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提升测试题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提升测试题
时间:90分钟满分:120分得分:
一、积累运用(共20分)
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2分)
中国古人时常要骑马。
可骑马在舞台上没办法表现,舞台方圆太小,马匹是无法驰骋.的。
真马出现在舞台上,演员也怕它失去控制。
京剧继承、发展了中国传统戏曲的表现手段,终于战胜了这种gān尬——用一根小小的马鞭就彻底解决了。
①骋chěnɡ②gān尴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 )
①图书馆担负着科学文化,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神圣使命。
②有些航天器进入太空轨道后,便能自动工作,可以到来自各方面的信息。
③阅览室挤满了人,有还书的,有借书的,工作人员。
A.传播搜集应接不暇
B.传播收集目不暇接
C.传承收集应接不暇
D.传承搜集目不暇接
导析:A “传播”指广泛散布;“传承”指传授和继承。
从常理来看,图书馆是提供书籍等阅读资源的地方,所以第一空应选“传播”。
“搜集”指到处寻找(事物)并聚集在一起;“收集”指使聚集在一起。
根据句意,第二空应选“搜集”。
“应接不暇”指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目不暇接”指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
根据句意,第三空应选“应接不暇”。
故选A。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
A.近年来,北京电视台的几个文化类节目都办得栩栩如生
....。
B.这个公园里的假山,结构新奇巧妙,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
....。
C.作者怀着激动的心情写下了这篇行云流水
....、洋洋洒洒的文章。
D.这位钢琴家演奏的乐曲,有如高山流水
....,听得人如痴如醉。
导析:A “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此处用来形容文化类节目不合适。
故选A。
4.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D )
A.通过这次诵读比赛,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华古典诗词的丰富多彩。
B.能否研究出功效最好的药是人民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C.快递垃圾泛滥是一个亟待解决和发现的环境问题。
D.人生挑战无时无刻不在显著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导析:D A项,成分残缺,滥用介词导致缺少主语,删去“通过”或“让”;B项,两面对一面,应删去“能否”;C项,语序不当,应该把“解决”和“发现”互换位置。
5.默写。
(5分)
①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②杜牧在《江南春》中,把怀古幽思融入写景之中的诗句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③苏舜钦在《淮中晚泊犊头》中,写日间船行水上,看到岸边的野草幽花的诗句是:“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
④梅尧臣在《鲁山山行》中,写动物且对仗很工整的句子是:“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
⑤刘长卿在《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中,写投宿山村时所见所感的句子是:“日暮
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
6.名著阅读。
(2分)
每当他抽打我的时候,A仍然把自己的手臂放在树条下面护着我,第二天A就把打肿了的手伸给我看,并向我发牢骚说:“不行,这么做一点也不顶用!你并没
有因为我挡就被打得轻一些,而我呢,瞧,打成了这样!我再不护你了,得啦,让你
去挨吧!”可下一次,A又把手臂伸到树条底下了。
这段文字出自《童年》。
纵观全书,文中的“他”吝啬、贪婪、专横、残暴,“我”第一次被“他”无情毒打至昏死是因为“我”把白色桌布染成了蓝色(填事件);但茫茫黑暗中也有给“我”力量和支持的人,如帮“我”挡着树条的A——小茨冈(填人名)。
7.综合性学习。
(5分)
某校六年级(1)班同学开展以“遨游汉字王国”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
你参加。
(1)[活动一:汉字差错知多少]同学们分小组到公共场所搜集错别字,小明找到
了两例书写不规范的宣传语,每例宣传语中各有一个错别字,请你找出来并改正。
(2分)
宣传语一:交通便利,畅达全城;黄金地段,尽亨繁华。
宣传语二:创建市容示范路,提升城市新形像。
宣传语一:“亨”改为“享”。
宣传语二:“像”改为“象”。
(2)[活动二:字谜竞猜]班级组织了一次猜字谜的游戏,请任选两个作答。
(2分)
谜面:①一杯一杯不落空。
②免字加一点,钻进草丛里。
③池里不见水,地上不见泥。
④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
答案:①林②兔③也④伐(任选其二)
(3)[活动三:探究汉字的文化内涵]请从“家、婢、染、册”中任选一个汉字,仿照示例,谈谈其中所蕴含的古代文化信息,如古代人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思想观念等。
(1分)
示例:“姓”,表明在古代某个阶段,孩子的血统只同母亲有关,那时经历了母系社会。
答案:(示例一)“家”,表明古代人已经养猪,标志畜牧业已经开始。
(示例二)“婢”,表明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特别低。
(示例三)“染”,由“水”“九”和“木”字组成,记录了古人收集、制作染料,再用染料给布帛上色的一整套方法,说明中华民族的印染业很早便已相当发达。
(示例四)“册”,表明中国书籍最早是由一支支竹简编连而成的。
二、阅读欣赏(共50分)
(一)(4分)
宿牛群头①
胡助
荞麦花开草木枯,沙头雨过茁蘑菇。
牧童拾得满筐子,卖与行人②供晚厨。
注:①牛群头:地名。
②行人:行旅之人,指作者自己。
8.诗中“茁”“满”二字用得好,请做简要分析。
(2分)
答案:“茁”是旺盛的意思,“满”是装满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雨过之后,蘑菇长得十分旺盛,数量很多,表现了大自然的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
喜爱之情。
9.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答案: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和旅途中的安逸闲适。
(二)(10分)
(甲)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乙)朱晖①守信
初,晖同县张堪素有名称②,尝于太学③见晖,甚重之,接以友道,乃把晖臂曰:“欲以妻子托朱生。
”晖以堪先达④,举手未敢对,自后不复相见。
堪卒⑤,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⑥之。
注:①朱晖:字文季,南阳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宛城区)人。
②名称:名声,名望。
③太学:汉朝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
④先达:指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
⑤卒:死。
⑥赈赡:救济,周济。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4分)
①方鼓琴而志.在太山志:心志,情志
