耕作方式,刀耕火种是原始社会的耕作方式,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演变的掌握.原始农业的产生最初只是播种和收获,后来采用刀耕火种,随着耒耜等生产工具的出现,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和中耕农具,掌握了排
灌、施肥、除草和灭虫等技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施肥和灌溉技术的发展,标志着铁犁牛耕这种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2。
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是
A. 农业
B. 手工业
C. 商业
D. 工业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最主要的生产部门是农业,故A项正确;BC 项是以A项为基础的;D项近代社会出现的.所以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3。
我国的二十四节气具体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冬至、小寒、大寒”等名称。
下列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节气反映四季变化与中国传统农业密切相关
B。
节气体现了国家的“抑商”政策
C. 节气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与生活
D。
节气体现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进步
【答案】B
【解析】
【详解】“重农抑商”政策由战国时期的商鞅首倡,晚于二十四节气形成的时间(春秋时期),所以二十四节气体现了国家的“抑商"政策说法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项。
ACD项,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和月亮运行的规则制定的指导农事的历法,它正确地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生产与生活,体现了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进步,但此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否定式(或逆向型)选择题务必要注意的两点:
a.题目要求选择错误的选项,而平时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
b.此类题目较多地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结果、意义、影响等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
4。
我国农作物种类很丰富,有小米、水稻、高粱、大豆、小麦、桑、麻等,这些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最早应出现在
A。
原始社会
B。
夏朝
C。
西周
D。
春秋
【答案】C
【解析】
中国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西周时期后世的农作物多已具备.故排除ABD,选C。
5。
据记载:孔子的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
这反映了
A. 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
B。
当时牛耕已经出现
C。
牛耕技术已经成熟
D. 当时牲畜是财富的象征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结合材料中“耕” “牛"等字在人名中的应用,说明当时已经产生了牛耕现象,并在人们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以致影响到了人起名字。
故答案为B项。
A项,孔子的弟子注重务农从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项,牛耕技术已经成熟的表述不符合史实和材料,排除;D项,牲畜是财富的象征的说法与材料中人名中出现“耕”“牛”字无直接关联,排除。
6.“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技术的主要特点。
下列关于它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B。
提高了农业生产技术水平
C. 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小农经济
D. 特点是少投入多产出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古代精耕细作模式是与中国的小农经济相适应的,由于其投入多,对于土地资源的利用和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有推动作用,故选D项。
A项正确,精耕细作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利用;B项正确,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C项正确,小农经济的存在需要精耕细作才能维持基本的生存的需要.
考点: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点评:古代的农业经济是考试常考的知识点.农业经济主要有三个特点: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此外,小农经济的相关情况如小农经济春秋时期产生,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的特点如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保守性,封闭性,脆弱性等都需要把握。
7。
北方地区流行这样的俗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从本质上反映了
A。
农民富裕安逸的生活
B。
农民的不思进取
C. 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特征
D。
商品经济极端落后
【答案】C
【解析】
【详解】材料中“人生有三宝,丑妻薄地破棉袄"反映了家庭为单位、拥有土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特征.故答案为C项。
A项,“富裕安逸”与材料中“丑妻薄地破棉袄”不符,排除;BD项,农民不思进取、商品经济极端落后的表述在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排除.
