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与学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复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怀疑与学问》
谋篇立意:
本文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二、文章脉络
全文共6段,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这部分可分两层。

第一层(3、4),论述对于传说,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第二层(5),论述不论对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辨别是非。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三、写作方法
(1)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

第三至五段先从消极方面作论证,第六段再从积极方面作论证。

层层深入论证,对怀疑的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作了全面而精当的阐述。

(2)引名言、举事例进行论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本文引用古代著名学者的话作为论据,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起了重要作用。

用他们的经验之谈作论点,实际上也起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

第五段中又引了孟子的话“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并作了阐释,说这“也就是教我们有一点怀疑的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的意思,有力地证明了段首提出的论点。

举例论证也用得很好。

为了论证对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论点,第四段举了古书上“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两个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确有必要。

作者举例时,就读书时该怎样怀疑、追问,介绍了自己的经验,列出了一系列寻根究底的疑问,给人具体的借鉴,对人很有启发。

第六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又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读书善疑的事例为证,而这正是他日后成为大学问家的基本条件。

这一事例论证也是很有说服力的。

四、重难点导析
(1)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统帅、核心,分论点是为中心论点服务的,(2)对两个分论点基本含义的理解。

“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这是个递进复句,前半句中“消极”指的是被动接受别人的学说观点,后半句中“积极”指的是主动创立自己的学说观点。

习题
①怀疑不仅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也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②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

③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④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

⑤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

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⑦清代的一位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朱子的《大学章句》,便问《大学》是何时的书,朱子是何时的人。

⑧塾师告诉他《大学》是周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多年前著者的意思。

⑨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完善的学说产生。

⑩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产生的。

(11)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1.①句在文中起了________的作用。

它恰好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________和________。

2.这段话中11个句子之间的关系如何?请用“/”在下面标出。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11)
3.②③④⑤句同①句有什么关系?⑥⑦⑧句同①句有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⑨句中“要这样……”句中的“这样”指代的是___ _____ 5.举例说明本段的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承上启下(略)
2.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11)
3.②③④⑤与①句是总分关系,层层深入论证“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⑥⑦⑧句同①句是总分关系,⑥句叙,⑦⑧句举例,叙例结合。

4.“这样”指代的是前面的“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四个步骤,缺一不可。

5.(略)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一、课文掌握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

作者因为认为它是错误的。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

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

选段一
①“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

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②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③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④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选文第1节中的“笼罩了一切”和“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矛盾吗?如何理解这样的写法?
_____ ___
2.选文第二段和第三段论述的侧重点有何不同?它们共同证明了什么观点?
________
3.理解下列句子或短语中加粗部分的含义。

①这就是中国的脊梁______
②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_______ _
③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_______ _
④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____ ____
⑤要自己去看地底下______
4.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与世界的接触日益频繁,我们清醒地看到,在很多方面,我们和发达国家还有差距,你认为这对我们的自信力有何影响?
5、文中画线句子提到的是几类怎样的人?试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答案:1.不矛盾。

这样写是为了突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第二段侧重于历史上的“不失自信力”的中国人,第三段侧重于现在的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两段话共同证明了“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

3.①中坚力量②美化、伪装③气节、操守、人格、品质④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的言论⑤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4.略。

5.“埋头苦干的人”指广大劳动人民;“拼命硬干的人”是指反对国内剥削阶级和外来侵略的革命志士、民族英雄,如郑成功、林则徐等;“为民请命的人”指的是同情人民、伸张正义的正直的官员,如海瑞等;“舍身求法的人”指英勇献身、追求真理的人,如谭嗣同等。

6.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目的在于赞颂那些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强调他们才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才是我们民族的真正代表。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怀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充满着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

选段二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a)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b),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7.“正史”是加了引号的,这个引号的作用是_______ _
8.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这一类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在“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一句中,作为比喻,“脊梁”是__ _ _____意思。

“状元宰相”是指________。

10.文中划线的ab两个“中国人”指代什么?请分别指出:
a.中国人:________ b.中国人:________
11.在这几段文字里,作者通过列举事实所确立的正面观点是“________”,所批驳的观点是________。

12.指出敌论错误的根源在于[ ]
A.捏造事实 B.以偏概全 C.不明真相 D.以小见大
13.作者所写的,“这一类人们”的总的特点是________,作者用一个比喻句集中称赞他们的业绩和品格,这个句子是________。

14.鲁迅的语言饱蘸感情。

请选择恰当的分析项说明下列加点词语分别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A.讽刺 B.赞颂 C.自豪 D.愤慨
①我们从古以来……()②所谓“正史”()
③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④那简直是诬蔑()
15、揣摩下列加点字词的表达效果:
……不过一面总.是在被摧残,被抹杀,……那简直
..就是诬蔑。

答案:7.表示对正史的否定 8.①“这一类”指“埋头苦干的人”等②“中国的脊梁”就是现在也未尝少。

9.支柱(中坚、栋梁、支撑)“状无宰相”指喻当时能“公开的”国民党反动政客及其御用文人 10.a一小撮中国反动派 b全体中国人 11.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12.B 13.有确信,不自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14.①C ②A ③B ④D 15、“总”写出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并间接讴歌“中国的脊梁”屡挫屡战的精神。

“简直”表达了作者的激愤之情。

选段三: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以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

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

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1.上面语段的敌论点是________,敌论据是________(作者所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所要证明的观点又是什么?)
2.“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

”删去前半句行不行?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面语段批驳的方式是()
A.直接批驳 B.通过驳论据来驳论点
C.通过驳敌论证来驳敌论点 D.间接反驳(通过下面立论来驳论点)
4.上面语段的“他信力”指________,“自欺力”是指________。

5.上文在“他信力”和“自欺力”上加引号,所起的作用是()
A.表引用 B.表强调 C.表特殊称谓 D.表讽刺否定
6.本文语言尖锐泼辣,富有讽刺意味,试任选一例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揣摩第一段话,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能否互换位置?为什么?
答案:
1.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从“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到“怀古伤今——却也是事实”。

2.不行。

前半句“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为后半句的结句规定了特指的范围。

用上这半句,使说理更具有严密性。

3.C
4.“他信力”指“信地、信物、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

“自欺力”指求神拜佛,麻醉自己。

5.D 6.如开头作者揭示对方的论据。

作者简练地勾勒出三种形象:始而盲目自夸,妄自尊大;继而依赖国联,仰人鼻息;终至求神拜佛,自欺欺人,于变化之中揭示出悲观论者在精神上的节节败退,极富有讽刺意味,写得尖锐泼辣。

7、不能,“总”让人看到国民党政府夸耀“地大物博”时的洋洋自得及夸耀者的底气不足。

“只”是抓救命稻草时的“执著”,“一味”则是深陷而不能自拔。

它们准确的写出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