②汤汤
..乎若流水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③素.有名称素:一向,向来
④乃把.晖臂曰把:握住,持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①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②晖闻其妻子贫困,乃自往候视,厚赈赡之。
译文:朱晖听说张堪的妻子儿女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前往探视,并救济他们很多
东西。
12.甲、乙两文都展现了朋友间的情意,但是侧重点不同,请简要分析。
朋友之间应当如何做才是真正的朋友?(2分)
答案:①甲文侧重于朋友间互通心意的知己之情,乙文侧重于遵守诺言的义气。
②(示例)真正的朋友是心与心的默契,真正的朋友应当重情重义。
参考译文:(乙)起初,与朱晖同县的张堪一直很有名望,曾经在太学见过朱晖,很
器重他,用朋友之道对待他,于是握着朱晖的手臂说:“(我)想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朱先生。
”朱晖认为张堪是前辈,(只是)拱手没有敢应承,从此两人再也没有见面。
张堪死后,朱晖听说张堪的妻子儿女生活贫困,于是亲自前往探视,并救济他们很多东西。
(三)(8分)
①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
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
得格外清幽。
贝多芬望了望站在他身旁的兄妹俩,借着清幽的月光,按起了琴键。
②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
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
微云。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
得大大的眼睛。
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③兄妹俩被美妙的琴声陶醉了。
等他们醒过神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
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月光曲》
13.探究下列语句在文章构思方面的作用。
(任选一句)(4分)
①月光照进窗子,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②皮鞋匠静静地听着。
③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④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
答案:(示例)①此句是环境描写,写了清幽的月光下,一切是那么朦胧,那么美,
就连茅屋也显得富有诗情画意。
优美的环境为下文贝多芬弹奏美妙的音乐做了铺垫。
②此句是过渡句,在文章构思方面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③此句写出了盲姑娘被音乐唤起想象后,脸上表现出来的专注、平静的神情,从侧面写出了贝多芬弹奏的美妙。
④照应题目,总结全文,点明主题。
写明了《月光曲》的创作过程。
(任选一句,答案合理即可)
14.结合选文,从写法角度谈谈选文是如何表现贝多芬高超的技艺的。
(答出一点即可)(4分)
答案:(示例)运用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
选文第②段写贝多芬弹奏音乐的美妙就运用了大量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虚写皮鞋匠的想象,实写妹妹的表现。
(四)(12分)
中国墨
①古代文人曰:“有佳墨者,犹如将之有良马也。
”墨在“文房四宝”中的
地位不言而喻,好的墨锭常被冠以“金不换”的美名。
2007年,乾隆的御墨在拍
卖中拍出448万元的天价,“中国墨”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②为什么墨的价值如此昂贵呢?这源于它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
墨其实是一种“烟”,是一种以油烟、松烟等为原料纯手工制成的黑色颜料。
它的制作,
首先要点燃桐油、猪油等各种油类或松木取烟;再在烟中加入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等,和成烟料团;然后将烟料团放入铁臼中捣练三万次
左右,或用铁锤锤击一万次左右,制成墨团;最后把墨团放入墨模中,合紧锤砸即
可制成松烟墨或油烟墨的成品——烟墨。
③烟墨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神采,由于制作原料的差异,松
烟墨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
中国
画一般多用油烟墨,只有着色的画偶尔用松烟墨。
墨的浓淡更是影响作品艺术效果的直接要素。
浓墨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
淡墨介于黑白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
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
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这种墨法既保持了笔画的基本形态,又线面交融,
富有朦胧的墨趣。
④由于人们对墨的喜爱,“墨”已经超过了它作为一种书写工具的内涵,成
为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
从字形上看,“墨”字上“黑”下“土”,表明墨
是用黑灰制成的;后来,“墨”因它的颜色而有了“黑色”的意思;“墨”又因用它创作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引申为“诗文或书画”。
“墨客”指的就是善于书写作画的文人,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墨迹”,珍贵的字画则被称为“墨宝”。
⑤成语“胸无点墨”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学问,“惜墨如金”形容绘画写作诗文的态度极其严谨,从不轻易落笔,“舞文弄墨”常指玩弄文字技巧,而“孟母三迁”更是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内涵演化到极致了。
(有删改) 15.文章开头引用名句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①引出说明对象“墨”;②富有文学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6.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分)
答案: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墨的浓淡更是影响作品艺术效果的直接要素。
17.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能否删去?为什么?(4分)
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
答案:不能删去。
“多”表范围,说明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大多数用于绘画,不排除特殊情况。
去掉后就成了都用于绘画,太绝对了,与事实不符。
“多”字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8.阅读全文,说说本文是从哪些方面介绍中国墨的。
(3分)
答案:文章是从墨的制作过程(或墨价值昂贵的原因或墨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墨的选择和应用、墨的意义的演变(或墨的文化内涵)三个方面来介绍中国墨的。
(五)(16分)
父爱之舟
吴冠中
①是昨夜梦中的经历吧,我刚刚梦醒!
