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校园音乐文化的选择和形式创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校园音乐文化的选择和形式创新
“校园音乐”在中国,可以说是华语音乐一个至关重要的启蒙时期。

由于音乐教育的普及程度在东西方的差异,于是在东方产生了这一种独特的音乐现象—— “校园民谣”的辉煌和“校园歌手”的振兴。

我们不得不承认,校园歌曲的创作,涌现出了大量经典作品和优秀人才,为华语流行音乐的后续发展奠定了扎实的人文基调和雄厚的人力储备。

如果说它曾风靡一时,可能我们要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从台湾流行至内地。

只是非常遗憾,我们无法阻止商业化发展和利益炒作,校园音乐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渐渐衰落。

现在我们仅仅能回忆起来的似乎只有那么几首歌—— 罗大佑的《童年》和老狼的《同桌的你》……他们曾经感动过一个属于白衣飘飘的年代,也感动过那一代老去的人们。

现在的校园音乐,或是被无情标榜上校园文化建设的标签,或是没有组织性的个性发泄,或是一帮潮流学生做着明星梦的载体,很难出现真正感动大家的校园音乐,像是黄小茂前辈写在创作中的真情—— “曾经是校门里的人和已经走出校门的人自己写的。

每一首歌的后面,都有一个平凡美丽的小故事发生过,每一首歌都是他们自己的青春纪念。

我有一种冲动,想告诉年轻的和已经不年轻的人们,生命无偿,而年轻美丽,它生于年轻的生命以及那些年轻的心灵中,它是我的,希望它也是你的。


我们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很不甘心的呼吁,校园音乐的时代就真的一去不复返了么?面对网络歌手红了又黑黑了又红、电影明星电视演员纷纷到歌坛玩一票、创作人才的匮乏、港台国际音乐对内地的冲击、国际五大唱片公司对大陆不怀好意的投资、国内唱片市场的混乱和不景气的艰难发展现状,我们对于校园音乐的未来是不是真的只能“祭奠”?尽管现今呈现出了音乐多元化发展趋势,尽管校园歌手都已丢弃了传统的木吉他,使校园音乐走向了乐队化和电子化的发展方向,尽管融入了大量电脑编曲和西方英伦、说唱金属特质,但至少我们庆幸,有这样的一群人在坚持着做属于我们的校园音乐。

1 这是一个属于“文人做音乐的时代”
这是高晓松老师针对两岸校园音乐运动中,打破了传统“音乐学院派”的高门槛高姿态的校园音乐发展状态下,无比欣慰的一句言论。

我想这里的“文人”一定是一个指代,指代所有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学生。

因此我们深入挖掘高校学生乐团,不难发现大量“文人”在校园中创作着属于学生时代的音乐,传达着新一代独立自由的精神。

我首选港台和大陆地区两支高校乐团——MLA和小熊饼干,他们极具代表性地体现了目前学生音乐的性质和高校乐队的表达方式。

1.1 My Little Airport
我首推的是近年音乐风格中让我感受最清新愉快的一支来自香港的乐队—— my little airport。

走过了老狼《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抑或叶蓓的《青春无悔》校园歌曲之后,关于白衣飘飘的年代,关于诠释青春的旋律在当今流行趋向中越来越少。

前几年何炅唱红了一首《栀子花开》让无数人再次眷恋起了百褶裙和白衬衫的情节。

毕竟时代不会因为我们的伤感而止步,很难再见到谁捧着一把木吉他坐在脚踏车后座淡淡忧伤的唱情歌,也很难从某本书中散落一页发黄的信纸写着苦苦懵懂的情诗……但我仍旧很庆幸从众多独立乐团中寻找的了这么一支还可以唱响青春却又不失时尚的队伍,来自我的小型飞机场,来自我们小小的梦想。

这是两个都爱回忆的孩子,来自大学的同一个班级,一个叫阿p一个叫Nicole,他们没有什么相似之处一定要说只有都很害羞,他们不是情侣因此音乐如同故事一般很纯粹,他们代表着大胆新一代年轻人,张扬的音乐文字下却有异常沉着冷静的人生观,出道三年就已和同龄音乐人共同创立“维港唱片”,翻开他们的每一张专辑,都像走在香港的大街小巷一般,偶尔在维多利亚港湾吹吹海风,眺望会失落会迷茫的青春。

如同乐团名一样,他们每一次的创作都是清新之中略带狡猾,没有既定规则的自由曲风却也不失与现实和人生关联的深层思索。

第一张专辑《在动物园散步才是正经事》,作为主打歌曲阿p创新的利用最简单的玩具键盘打造了一段玩具手枪的电子solo,在几秒之内就把我们拉进了童年玩耍的氛围之中使你不得不会心一笑,因为是纯粤语的演唱也许起初我们读不懂那些字句,但细细去看才知道欢愉的旋律下掩藏的是小小的悲伤。

