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济南市第五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学年济南市第五中学高三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徽商,即徽州商人,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

其萌芽于东晋,成长于宋唐,兴盛于明清,清朝道光年间逐渐衰落。

徽商以资本雄厚、活动范围广、经营项目多、兴盛时间长且崇尚文化为特点,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大、最有影响的商帮之一。

明朝建立之初,为了防备蒙古残余势力,政府号召商人将粮食运往边境支援守军,政府发给盐引①,到内地支盐行销。

不少徽州商人千里迢迢不辞劳苦,运粮输边,为了国家的事业放弃了在当地的经商活动。

到明中后期徽商又积极参与抵抗倭寇侵略的斗争,及至近代徽商为了抵御外国入侵,仍踊跃捐资捐物。

南宋以后徽州朱子理学教育十分普及,朱子强调的“诚信”理念深入人心。

徽州人不仅把“诚信”这种德行用于日常的待人接物,而且也把它用于商业经营之中,形成了讲求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尊重消费者利益的以诚信为基本原则的商业道德。

如婺源②茶商朱文炽在新茶过期后总要注明“陈茶”以示诚信。

徽商胡荣命注重信誉成功经商五十载,晚年还乡,有人要“以重金赁其肆名”,他断然拒绝道:“彼果诚实,何藉吾名也?”
古徽州由于奉行朱熹的《家礼》,更是礼仪规范甚严,“君子好行礼让,小人自安耕凿,恭俭质直,有先民遗风”。

徽州商人不仅很讲礼,而且也很讲“义”。

在徽州,族田中就有为赡养本族中贫而不能自立者的义田,这些义田都是徽商义举捐赠。

徽州商人刘淮,在外经商时购买并囤积了大批粮食,恰逢灾荒,他将囤积的粮食全部减价出售,同时还命人用自己的粮食施粥。

他认为应该让老百姓度过灾荒,重新复苏,这才是大利。

徽商多“贾名而儒行”,抑或老而归儒,甚至从贾致富使“家业隆起”之后弃贾就儒。

有的在从贾之前就曾知晓诗书,从贾之后尚好学不倦,蔼然有儒者气象。

不少徽商还毫不吝惜地输金捐银,资助建书院兴私塾办义学,以“振兴文教”。

徽商对商业的执著和专注,在中国商业史上尤为罕见。

许多人离家别妻,一年到头奔波于外。

按照徽州的风俗,经营者一般每年回家探亲一次,然而那些离家远的三四年才能够回家与父母妻儿团聚一次,探视之后又要出门继续经营生意。

对于自己主持的商务如此,对于代他人主持的商务亦如此。

这种敬业精神对于徽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注】①盐引:宋代以后历代政府发给盐商的食盐运销许可凭证。

②婺源:婺源县当年归安徽徽州管辖,如今已划归江西管辖。

(节选自洪永平裴德海《弘扬徽商精神与培育核心价值观》)
1.下列关于“徽商”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徽帮是我国历史上旧徽州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兴盛时间长且推崇文化。

B.从明朝建立之初直到近代,徽商在朝廷号召之下全力支援朝廷守卫边疆。

C.徽商讲求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尊重消费者利益的商业道德体现了朱子理学中的“诚信”理念。

D.徽商多崇尚文化,有的努力让自身具有儒者气息,不少人捐资办学振兴文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采用并列结构,依照时间顺序从古至今论述了徽商精神的几个特点。

B.文本重点论述了徽州商人的商业文化精神,同时也让读者了解到一些徽州文化。

C.文本立足于“徽商”对其概念及特点进行了论述,从中可见作者“弘扬徽商精神”及“培育核心价值观”的立场。

D.文本利用婺源茶商朱文炽标注“陈茶”、徽商胡荣命断然拒绝他人以高价租赁自己茶肆名号的例子,形象鲜明地再现了徽商的“诚信”经营之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天我们要弘扬徽商精神,就不能忽视徽商那热心公益、诚信为本、重视文化素质等优秀思想文化。

