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学案)——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2.2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学习导航】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能量来源:________。
2.直接热源:________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3.受热过程
1.大气长波辐射: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强烈吸收____长波辐射而增温,产生大气____辐射。
2.大气逆辐射:大气辐射中向下射向________的部分。
3.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把________传给地面,补偿________损失的热量。
三、大气热力环流
1.大气运动
(1)主要形式:________运动和________运动
(2)意义:形成大气中________和________的输送
2.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1)概念:由于地面________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2)形成过程
①A地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______;D处空气聚集,密度增大,形成_______。
②B、F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_____;C、E 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________。
③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________流向________。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风的形成过程
2.风形成的原因
(1)直接原因:______________。
(2)根本原因:地面受热不均。
3.高空中的风和近地面的风比较
(微思考)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期的诸葛孔明发明的。
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
孔明制成会漂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信息,其后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1.观察孔明灯,当我们将其点燃后,灯罩内的空气会如何运动?
2.孔明灯里面蕴含着什么样的大气原理呢?
【重点导析】
探究1:大气的受热过程
【探究活动】
诗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问题:(综合思维)为什么同一纬度的地方“高处不胜寒”?
【知识归纳】
1.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的能量来源
a.地球大气的最重要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辐射。
b.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是地面长波辐射,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
要也是来源于此。
(2)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受热过程,具体图解如下:
大气的受热过程归纳如下:
1.波长与温度的关系:由实验得知,物体温度越高,辐射中最强部分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
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的低,所以,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大气对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
如下图: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2)反射作用:云层和较大的尘埃,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较明显,且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如图:
形成的自然现象: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很高。
(3)散射作用: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能量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弥散。
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容易被散射。
如图:
3.影响地面辐射的因素
(1)纬度因素:
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向两极递减,同样性质的地表,受到太阳辐射的强度越大,所产生的地面辐射也就越强烈。
(2)下垫面因素(地球表面,含陆面和洋面):
下垫面是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
下垫面的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比例也不同,这就使世界各地地面辐射的变化,并不完全与纬度的变化一致。
一般规律:颜色越浅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强、吸收就越弱;颜色越深的物体,其反射就越弱、吸收就越强。
陆地表面的反射率高于海洋。
(3)其他因素
其他因素中气象因素的影响最大。
例如:降水少、多晴天和空气稀薄的地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比较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
探究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探究活动】
材料:冬季的晴天,当你走进门窗关闭的封闭阳台,会感到异常温暖。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问题1:(综合思维)结合图1、图2,分析封闭阳台温度较高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2:(地理实践力)探讨中纬度地区的植物园采取什么措施可以使热带植物安全越冬?
【知识归纳】
1.大气辐射
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
因此,地面辐射的长波辐射除极少部分穿过大气,到达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75%~95%)被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
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会增温。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长波辐射。
2.大气保温过程
大气辐射除一小部分向上射向宇宙空间外,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故称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天空有云,特别是有浓密的低云时,大气逆辐射更强。