【点睛】此题考查的是小农经济的特点。
小农经济春秋时期产生,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力的发展,小农经济的特点如男耕女织、自给自足,保守性,封闭性,脆弱性等都需要把握。
此外古代的农业经济是考试常考的知识点.农业经济主要有三个特点: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精耕细作;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8. 黄梅戏《天仙配》中七仙女的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反映了中
国古代()
A。
农业的基本特点之一B。
手工业的基本特点之一
C。
商业的基本特点之一D。
重农抑商的基本特点之一【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你耕田来我织布”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男耕女织,所以,黄梅戏《天仙配》中七仙女的唱段“你耕田来我织布”是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之一.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农业的基本特点
9.中国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多来自( )
A. 家庭手工业
B. 民营手工业C。
私营手工业 D。
官营手工业【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应注意从官营手工业的特点分析,中国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都来自官营手工业。
故选D.A项错误,家庭手工业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BC项错误,民营手工业或者说是私营手工业在封建社会很长的一个时期里规模较小,只是在明朝中后期才超过了官营手工业。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古代手工业发展·官营手工业
【名师点睛】我国古代手工业分为三种经营形态:官营手工业、私营
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质量高,但是不进入市场,在西周时期官府垄断了手工业和商业;私营手工业进入市场,在明代后期占据着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是农业的补充。
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都是在春秋时期以后出现的。
10. 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素来发达,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大多精美,质量也上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工匠优秀,积极性高 B. 生产不计成本
C。
市场需要高质量的产品D。
国家权力的支持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官营手工业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它凭借国家权力,征调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生产不计成本,产品大多精美,所以主要原因是国家权力的支持。
因此选D。
A错误,官营手工业的工匠受到官府的束缚,积极性不高。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
11.《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
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
B。
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高
C. 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
D。
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不算工本"“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的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故答案为D项。
A项,材料说的是手工业,没有涉及农业,排除;B项,依据材料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可知,材料说的是成本低,没有涉及生产方式落后以及效率问题,排除;C项,家庭手工业是面向家庭而非面向市场,排除。
12。
明中期,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这反映了
A。
金钱至上的社会风尚
B。
官营丝织业的兴盛
C. 民营丝织业的兴盛
D。
弃农经商现象十分严重
【答案】C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的“比屋”“比户”可判定应是民营丝织业,依据材料中“苏州东城比屋皆工织作,杭州城东北机杼之声,比户相闻”可以看出反映的是明朝中期,民营丝织业的发展。
故答案为C 项,B项排除。
AD项,材料不能体现金钱至上的社会风尚、弃农经商现象,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说明"、“反映”、“旨在"、“体现"一词“相当肯
定地显示”的含义。
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
试题的题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
一般解题步骤有三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13。
李明家中有只祖传的青花瓷碗,其制造年代说法有四:
①造于清代
②造于明代
③造于宋代
④造于元代,对于上述说法你认为最正确的应是
A。
都不可能
B. 第三种说法最不可能
C。
都有可能
D。
最有可能的是第一种说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
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哥釉青花等衍生品种。
根据以上分析,材料中“李明家中有只祖传的青花瓷碗”估计最早是青花瓷成熟时期的制造的,即元代.据此判断,B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
B项,ACD项都排除。
14.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
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
A。
唐朝
B。
宋朝
C. 汉朝
D. 清朝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青花瓷成熟于元代;彩瓷和珐琅彩出现于清朝时期。
根据材料中“珐琅彩”判断这一沉船事件大致发生在清朝。
故答案为D项。
ABC项,综上分析可知,此三项都不符合题意,排除。
15.2007年12月,宋代沉船“南海一号"的打捞吸引了全球的目光。
考古工作者已经从南海一号上整理出大量珍贵的文物.以下文物不可能从该船发现的是
A。
丝绸
B. 白瓷
C。
铜钱
D。
青花瓷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彩瓷器在明清时期出现,在宋代是不
可能出现的,但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项。
AB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丝绸、白瓷、铜钱都可能属于宋代时期,但与题意不符,排除。
【点睛】解答否定式(或逆向型)选择题务必要注意的两点:
a.题目要求选择错误的选项,而平时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
b.此类题目较多地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结果、意义、影响等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
16.关于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官营手工业代表古代手工业生产的最高水平
B。
其生产面向市场
C。
其产品是不计成本的
D. 集中的大作坊生产
【答案】B
【解析】
【详解】注意限定信息“官营手工业",结合所学可知,官营手工业的产品是供皇室、贵族消费,不在市场上流通。
故答案为B项.ACD 项,在明中叶之前,官营手工业代表古代手工业生产的最高水平;产品是不计成本、集中的大作坊生产是官营手工业的特点,此三项表述都符合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但是不符合题意,排除。
17。
如果你是生活在唐朝的商人,你来到长安,能够进行的商贸活动有
①可以到西市与波斯、大食商人进行交易②为了财产安全,你将大
部分金银储存在柜坊③你通过设在长安的市舶使进行对外贸
易④你通过飞钱方法,可以回老家再将钱取出
A。
②③④B。
①③④C。
①②④ D. ①②③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唐朝商业发展的状况。
根据所学知识,市舶使是负责对外(海上)贸易之事,唐朝时主要在广州等通商口岸设置,而长安即今天的西安,属于内陆城市,再次设置市舶使不合史实,③排除。
所以答案选C.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唐朝商业发展的状况
18.关于古代“坊市与城镇"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唐朝实行整齐划一的坊市制,“市”定时开启
B. 宋朝以前,商业受到官府的严格控制
C. 宋朝市坊界限打破,但官府仍直接监视商业活动
D. 明朝时出现一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直接监视,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可知C项表述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项。
AB项,提及的是对商业的严格管理,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提及的是明清时期出现的一大批工商业市镇,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点睛】解答否定式(或逆向型)选择题务必要注意的两点:
a.题目要求选择错误的选项,而平时同学们习惯了选择正确的选项,所以在思维习惯上不符,往往造成错误.