B.古代徽州的文化受到朱熹理念的影响较深,“礼义、诚信”也都被徽州商人奉为圭臬。

C.徽商能成为中国历史上资本雄厚的商派之一,也得益于其诚实守信、贾名儒行和执著专注等文化特性。

D.“商人重利轻别离”是诗人白居易笔下琵琶女的哀怨,但这也恰恰是徽州商人对事业的执著和专注的表现。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嘉峪关,海子里的城
①是风,从祁连的山壁上吹落来的?还带着月氏族人西奔的足印!墨玉托着黑绿色的头颅思考,浅绿浅白的翠玉石挺着个长满鱼子的大肚子游动,鹅蛋样的粉色石上燕子在飞……这满滩的石,透着千年雪水的清凉。

我把它们抱在怀里,握在手里,哪一个都舍不得放下。

②闯入这片石头海子时,一种震惊让我呆立良久。

在这个叫嘉峪关的城市生活多年,第一次看到这片石海,一片辽阔得让我绝望的石海,绵延几公里,我怎么走也走不到尽头。

在我的眼里,每一颗窝在沙里的石头,都刻着水浸泡过的纹络,都溢着一股水汽。

看着它们,我仿佛能感觉到每一颗石头的重量,我虽然无法与它们交流,但我相信它们都和我一样,有语言,有感情,会在月光下张大毛孔呼吸。

③铺满石头的河滩,像一幅石头画,展卷而下,铺向下游灯光很近很亮的酒泉。

这片河滩的真实名字叫讨赖河,我站立的地方是它原始而真实的模样,它的上游已变成了彩虹桥下的飘带河,夜幕下的河上霓虹闪烁,水幕电影里放着张骞骑着骆驼出使西域的情景剧……
④我光着脚丫,在石海里朝着祁连山的方向走,仿佛伸伸手就能抓到一把祁连山上的雪粒,可是我走到脚板起泡,血红血红的,结果发现还在原地打转转。

绝望的我只好将手里的石头放回到石滩里,放回到它们生存的海里。

我看见它们像一只只游动的鱼,张着细小的毛孔,畅快地呼吸,蓬勃出一种生生不息的样子。

原来,那些青绿的麦地边、没膝的草丛中和花池肥沃的土里,冷不丁冒出的石头,也是这个样子,墨绿墨绿的。

我们生活里的田野、湖泊、公园甚至楼群,都是从这样的石海里生长起来的啊!
⑤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仿佛就在我转身的一刹那,夕阳隐去,一轮李白笔下唐朝的圆月,浮上白雾茫茫的祁连山顶,泻下一海银光。

天地苍茫间,月光里的河水,仿佛一条条缀着细碎银片的青灰绸带,徐徐东去,静默无声,而那滔滔的水声,似乎与水的流动无关,在暗静处不住也回响,像霍去病驱逐匈奴飞奔的马队,轰轰隆隆,飞奔而来,又飞奔而去。

海走了,石头记得它们。

这片记得边塞诗人们且歌且行身影的石海,这片记得西域的驿使和旅人歇脚打尖情景的石海,这片记得李陵将军厮杀与征战血泪的石海,终归旷寂为无声的戈壁,旷寂为沧海桑田、千山万水后一缕花开的声音,一粒风中的鸟鸣,一个静默的骆驼一样向着太阳静卧的姿势。

但我相信,亿万年之前这里一定是海,这些亿万年前被海水漂洗过的石头,还记得海的旷放和辽远。

⑥我坐在石头中间,远处看风景的人看我,我就坐成了一枚与祁连对望的石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从这片石海里吹过的长风,将罗布泊的沙粒吹成柔软的丝绸,长驱几万里,去触摸尖顶的金字塔折射在尼罗河上的灿灿金光,沾上沙粒的古希腊神话、古罗马传奇和西欧古典的哲学,也都披上了一层缎面一样的绒光,咝啦润手,柔滑光亮,像《天方夜谭》里的维度,以丝绸的质地,顺着这条天路般的走廊向东飘拂而来,让沾满砾石的边塞诗铿锵有力。

