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专题练习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历史复习《古代中国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专题练习含答案
1.[2023·湖南高三模拟预测]西周时期,在渭水平原和漠北草原之间的黄土高原上,生活着介于农耕经
济和游牧经济之间的“戎”“狄”。

到战国秦汉时期,史籍则普遍记载西周时的猃狁、戎、狄,战国时的胡、匈奴都是同一民族。

这反映了()
A.民族交融淡化了民族差异
B.华夏民族拓展了农耕区域
C.匈奴族群完成了局部统一
D.统一观念影响了史籍书写
2.[2023·广东茂名高三二模]汉宣帝甘露元年(公元前53年),呼韩邪单于内附汉朝,汉匈边地出现了“边
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的局面。

据此可知,呼韩邪单于内附汉朝() A.维系了西汉王朝的长治久安
B.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矛盾
C.稳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秩序
D.反映了休养生息政策的效果
3.[2023·黑龙江齐齐哈尔高三三模]史载,东汉魏晋时期,乐则胡笛、箜篌,御则胡床,食则羌炙、貊
炙,器则蛮盘,祠则胡天。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加强
B.华夷之间的差别基本消失
C.政府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
D.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溢生
4.[2023·北京海淀区高三二模]学者研究唐朝敦煌文书,发现西域地区于阗的民政由毗沙都督府管理,
都督的另一称谓叫于阗王;唐朝中央政府在于阗有驻军,即于阗镇守军;于阗百姓在于阗官府与镇守军的双重管辖下生活。

于阗的这种治理模式()
A.削弱了朝廷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统治
B.标志西域地区开始归属于中国版图
C.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羁縻统治
D.表明边疆管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
5.[2023·辽宁葫芦岛高三一模]宋代在边疆地区,均有与各地区少数民族政权的互市,往来十分密切。

当少数民族政权侵扰或不臣时,宋政权多会“既禁岁赐,复禁和市”,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这一现象反映出()
A.互市在民族问题上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B.各族政权一定程度上融入宋市场体系
C.宋朝以经济手段逐渐控制了各族政权
D.和平与发展成为当时各族的共同愿望
6.[2023·广东揭阳高三模拟预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十六国的名号多是继承中原王朝的国号;辽宋夏金时期,辽人以轩辕氏、炎帝后裔自居。

这表明()
A.尊宗敬祖的思想被各族认可
B.华夏认同具有统一的内驱力
C.民族关系逐渐走向平等开放
D.民族交流交融是时代的主流
7.[2023·四川德阳高三三模]明清易代,清朝改行三跪九叩礼,而越南却坚守明朝的五拜三叩礼。

两国
在经历了康、雍两朝的礼仪争执之后,最终在乾隆皇帝的坚持下,确立了以三跪九叩之礼作为越南君臣接受清帝诏书的礼仪。

乾隆帝对越南坚持推行三跪九叩礼旨在()
A.更新传统的华夷观念
B.维护清朝的正统地位
C.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
D.改善中越的宗藩关系
8.[2023·河北保定高三二模]明代对藏区朝贡的大小僧俗首领,除了封授一定官职外,还给予丰厚赏赐,
仅仅一匹中等马,明廷就会回赐三百银两。

使者返藏时会获赐携带茶叶、布匹等,贡使们往往会将赏赐品带回当地市场交换。

材料中明代藏区的朝贡行为()
A.完善了元代的民族政策
B.具备了政治经济双重意义
C.调整了明代“海禁”政策
D.降低了对边疆的管理成本
9.乾隆时规定:喇嘛补放营官均由达赖喇嘛之近侍随从充任,但因不能到职,总系派人代办,难免会有代办者敲诈百姓,贪赃受贿的情况。

嗣后凡需委派代办,均由驻藏大臣选妥干者前去充任,升补事宜,统归驻藏大臣会同达赖喇嘛遴选。

这一变化()
A.改变了因俗而治的政策
B.开启了中央对西藏的管辖
C.强化了西藏的社会治理
D.加强了西藏与内地的交流
参考答案:
1.A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周时期生活在黄土高原区的“戎”“狄”是不同于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其他少数民族,而战国秦汉时期史籍认为这些少数民族是同一民族的原因在于民族交融使民族间的差异变小,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少数民族与中原民族的交融导致民族差异变小,并非华夏族拓展了农耕区域,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匈奴的局部统一,排除C项;战国秦汉时期史籍认为这些少数民族是同一民族的原因在于民族交融使民族间的差异变小,而不是因为受统一观念影响故意将不同民族记作同一民族,排除D项。