正如他们所说第一张专辑是用吉他、电子琴和歌声充当笔记录了一段段多愁善感的往事和写给所有过往失散的朋友,还记得曾说去动物园散步的调侃,还记得你的诺言要一起流浪去海边,还记得你的照片夹在某一情信里面,还记得那时的笑脸。

成人的世界总把我们定义在过家家的年龄,而我们却用最珍贵的时光执着过自己的情感,那时候失去一个人放弃一个人就像是再没可能的梦想,丢了甜蜜的和声只剩下沉闷的独唱,当我们大了,我们想起这些一笑而过的曾经,我们曾称它们是最最正经不可撼动的事,而如今它们都随风而逝,成了我们最真挚但却再也唱不完整的旋律。

青春,亦是如此。

MLA用独特的灰暗晦涩的词搭配甜蜜可爱的曲风曾一度遭到媒体质疑和炮轰,我常常想当今衣着搭配上还流行混搭风,那为何对于音乐,对于年轻人却总要如此苛刻。

阿p和Nicole出身非专业音乐人,因此带着那么一些把玩的心态更在音乐和媒体之间彰显出了一份无畏和勇敢,在日后的第2~4张大碟中,我们逐渐看到了两个孩子的成长与对音乐驾驭能力的稳重。

《只因当时太紧张》到《我们在炎热与抑郁的夏天,无法停止抽烟》再到最近的《介乎法国与旺角的诗意》,仅从MLA独有特色的名词解释里我就无法抑制认真听完它们的渴望。

如果说我们还把持着青春派思想从只因当时太紧张里想听出那些小情小爱的桥段,那我们就真正忽略了MLA这些年的成熟,持续了一贯的清新之下更加凸现的麻辣情调,让我们真切的感受了呛喉的青春和现实的涩。

如果说我们念着“王菲关于你的眉”,“柯德莉关于风景”还沉浸在年轻的楚楚情怀里,那么“就当我是张如城”中嘈杂的吉他和PUNK唱腔不免也让我们读出了青春热血中那股横冲直撞的傻劲,我一直不愿意定义MLA属于摇滚乐风,尽管他们的音乐中逃脱不了Indie音质和曲调,但我喜爱他们那些歌词中诗意盎然的情味,我更钟情将他们称呼为独立民谣,淡淡听起那种诙谐的三拍曲式和怀旧夜总会风情,总有一些东西是不可替代的。

直到当下听到了“奇人的离职”和“毕业变成失业”我们才恍悟了离开校园投身于社会的无奈,凝固了同一代对于大世界的真切心声,我想说其实这才是当前真正的年轻人,大世界的主流在一刻不停的前行,而我们需要a little airport,需要这种独立的精神唱我们的歌。

1.2 小熊饼干
我们常说水土育人,同样也孕育文化。

北京在中国摇滚史上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新疆的音乐人总在隐约之中和北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总有人说,没有新疆的中国摇滚乐是不够全面的,融合了新疆维吾尔族民族音乐和西方流行为一体,才更彰显了摇滚的“有容乃大,兼收并蓄”的特征。

小熊饼干更是成长在一座摇滚气氛极好的城市—— 克拉玛依。

从高中校园组建的队伍,用年轻人最难得的友谊和默契走过了五个春秋。

而我相信一定是上帝眷顾他们彼此相互扶持的真情实意,才给了小熊饼干,在这样变幻莫测的时代最珍贵的运气,以及坚持下来的所有力量。

可能因为摇滚乐队数不胜数,也可能因为风格迥异各具特色,在Green Day这样经典的美式PUNK唱腔下,中国的小熊饼干想要唱出更高的pop-punk承受着很大的压力。

在这5年里,我们欣喜的看到小熊饼干的优秀创作和倾情演绎,让我们有理由去相信—— 年轻无极
限。

去年的夏天对于新疆,是一个太疼痛的词语。

小熊饼干在这种时刻,仍然坚持完成了他们南方奇遇全国巡演第二季的所有演出。

有时候喜欢一支乐队,总带着某些自私却又矛盾的心理。

7月在北京酒吧听他们的现场不插电演出时,我就怀揣着这样的心情:希望他们尽快大红大紫,却又希望他们一直可以像现在这样,坐在一起亲密的像认识了很多年的朋友,唱一首首我们共同喜欢的歌,聊聊我们的故事和你今天的心情。

小熊饼干是一支pop-punk中略带emo的队伍,但是在他们身上还是很容易找到某些异域风情。

可能和主唱阿里普的特色嗓音有关,也可能和也尔扎提这位鼓手特色和声有关,我总会偶尔想起他们拿着铃鼓唱起歌的可爱模样,摇摇晃晃,带着点属于小熊饼干的特色情绪,无与伦比。