②朦胧中,父亲和母亲在半夜起来给蚕宝宝添桑叶……每年卖茧子的时候,我总跟在父亲身后,卖了茧子,父亲便给我买枇杷吃……
③我又见到了姑爹那只小渔船。
父亲送我离开家乡去报考学校和上学,总是要借用姑爹那只小渔船。
他同姑爹一起摇船送我。
带了米在船上做饭,晚上就睡在船上,这样可以节省饭钱和旅店钱。
我们不肯轻易上岸,花钱住旅店的教训太深了。
有一次,父亲同我住了一间最便宜的小客栈,半夜我被臭虫咬醒,身上都是被咬的大红疙瘩。
父亲心疼极了,叫来茶房,掀开席子让他看满床乱爬的臭虫和我身上的疙瘩。
茶房说没办法,要么加点儿钱换个较好的房间。
父亲动心了,但我年纪虽小却早已深深体会到父亲挣钱的艰难。
他平时节省到极点,自己是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的,我反正已被咬了半夜,只剩下后半夜,就不肯再加钱换房子。
④恍恍惚惚我又置身于两年一度的庙会中,能去看看这盛大的节日的确是
无比快乐的,我高兴极了。
我看各样彩排着的戏人边走边唱,看踩高跷走路,看虾兵、蚌精、牛头、马面……人山人海,卖小吃的挤得密密层层,各式各样的糖果点心、鸡鸭鱼肉都有。
我和父亲都饿了,我多馋啊!但不敢,也不忍心叫父亲买。
父亲从家里带了粽子,找个偏僻的地方,父子俩坐下吃凉粽子。
吃完粽子,父亲觉得我太委屈了,领我到小摊上吃了碗热豆腐脑,我叫他也吃,他就是不吃。
卖玩意儿的也不少,彩色的纸风车、布老虎、泥人、竹制的花蛇……虽然不可能花钱买玩意儿,但父亲很理解我那恋恋不舍的心思,回家后他用几片玻璃和彩色纸屑等糊了一个万花筒,这便是我童年唯一的也是最珍贵的玩具了。
万花筒里那千变万化的图案花样,是我最早的抽象美的启迪者吧!
