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小说研究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意义:本课程属专业选修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魏六朝小说研究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意义:
本课程属专业选修课,是《中国小说发展史》的“上游段”,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独特的分支。
尤其是“汉人小说”,是小说史研究的处女地。
开设此专业选修课,可以培育学生开放式思维,积淀学生文化储存,开阔学生知识视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
二、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
深入开发“汉魏六朝小说”这一独特的文化资源,使学生了解中国小说概念的生成、发展、成熟;了解中国小说史发展脉络及中国小说史“上游段”的学术文化特征,进而培育学生的科学思维。
介绍一般文本,解析重点文本,使学生能进入研究性学习状态,期末完成一篇3000字以上的学术论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㈠重点
1、关于小说概念生成及多义性的阐释,小说生成的“多祖现象”。
2、《汉书·艺文志》中小说的“目录学意义”。
3、汉代的杂传小说、轶事小说;魏晋的志怪小说;南北朝的志人小说。
4、汉魏六朝小说对后世小说发展的影响。
5、汉魏小说积淀下来的大众话语。
㈡难点
1、对小说生成“多祖现象”的理解。
2、汉代小说理论与小说实践的契合。
3、对汉魏六朝小说文本的了解、阅读。
4、小说生成文化背景的解读。
5、“累积型生成的”小说概念
四、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共30学时)
第一章中国早期小说观的历史演变(小说名实论)(4学时)[内容]
1、先秦的“琐言小说观”。
2、汉魏六朝人的“稗史小说观”。
3、唐人的“史说同质小说观”。
4、明代“艺术小说”观的确立。
[知识点与教学要求]
⒈知识点:“小说”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外物》;继之有:《荀子》的“小家珍说观”;《论语》中的“小道观”;班固的“稗官说”;桓谭的“丛残小语说”;王充《论衡》中的“短书说”;葛洪的“稗史之阙说”;洪迈的“小小情事说”;谢肇淛的“虚实相伴说”。
小说概念“累积型生成”的过程,小说概念衍生的不同文化背景,小说概念的多元化阐释,小说概念的近代化。
汉事传奇,“虚构”是小说的灵魂。
⒉教学要求:引导学生理解解小说“原生态的概念”的流程图,梳理出早期小说观演变的“史”的轮廓。
“阐释多元性”的方法论启迪。
第二章中国古代小说起源探索(小说生成论)(4学时)[内容]
1、“神话、寓言说”。
2、“‘夷坚’、‘齐谐’说”。
3、“黄帝时代说”。
4、“韩非、列御寇说”。
5、“武帝时的虞初说”。
6、“《史记》说”。
7、“始于唐代说”(唐太宗晚年解闷,高力士找“说话本”)。
8、“始于宋仁宗说”(南宋儿皇帝用话本小说来孝顺太上皇老子)。
9、小说生成的’三条祖根:神话、子书、史书。
10、小说生成“多祖说”。
[知识点与教学要求]
⒈知识点:“神话、寓言”为小说之祖;“夷坚”、“齐谐”小说之祖也;自黄帝藏书小酉之山,是为小说之起点;韩非、列御寇诸人小说之祖也;小说九百,本自虞初;小说始于司马迁;小说始自唐传奇,唐玄宗晚年解闷,高力士找“说活本”;小说始于宋仁宗,南宋儿皇帝用话本小说来孝顺太上皇老子;子书与小说;史书与小说;神话传说与小说。
小说生成“多祖说”,小说生成的多元化阐释,关于“生成说”的科学思维界定,小说文化发展的传承性、时代性。
⒉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深刻理解衍化中的小说概念,熟悉小说生成的各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言环境。
熟悉、辨析关于“古代小说生成说”的各种文献材料。
