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教程之:古书阅读常识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清代注家注本不胜枚举,最著名的如陈
• 隋朝注家值得一提的是刘炫。 他通天文律数,深研诸经,然 生性机敏而躁竞,多自矜伐, 所著《春秋左氏传述义》、 《春秋规过》、《春秋攻昧》 等,专攻前人注释《春秋》之 过误。刘炫注本均已亡佚,唐 义疏常引其说,并加驳难。
唐代学术文化繁荣,注书进一步发 展并取得重大成就,是继两汉以后的 又一高峰期。 • 在经注方面,由于魏晋南北朝义疏 繁杂,歧解并起,莫衷一是,容易造 成思想混乱,孔颖达等人奉敕对前代 义疏加以整理。他们以南北朝时期的 南学为主,兼采北学,按照唐人观点 加以裁定,编成《五经正义》180卷。 后经两次修改,于唐永徵二年(651) 颁布于世。
•
魏晋南北朝时期,古书注释继续 发展。西晋永嘉之乱(291~306) 以后,经学大师辈出,新说林立, “王学”与“郑学”之争持续不 断。南北朝时,北方崇尚“郑 学”,注经守东汉经师家法,重 训诂章句;南方会采郑、王之学, 也兼采玄学,注好借机阐发自己 的哲学思想,大谈性命哲理。
• 南北朝时期玄学盛行,佛教大 兴。玄学崇尚清谈,佛教聚徒 讲经。在清谈和讲经风习影响 下,儒生注书开始采用一种既 解经文,又释注文的新体式, “义疏”由此形成。 • 这一时期注释范围更加拓宽, 除儒家经典外,史、子、集部 的古书均有注释。
• 前人一般认为邢昺疏不及唐人疏, 但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伪孙奭 疏则显然浅陋。 • 宋代理学盛行,曾兴起疑古标新 之风。学者们注释古书,摒弃汉 儒训诂章句之学,摆脱古训束缚, 直寻经文微言大义,借以阐发理 学思想,但有时也能创发新义, 提出精彩见解。
• 宋人注家中成就最大的,对后世 影响最深远的当推朱熹,撰有 《周易本义》、《诗集传》、 《楚辞集注》、《大学章句》、 《中庸章句》、《论语集注》、 《孟子集注》等著作。朱熹学识 广博,深通故训又不墨守,注中 虽不免有空言理性的毛病,但总 的来说较为平实稳妥,注文简明 通俗,易于理解。
• 赵注:“施者,邪施(同迤)而行,不 欲使良人觉也。”所谓“邪施而行”, 就是走路时左躲右闪。赵歧把“施”解 释成“邪施”是有根据的。因为“施” 的本义是“旗貌”(见《说文》),也 就是旗子随风来回飘动的样子。“施” 做“从”的状语,十分形象地描画出了 妻子钉梢时的真实情景。所以读古人注, 可以使我们具有鉴别的眼光,对今人的 译注不至于人云亦云。
• 大体说来,《集解》以 征引广博为长,《索隐》 以探幽发微为胜,《正 义》以释地理著称。李 善《文选注》详于对原 文典故来源和词语出处 的考释,受到后人推崇。
• 宋人注释古书成就总的说来不及 前代。在经注方面,北宋邢昺撰 有《论语疏》、《孝经疏》、 《尔雅疏》,南宋时有人托名孙 奭撰《孟子疏》。宋人这四疏加 上唐人九经义疏,在南宋绍熙年 间合刻成一书,这就是著名的 《十三经注疏》。
• 两汉注家林立,注本亦多。注家之 中,古文经学派实力最雄,出现了 贾逵、服虔、马融、郑兴(曾任太 中大夫,人称“郑大夫”)、郑众 (兴子,曾任大司农,人称“郑司 农”,“先郑”)许慎、郑玄(郑 康成,人称“后郑”)等一大批经 学大师。两汉儒生,大都专注一经, 只有郑玄,意主博通,以古文经学 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 融汇古今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集两汉经学大成,世称 “郑学”。
• 意思是说:对神灵的祝辞,不敢把小 的祭品(牺牲玉帛)说成大的,差的 说成好的,一定按实情报告。杜注虽 然没有直接告诉我们“加”当什么讲, 但他的说解已经说明“加”是谎报的 意思。杜预的注解是有根据的。 • 《说文》:“加,语相譄加也。”段 注:“譄下曰‘加也’,诬下曰‘加 也’,此云‘语相譄加’,知譄、诬、 加三字同义矣。”
•
从西汉到东汉,注释古书方兴未艾。 两汉注释古书,以解经为目的,所注 之书大部分为经部典籍,两汉经常有 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之分。学派不同, 师说家法各异,因而注释古书各具特 色。今文学派好阐发“微言大义”, 讲谶纬之学,注释往往繁琐冗杂。古 文学派重文字训诂,考证名物制度, 注释循经立训,简约质朴,不离经空 发。古文学派的这种学风,人称“朴 学”、“汉学”,为后代所继承。
