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的生字生词。
2.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3.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沈从文的语言和文学风格。
2. 教学重点/难点
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调节学生情绪,激发学习兴趣】
播放《月光下的凤尾竹》。
同学们!刚才我们在课前听到一首用
葫芦丝演奏的月光下的凤尾竹。
突然有一种冲动,我想到云南去,
同学们想不想去?既然这样我们就随沈从文一起到云南去,去参加“云南的歌会”,了解云南的民歌! 感受云南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
课堂实录
一、预习检测
【设计意图:意在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作品背景。
】
1.本文作者是谁?(沈从文),他是云南人吗?(不是)是哪里
人呢?(湖南凤凰人)。
那他为什么对云南的歌会特别了解?
沈从文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去了云南,后来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
所以对云南的歌会比较了解)。
他最著名的中篇小说是《边城》。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yí)西譬(pì)喻糯(nuò)米蹲(dūn)踞
忌讳(huì) 酬(chóu)和铁箍(gǖ)熹(xī)微
3.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
譬喻:打比方。
忌讳:忌怕而隐避。
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
生面别开:另外开展新的局面。
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
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
若无其事: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二、整体感知
【设计意图:理清文章脉络。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速读全文,并用一句话说说你对云南歌会的印象。
2.想一想:跟你听过、看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云南的歌会
有什么特点?
(提示:可从歌唱的人、地点、内容、环境气氛等方面进行比较)
3.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会对云南的歌会感兴趣?
(提示: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课文中的具体文字来共同探讨云南
歌会的迷人之处。
)
明确:
2.演唱会所受的拘束较多。
而少数民族同胞们在蓝天白云、在树
林山野中歌唱,人人都是唱歌的高手,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歌唱
者淳朴自然,歌会气势壮观。
3.作者极爱这种淳朴自然的民间文化。
因此文章的字里行间洋溢
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赞美。
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
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
三、深入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体验、交流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初步
领略云南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
】
1.在歌会的大标题下,课文写了哪三种不同场合听到的民歌演唱?那么同学们能不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为每一个歌会场面拟一
个恰当的小标题呢?
(提示:地点+方式或内容)
(师板书)
1、山野对歌――才智大比拼
2、山路漫歌――即兴自由歌唱
3、山寨传歌――民歌传承
2.说说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个场景,给大家有感情的读一读段中的
精彩语句,并且简单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训练:补说句子“我最喜欢其中的场景,因
为。
”
3.在写山野对歌时,作者侧重于写什么?(唱歌的人)你能用词
语形容一下这里的人吗?(提示:淳朴、热情、灵秀)
4.在写山路漫歌时,作者侧重于写什么?(环境)
例如:“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令
人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
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
”
5.在写山寨传歌时,作者侧重于写什么?(场面)你能用一个字
来形容村寨传歌的场面吗?(盛)“盛”体现在哪些方面?(人多、
时间长、服饰如同过节)
课堂小结
学了《云南的歌会》,我们不仅要了解到云南歌会的独特之处,
了解我们中华民族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更主要的是我们要学会感
悟生活的美好,感悟人生的美好。
课后习题
作为一名云南人,如果让你给外地游客介绍一种云南的民俗文化,你会介绍什么?写一段简单的介绍词。
板书
云南的歌会沈从文
山野对歌——人物美
山路漫歌——环境美
山寨传歌——场面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