第三章《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小说15种(目录学意义)(4学时)[内容]
1、“伊尹说”27篇(其语浅薄,似依托也——班固语)。
2、“鬻子说”19篇(后世所加——班固语)。
3、“《周考》”76篇(考周事也——班固语)。
4、“《青史子》”57篇(古史官记事也——班固语)。
5、“《师旷》”6篇(见《春秋》,其言浅薄,本与此同,似因托也。
班固语)。
6、“《务成子》”11篇(称尧问,非古语——班固语)。
7、“《宋子》”18篇(孙卿道,宋子其言黄老意——班固语)。
8、“《天乙》”3篇(天乙谓汤,其言殷时者,皆依托也——班固语)。
9、“《黄帝说》”40篇(迂诞依托——班固语)。
10、“《封禅方说》”18篇(武帝时——班固语)。
11、“《待诏臣饶心说》”25篇(武帝时——班固语,)。
12、“《待诏臣安成未央说》”1篇(应邵曰:道家也,好养生事,为未央之术)。
13、“《臣寿周记》”(项国圉人,宣帝时——班固语)。
14、“《虞初周说》”943篇(河南人,武帝时以方士侍郎,号黄车使者——班固语)。
15、“《百家》”139篇。
[知识点与教学要求]
⒈知识点:《汉书·艺文志》现存最早的官方目录学著作;最早的一批具有独立文体意义的小说;伊尹是商汤的老师;鬻子为周文王的老师;《青史子》在刘勰《文心雕龙》里还提到过;师旷为晋平公时的乐师;务成子为尧王的老师;方士为古代具有方术的人士;百家中还有“房中术家”,讲男女生理卫生的。
以上所录小说已全部佚失,只有在其它书籍或类书里才保存下一星半点,但从题目上可判断,都是方士记载的“方术之事”,不是当代小说概念意义上的小说。
第一次打造了小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平台。
⒉教学要求:要求学生精读《汉书·艺文志》,了解目录学著作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理解班固在“小说理论与小说实践结合”平台上的历史贡献。
查找和阅读以上十五种小说幸存下来的片段文献资料。
第四章现存汉代小说·上(4学时)
[内容]
《燕丹子》与《飞燕外传》的小说特质如下:
1、《燕丹子》不是完全复制真人真事,已初具自觉的艺术虚构的倾向。
2、《燕丹子》整个故事首尾完整,情节曲折生动,显示了较为成熟的叙事艺术。
3、《燕丹子》不只描写了人物,而且已勾勒出了人物性格。
4、《燕丹子》的生成、传播及地位。
5、《史记·刺客列传》载荆轲、燕太子丹其人。
6、《飞燕外传》的文本及其文学史上的地位。
7、《飞燕外传》是传奇生成的活化石。
8、《飞燕外传》作者伶玄十证。
9、《飞燕外传》与地下文化的特征。
[知识点与教学要求]
⒈知识点:汉小说或称“汉事传奇”、“准小说”、“前小说”;“乌白首、马生角”典型的虚构情节;移植了孟尝君“鸡鸣出关”的情节;图穷而匕首见;《燕丹子》是中国武侠小说之祖;古今小说杂传之祖;虽本史实,并含异闻;历史小说之祖,七实三虚;《燕丹子》的生成、传播与接受。
《飞燕外传》的生成、传播及作者,《飞燕外传》的文本梳理,《飞燕外传》的核心情节、《飞燕外传》的文学效应和文化效应,《飞燕外传》对后世艳情小说的影响。
《飞燕外传》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⒉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比较解读《燕丹子》、《史记·刺客列传》、《战国策》中有关于燕丹子的记载;理解什么是“七实三虚”。
查找和阅读《飞燕外传》文本,并与《汉书·外戚传·赵后传》对比阅读。
第五章现存汉代小说·下(4学时)
[内容]
⒈刘向《列仙传》(现在看来基本上没有争议的只有这一部)(仙话类)。
2、葛洪:《西京杂记》(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汉人杂传小说)(轶事类)。
3、《十洲记》(又作《海内十洲记》)(地理类)。
4、《蜀王本记》地理类)。
[知识点与教学要求]
⒈知识点:《列仙传》最早收录于《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最早说明此书作者为刘向的是西晋的葛洪;佚名《列仙传序》还介绍了刘向撰《列仙传》的经过。
一般认为:《西京杂记》的原作者为刘歆,而经葛洪加工、整理、编辑,就是说仍应断为“汉代小说”。
“西京”系指西汉都城长安,后世许多关于汉代的“经典话语”都出自《西京杂记》。