如图所示:
3.大气受热过程在生活中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温室气体
(CO
2、CH
4
、
O
3等)
→
排放
增多
→
吸收地面
辐射增多
→
气温
升高
→
全球
变暖
(2)在农业中的应用
A.采用温室大棚、地膜覆盖等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
温室大棚地膜覆盖
烟雾防霜冻“进得来,出不去”
塑料薄膜、玻璃与二氧化碳具有相同的功能,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而地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散失,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塑料大棚或玻璃温室里,使室内的温度高于外界,利于蔬菜的生长。
人造烟幕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起到保温作用。
B.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一地区太阳能的多寡,如高海拔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方法点拨】
1.影响大气逆辐射的因素
强弱主要取决于大气层的温度和湿度的垂直分布,除此之外与云的状况密切相关。
大气温度高、云量多,空气湿度大,大气逆辐射强。
简单理解就是地面射出的光很容易被云反射回来。
2.大气逆辐射不只存在于晚上
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它们是始终存在的,而且白天气温高,辐射更强。
只是在白天,由于太阳辐射的影响,考虑问题时主要侧重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在夜晚,由于没有太阳辐射,近地面气温主要受大气逆辐射强弱的影响,因此容易产生白天没有大气逆辐射或大气逆辐射较弱的误解。
3.一天中,最高气温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在日出前后
天气的冷热,主要决定于空气温度的高低,而影响空气温度的根本因素是太阳辐射强弱。
太阳光热并不是直接使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空气直接吸收阳光的热能仅19%左右,而有47%的可见光区的能量被地面吸收了。
当地面吸收了太阳的辐射热量之后,再通过辐射、对流等形式向空气中传导,这是气温升高的主要原因。
过了正午时刻太阳辐射开始减弱,但地面吸收的热量仍多于支出的热量,直到13时左右,地面温度达最高,地面辐射也达到最强。
由于地面向大气传输热量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近地面气温是14时左右达到最高,大气逆辐射也达到一天的最大。
同理,大气主要以逆辐射的方式和大气辐射的方式散失热量,直至次日日出都无太阳辐射来补充热量,所以直到次日日出前后气温达到了一天的最低值。
探究3:大气热力环流
【探究活动】热力环流实验
步骤:
①将略大(如50cm×40cm×20 cm)的废弃包装纸盒,正面去掉,留下其他5个面,横放在桌上,让盒子开口的那面,正对观察者。
②关上门和窗,在纸盒内一端放入点燃的蚊香(或香烟),另一端放上冰块。
③观察蚊香烟雾运动情况。
如下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问题1:(地理实践力)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烟雾运动的路径。
问题2:(综合思维)解释烟雾在蚊香处上升、在冰块上方下沉的原因。
问题3:(综合思维)阐述上述热力环流产生的根本原因。
问题4:(地理实践力)在图中画出等压面的弯曲状况。
【知识归纳】
1.大气运动的形式
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表现为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大气的水平运动即风。
2.大气热力环流的概念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大气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3.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4.常见热力环流的图示分析及应用
热力环流是一种最简单的大气运动形式。
海陆热力性质不同、山谷和山坡受热不均、人类活动等都可能导致热力环流的形成。
具体分析如下:
(1)山谷风
日出后山坡受热,空气增温快,空气密度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比山谷上方同高度空气更
白天陆地比海洋增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近地面陆地气压高于海城市居民生活、工业和交通释放大量的人为热量,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市热岛”。
(4)沙漠与森林之间的热力环流
【方法点拨】
1.热力环流的形成——“一个关键、四个步骤”
(1)“一个关键”:确定近地面两点的冷热。
热容量大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较低,夜晚气温较高;热容量小的地球表面,白天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
(2)“四个步骤”:
①热上升、冷下沉——近地面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冷空气下沉。
②热低压、冷高压——近地面冷的地方形成高压,近地面热的地方形成低压。
③近地面和高空气压性质相反——近地面为高压,其高空为低压;近地面为低压,其高空为高压。
④水平气流从高压流向低压。
(3)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抓住以下三点关系
①气温与气压的关系:近地面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气温低,空气冷却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如上图中甲、乙、丙三地所示)。
②风与气压的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上图中①②③④所示)。
③等压面凸凹关系:近地面与高空等压面凸起方向相反。
2.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
等压面是空间气压值相等的点组成的面,等压线是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值相等的点组成的线。
等压面图表示气压的垂直分布状况,等压线图表示气压的水平分布状况。
(1)在同一地点不同海拔高度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如图P
A >P
E。
(2)在近地面,气温越高,气压越低;气温越低,气压越高。
如图P
A <P
B
,P
A
<P
C。
(3)同一水平面上,高压区等压面都向高空凸起,低压区等压面都向低空凹陷,即“凸高凹低”。
(4)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即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
探究4: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探究活动】
材料一风级歌
0级烟柱直冲天,1级青烟随风偏;2级风来吹脸面,3级叶动红旗展;4级风吹飞纸片,5级带叶小树摇;6级举伞步行艰,7级迎风走不便;8级风吹树枝断,9级屋顶飞瓦片;10级拔树又倒屋,11、12级陆上很少见。
材料二北半球近地面水平方向气压与风向示意图。
据此探究下列问题:
问题1:(综合思维)形成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烟柱直冲天”是风吗?