•
汉人注流传到今天,最著名的有: 毛亨的《毛诗诂训传》,郑玄的 《毛诗笺》、《周礼注》、《仪 礼注》、《礼记注》,孔安国的 伪《尚书传》,何休的《春秋公 羊传注》等。经注之外,还有赵 歧的《孟子章句》,王逸的《楚 辞章句》,高诱的《战国策注》, 《吕氏春秋注》等。
• 三国世乱,学术受挫。注家中有名的 有王肃、韦昭等人。魏人王肃,治学 不分今文、古文,兼收并蓄,曾为 《尚书》、《诗》、《三礼》、《论 语》、《左传》等书作注,当时列为 学官,世称“王学”。可惜王肃注本, 均已亡佚。唐人义疏间或称引其说。 王肃注经,笃信贾逵、马融、攻诘郑 玄。吴人韦昭好学不倦,精通经史, 注书颇多,但传于今的仅《国语注》 21卷而已。
• 例如:《孟子· 离娄下· 齐人有一妻一 妾章》:“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 一本《历代文选》注:“施(yí ): 延,及,作‘跟踪’解。”按此注, “施”和“从”就是同义的并列谓语, 句意是:一早起来跟踪丈夫到他所要 到的地方去。这么说解我们看不出有 什么问题。但如果翻一下赵岐《孟子 章句》就会知其有失。
二、古书注释的发展概况
• 我国古书的注释,开创于西汉。西汉时期, 封建统治制度已经确立。为了巩固这一统 治,西汉王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大力提倡学习儒家经 典,而先秦典籍经秦火劫难,亟待整理。 再者,从先秦至汉,文字、语言发生了较 大变化,先秦典籍文字艰深,其古音古义 不易为人通晓,急需进行注释。此外,西 汉经济发展,文化科学水平的提高,也为 古书注释的开展提供了可能。
• 例如:我们读《礼记· 王制》“天子诸 侯无事则岁三田”下的一段注疏,就 可以详细了解古代打猎的具体做法和 古人关于保护生物资源的具体规定; 读《左传· 昭公四年》“古者日在北陆 而藏冰,……于是乎用之”下的注疏, 可以了解古代藏冰的制度以及冰的多 种用途;读《诗· 小雅· 常棣》“傧尔笾 豆,饮酒之饫”下的注文,可以知道 宗族私宴的细节。
• 清代学者摆脱宋明理学束缚,重振 汉学,在语言文字的研究方面建立了 形音义的完整体系,开辟了“因声明 义,以义证音”的新路,取得了超越 前人的研究成果。随着学术的蓬勃发 展,古书注释达到前所未有的鼎盛局 面。清儒继承朴学传统,以求实的精 神,科学的方法,对历代典籍及汉唐 旧注,进行认真的考证,给众多的古 书作精审而详尽的新的注释。
•
• 《五经正义》定于一尊,使两汉
以来经学派别林立、异说纷争的 局面宣告终结,也使众多的魏晋 义疏被废弃而亡佚,流传下来的 仅《论语义疏》而已。 • 《五经正义》之外,贾公彦还撰 有《周礼疏》、《仪礼疏》,徐 彦撰有《春秋公羊传疏》,杨士 勋撰有《春秋谷梁传疏》,合称 “九经义疏”。
• 唐人义疏,解释词句及考证名物 制度较翔实,引证丰富,保存了 汉魏一些经注旧说。唐疏遵守 “疏不破注”原则,每 种注本宗 汉魏一家之注,并引用材料对经 文、注文进行实证性讲解阐述, 就注推衍,内容上没有新的发展, 有时注文不当,也曲为之说。总 的说来,唐人义疏代表了唐代注 释的最高成就。
•
除经书的义疏外,唐代还有许多其 他的注家注本,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 的有: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 节的《史记正义》,颜师古的《汉书 注》,章怀太子李贤的《后汉书注》, 杨倞的《荀子注》,成玄英的《庄子 疏》,李善的《文选注》等。《史记 索隐》、《史记正义》与南朝宋裴骃 的《史记集解》世称“史记三家注”。
第三章 古书阅读常识
第一节 古书的注释
一、古注对于阅读古书的作用
• 我们学习古文,尤其是学习先秦的文言 文,离不开注解。古文的注解,可以分 为今人注和古人注两类。从时间上说, 清人和清人以前的注释都属于古人注, 简称古注。 • 古注比起今人注来要难读得多,但我们 不能不读,因为古注具有今人注所没有 的特色,对于阅读古书有着重要的作用。
再者,读古注有时比查字典更能解决 问题。 • 也许有人认为读古书遇到问题可以查 工具书,读古注则大可不必。读古书 应该凭借字典辞书,而且有些问题一 查即能解决,但有些问题就不那么容 易解决。例如《曹刿论战》:“牺牲 玉帛,不敢加也,必以信。”句中的 “加”作何解释?