⑤父亲经常说要我念好书,最好将来到外面当个教员,所以我从来不缺课,
不逃学。
读初小的时候,遇上大雨大雪天,路滑难走,父亲便背着我上学。
我背着书包伏在他背上,双手撑起一把结结实实的大黄油布雨伞。
他扎紧裤脚,穿一双
深筒钉鞋,将棉袍的下半截撩起扎在腰里,腰里那条极长的粉绿色丝绸汗巾可以围腰两三圈,那还是母亲出嫁时的陪嫁呢。
⑥初小毕业时,我考取了鹅山高小。
要住在鹅山当寄宿生,就要缴饭费、宿费、学杂费,书本费也贵了,于是家里粜稻、卖猪,每学期开学要凑一笔不少的钱。
钱很紧,但家里愿意把钱都花在我身上。
我拿着凑来的钱去缴学费,感到十分心酸。
父亲送我到学校,替我铺好床,他回家时,我偷偷哭了。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⑦我唯一的法宝就是考试,从未落过榜。
我又要去报考无锡师范了。
⑧为了节省路费,父亲又向姑爹借了他家的小渔船,同姑爹两人摇船送我到无锡。
时值暑天,为避免炎热,夜晚便开船,父亲和姑爹轮换摇橹,让我在小舱里睡觉。
但我也睡不好,因为确确实实已意识到考不取的严重性,自然更未能领略到满天星斗、小河里孤舟缓缓夜行的诗画意境。
船上备一只泥灶,自己煮饭吃,小船兼作旅店和饭店,节省了食宿费。
只是我们的船不敢停到无锡师范附近,怕被别的考生及家长见了嘲笑。
⑨老天不负苦心人,他的儿子考取了。
送我入学的时候,依旧是那只小船,依旧是姑爹和父亲轮换摇船。
不过父亲不摇橹的时候,便抓紧时间为我缝补棉被,因我那长期卧病的母亲未能给我备齐行装。
我从舱里往外看,父亲那弯腰低头缝补的背影挡住了我的视线,这个船舱里的背影也就分外明显,永难磨灭了!不仅
是背影时时在我眼前显现,鲁迅笔底的乌篷船对我也永远是那么亲切。
虽然姑爹小船上盖的只是破旧的篷,远比不上绍兴的乌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渔船仍然是那么亲切,那么难忘……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
⑩……醒来,枕边一片湿。
19.文章题目《父爱之舟》的含义是什么?(3分)
答案:把父爱对于“我”成长的作用比喻成“舟”;父亲从小疼爱“我”,教育“我”,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中“我”不断成长。
20.第⑤段和第⑥段是“我”梦中难忘场景的一部分,请你根据对这两段内容的理解分析,填写表格中的空缺部分。
(4分)
21.请你联系上下文,品读下面的语句,回答问题。
(6分)
(1)揣摩下面这句话中“新滋味”的内涵。
(3分)
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心酸的哭,与在家里撒娇的哭、发脾气的哭、打架的哭都大不一样,是人生道路中品尝到的新滋味了。
答案:①与父亲(家人)离别的滋味;②体会到家境困窘父母却给予“我”的全部的支持与爱;③肩负着全家期盼,品尝到了责任的滋味。
(2)比较文中画线原句和下面的改句,说说原句好在哪里。
(3分)
改句:老天不负苦心人,我考取了。
答案:原句以第三人称的角度记叙,写明“苦心人”指“我”的父亲,更能表达出“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以及父亲的喜悦和自豪之情。
22.请你简要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
(3分)
答案:朴素、自然,饱含深情。
三、写作(共5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三种令我充满感激的记忆:一个装满书籍的家,一个在外省乡村度过的童年,一位可以倾诉衷肠的导师。
——[英国]奥登《染匠之手》亲爱的同学,回首往事,令你充满感激的记忆是什么呢?请用你请以《令我充满感激的记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说真话,叙真事,抒发真情实感。
例文:
令我充满感激的记忆
整理旧物的时候,翻开一本泛黄的笔记,珍藏在这里的记忆就那样迎面扑来……
从懵懂无知的小孩子到正值青春的少年,我遇到过这样一位老师,他很严厉,个子高高的,经常穿着一套运动服。
在初见他时的那堂课上,他便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因为对新学校新课堂的憧憬,同学们玩得忘乎所以,以至于连黑板都没来得及擦。
他踏进门,手里拿着一把三角尺,看着被我们画得五花八门的黑板,脸色变得很难看,满脸的严肃,我们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
惩罚了值日生后,他说:“养成良好的习惯是成功的一半。
”就那样,在他的督促下,我们都渐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还记得,那一次的我因为考试没有考好而伤心了好几天,由于当时的虚荣心作祟,我什么都要求完美。
可偏偏那一次,我的数学月考成绩十分不理想。
我心里充满疑问,为什么我付出了那么多还是得不到回报。
就在我困在自己编织的网
里出不来的时候,他来了。
他抚摸着我的头,笑着说:“没关系,只要有付出,岂能无获?”那一刻,他的笑就如同冬日的暖阳一般,温暖了我冰冷的心,我突然觉得他像父亲一样慈爱。
他虽然只是我们的代课老师,但胜似我们的班主任。
在期末考试之前,他每天吃过饭就第一时间进教室,给我们讲解知识。
我们整天埋头于学习、作业之中,精神高度紧张,他就隔三岔五地给我们讲个小笑话,逗我们开心,使我们忘记疲劳,打起精神,然后用饱满的精神去迎接接下来的战斗。
他就这样,无论多累,都在为我们操劳,从来不顾及自己的身体,尽职尽责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如果说父爱是一座无形的山,为我遮风挡雨;那师爱便是一条绵绵无尽的小溪,汇满了无穷无尽的爱,它无数次滋润我的心灵,无数次教会我在风雨中茁壮成长,无数次使我心灵受到震撼。
敬爱的老师,即使您现在不在我的身边,我也会永远记住您,永远记住您那谆谆的教导,更会记得您在我笔记本上留的那句话:“只问耕耘,不问收获。
既已耕耘,岂能无获?”我会带着您的告诫,驶向理想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