于是,这片被西域神话和哲学思维吹拂过的石海,罩上了一层圣洁的韵致。

以至于那些散落在城市角角落落石馆里的石头,那些摆上雄关人家办公桌、木书架上的石头,都呈现出哲人沉思的模样。

天赖石韵,给这座城市打上了石头坚韧的底色。

⑦往远了说,这座叫嘉峪关的城市,是从石头海子里生长起来的。

⑧在那些出关人的眼里,这片海子是一个永远敞开的怀抱;而对于入关的人,这片叫嘉峪关的海子啊,又是一个可以与炊烟和鸟儿一同栖居的村庄。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的”轮台"和“走马川”是石韵的,在那些石韵流长的边塞诗的意境里,我看见,卢纶落满弓刀的“大雪”,在那个追逐单于的夜里纷纷扬扬。

(取材于胡美英同题散文)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写生活在嘉峪关多年的“我”第一次看到这一片石海所带给自己的震撼和感受。

B. 文章通过“铺满石头的河滩,像一幅石头画”,着重表现海子的美,并由此联想到出使西域的张骞。

C. “我”在石海里行走,深情缅怀了李白、霍去病、李陵等人物,目的是赞美嘉峪关的宁静优美。

D. 文章以“我”行走在这座海子里的城的所见所感所思为线索,表达了希望嘉峪关重现“丝绸之路”盛况的主题。

5. 全文主要描绘了哪几个画面?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6. 试探究第⑧段画线句的意蕴。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蜂拥而至
徐嘉青
魏强是个短视频控,有着不少粉丝。

这天是周六,好友邹涛约他去乡下转悠,两人开着车出发了,快到时看到路边有个卖蜂蜜的商贩,邹涛提议说:“要不咱下去买两瓶?”
于是,两人下了车。

到了摊子前,魏强问道:“这蜂蜜咋卖?”商贩是个中年男子,漫不经心地伸出一只手晃了晃。

魏强拿起一瓶蜂蜜,拧开盖子看了看,又放在鼻子下闻了闻,用夸张的表情说:“真香啊,这蜂蜜保准假不了。

”说完,他冲着中年男子问:“老兄,价能降点吗?”
中年男子摇摇头,吐出了句话:“不能,一瓶最多便宜一毛钱。


两人站起身来,打算上车走人。

中年男子一看,忽地站了起来,一个箭步跳过去,伸出两只胳膊拦住了他们,说:“不能走!东西你们看了,价也给你们降了,到头来却不买了,这可说不过去!”
邹涛怒气冲冲地说:“哟呵,看样子你是要强卖了?光天化日之下,我看你是没有王法了!”说完,他将中年男子的手臂拨到一边,径直向车子走去,魏强也赶紧跟了上去。

中年男子俯身抓起一瓶蜂蜜,随后追了过去。

到了车子跟前,他一把拉住邹涛,叫嚷道:“不买别想走!”
邹涛着实生气了,用劲儿把手臂一收,中年男子猝不及防,被带了个趔趄,手中的蜂蜜飞了出去,偏偏落在车子的前窗上,就听“啪”的一声,蜂蜜瓶子的盖儿被磕开了,里面的蜂蜜流了出来,在车窗上上形成了一条淡黄色的线。

这下,中年男子可不干了,过去一把拉住邹涛,说:“你不把这瓶蜂蜜的钱给我,想走?没门儿!”
魏强想息事宁人,把钱包拿出来,从里面掏出五十块钱递了过去,没好气地说:“给你!”
中年男子斜着眼睛看了看,说:“你打发叫花子呀?”
邹涛反问道:“难不成还是五百块?”中年男子点了点头。

魏强急了:“刚才说好的价,五十块一瓶,啥时候成了五百块?”
中年男子说:“一开始我就是这个价,我可从没说过五十块一瓶,那可是你说的。


这下魏强和邹涛无话可说了。

邹涛要报警,魏强说:“算了算了,花钱消灾吧!”说完,魏强从钱包里拿
出五百块钱,递给了中年男子。

中年男子送过来两瓶新的蜂蜜,还有四百块钱。

他说刚才是和他们开玩笑的,这蜂蜜就是五十块一瓶。

坐到车里,魏强不由得一阵感慨。

他发动车子,正准备走,忽然想起前车窗上还洒有蜂蜜,就拿了条毛巾,打算将蜂蜜擦掉,谁知就在准备下车的瞬间,手碰到了雨刮器开关,雨刮器“刷”的一下就工作了起来。

这下倒好,蜂蜜原本是一条线,现在变成了一大片,几乎将整个车前窗都给罩住了。

副驾驶座上的邹涛眼疾手快,连忙关上了雨刮器开关。

魏强拎着条毛巾下了车,刚准备用毛巾擦,忽然惊讶地冲着车里叫道:“邹涛,你快点下来看看!”邹涛一边拉开车门下来,一边问:“咋了?”
魏强指着车前窗说:“你看!”
邹涛一看,只见上面爬了不少的蜜蜂,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着,没过多久,那上面已是黑压压的一片了。

