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高寒地区灾后重建新城规划建设的探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原高寒地区灾后重建新城规划建设的探讨
摘要:本文通过对松潘新城灾后重建规划建设工作的回顾,在规划设计、高寒混凝土施工、高原植物配置、管理方法等方面探讨了高原高寒地区灾后重建新城规划建设工作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可供参
关键词:科学规划、高原高寒、混凝土、植物配置、管理方法
1、引言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后,安徽省迅速行动,全方位展开了对松潘县的对口支援。

2008年6月28日,我随同第一批援建干部来到松潘,三年的援建,松潘安徽协力同心,不仅完成了灾后重建,同时实现了地方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地方财政和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促进了可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援建的辉煌成果、换来了松潘县各族人民感恩的笑容。

援建工作获得了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肯定,获得了松潘人民的高度赞扬。

松潘新城位于古城北部,是为恢复古城风貌,而以公共建筑和居民住房建设为主的区域。

新城规划面积1.41平方公里(其中建设用地970亩),建设城区道路10条(主干道宽20米,次干道12米,支路9米,供水、雨水、污水、电力、电信、宽带、照明7线下地)、桥梁8座(四座跨河桥、三座冲沟桥、一座人行亭桥),以及4公里岸线整治、园林绿化。

一座日供水能力1万吨的水厂,建成了设施完善的松潘中学、县人民医院、福利院、党校、文化中心、政务中心、公共租赁房等一大批社会公益设施,实现了有线电视、宽带网络全覆盖。

目前,一座布局合理、景色宜人、功能完善、文化浓郁的山水生态新城已巍然落成,如图1。

本文以松潘新城灾后重建规划建设工作为切入点,探讨了高原高寒地区新城规划建设值得注意的问题。

2 科学规划、专家领衔、政府决策是灾后新城建设的关键
2.1 明确目标,全面规划,是确保科学援建的前提
松潘县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境内高原高寒,县域位于河源地区,生态脆弱,属于主体功能区中的限制开发区域。

512大地震以后,安徽省委、省政府主要负责人亲赴松潘调研,根据松潘实际,把重建方式定位于在发展型重建上。

通过深入广泛的调研论证,对口支援松潘定位于发展旅游,编制完成了《松潘国际旅游胜地规划建设战略思路》。

松潘县委据此做出《建设松潘国际旅游胜地的决定》,成为松潘县未来发展总纲和核心发展目标。

依据核心发展目标,在安徽、松潘技术力量共同努力下,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因地制宜、配套建设的要求,先后编制完成了《松潘
县灾后国际旅游胜地建设战略思路》、《松潘县灾后恢复重建实施规划》、《松潘县城镇体系规划》、《松潘县城总体规划》,《川主寺镇总体规划》、《牟尼沟总体规划》、《松潘县城近期建设规划》、《川主寺镇近期建设规划》和《松潘县城与川主寺镇一体化规划》,结合建设需要,编制完成了《松潘旅游业、工业发展规划》、城市供水、排水、环卫、燃气、供热、绿地系统等一系列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制订了古城保护和整治规划方案和川主寺镇城市风貌整治方案。

为松潘科学重建以及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

2.2 用“艺术规划设计”,创造美好的城镇形象
在城市规划中,运用环境艺术设计的手法,对物质形象进行视觉化艺术构思,对环境在视觉审美意义上进行综合处理,即通过整体的艺术设计,或者称之为“艺术规划设计”,创造美好的小城镇形象与环境。

根据环境艺术,结合地形地貌和历史文化特点,建设“高原绿洲、川西明珠”;构筑“一带、一轴、三段、七节点”的总体规划格局,如图2,打造“山、水、城、人”一体的高原绿城;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川皖联手,通过两年艰苦努力,建设川西高原最具特色的国际旅游新型公园城市。

2.3用建筑实体衬托城镇形象与环境
在城镇范围内,建筑及其群体作为环境中的硬件承担了形象的主角,而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构成了整个城镇的总体风貌,衬托着形象、体现着个性,彰显出城镇的形象品位和意境。

充分重视桥梁建筑和景观建筑小品等的实体设计,桥梁设计结合当地建筑风貌,一桥一景,如图3,成为衬托城镇形象与环境的主体;思源阁、连心亭、台地花园、松州半岛等,建筑小品和桥梁交相辉映如图4,形成松潘新城标志性建筑。

