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五复音词(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音词(二)
第二节主从复音词
跟并列复音词一样,主从复音词也有一个逐渐演变的过程,也出现一些复杂情况,学习时要特别注意。
1、区别是词还是词组。
主从复音词的前身是词组,后来才凝固成词。
在使用中究竟是词还是词组,得根据上下文作具体分析,不可一刀切。
例如:
【一日】
本来是偏正词组,指“一天’、“一昼夜”。
如《诗经·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但又可以作为一个主从复音词使用,表示“一旦”的意思。
如《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吾子】
可以作偏正词组用,表示“我的儿子”。
如《礼记·苛政猛于虎》:“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
”在古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中,多作主从复音词使用,表示对对方的敬称,相当于“您”,又更亲热些。
如:《孟子·夫子当路于齐》:“或问乎曾西曰:‘吾子与子路孰贤?’”这两种情况很容易混淆,要根据上下文细心加以区别。
再看些例子,《战国策·秦策二》:“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
”在这句中“吾子”显然是指“我的儿子”,作词组用。
而《左传·嫐之战》:“病未及死,吾子勉之!”却指对方,作一个词使用。
【夫人】
作为偏正词组,“夫”是指示代词,表示“那个”,跟“人”合起来表示“那个人”。
如《左传·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指秦穆公,晋文公是靠他的帮助才能回国当国君,所以说: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到不了今天的地步。
作为主从复音词,“夫人”指诸侯的妻子。
如《论语·季氏》:“邦君(指国君)之妻,君称之夫人。
”
【将军】
本来是个动宾词组,表示“率领军队”,“将”念作jiàng。
《史记·秦始皇本纪》:“八年,王弟长安君成娇将军击赵,反,死屯留。
”又可作一个主从复音词用,指“一军的统率”。
春秋时以卿统军,所以卿通称将军。
战国以后将军成为官名。
“将”念jiāng。
如《史记·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也可作为对武官的敬称,相当于“您”。
如《史记·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
【四海】
既可以是词组,又可以是词。
作为词组,包括东南西北四个海。
如《礼记·祭义》:“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施诸后世而无朝夕。
推而放诸东海而准,推而放诸西海而准,推而放诸南海而准,推而放诸北海而准。
’”(按:溥,通敷,分布。
)作为词,泛指天下,如《论语·颜渊》:“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
【当道】
作为动宾词组,是“拦路”的意思,如《史记·赵世家》:“他日,简子出,有人当道,避之不去。
”又如《魏书·高恭之传》:‘豺狼当道,不问狐狸。
’取此比喻义,变成主从复合词,指“当权的人”。
如张溥《五人墓碑记》:“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
【百岁】
作为偏正词组,指“一百年”或虚指相当长的年代。
如《史记·货殖传》:“君子一岁,种之以谷,十岁,树之以木;百岁,来之以德。
”作为主从复音词,是“死”的委婉说法,因为古人认为人的寿命很少超过一百岁。
如《史记·西门豹治邺》:“今父老子弟患苦我,然百岁后,期令父老子孙思我言。
”
【有道】
作为动宾词组,指有才艺或有道德。
《周礼·春官·大司乐》:“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
”郑玄注:“道,多才艺者。
”《后汉书·安帝纪》:“举有道之士各一人。
”作为主从复音词: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
《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何宴集解引孔安国曰:“有道,有道德者。
”又谓政治清明。
如《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即智,聪明);邦无道,则愚(指装傻)。