邹涛拉了拉旁边目瞪口呆的魏强,说:“老魏,还不快拿手机!”魏强这才恍然大悟,赶快掏出手机,拍了一段短视频,并配上了文字:车子被蜜蜂包围,缘于何故?
短视频发出去之后,魏强着实吃了一惊,竟有了数十万的点击量,而且还有人在后面揣测咋回事,魏强说明了刚才的情况。

有人立刻回应说:“能引来这么多蜜蜂,这蜂蜜绝对假不了,强哥是从哪儿买的?”魏强就把路过的那个地方说了,这件事就算告一段落。

过了些天,邹涛突然来找魏强,一见面就笑着说:“老魏,我要谢谢你呀!自从你发过短视频后,原本无人知晓的蜂蜜,有好些人专门开车过去买,都卖脱销了。

”魏强愣了愣问:“你咋知道的?邹涛笑着说:“实话跟你说了吧,那是我对口扶贫的村子,村里有养蜜蜂的传统,我寻思着把这个传统变成产业,谁知到头来,蜂蜜竟然卖不出去。

后来我一琢磨,还是得扩大宣传呀,可广告费咱又出不起,我就想起了你……”
魏强恍然大悟。

两人相互看着对方,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

(本文选自2019年第22期《故事会》)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头就点明魏强是短视频玩家,“有着不少粉丝”,为后文情节发展做铺垫。

B. 小说写卖蜂蜜的男子强买强卖,邹涛与中年男子撕扯,魏强被逼高价买下了蜂蜜。

C. 卖蜂蜜的男子最后给魏强送来两瓶蜂蜜和四百块钱,并且说明只是和顾客开个玩笑。

D. 作为扶贫干部,邹涛在一次出游中灵感大发,让扶贫村里的蜂蜜打开了销路。

8.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结构严谨,开头为下文埋下伏笔,使蜂蜜脱销的情节合情合理。

B. 卖蜂蜜的男子推动了情节发展,由于他的“无理取闹”才有蜂蜜溅到车窗上的情节。

C. “怒气冲冲”“着实生气”“要报警”等词语,突出了邹涛急躁的个性特点。

D. 小说贴近时代,语言朴素自然,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9. 请分析小说标题“蜂拥而至”的含义及作用。

10. 你认为小说的主人公是魏强,还是邹涛?请结合文本加以探究。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君法明,论有常①,表仪②既设民知方。

进退有律,莫得贵贱孰私③王?(荀子·成相)
【注】①常:标准,规定。

②表仪:礼法制度。

③私:巴结,讨好。

11. “克己复礼”中的“礼”专指,“民知方”中的“方”意思是。

12. 同是主张“礼”,孔子、荀子二人的区别之处在哪里?根据以上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咏絮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它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13. 下列对此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前两句描写白玉堂前柳絮飘扬飞舞,均匀有度,却不得已委身于东风的情景。

B. 上片最后两句,连用两个反问,否定了柳絮最终随水流逝,委落尘土的结局。

C. 下片前两句描述了尽管柳絮随风飞舞,忽聚忽散,柳枝依然长条飘拂的情景。

D. 本词上片写景,描绘一幅春景图;下片言志,抒发作者与众不同的思想情感。

14. 下面诗句中,“柳絮”这一意象所表达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难绾难留难挽抚,任扬任坠任摧欺。