《十洲记》《隋书·经籍志·史部地理类》著录,是一部托名东方朔的汉代小说,此书记载汉武帝听西王母说:八方巨海中有祖洲、瀛洲等十洲,实际上反映了当时人对海外风光、异域风情的神秘的向往,反映了汉代人的开放意识。
《蜀王本纪》,《隋书·经籍志·史部地理类》著录,此书主要记古蜀国几位君主的事迹,其中多为神话故事,是关于“生命起源说”的又一“新版本”。
汉代小说的“总体特质”如下:
①、作为“文体意义”上的小说概念,是在汉代才正式产生的(十家九流说)。
②、汉代也是第一批小说(或曰“准小说”)呱呱坠地的时代,其体裁特征已与“文体学”意义上的小说基本相符。
③、汉代最初的小说创作明显还受着史传的影响和制约,大多数文学意味还不甚浓郁。
④、《汉书·艺文志》著录小说十五种,后代已不以小说视之,仅具有目录学的意义。
⑤、汉代小说不论是在题材、内容,还是在文体、格式、乃至技巧、语言等方面,都在影响和制约着后世小说的发展。
⑥、汉代第一次将“小说理念”和“小说实践”不自觉地结合在了一起,构建了古代小说视域的“第一个平台”。
⒉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四部作品的生成过程,借阅、泛读作品,了解四部作品在一般文化交流中的经典语言。
从宏观上把握汉代小说的总体特质。
第六章魏晋小说(4学时)
[内容]
1、《列异传》:最早收录于《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其序中称:“魏文帝又作《列异》,以序鬼物奇怪之事。
”
2、《笑林》:最早收录于《隋书·经籍志·子部小说家类》,题“后汉给事中邯郸淳撰。
”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笑话故事集”。
3、《搜神记》:晋·干宝撰,是有晋一代“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是各种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者。
4、《拾遗记》: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史部杂史类》,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知识点与教学要求]
⒈知识点:《列异传》:麻姑献寿、老狐杀人、谈生读《诗》得妇、望夫石。
是最早的一部堪称优秀的怪异小说集,是以曹丕为核心的“文人群体”的集体创作。
《笑林》——消遣文学的最早的范本:曹娥碑文、曹植延聘、鲁有执长杆者、楚人障目、和羹者。
寓教于乐,有益于读者身心健康。
《搜神记》是志怪小说的集大成著作:“其书简略,直而能婉,咸称良史。
”河间郡男女、东海孝妇、马化蚕桑。
搜神不神,志怪不怪,记载了相当丰富的原生态的“科学原象”。
《拾遗记》——一部“另类文化”的范本:是当时北方文化沙漠上的一枝奇葩。
帝王裸游馆、贾逵舌耕、吕蒙呓语、壶中红泪、穆王八骏图。
魏晋小说的整体特点:
①、此段小说,从题材内容来看,已经包含了怪异、轶事、笑话三大门类。
后世统称之为“笔记小说”的门类,此时业已完备。
②、此段小说创作最突出的实绩乃在于“怪异小说”的兴盛。
③、从数量上看“轶事小说”虽不算多,但与前一段相比,却有许多明显的不同。
④、和繁荣的小说创作局面相比,魏晋人对小说的认识往往滞后,有的方面甚至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倒退。
如:根本反对小说的虚构夸饰。
⑤、此段的“小说消费”已经进入了“精英文化层”,
⒉教学要求:要求学生精读《搜神记》,其它作品泛读;详细了解干宝的生平与《搜神记》创作的心理动因,认识其“科学原象说”的价值,从科学的角度审视《搜神记》,“志怪小说”与“超自然现象”、“人体特异功能”辨析。
第七章南北朝小说(4学时)
[内容]
⒈《世说新语》:最早收录于《隋书·经籍志·子部小说家类》,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座丰碑,志人小说的集大成者。
⒉《妒记》:最早收录于《隋书·经籍志·史部杂传类》,原名《妒妇记》是“男权文化”的产物。
3、《小说》:最早提到本书的是刘敬叔的《异苑》,是第一部以“小说”命名的集子,许多材料为正史所不载,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知识点与教学要求]
⒈知识点:《世说新语》一书的异名、版本与刘孝标的注,素材的来源、文学群体的效应、沉积在大众话语层面上的成语、对后世小说的影响。