”
【执事】
原是动宾词组,指“执掌事务”。
如《论语·子路》:“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用作词,指“执掌具体事务的办事人员”。
如《国语·吴语》:“王总其百执事(指总领手下各类办具体事务的官吏)以奉社稷之祭。
”又可作敬称,指对方,表示不敢直言对方,只敢称其手下办事官员。
如《左传·烛之武退秦师》:“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2、注意词义的变化。
在由单音词凝固成复音词的过程中,主从复合词的词义往往发生变化。
不能理解为两个词素在意义上的简单相加,要注意到有的从泛指变为特指,有的从表示动作变成指人或职务,有的意义向有关事物转化,有的成为典故的压缩形式。
总之,不能仅仅从字面上去解释主从复合词。
例如:
【先生】
从字面上看,谓早出生,是偏正词组。
但是,实际含义是指“有学问的老年人”。
如《孟子·告子下》:“先生将何之?”赵岐注:“学士年长者,故谓之先生。
”又如《韩诗外传》卷六:“问者曰:古之谓知道者曰先生,何也?犹言先醒也。
”所以又称老师为先生。
如《札记·曲礼上》:“从于先生,不越路而与人言。
”郑玄注,“先生,老人教学者。
”后来妻子也称丈夫为先生,如《列女传》卷二:“妾恐先生之不保命也。
【走狗】
单从词素的含义来看,“走”是跑,与“狗”结合,指善于跑的狗,这是偏正词组。
古书多用作特指,指猎狗,因为猎狗最善于跑。
如《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蜚(即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后来又引申来指人,带贬义,指受人指使、帮凶作恶的人。
【寡人】
作为词,不能理解为少数人。
它指寡德之人,但不是用来骂人的,相反,是自谦的说法。
可也不是一般人或者士大夫能够自称为“寡人”,只有诸侯才能用这词。
如《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
【小人】
“小”本来可以指年幼的、晚辈的,但与“人”结合成一个词,却不表示年纪小的人或晚辈的人(另用“小子”、“小生”来表示),而用来诬称劳动人民。
如《孟子·许行》:“有大人(指统治者)之事,有小人之事。
”又用来指品行不端的人。
如诸葛亮《出师表》:“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另外,亦用作自称的谦词。
如《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
”
【持戟】
作为词组,是指“手执武器。
”如《孟子·公孙丑下》:“子之执戟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作为词,则转为指“手执武器的人”,即战士。
如《史记·平原君列传》:“今楚地方五千里,执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
”
【有司】
本指设官分职,事各有专司,是个动宾结构,但作为一个主从复音词,则指官吏。
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恐其破壁,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
【司马】
这个词不能理解为专管马匹。
它是官名,西周开始设置,掌管军政和军赋。
汉魏至宋代是军府的属官,隋唐却变成文官,是州府的佐吏,位在别驾、长史之下,是个闲职。
如白居易《琵琶行序》:“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
【朱门】
字面上指漆上朱红色的大门。
作为词,转指豪门贵族,因为古代王侯贵族都用朱漆涂饰门户。
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布衣】
作为词组,指布(按:据专家考证,上古棉花尚未传入,应是粗劣的麻布)制的衣服。
如《汉书·王吉传》:“去位家居,亦布衣疏食”。
更多的是作为词使用,则转指平民百姓,因为他们只穿布料衣服,直到老年才有可能穿丝绸。
如《盐铁论·教不足》:“古者庶人耄老而后衣丝,其余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
”又如《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下榻】
这是从典故压缩而成的词,更不能从字面上去讲解。
据《后汉书·徐稚传》,陈蕃任豫章太守,向来不接待宾客,但对名士徐稚另眼看待,特设二榻招待他。
徐稚一走就把这榻悬挂起来,不给旁人使用。