2.4 专家领衔、科学决策、实践中优化设计
为实现规划意图,控制建筑风貌,松潘县和援建办共同聘请了安徽和四川建筑专
家担任松潘灾后重建建筑顾问,举行各类、各层级的专题研讨会,重点项目设计邀请国内一流专家进行论证。

在施工过程中发现设计不够合理的,及时调整优化。

精心的设计工作管理,不仅使设计更加科学合理,还节约了大量投资。

3 高寒地区植物配置
高原高寒恶劣自然气候条件增加了松潘的植物配置难度,在对松潘特殊的自然、地理、气候、土壤以及植物资源进行充分调查,组织设计单位并会同高原植物专家进行了“松潘新城景观绿化工程植物专题研讨会”,坚持因地制宜科学选种,合理搭配,选季栽植,严格管护的四大原则确保新城植物绿化景观有效实施形成,以《青藏高原东缘野生观赏植物》为依据,有针对性选取植物品种。

该项目选取了阿根廷垂柏柳、白桦、云杉、雪松、粗枝云杉等10多个品种的乔木以及沙棘、黄刺玫等20余种灌木。

由于高原地区地被植物选择的缺乏性,该项目选用了针对高寒地区的高原牧草作为覆盖地被,能够有效的适应该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特征。

通过植物的栽植施工后,现在植物生长情况良好,能够较好的适应该地区的自然气候特征,真正实现了高原新城的绿色生态形象。

4 掌握高寒地区混凝土施工技术,延长有效施工时间
温度低、温差大、施工周期短、气候变换大和施工组织难以组织是松潘等高原高寒地区的施工特点,通过反复试验和研究,采用如下措施确保冬季施工质量:
1)提高混凝土密实度,使空隙率最小—合理选择骨料级配,选择碎石和砂的混合料;
2)提高混凝土的抗冻性。

选择对钢筋锈蚀影响小的抗冻剂,还可以使用加气剂、减水剂等;
3)提高混凝土的早期强度。

优先选择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水泥标号不低于42.5级,水灰比不大于0.5,水泥用量不小于300kg/m3,还可以选择合适的早强剂;
4)加强施工组织管理,加快施工速度,防止混凝土温度的散失;
5)混凝土的养护不容忽视。

用硅酸盐或普通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在水泥配制的混凝土,在抗压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40%及5Mpa前不得受冻。

择优选择蒸汽加热,暖棚加热或电加热等方法
5 良好的管理体制,吃苦耐劳的工作精神,是援建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
5.1创新机制,合作共建,是援建工作高效运作的基础
以跨省支援的方式开展灾后重建,如何充分调动援建方和受援方两个积极性,建立起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建设管理体制,是援建办与松潘县共同面临的新课题。

为建立科学的建设管理体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按照“适应庞大的投入规模、适应援建工作快节奏,有利于发挥双方优势、有利于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有利于建立监督机制”的“二适应、三有利”原则,全面构建了“政府主导、皖松合作”的恢复重建管理体制和工作方案。

援建办与松潘县共同组建了“松潘县恢复重建指导委员会”、“恢复重建指挥部”和“恢复重建监察审计委员会”。

搭建了“决策、执行、监督”的合作工作平台,极大地调动了各方积极性和主动性。

安徽和松潘干部合署办公,人尽其才,携手并肩,形成合力,工作越做越顺手,气氛越来越融洽,各项工作高效、有序的推进。

5.2 建章立制、精细管理,是工程建设扎实推进的手段
在松潘援建工作中,我们遇到了未曾预料的困难。

高原反应、水土不服、生活条件艰苦都是可以克服的个人问题,最为棘手的是有效工期短、阴雨连绵、地材困难,交通断绝、频繁停水停电、劳务队伍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

灾后重建任务繁重、时间紧迫,建立一套符合高原建设实际的项目管理制度,实施规范化、流程化和精细化管理,是打造优质工程、廉洁工程,提高工作效率的关键。

5.2.1抓调度,及时解决问题
按照项目管理规范,坚持每周召开一次项目综合调度例会,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召开专题调度会,抢工期间坚持每天“两巡一会”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建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针对工程建设中层出不穷的杆管线迁移、青苗补偿、砂石供应、供水供电、劳资纠纷、交通堵塞、地勘与实际不符、土方平衡等矛盾和问题,及时研究,全力协调,基本在第一时间得到了有效解决,保障了所有援建项目的顺利推进。