• 查《辞源》(修订本)有“增加、 超越侵凌、施于、安放、担任” 五个义项。《辞海》(修订本) 列八个义项,比《辞源》增加了 “算法之一、戴上、施及”三个 义项。但所有这些义项用在“不 敢加也”句里,哪一个也不合适。 倒是杜预在这句话下的注解为我 们解决了难题。杜注说:“祝辞 不敢以小为大,以恶为美。”
• 例如作《春秋经传集解》的杜预, 是东晋时代的经学家,深通《左 传》,自称有“左传癖”;同时 他还是一位军事家,能领兵打仗, 人称“杜武库”。而《左传》一 书,讲打仗的内容占了很大篇幅, 这样的一部书,由杜预这样的人 来注,自然翔实可靠,大为生色。
再次,古人注是今人注的源头,是今人注的 重要依据。 • 翻开今人注本,可以发现今人注的一些 说法,并非出自独创,而是来自古注。 他们作注时,或把古注径直抄来,或用 现代汉语把古人之说复述一下。这样做, 当然是可以的。这种情况告诉我们,古 注是源,今人注是流,读了古注,我们 就能知源而识流,同时可以对今人注的 优劣得失做出评判。
• 例如清人对《十三经注疏》不大满意, 便起而改作。对于旧注,好的便沿用 并为作新疏,不好的则连注带疏一并 抛弃,另作新的注疏。从事这项工作 的学者从邵晋涵到孙诒让有十余家。 清人注在文字的训释和名物制度的考 证上工力甚大,成果卓著,纠正了汉 唐以来注疏的许多错误,解决了古书 中的许多疑难问题。清人注释,有的 考证过于繁琐,堆砌材料,不切实用, 是较大的缺点。
• 这个例子说明,工具书并不能解决读古 书遇到的所有问题。特别是当某个词在 句中有具体所指时,查字典更不管用, 因为字典只纂集一个词的一般的、常用 的义项,管解决大面上的问题,不可能 把一个词在各种特定的语言环境里有具 体所指都收罗起来。古注则以随文而释 为特点,以根据文意,指出具体所指为 己任。 • 所以读古注往往比查字典能更有效地解 决问题。
首先,古注是阅读古文的阶梯和桥梁。
• 我们今天读不懂古书,障碍大致来自两个 方面:一是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其中包 括古今词义的变化,古书中特殊的语法现 象,古书在流传、抄刻过程中的讹误,等 等;二是知识性的障碍,由于古书记载的 事情离我们已很遥远,我们对当时的社会 生活、典章制度、礼仪习俗等各方面缺乏 了解。其实,这些障碍古人读书时同样遇 到。为了使人们读懂古书,一代一代学者 付出大量的辛勤劳动,对许多古书作注释
• 流传至今的注本,较著名的有王弼、 韩康伯的《易注》,杜预的《春秋经 传集解》,何晏的《论语集解》,裴 骃的《史记集解》,皇侃的《论语义 疏》,裴松之的《三国志注》,王弼 的《老子注》,郭象的《庄子注》, 张湛的《列子注》,刘孝标的《世说 新语注》,郦道元的《水经注》等。 这一时期的注疏还扩大到了小学著作, 最有名是晋郭璞的《尔雅注》、《方 言注》。
其次,古人注释,接近实际,较为可靠。
• 古人注书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就是他 们当时离经典文献成书年代不远,他们 生活的社会和前代社会在制度上一脉相 承,因此他们对古书所记载的各方面情 况有感性认识,比较熟悉。再加上这些 注家大多是皓首穷经的著名学者、训诂 专家,因而他们作注一般说来切合实际, 可信可靠。
• 古人作注,大抵从两方面进行,一是 对字词句进行训释,以排除语言文字 的障碍,二是对古文中所涉及的诸如 政治、经济、军事、礼制、名物、习 俗等方面的情况进行解说,以排除知 识方面的障碍。古人的注释为我们阅 读古书架设了阶梯和桥梁,通过读古 人注,我们既可以通晓文意,又可以 从多方面了解古代社会生活,扩大知 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