《世说新语》丰富的文献价值。
《妒记》:生成的社会背景与文化背景、鲁迅的辑录、周公撰《诗经》、美色撼妒妻、驱车救别子、对后世同类题材的影响。
典型的“男权文化”产物。
《小说》:生成的动因、题目的寓意、体例上的特点;宝剑穿屋而飞、采桑女戏孔丘、魏武偷新媳妇。
新鲜的文献材料视域。
⒉教学要求:要求学生精读《世说新语》,其它作品泛读,详细了解《世说新语》素材的来源,了解其对中国小说史的影响,深刻理解其语言“简练隽永”的特点。
第八章小结(2学时)
汉魏六朝小说总结
1、关于小说的观念(理论建构)
真正从文体角度把小说作为一个独立门类加以标榜的是在汉代,小说已成为具有目录学意义的体式,主要见于班固、桓谭、张衡的“小说论”。
(没有成熟的理论指导,小说创作便不会有质的飞跃)
2、关于小说的作者
汉代小说作者,大多为方士或方士味及浓的文人,到魏晋就发生了变化,方士减少了,
文学家身份居多。
南北朝时有名有姓的作者已达30多位,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小说创作有了兴趣,其中著名的有:沈约、祖冲之、颜之推等。
3、关于题材
汉代小说19种,几乎没有一部不含怪异内容,这表明汉代怪异小说并没有与轶事小说划清明确的界线。
魏晋小说23种,怪异类15种,轶事类8种。
到了南北朝,全部近40种小说中,轶事小说只有8种。
整个汉魏六朝,怪异小说成为主流文化,就是轶事小说也常涉略怪异之叙写,大概这与人们搜奇猎异的审美本能有关,也与那个时代的民俗与整体文化价值取向有关。
4、关于小说体式
汉代无论怪异还是轶事小说,都带有极为明显的史传色彩,可以说是史传的副产品和重要的补充。
进入了魏晋,小说体式获得长足的进步。
其一是怪异小说与轶事小说分野进一步明确;其二是两类小说内部各种稳定性的特征已成熟。
“汉魏小说研究”的经典十言:
①、“十家九流”说。
②、“街谈巷议、道听途说”说。
③、“小说生成多祖”说:三条祖根——神话·子书(寓言)·史传。
(文体合力说)
④、早期小说文体三特征:叙事·虚构·趣味。
⑤、目录学意义上的小说:《汉书·艺文志》的小说十五种。
(第一次给小说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平台)
⑥、“《燕丹子》”为“杂传之祖”,“《飞燕》外传”为“传奇之祖。
”“笑林”为“笑话小品”之祖。
⑦、汉魏六朝小说“三台柱”:《西京杂记》、《搜神记》、《世说新语》。
⑧、“文化快餐说”、“原生态信息记载”说、“文化资源”说。
⑨、第一次用“小说”命名的集子是殷芸的《小说》。
⑩、“汉魏六朝小说”与“语用学”。
(完)
五、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
2、图示、纲目、启发、讲解、讨论相结合。
3、充分利用学科前沿的研究新成果。
4、文史哲的相互渗透。
5、切入学生的社会、人生实际。
六、考核方式及要求
⒈考核方式:撰写学术论文。
⒉考核要求:能写一篇有独特见解的规范化的3000字以上的学术论文七、教材及参考书目
⒈教材:自编
⒉参考书目: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人民文学出版社1952·02第一版
袁行霈侯忠义《中国文言小说书目》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11第一版
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三联书店1994·02第一版
李剑国《唐前志怪小说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05第一版
王枝忠《汉魏六朝小说史》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12第一版
吴曾祺《旧小说》商务印书馆1957·11月重印
程毅中《古小说简目》中华书局1989·04第一版
沈伟方夏启良《汉魏六朝小说选》中州书画社1982·05第一版
汪绍楹校注《搜神记》中华书局1979·09第一版
徐震堮《世说新语校笺》中华书局1984年第一版
袁珂《中国神话传说》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4·09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