故选A项。

2.C由题干中的信息“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可知,呼韩邪单于内附汉朝有助于安定汉匈边地的秩序,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C项正确;A项中“长治久安”、B项中“消除了”的说法均过于夸大化,排除;“休养生息政策”实行于西汉初年,早于题干中的时间“公元前53年”,排除D项。

故选C项。

3.A据材料可知,东汉魏晋时期,听少数民族的音乐,用少数民族的家具,吃少数民族的饮食,用少数民族的器皿,少数民族的宗教也有所传播,结合所学可以得出魏晋时期大量少数民族内迁,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加强,A项正确;华夷之间的差别会一直存在,这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当时的社会现象,不体现政府态度,排除C项;材料只体现了少数民族文化在中原地区的传播,体
现不出“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及其是否溢生,排除D项。

故选A项。

4.C根据材料“唐朝中央政府在于阗有驻军,即于阗镇守军;于阗百姓在于阗官府与镇守军的双重管辖下生活。

”可知,唐代于阗地区处于毗沙都督府和于阗镇守军的双重管辖,于阗的这种治理模式既保留少数民族传统的行政管理制度又将少数民族地区纳入国家统一行政设置之中,加授各族首领担任唐朝地方政府的都督,这体现了中央政府对边疆的羁縻统治,C项正确;羁縻制度既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又加强了中央王朝对少数民族地区的领导和扶持,排除A项;汉代设置了西域都护,标志西域地区开始归属于中国版图,排除B项;“表明边疆管理与内地管理的一体化”表述有误,羁縻制度保留了少数民族传统的行政管理制度,排除D项。

故选C项。

5.B互市是指历史上中原王朝与周边各族间,及中国与外国之间的贸易往来。

根据材料可看出宋代与各地区少数民族政权均有互市,关系密切,有时还以禁止经济交往作为制裁少数民族政权的手段,说明各族政权一定程度上融入宋市场体系,B项正确;互市有助于民族融合,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感情,但不是“决定性”作用,A项说法夸大了互市的功能,排除;宋朝以经济手段可以影响各少数民族政权,但并没有控制了各族政权,依然有少数民族侵扰的情况出现,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共同愿望”表述的过于绝对,和平与发展有利于民族团结,各民族经济的发展,但没有体现出这是共同的愿望,排除D项。

故选B项。

6.B结合所学知识,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汉民族的先人为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自称,又称中华。

材料提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内迁的少数民族纷纷建立政权后,继承中原王朝的国号,追认华夏族的祖先为祖先,把自己看作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部分,这体现了华夏认同观念的不断发展,有利于该历史时期结束分裂,重归统一,B项正确;材料强调少数民族认可华夏族的祖先,体现华夏认同观念,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未涉及民族关系发展的状况,“平等开放”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华夏认同是民族交融的表现之一,材料信息不能得出“民族交流交融是时代的主流”的结论,排除D项。

故选B项。

7.B根据材料“最终在乾隆皇帝的坚持下,确立了以三跪九叩之礼作为越南君臣接受清帝诏书的礼仪”并结合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实行“朝贡贸易”,可以得出乾隆帝对越南坚持推行三跪九叩礼旨在维护清朝的正统地位,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维护华夷观念,排除A项;材料中乾隆帝坚持了清朝的礼仪规范,没有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改善,排除D项。

故选B项。

8.B根据材料“明代对藏区朝贡的大小僧俗首领,除了封授一定官职外,还给予丰厚赏赐”可得出朝贡行为具有明显的政治意图,“贡使们往往会将赏赐品带回当地市场交换”可得出朝贡行为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

由此可见,明代藏区的朝贡行为具备了政治经济双重意义,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明朝对元朝民族政策的继承,得不出完善了元代的民族政策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藏区朝贡的信息,与“海禁”政策无关,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明代对藏区朝贡的大小僧俗首领给予了丰厚的赏赐,这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对边疆的管理成本,排除D项。

故选B项。

9.C据材料起初喇嘛补放营官均由“达赖喇嘛”之近侍随从充任,后来均由“驻藏大臣”选妥干者前去充任,结合所学可知,清代驻藏大臣对上直接受皇帝指挥,禀承中央政府政令办事,驻藏大臣位高权大,凡是包括达赖、班禅在内的西藏地方各级重要官员,都要遵其指示、受其挟制,故材料中的变化强化了西藏的社会治理,C项正确;清代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仍沿用因俗而治的政策,排除A项;从元朝开始,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排除B项;材料中的改变旨在加强中央对西藏的管理,而不是加强西藏与内地的交流,排除D项。

故选C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