——无名氏《柳絮》
B. 他家本是无情物,一向南飞又北飞。

——唐·薛涛《柳絮》
C. 缭绕晴空似雪飞,悠扬不肯着尘泥。

——宋·朱淑真《柳絮》
D. 惯恼东风不定家,高楼长陌奈无涯。

——宋·韩琦《柳絮》
15. 宝钗说:“柳絮原是一件轻薄无根无绊的东西,然依我的主意,偏要把他说好了,才不落套。

”“不落套”即不落俗套,指诗文或其他艺术在立意、手法等方面有独创性。

宝钗写柳絮在立意上的“不落套”,体现在哪些地方?请结合诗歌谈一谈。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逍遥游》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人生短暂的感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认为北伐抗金应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__”之雄心,也只会是“赢得仓皇北顾”的结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7.按要求选择
如果制作武汉人民送别抗击新冠病毒援鄂医疗队的标语,下列不合适的一项是()
A. 生死与共,生死之交
B. 幸得有你,山河无恙
C.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D. 依依惜别,心心相连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8.根据下列图示和情境完成题目。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流程
小李是社区医院的志愿者,为有需要的人做咨询引导。

一位老爷爷对社区医院正在推广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疑问,向小李咨询。

小李对照流程图为爷爷介绍了这项服务:“爷爷,我为您介绍一下这项便民措施,您必须尝试一下。

如果一个人在医疗中心、服务站、社区等地与家庭医生签约,① ,② ,并提供不同的签约服务:③ ,如对老年人、残疾人等重点人群着重保健,④ ,也会接受一般人群的电话咨询,对他们进行健康宣教;另一种是根据每个人的要求提供按需服务,如提供预约门诊、家庭病床、中医治未病、医养结合、转诊等方面的服务等。

您看,这种服务是不是让您觉得感同身受呢?”
(1)找出并修改小李的表述中使用不恰当的两个词语。

(2)根据图示补充横线上的内容,要求信息完整,表达准确,与上下文连贯。

每处不超过20字。

四、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2019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将制定实施细则,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

教育惩戒是指教师依据一定的规范,以不损害学生身心健康为前提,以制止和消除学生的不当行为,
帮助学生改正错误为目的,以罚为特征的一种教育方式。

其在培养规则意识、锻炼承担责任、承受挫折的心理品质方面具有其他教育方法难以替代的价值和功能。

材料二: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鲁迅写启蒙老师寿镜吾老先生,“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材料三: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重傳则法度存。

国将衰,必贱师轻傅;贱师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荀子《荀子・大略》学校计划请你作为学生代表,在2020年最后一次全校师生参加的升旗仪式上发言,主题是关于“教育惩戒”,请结合以上材料,联系当今生活和社会教育现状,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中重要概念含义能力。

B项,“在朝廷号召之下全力支援”不准确,原文,“明朝建立之初……不少徽州商人千里迢迢不辞劳苦,运粮输边,为了国家的事业放弃了在当地的经商活动。

到明中后期徽商又积极参与抵抗倭寇侵的斗争”,所以,原文说的是“不少徽州商人”“积极参与”,并不是“全力支援朝廷守卫边疆”。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和论证结构和论证方法的分析能力。

A项,“依照时间顺序从古至今论述”错,本文在阐述徽商精神的几个特点时并没有依照时间顺序,只是在第二节提到明朝微商支持朝廷守卫边疆,第三节提到南宋时微商的特点是“诚信”,其它段落均未按时间写徽商的特点。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理解分析文章内容要点能力。

D项,原文,“徽商对商业的执著和专注,在中国商业史上尤为罕见。

许多人离家别妻,一年到头奔波于外。

按照徽州的风俗,经营者一般每年回家探亲一次,然而那些离家远的三四年才能够回家与父母妻儿团聚一次,探视之后又要出门继续经营生意”,由此可见,原文只是说“徽商对商业的执著和专注”,至于白居易笔下“商人重利轻别离”中的“重利”在原文中没根据,即在本文中没有对等出现。

故选D。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

但还要用好“比对法”。

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

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

一般而言,选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

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

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

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

比对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

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

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C项,“……目的是赞美嘉峪关的宁静优美”错误。

作者缅怀了李白、霍去病、李陵等英雄人物,目的是赞美石头海子的旷放和辽远。

故选C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以及对手法的把握能力。

由“铺满石头的河滩,像一幅石头画,展卷而下,铺向下游灯光很近很亮的酒泉”可知,文章第三段写到铺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