多数喜欢英伦摇滚风格的人们不太接受emo元素,这种常常在表演中低声呐喊、嚎叫、抽泣的极端情绪,歇斯底里有违英伦风的低沉含蓄。

而我一直钟情于这种个人化的情感传达至音乐里,抑或用吉他的八度和声复杂变奏,抑或用非传统的歌曲结构,抑或用艺术家气派的噪音方式,丝毫不隐藏自身理念的真实,情感的深切。

小熊饼干没有走如同the used纯EMO路线,他们常常称呼自己的音乐风格为little emo,我们可以在主唱黑嗓的反复嚎叫里,触碰到只属于小熊饼干,对于音乐的诚恳和感性。

承袭了情绪摇滚的表现风格,歌词如同抽象化的诗歌,小熊饼干在发挥朋克摇滚自由主义精神的同时,在无拘无束的快乐张扬下,更使得他们的音乐诗意盎然,充满了别致的多愁善感情味。

我不得不提小熊饼干的一首主打曲目—— 《零七年》。

我相信对于很多喜欢小熊饼干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开始,是爱的力量一切的起源。

从上半年篇,下半年篇一直到去年完成的无接缝完整版,这是一个冗长的故事,里面有着小熊饼干一路的忧伤和快乐,争吵和磨合,和最后的最后,他们并肩在一起,他们不会分开,他们只想唱歌给我们听的执着。

回忆的软弱无力和瞬间的悲痛肆意,在小熊饼干特色的温柔吉他和弦里弥漫开来。

我曾听说成熟的定义:泪在眼眶打转还能微笑,而我多么庆幸看到了他们的成长,他们真的做到了。

非常带有主观性的评论,无非也是想说明当今校园音乐正在用一种更年轻向上的形式发展,无法鉴定这是否是一种成熟的音乐表现,但至少在中国,在校园民谣走进低谷的年代,有这样的一些群体用一种执着的精神,传达着对校园音乐最纯真的人文关怀,我希望他们作为一种典范,给予更多高校乐队的乐者坚持下去的不懈动力。

这是属于我们的,“文人”做音乐的时代!
2 你们是校园音乐“未来的未来”
“水木年华”的主唱卢庚戌曾经给予高校乐团的孩子们一句最朴实的话—— 坚持就是胜利。

而我知道,只有在校园组建乐队的学生,才可真正体会这句话隐含其中无可比拟的艰辛。

高校乐队总是在校园的缝隙里艰难的生长。

从我对江苏大学本校区的“红卫”乐队和福建工程学院“负极”乐队成员的访谈中,了解到了这一群特别的孩子在音乐之路中的落寞和孤独。

鉴于现今校园音乐多数呈现出乐队化和摇滚化的流行倾向,很多人毫不留情的给予批判,认为这种音乐形式不再纯真不再适合校园。

我们的确怀念曾经的旋律,但是我们也应清楚意识到当年“校园”与“民谣”的相遇,可以说是物质条件的局限促成的,作为80年代清华“校园音乐”的亲历者,宋柯都说:“虽然当时大家写的东西都比较有责任感,但音乐形式只能是民谣,也许有人想玩摇滚也玩不了,没条件啊!”
现在经济发展状况使得校园音乐能够已摇滚乐和独立音乐形式展现,为什么却始终得不到大家的理解?
在采访过程中,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得不到学校支持,同学也无法理解。

”“我们只是自己爱音乐,那么就做自己无所谓他人的想法吧。

”我总想来辩驳社会舆论对于这些群体的不公,但个人力量又显得非常局限。

并不是高校乐队代表了一种消极厌世的人生观,而是校园环境对于他们的挤压使这样的群体成为了一种边缘人。

是的,很多高校乐队成员成为了学校老师和学生讨论的焦点,不爱上课,生活作息无规律,抽烟喝酒,似乎把“垮掉的一代”所有特征都概括在了他们身上。

可是我们能有多少人用一种包容的心态来等待校园音乐又一次的崛起?我们有多少年轻人还和他们一样有着最初的梦想并为之做出牺牲?我们有多少人能够像年轻的创作人一样对生活充满着生的渴望和对社会高度的关注?当我们将无限时间全部忙于考研考公,买房买车,金钱至上时,我们有多少人还能说,我生活在这样的校园,我去爱她,去为她唱出一些年轻的故事?但始终无法改变现实,高校乐队是落寞的群体。

尽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主流乐坛中的每一个潮流的兴起都会在校园里得到回应与跟进,“校园音乐”似乎更开放了,但它的独立性也随之不见了。