王勃在《滕王阁序》用了这个典,写出名句:“人杰地灵,徐孺(即徐稚)下陈蕃之榻。
”后来概括成“下榻”,指接待贵宾,又引申为留下住宿。
【中肯】
也是由用典概括而成的复音词。
出自《庄子·逍遥游》:“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璞乎!”肯是紧附在骨上的肉,綮是筋肉聚结处,都是身体要害之处。
因此“中肯綮”表示切中要害。
如《元史·王都中传》:“都中遇事剖析,动中肯綮。
”再进一步压缩成“中肯”。
【五马】
本来是五匹马的意思。
古代一辆车驾四匹马,按《汉宫仪》规定,太守出行时增加一马,用五匹马,后来就以“五马”作为太守的代称。
如《乐府诗集·陌上桑》“使君(即太守)从南来,五马立踟蹰。
”
【而立】、【不惑】
这是由割裂文句而形成的两个主从复音词。
也是有典故的,出自《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截取“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用“而立”指三十岁,“不惑”指四十岁。
【古稀】
也是截取名句而形成的主从复音词。
典出自杜甫《曲江》诗之二:“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用“古稀”指代七十岁。
第三节单纯复音词
单纯复音词,包括联绵字、叠字等,指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或者说由两个字构成,却只有一个词素的词。
联绵字在古籍中占有特殊地位。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就大量使用了联绵字,古代著名文艺评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对《诗经》的联绵字给予高度的评价,指出它们的作用在于“以少总多,情貌无遗”。
不仅诗歌,散文也运用联绵字。
后人还专门收集联绵字编成专书辞典。
如明代朱谋衂的《骈雅》、清代史梦兰的《叠雅》、近人朱起凤《辞通》、符定一的《联绵字典》。
联绵字有三个特点,下面试分别举例说明:
1、在构词上,不能拆开。
联绵字是单纯复音词,只包含一个词素。
虽由两个字组成,但这些字本身只代表音节,不表示意义,千万不能望文生义,拆开来理解。
例如:【望洋】
有人从“望洋兴叹”这个成语,造出“望书兴叹”、“望车兴叹”等等,这是不对的。
因为“望洋”是个联绵字,不能拆开来理解为“望着海洋”。
“望洋”二字在这里只代表音节,也可以写作“望羊”、“望佯”、“匡洋”、“茫洋”。
“望洋”合起来才表示“仰视”的意思。
典故出自《庄子·秋水》:“秋水时至,百川灌河……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海神的名字)而叹。
”“望洋向若而叹”是仰视向着海神叹气,表示自愧不如。
“向若”才表示向着海神,而“望洋”则不表示“望着海洋”。
再从词义发展的历史来看,“洋”在上古并没有“海洋”的含义,直到中古,大约在宋朝才表示海洋。
《庄子》是先秦时期的著作,它所用的“望洋”绝对不可能是指“望着海洋’。
【披靡】
这个联绵字表示草木随风倒伏。
如司马相如《上林赋》:“应风披靡,吐芳扬烈。
”又用以比喻军队惊慌溃败,象草木倒伏。
如《史记·项羽本纪》:“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
”但是旧注把“披靡”分开来解释,以“靡”的含义来解释“披靡”。
这是不妥当的:一方面只讲“靡”字,“披”字就没有着落;另一方面“披靡”不能拆开,也不是偏义复词,而是联绵字。
‘披靡”两字都只表示音节,《汉书·项籍传》写作“媼靡”,《旧唐书·哥舒翰传》写作“摧靡”。
【犹豫】【狐疑】
这两个词都是联绵字,都指遇事疑惑不决的样子。
如屈原《楚辞·离骚》:“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
”可是有人把这两个联绵字拆开来理解,认为“犹”是一种狗,“狐”指狐狸。
狗好动,跑在主人前头,等了一会又跑回来,来回这么折腾,总定不下来,所以叫“犹豫”。
狐狸生性多疑,每逢涉渡冰河,边听边渡,听到有流水声又不敢渡,老迟疑不决。
这样解释是不符合语言实际的。
因为“犹”跟“狐”并非相对而言。
而且,“犹豫”可以写作“犹预”、“犹与”、“尢豫”、“由豫”、“优与”、“由与”、“容与”、“犹予”、“夷犹”等等。
“狐疑”也可以写作“然疑”、“猜疑”、“怀疑”。
显然不能望文生义、穿凿附会。
【首鼠】
也是犹豫不决的意思。
如《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怒曰:“与长孺共一老禿翁,何为首鼠两端?”这本来是个联绵字,可写作“首施”、“首尾”。