b。
此类题目较多地涉及的是历史事实,解答的关键是对历史事实的本质、原因、结果、意义、影响等有一个完整准确的认识。
19。
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反映了
A. 自然经济的衰亡
B。
商品经济的发展
C。
资本主义的萌芽
D. 政府职能的完善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交子"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商业的发展。
故答案为B项。
A项,自然经济的衰亡的说法明显错误,排除;C项,中国古代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明中后期,交子出现在宋代,二者时间不符,排除;D项,交子的出现与政府职能完善与否无直接关联,排除。
20。
法国著名汉学家谢和耐指出:“中世纪的中国在近代化方面进展显著,比如其独特的货币经济、纸币、流通证券,其高度发达的茶盐企业.……在社会生活、艺术、娱乐、制度、工艺技术诸领域,中国无疑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它具有一切理由把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仅仅看作蛮夷之邦。
"作者高度评价的朝代是
A。
唐朝
B. 宋朝
C。
元朝
D。
明朝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其经济发达的表现包括: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打破了市坊界限;出现了四大商业名镇;打破了旧时日中为市的时间限制,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宋朝还调整了历代立法中重刑轻民的传统做法,义利并重,并且相当重视经济立法.且就当时世界范围的其他文明来看,13世纪的欧洲尚处于中世纪的黑暗之中,落后于宋朝,因此中国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
故答案为B项.A 项,唐代尚未出现“纸币”,排除;C项,元朝蒙古入主中原,其社会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前期由恢复到发展,中后期由发展到停滞、衰敝。
与材料中的“高度发达”不符,排除;D项,明朝统治者开始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限制,且明朝所处时代为14-17世纪,这一时期欧洲通过新航路开辟已经走上海外扩张的道路,出现了荷兰、英国等海上强国,可见中国已开始落后于欧洲国家,并非“当时最先进的国家",排除。
21。
下列商业繁荣的现象不属于两宋时期的是
A. 开封城内设有专业交易场所
B. 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C. 临安城内店铺林立,酒楼、茶馆、瓦子错落有致
D. 出现了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出现了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称商帮。
D项表述不符合两宋时期,但是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项。
AB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城市中市坊界限被打破,并且商业活动没有时间限制,出现饮食服务设施,商品种类增加,对外贸易很是频繁。
开封城内设有专业交易场所、出现了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以及临安城内店铺林立,酒楼、茶馆、瓦子错落有致的表述都符合两宋时期,但不符合题意,排除。
22.明清时期实力最强的商帮是
A。
宁波商帮和晋商
B. 宁波商帮和徽商
C。
晋商和徽商
D。
湖南商帮和徽商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明清时期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区域间长途贩卖贸易发展较快,出现了许多商帮,其中以徽商、晋商实力最强。
故答案为C项。
ABD项,综上分析可知,宁波商帮、湖南商帮不是明清时期实力最强的商帮,此三项含有宁波商帮或湖南商帮,排除。
23。
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是
A. 商行
B。
柜坊
C。
票号
D. 商号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唐玄宗开元初年(公元713年)已出现的柜坊,经营的业务是代客商保管金银财物,收取一定的租金,商人需用时,凭帖(相当于支票)或信物提取,为最早的银行雏形,比欧洲还早几百年。
故答案为B项。
A项,商行是货物进行交易的场所,不是金融机构,排除;C项,票号是古时一种专门经营汇兑业务的金融机构,出现于清初,与材料中“最早的银行雏形”不符,排除;D项,商号即厂商字号,或商业名称。
商号作为企业特定化的标志,是企业具有法律人格的表现。
商号不是金融机构,排除.