没有围墙的校园,得到了许多,也失去了许多。

坚持是一个多么艰难的字眼。

台湾高校乐队“熊宝贝”曾在综艺节目里面对主持人犀利地提问“你们的收益都从哪来?够生活么?”时,女主唱坦然的回答:“我从未买过一双名牌鞋,从未买过一只名牌包,我的物欲很淡。

”那一份恬静时,我们读出
的不仅仅是心酸,也是一份年轻的精神,懂得吃苦的幸福,相信梦想的勇气。

因此在采访过程中,我仍然在不断鼓励高校乐队成员要坚持下去,因为你们有着这一份超越同龄人的梦想,你们就可能是华语音乐未来的未来!
网络曾唱红了“西单女孩”,当她接受媒体采访后,很多音乐制作人都给予她的寄语是“希望多少年以后看你,听你的歌,还是现在的样子,还是当年那个在北京西单地铁站唱歌的声音。

”前辈对于年轻音乐,对于校园音乐总是投入了太多关于岁月关于青春的情感,没有人希望它们在纷杂的社会里变了味。

校园文化的建设,不仅仅在于环境的打造,更在于校园“灵魂”文化的构建。

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群体,他们用音乐企图改变校园生活,为什么我们不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相信他们真的会是校园音乐未来的未来。

3 校园音乐的下一个契机该来了吗
在广泛的民意调查中我们发现,多数学生对于校园文体活动中最感兴趣的还是“校园歌手大赛”。

“校园明星歌手”在学校生活中表现出了偶像派的神圣力量。

我们都知道音乐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圣桑曾说:“音乐始于词尽之处”。

音乐最能表达出高于语言的情感,成为我们探究深层次的精神内容最佳手段。

那我们何不以此来给校园音乐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
虽然近年来校园内举办了许多歌手选拔大赛,但却并未推出令人眼前一亮的新人,在过分追求商业化效果的选秀活动中,“校园音乐”的本体并未获得足够的重视,而它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少有人关注。

反倒是来自真正民间的力量始终在推动着新世纪“校园音乐”的复兴。

近来一张名为《玻璃杯》的校园音乐合辑在网络及唱片市场上悄然走红,而专辑中一位名叫曹卉娟的女歌手,也因为她出众的创作才华而越来越引人注目。

当年在“校园民谣”大行其道的时候,曾有评论说这些“小资歌曲”的流行“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国民精神的疲软、理想主义在大学校园中的缺席和感伤主义在青年中的泛滥”,我想以这几个客观条件来衡量,“校园音乐”还没有过时,也应该能走出低谷,不过这同样需要外力的支持。

我们熟知近年来几大音乐节在大学生团体中非常盛行,北京的“迷笛音乐节”、“草莓音乐节”以及成都的“热波音乐节”都带动了音乐多元化的交流和发展。

但是多数音乐节仍是以摇滚体验来给予全民娱乐一个新的定义,体现出一种新式的生活态度。

我们希冀举办出大学生自己的音乐节,而且不仅仅以单一的摇滚乐形式,可以融入全新的校园音乐剧、歌剧和声优表演来带动校园文化的一次革新。

我们可以讲音乐节划定在全国范围内,由高校竞争每一年的举办权,这无疑也是团结高
校之间学生乐团的最有效方式之一。

校园音乐需要年轻元素,需要创新,也需要这些创作人的投入,也需要我们所有老师和学生给予更多的支持和关注。

我们可以不懂摇滚,不懂乐队,但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在音乐里找出自己的情感谱线和共鸣,我们都会在音乐里成长成熟,找出自己。

我们歌声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想起了我们的校园生活,我们被音乐感动,在音乐中成长,校园的记忆是永远难忘的。

曾有人说校园民谣是开在他生命里的灼灼之花。

而现在我们为什么不让这一朵花一直盛开下去,绽放在年轻的校园里“永不言败”?
校园音乐发展的契机是随处可在的,关键的在于我们愿不愿意共同投入这一种文化氛围里。

校园广播台可以更多播放高校乐队原创歌曲,在音乐类节目当中可以征集所有学生对于音乐创作的评论和自己的原创歌词,也为高校乐队提供不断的发展活力,当我们共同在一起时,我相信校园内不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见,校园文化也得以走向更积极健康的方向。

当你听腻了流行歌曲,听腻了情情爱爱,你有没有想过,也许下一个时代又会属于校园音乐?它的机会真正来了吗?
4 结语
我们无法决定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细节,但是我们可以引导校园文化走向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

我们能够通过音乐的魅力,打造出校园年轻的气氛。

支持校园原创音乐,支持高校乐团,支持有梦想的孩子,我们会看到校园音乐以一种更加正确前卫的形式深刻影响高校学生,给予他们奋斗的力量,等待他们的发光发亮,年轻无悔,就让我们共同努力给校园音乐建造一个更加广阔的舞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