但有人按字面把它拆开来解释,以为鼠性多疑,出洞时躲躲闪闪的。
这显然是不对的。
2、在语音上,多是由双声、叠韵构成。
因此,联绵字具有铿锵和谐的音乐美,大大增加了表达的艺术效果。
首先,双声指的是两个字声母相同;叠韵指的是两个字韵部相同。
请注意是“韵部”相同,不一定要韵母完全相同。
即使韵头(又叫介音)不同,只要韵腹、韵尾相同,就属于同一韵部,即可算是叠韵了。
如韵母是ang、iang、uang的字就是叠韵字。
其次,所谓双声、叠韵是从古音来说的,由于语音的变化,现在念起来就不一定是双声、叠韵了。
例如:“匍匐”、“憔悴”、“切磋”,现代汉语普通话不是双声,上古音却是双声。
“差池”、“婀娜”、“津基”,现代汉语普通话不是叠韵,上古音却是叠韵。
详见下面例子的讲解。
另外,有少数的联绵字既不是双声、也没有叠韵的关系。
例如“滂沱”、“妯娌”、“蜈蚣”、“芙蓉”。
也不能说凡是双声、叠韵的双音词都是联绵字,先得看它是不是单纯复音词。
如“亲戚”是双声,“刚强”是叠韵,但它们是由两个词素构成的,因此,不能看作联绵字。
下面分别举些双声、叠韵和非双声叠韵的单纯词例子:
【参差】
这是双声联绵字。
在上古音中,声母同是清母;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声母也相同。
它的含义有:①不齐貌(包括长短、高低等)。
如柳宗元《小石潭记》:“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近似,差不多。
如白居易《长恨歌》:“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
【踟蹰】
双声联绵字。
上古音声母同是定母,今音也是双声。
含义有;①徘徊不进。
如《诗经·邶风·静女》:“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②相连貌。
如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西厢踟蹰以闲宴,东序重深而奥秘。
”
【匍匐】
双声联绵字。
上古音声母同是並母,但现代汉语普通话则声母不相同。
另外,从现代汉语普通话来说是叠韵,可上古音却不是叠韵,“匍”属鱼部,“匐”属职部。
这是因为古今语音起了变化。
含义有:①伏地而行。
如马中锡《中山狼传》:“先生伏质就地,匍匐以进。
”
②竭力。
如《诗经·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郑玄笺:“匍匐,尽力也。
”
【须臾】
叠韵联绵字。
上古音韵部同属侯部,今音韵母也相同。
含义有:①片刻,一会儿。
如《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②迁延。
如《史记·淮阴侯列传》:“足下所以得须臾至今者,以项王尚存也。
”
【徘徊】
叠韵联绵字。
上古音韵部同属微部,今音的韵腹、韵尾相同,也属叠韵。
含义有:①来回地走。
如苏轼《前赤壁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又如《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②犹豫不定。
如向秀《思旧赋》:“心徘徊以踌躇。
’
【差池】(chāchí)
叠韵联绵字。
上古音韵部同属歌部,声母不同(“差”,初母,“池”,定母);而今音却不是叠韵,但属双声。
这点值得注意。
含义有:①不齐。
如《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②差错。
如宋慈《宋提刑洗冤集录》:“获正贼,召到尸亲,至日画字,给付,庶不差池。
”
【缱绻】(qiǎnquǎn)
双声叠韵联绵字。
古今音都是既双声又叠韵。
上古音声母属溪母,韵部属元部。
含义有:①固结不解。
如《诗经·大雅·民劳》:“无纵诡随,以谨缱绻。
”②形容情意深厚,即缠绵。
如韩愈《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临当背面时,裁诗示缱绻。
”
【辗转】
双声叠韵联绵字。
古今音都是既双声又叠韵。
上古音声母属端母,韵部属元部。
含义有:①形容心有所思,卧不安席。
如《诗经·周南·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②反复不定。
如《后汉书·来历传》:“大臣乘朝车,处国事,固复辗转若此乎?”③多次转移。
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已而得舟,避渚洲,出北海,然后渡扬子江,入苏州洋,辗转四明、天台,以至于永嘉。
”
【滂沱】
非双声叠韵联绵字,古(滂:滂、阳;沱:定、歌。
)今音都既不是双声,也不是叠韵。
含义是:①大雨貌。
如《诗经·小雅·渐渐之石》;“月离于毕,俾滂沱矣。
