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文学创作思维方式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文学创作思维方式

摘要:文学创作思维方式历来是文学创作过程中一个重要问题。文学创作思维作为一种存在方式,直接影响文学作品的行文内容和行文方向。不同的作者因其兴趣爱好、生活阅历、审美情趣、政治倾向的不同,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其采用的思维方式必然各有差异。近几年,中国文学作品数量急剧增长,然而鲜有精品,莫言诺贝尔获奖也掩盖不了中国文学停滞不前的现状。当前情况下,如何突破固步自封的写作过程,很有必要。

关键词:创作思维;精神斗争;源动力;固步自封

一、文学作品整体水平停滞不前的原因

根据中国现代文学馆发布的《中国文学发展状况》报告显示,目前中国每年出版和发表的长篇小说有2000余部,而每年诞生的长篇小说大约在8000至10000部。这也就意味着每年大约有6000至8000部长篇小说无法出版,被束之高阁。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作品在创作出来之后无法出现在读者的面前。出版商基于商业利润的考量对作品进行取舍是一个方面的原因,而作为文学作品的创作主体的作者本身存在的主观原因,是我们应该着重分析的。

1、缺乏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反思。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成功的文学作品的创作灵感大都来源于自己亲身经历过的现实生活,并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从而提炼升华其中蕴含的哲理。莫言在《白狗秋千架》中以自己在高密东北乡的生活经历,加以提炼,并加入合理的想象、糅合,成功塑造了个眼暖这一人物形象。而现今在文学创作中,相当部分创作者缺乏对现实生活的体验,对生活的反思更无从谈起。仅仅凭自己“天马行空”想象,去构建自己虚幻的精神世界,显然是无法打动读者的。

2、知识文化功底不足,“江郎才尽”。

创作文学作品,要有深厚的的知识文化功底,文化功底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作品水平的优劣。朱自清和冰心作品的清新自然,林语堂和梁实秋作品的幽默闲适,鲁迅作品的尖锐犀利。用词用句,语言风格各具特色,无不体现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字词错误,借用成语典故张冠李戴,语言逻辑混乱等诸多低级弊端在当今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

3、固步自封、缺乏创新意识。

文化的的繁荣催生出了诸多的文学流派,不同的文学流派在创作文学作品,表达情感,对社会现实的态度都有各自流派的特定的规律。文化繁荣的高峰期过去之后,各自流派的追随者往往把本流派的创作规律和技巧奉若神明,并一直沿

袭下去。面对其他流派的文化“侵袭”往往采取防御的策略,认为其为歪理邪说。这种“固步自封”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文化的多样化发展。

二、何为文学创作的源动力

情感对于文学创作有其独特的作用。早在《礼记》中就有七情之说,把“喜、怒、哀、惧、爱、恶、欲”作为“弗学而能”的七种“人情”。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存在于生活中的创作者自然无法避免“人情”。在其文学创作过程中总是有意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而这种情感又促进创作者不断地创作,以求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文学创作的源动力是情感。只有带着情感去创作,才使得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文学作品产生深刻的影响,使作品和作者之间产生共鸣。社会的飞速发展,使得部分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微动。文化创作者也不例外,部分文化创作者在创作时不再以内心情感作为创作的源动力,而是转向市场,以市场为创作的目标。在此背景下,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不再有深厚的底蕴,而是充斥着赤裸裸物质观念的浮躁文字。这样的作品自然登不得大雅之堂,更谈不上文化内涵。

三、文学创作的过程的原则

1、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生活素材

文学创作的基础是艺术积累,无论对所选的题材,还是对所表现的意境,都离不开对现实生活的感受与领悟。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素材的选取、提炼并加以合理的想象发挥,落笔之后,所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文字自然而然的就有亲切感。读者生活在现实生活之中,即使创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对生活素材进行的变形,读者在阅读时总会发现自己经历过的熟悉的影子。这样的文学作品也就做到了形象感,接近性。反之离开了生活素材的文学作品,一切都变得空洞,结果只能“曲高和寡”,也无从谈起感染力。

2、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正确的审美观艺术观

一篇文学作品中的政治态度、思想倾向、价值观念等也是衡量其优劣的重要的标准,这就需要创作者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正确的审美观、艺术观。这也是艺术构思所必备的要素。情感的表现形式是感受和体验。通过感受和体验,如果符合自己的需要,就会产生积极倾向和态度;如果不符合自己的需要,就会产生消极倾向和态度。其灵魂虽是心理,实是文化素养。尽可能多的涉猎文学作品,吸收其中的精华,祛除糟粕。面对真善美的事物,容纳、汲取、宣扬。面对假恶丑的污垢,抵制、排斥、清除。自己能内化情绪,控制欲求,适应社会需要和限制。

3、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的借鉴

思维方式是一篇文学作品高度的标志,采取恰当的思维方式有助于作者合理的安排情节的发展。通过大脑直接的表现客观事物体现着文学思维的直观性,创作者在大脑中把各种各种形象串联成一个整体体现着文学思维的连续性,对客观事物的分析、综合,由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体现着文学思维的概括性。文学

是情感的产物,通过对发生的事物的有感而发,加之合理的逻辑梳理,一篇有感染力的文学作品便呈现在读者面前。

结论

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始终是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中国文学领域所面临的窘境,从一方面来说是文化历史循环的必然结果,但这并不能成为解释文学作品整体水平停滞不前的理由。中国文学环境要想有所改善,除了出版集团加大对文学作品的扶持外,更重要的是,作为文学作品创作主体的创作者,要坚定以情感为创作的源动力,避免以市场、物质条件为导向的文学创作。尽可能多的涉猎历史人文作品,增强文化知识素养,不断深入生活,参与实践,坚持从生活中取材,并加以提高升华,创新思维方式,文学环境的窘境才有望改善,突破瓶颈,进入一段较快发展的文化繁荣期!

参考文献:

[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册)[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钱谷融.当代文艺问题十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汉斯.罗伯特.姚斯.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M].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