24。
德国人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首次用“丝绸之路”这一名词。
古代丝绸之路也被称为“进步之路”、“友谊之路”、“文化之路”。
以上材料说明当时这条东西方要道
A. 交通非常发达
B。
商品贸易极其繁荣
C。
各种文明相互交流
D. 名胜古迹众多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当时的“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频繁交往,相互交流。
故答案为C项。
A项,交通非常发达的说法片面,排除;B项,商品贸易极其繁荣属于表象,不是本质,排除;D项,名胜古迹众多的说法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25。
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
这一称呼主要来源于()
A. 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
B. 商朝人善于经商
C. 商鞅变法的规定
D。
徽商和晋商的出现
【答案】B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很早就懂得经商,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因此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故B项正确;A 项不能得出称为“商人”的缘由,故A项错误;商鞅变法中没有此项规定,故C项错误;徽商和晋商出现于明清时期,与题目不符,故D 项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朝人善于经商。
周武王灭商后,商朝遗民为了维持生计,东奔西跑地做买卖,日子一长,便形成一个固定职业。
周人就称他们为“商人",称他们的职业为“商业”。
26。
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抑商”和“海禁”的根本目的是
A. 维护封建统治
B。
限制工商业发展
C。
保护农耕经济
D。
防范“外夷"入侵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保护农耕经济是直接原因,农耕经济是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所以保护农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排除C;BD项也是直接原因。
故答案选择A项。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资本主义萌芽
【名师点睛】中国资本主义萌芽VS西欧资本主义萌芽
27.史书记载,秦汉至隋唐,“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
这表明中国古代商业
A. 长期停滞不前
B. 虽受官府压制但仍有发展
C. 一直非常发达
D。
基本不受政府政策的影响
【答案】B
【解析】
“法律贱商人"是指政府实行歧视商人、限制商业发展的政策;“商人已富贵矣"是指商人通过经营商业实现致富,说明商业有所发展。
因此材料信息表明中国古代商业虽受官府压抑但仍有发展,故答案为B 项。
A项与“商人已富贵矣”反映的信息不符,排除;秦汉以来,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的发展比较艰难,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
28.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改帝王之制,废井田,民得买卖”,这实质上
A。
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
B. 从法律上肯定了土地私有制度
C。
提高了劳动者的身份地位
D。
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答案】B
【解析】
从“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可知,这一政策是废除了井田制。
结合所学知识,秦国废除井田制发生于商鞅变法过程中,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是对土地私有制的一种肯定,肯定了其合法地位,所以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井田制的废除并不代表着奴隶主贵族特
权的废除;C选项说法错误,这一举措没有对劳动者身份地位产生影响;D选项说法错误,历史证明井田制的废除有利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对封建制度的确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9。
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始于() A. 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
B。
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C。
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D. 明太祖朱元璋的政策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初税亩是税收制度改革,实际上承认私田的合法,但并不是重农抑商,A项排除;商鞅变法过程中,奖励耕织,这是重农抑商的开始,B项正确,由“始于”可知,CD项时间都在战国之后,故排除CD项。
B项正确。
考点:重农抑商政策
点评: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解答一定要注意“始于”二字。
30。
在谈到中国古代某一制度时,《新全球史》提出:“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
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
”据此可以推断出这一制度
A。
自汉开始实行至宋朝废止
B. 从根本上阻止了土地兼并
C. 平均分配了全国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