”②指流泪或流血过多。
如《诗经·陈风·泽惇》;“寤寐无为,涕泗滂沱。
”又如《三国志·蜀书·蒋琬传》:“琬见推之后,夜梦有一牛头在门前,流血滂沱,意甚恶之。
”
【仿佛】
非双声叠韵联绵字。
在上古音(仿:滂、阳;佛:並、屋。
)中既不是双声,也不是叠韵,而在今音普通话中是双声,这反映了古今读音的变化。
含义是指好象、似乎。
如司马相如《子虚赋》:“缥乎忽忽,若神仙之仿佛。
”
3、在书写上,联绵字可以有多种写法。
组成联绵字的字,只用来记音,由于时代、地域或习惯的不同,同一联绵字常写成了不同的形式。
少的可以有两三种写法,多的达二三十
种写法。
不过,这些不同写法,大都具有音同或音近的关系。
但是,也不能因为联绵字有多种写法,就随意乱写,这点道理也是要弄清楚的。
【憔悴(憔瘁,憔歟、滓歟)】
“憔悴”这个联绵字表示瘦弱萎靡貌,如《楚辞·渔父》:“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又可写作“憔瘁”。
如《战国策·燕策一》:“民憔瘁;士罢弊。
”还可写作“憔歟”。
如《三国志·魏书·于禁传》:“须发皓白,形容憔歟。
”亦写作“滓歟”。
如祢衡《鹦鹉赋》:“容貌惨以滓歟。
”
【磅礴(旁礴、旁薄、旁魄)】
表示盛大、充满。
如文天祥《正气歌》:“是气所磅礴,凛烈万古存。
”一本作“旁薄”、“旁礴”。
又可写作“旁魄”,如《荀子·性恶》:“齐给便敏而无类,杂能旁魄而无用。
”
【徜徉(倘佯、相佯、相羊)】
表示徘徊、徬徨。
如张衡《思玄赋》:“会帝轩之未归兮,怅徜徉而延伫。
”一本作“倘佯”。
《后汉书·张衡传》引作“相佯’。
又如宋玉《风赋》:“然后倘佯中庭,北上玉堂。
”也写作“相羊”。
如《楚辞·离骚》:“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
【旖旎(猗嫦、猗崙、猗靡)】
表示轻盈柔顺貌。
如司马相如《上林赋》:“旖旎从风,浏莅卉吸。
”《汉书·司马相如传》引作“猗嫦”,《文选》引作“猗崙”。
也写作“猗靡”。
如曹植《洛神赋》:“扬轻看之猗靡兮,翳修袖以延伫。
”
【仓卒(仓猝,仓斷、苍卒)】
表示匆促。
如李陵《答苏武书》:“前书仓卒,未尽所怀。
”又可写作“仓猝”,如《论衡·逢遇》:“仓猝之业,须臾之名。
”还可以写作“苍卒”,如袁宏《后汉纪·和帝纪上》:“常敕妻子,苍卒遇飞祸,无得殡殓。
”
【离骚(骚离、牢愁)】
表示抑郁不平,满腹牢骚。
楚辞中屈原的名篇《离骚》,就是指忧郁不平。
又可以倒过来写成“骚离”,如《国语·楚语》:“德义不行,则迩者骚离,远者距违。
”(注意:并非所有的联绵字都可以倒过来写。
)还可以写成“牢愁”,如陆龟蒙《纪事》诗:“感物动牢愁,愤时频肮脏。
”
叠字即重叠单纯词,构成词的两个音节只是一个词素,不能分开解释,如“桃之夭夭”中的“夭夭”,跟单音词或词素的“夭”没有关系。
(另:重叠合成词,是指由两个相同的词素合成的双音词。
其特点是同字叠用后产生的新义,跟单音词的含义有联系。
例如《诗·魏风·淇奥》:“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青青”,形容颜色很青。
意义不同于单音词“青”。
)下面兹举两例叠音词:
【区区】
这个叠字单纯词含义很多:①小,多。
如贾谊《过秦论》:“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
”②诚恳。
如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③愚。
如《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④自得之貌。
如归有光《项脊轩志》:“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
”⑤自称的谦词。
如朱熹《答曹元可书》:“区区于此,所以望于当世之友朋者,盖已切矣。
”上述含义跟单音词“区”的含义都不相同。
【洋洋】
也是叠字单纯词。
含义有:①盛大貌。
如《诗经·卫风·硕人》:“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
②美盛貌。
如《论语·泰伯》:“洋洋乎,盈耳哉!”③舒缓貌。
《孟子·万章上》:“(鱼)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
”④得意喜乐貌。
范仲淹《岳阳楼记》:“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参考书目:
程湘清《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商务印书馆,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