问题2:(综合思维)形成风的直接动力是什么?用材料二图中哪个字母来表示? 问题3:(综合思维)在近地面,风还会受到哪些力的作用?用材料二图中字母来表示。
并说明它们对风施加的影响。
【知识归纳】
1.风的形成原因
(1)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根本原因:地面受热不均。
2.风的形成过程
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称为气压梯度。
只要水平面上存在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这个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作水平运动,这就形成了风。
如下图所示:
3.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力
大气的水平运动主要受三种力的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三种力的特征及其对风的影响见下表。
1.风向是指风吹来的方向,如东北风从东北吹向西南的风
风向标由风杆和风尾组成,风杆(长线段)上绘有风尾(短线段)的一方指示风向。
风尾上的横杠表示风速,一横表示风力二级,最多三横,就是六级,风力再大就用风旗表示,例如“”就表示西北风四级。
“风向玫瑰图”是一个给定地点一段时间内的风向分布图。
通过它可以得知当地的主导风向和最小风频。
最常见的风向玫瑰图是一个不规则的折线图,折线上不同的点的方位即为该地区的风向,与原点之间的距离与这个方向的风频成正比。
如下图所示:
2.在等压线图上确定某一地点风向的方法
第一步,画出水平气压梯度力。
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画出风向。
确定南、北半球后,分清是高空还是近地面。
若是近地面,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若是高空,风与等压线平行。
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以北半球为例,单位:hPa)所示:
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时,可用“左右手法则”,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
具体方法:“伸出右(左)手,手心向上,让四指指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拇指指向就是气流偏转方向”。
高空的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近地面的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成一锐角。
如下图:
3.判断风力(风速)大小
(1)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风力大;等压线稀疏,风力小,如下图中甲处风力大于乙处。
(2)不同图中,若图幅的比例尺相同,相邻两条等压线数值差越大,风力越大,如下图中B处风力大于A处。
(3)不同图中,若等压线疏密相同,相邻两条等压线差相同,比例尺越大,风力越大,如下图中C处风力大于D处。
【地理阅读】北极甲烷大爆发,全球温度再次升高
甲烷属于一种温室气体,据GWP(全球变暖潜能值)的分析显示,以单位分子数而言,甲烷的温室效应要比二氧化碳大上25倍。
这就意味着,一旦空气中甲烷的浓度上升到一定的阈值的时候,相对于同等浓度的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会更加严重,地球将会变得更热。
据了解,北极是天然的甲烷储存库,冰川以及永久冻土层之下有大量的甲烷,这些甲烷可能是之前的植被死亡后由微生物分解所产生的。
由于北极的温度低,所以甲烷可以和水结合在一起,形成固体的甲烷冰,同等体积下以固态形式储存的甲烷冰是气体的164倍。
北极甲烷大爆发,是指整个北极地区的永久冻结带正在快速融化,到处是由冰化成的湖泊,甲烷冒着泡从湖水中汩汩涌出。
随着西伯利亚永久冻结带的融化,甲烷释放量的增长可能会加速气候的变化。
有人预测,到2030年的时候,北极将可能再无夏冰。
过去30年间,地球平均升温不足1℃,但北冰洋大部分地区却上升了大约3℃;一些冰原消失的地方,气温甚至上升了5℃。
北极的迅速变暖意味着,很可能在21世纪末,地球最北端将升温10℃。
这些甲烷不仅仅会造成安全问题,更是会让全球变暖的情
况更加严重,从而使更多的甲烷被释放出来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教材答疑解惑】
教材P34节引入
提示:因为台湾海峡两岸海洋与陆地的相对位置关系是相反的,所以其海陆风的风向日变化是相反的。
这里的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
教材P35活动
提示:1.地球比月球多了大气的吸收、反射等削弱作用和大气逆辐射。
2.白天,由于大气的削弱作用,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不至于过多,温度不会很高;夜晚由于大气逆辐射存在,地球表面温度不至于过低,因此地球昼夜温差适宜。
3.白天,由于月球没有大气的削弱作用,太阳辐射全部到达月球表面,月球表面温度很高;夜晚,没有大气逆辐射存在,月球表面热量散失,温度很低,因此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剧烈。
教材P36思考
提示:近地面的同一水平面上,气温越高,气压越低。
气流总是从气压高(等压面上凸)的地方,流向气压低(等压面下凹)的地方。
教材P38活动
提示:1.(1)白天海洋温度要低于陆地温度。
(2)画图略。
白天,海洋与海洋上空气流垂直运
动方向是向下,陆地与陆地上空气流垂直运动方向是向上。
(3)白天,海洋表面气压高,陆地表面气压低;海洋上空气压低,陆地上空气压高。
(4)画图略。
白天,近地面水平方向上大气由海洋流向陆地;高空水平方向上大气由陆地上空流向海洋上空。
2.画图略。
夜晚海陆间的大气热力环流方向为逆时针。
3.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携带水汽较多,性质湿冷,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降温增湿的作用;夜晚,来自陆地的风携带水汽较少,性质干热,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增温减湿的作用。
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使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减小。
教材P39思考
提示:由高压指向低压斜穿等压线,其方向相对于水平气压梯度力向左偏。
教材P40活动
提示:1.甲处气压梯度大于乙处。
因为甲处等压线密集,说明气压差异大,故气压梯度大;乙处等压线稀疏,说明气压梯度小。
2.画图略 (甲处为西北风,乙处为东北风)
3.甲处风速大于乙处。
甲处等压线密集,气压梯度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