5.2.2抓执行,计划全面落实
每个项目都编制了工程实施计划,督促施工、监理企业统筹调配人力、设备、材料和各项任务,明确具体责任人员、保障措施,以及技术资料、工程档案的管理等内容,作为项目控制的工作指南。

每一项工作安排,我们都坚持4W 原则(Who、What、When、Where),做到流程清晰、职责明确。

项目部每周提
交“项目进度表”,研究解决存在的问题,每月提交项目动态报告,确保指挥部掌握详实情况。

定期开展学习和培训,确保参建人员步调一致,协力有序地工作。

5.2.3抓进度,确保阶段目标
四川19个受援县中,松潘地理气候最为恶劣,全年施工期仅有6—7个月。

每年10月下旬至次年3月,气温迅速下降,夜晚零下十几度,正常的施工作业不得不停下来。

三年援建,松潘实际仅有一年多的有效工期,工程建设是和时间赛跑。

为抓进度,我们要求各施工企业在劳务、设备管理上不搞流水作业,而是划小工作面,同步作业。

各企业之间实行同工同价,劳务队伍跨企业调配。

停工期积极贮备材料,设计施工交流,准备工作面。

对于需要冬季施工的关键部位,积极采取增加添加剂,加温保湿等措施。

积极协调省州交管部门,对建筑材料运输车
实行“特别通行证”制度。

积极营造“你追我赶、只争朝夕、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掀起“大干、苦干、科学干”的建设热潮,形成了“机械战、人海战、主附工程混合战、挑灯夜战”的建设场景。

5.2.4 抓监管,确保工程质量
在松潘工程建设中,我们始终贯彻“质量第一”,制定了《安徽援建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办法》和《安徽援建工程档案管理办法》,努力做到制度上严格保证,技术上坚强支撑,监督检查严格细致。

为保证质量,指挥部成立了灾后重建工程“创建优质工程小组”,在施工监理合同中明确优质工程的质量目标,组织参建企业争创优质工程。

经过严格的评审,安徽省援建松潘代建的市政、建筑已有10个项目荣获2011年度四川省级最高工程质量奖——“天府杯”。

为进一步展现安徽援建形象,我们正在为援建工程整体申报“鲁班奖”积极准备。

工程质量奖的获得,工程质量得到四川省高度肯定,更体现了四川人民对安徽援建工作的鼓励和鞭策。

5.2.5 抓安全,严防责任事故
援建办制定了《安徽援建工程安全管理办法》,要求各参建单位始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警钟长鸣,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机构和各项管理制度,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具体措施。

定期召开安全生产会议,加强现场检查力度,重点检查责任单位执行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落实现场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

援建工程未发生一起重大安全事故。

5.3 勤奋工作、勇于奉献,是援建取得成效的关键
援建三年,肩负着安徽人民的重托,面对着松潘人民的期盼。

安徽援建人同甘共苦,相互鼓励,相互帮助,组成了一个“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团结、特别能战斗”的坚强集体。

同志们以顽强拼搏、追求卓越的精神,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和高昂的斗志,把支援松潘作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和宝贵的人生历炼,满怀深厚感情,克服高原缺氧、环境恶劣、生活艰苦以及个人家庭的种种困难,始终以饱满的热情辛勤工作,表现出了优良的政治品格和高度的敬业精神。

长期在高原高寒和缺氧环境下坚持高强度的工作,很多同志长期不能正常睡眠,黑发变成花白,内脏病变、血压升高。

身体上的潜在伤害是必然的,但同志们从无怨言,为了援建工作无怨无悔。

省建设监理公司方宗炳工程师来松潘后忘我工作,2010年11月27日,因高原缺氧等原因,突发脑溢血,光荣殉职。

以满腔热血践行了安徽援建者“一流精神状态、一流工程质量、一流援建工作”的庄严承诺,用宝贵生命谱写了一曲安徽援建英雄之歌。

6 小结
对口支援已从大规模工程建设,转向竣工、验收、移交和运营管理和长效机制建设的“后援建时期”。

松潘已经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变。

设施齐全的松潘新城、民族特色浓郁的文化长廊、道路、桥梁、隧道、护岸工程……灾后疮痍已不复存在。

松潘新貌更加美丽,国际旅游胜地已现雏形。

三年灾区行,终生援建情,松潘新城灾后重建的经验将使我受益终身,也希望能给予同行朋友一些借鉴。

参考文献:
1 李荣伟《青藏高原东缘野生观赏植物》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6月
2、蒋东梅. 高寒地区砼施工技术. 科技信息2005年7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