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量形成与高产群体培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段,孕穗期叶片全部出完,LAI达最高峰 孕穗至成熟期:衰减期,生长中心转为生殖生长,叶
面积随叶片消亡而衰减,至成熟期LAI为0
不同群体叶面积指数消长模型
1—过大群体 2—高产群体 3—过小群体
9
8 7



1
6
5
2
第一期,关系到
能否形成早发壮
苗和足够有效分

蘖,高产群体不 宜太低
第二期,关系到 安全越冬,群体 适度生长
群体结构的自动调节,有一定的时间性(其调节能力
是小麦对环境适应的过程,出现越早的指标其调节能力 越强,蘖数﹥穗数﹥穗粒数﹥千粒重),顺序性(肥水 →分蘖数→穗数→粒数→粒重→产量),而且影响逐渐 减小。另外自动调节有一定的限度,过密或过稀的群体, 最终都不会调到理想水平,产量较低,因此自动调节是 次要的,主要是人工调节,自动调节是在人工调节的基 础上进行的。
现最佳穗数
(2)每穗粒数 小穗分化数:基部第一伸长节间开始伸长前决定 小花分化数:剑叶出生前决定 小花退化:集中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已分化小花
60—70%在此期退化 开花期,部分小花不能正常受精,败育
正常条件下,提高每穗结实粒数的关键是??
孕穗——开花期,良好肥水条件,减少小花退化,增加可 孕小花数,提高每穗结实粒数
枯。
3.群体组成 指主茎与分蘖、有效蘖与无效蘖,主 茎穗与分蘖穗,大穗与小穗的比例等。
4.群体的动态变化 小麦的生长发育是系统的发育 过程,其动态变化主要包括蘖数、叶面积系数、 植株高度和干物质增长的动态变化,各时期都有 一定指标范围,如果该期内达不到以后无法挽回。
(三)群体结构的自动调节
随着基本苗密度改变,分蘖的消长速度而随之变化,层层调节, 群体大小趋于一致,以致穗数和产量的差距较小的现象。
高效叶面积:有效茎上部三张叶片的面积 高效叶面积率:高效叶在群体叶面积中所占的比例 上3叶与主要穗生育时期同步,提高伴随高成穗率和大穗形成,粒叶比
随之增大
顶3叶,生理年龄轻、受光条件好、衰老最迟,适当提高可延缓抽穗后
叶面积衰减率,提高光合势和净同化率
5、茎蘖成穗率是群体质量的诊断指标
适宜穗数范围内,茎蘖成穗率愈高总结实粒数愈多、 粒叶比愈高、花后积累量愈多,最终产量也愈高
(四)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途径
合理群体结构与地力、肥水条件、气候条件、栽培技术、水平、品 种特性有关,其建立途径有:
1.以分蘖数为主(高产田):基本苗较少(10万左右),最高分 蘖少(100万左右),分蘖成穗率高(50%以上),通过减少基本 苗控制无效分蘖,防止群体过大;通过提高成穗率获得足够的穗 数(45-55万),夺取高产。
500kg/亩以上群体 适宜最大LAI 6.0~6.5,粒/cm2叶、粒重(mg)/cm2叶指
标分别约为0.35、12.5 适宜最大LAI 7.0~7.5,粒/cm2叶、粒重(mg)/cm2叶
指标分别约为0.3、11.0
叶系配置
有效叶面积:有效茎蘖的叶面积 无效叶面积:抽穗期存活的无效分蘖,有叶而无颖花 有效叶面积率:有效叶面积在总叶面积中的比例 群体有效叶面积率越高,群体质量越高

决定穗数
决定粒数
决定粒重
营养生长期
营养、生殖生长期
生殖生长期
播出 种苗
分蘖
越冬
拔 节
孕抽开 穗穗花
2、不同生产条件和产量水平下, 有不同的产量结构和主攻方向
中低产麦田:70—80%
限制因素:土壤肥力、灌溉等条件不足 影响产量提高主要矛盾:单株光合面积较小、穗数不足 主要增产途径:主攻足穗 措施:增施肥料、培肥地力,扩大光合面积、提高生物产量
不同群体叶面积指数消长模型
1—过大群体 2—高产群体 3—过小群体
9

8 7


1

叶面积指数LAI
6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5
2
4
3
3
2
1
0
0
50
100
150 孕穗期 200
250
播种后天数
过大群体:第三期增长速度?群体?最大LAI在孕穗期前?群体矛盾?产量生产期LAI?光合势? 干物质积累量?经济产量低?
过小群体:一生中LAI过小,光合势小,光合产物积累量低,经济产量低

发育 小花
×
实 率



粒 比
×
粒 体


1、穗数、粒数、粒重形成于不同生育阶段
(1)穗数: 穗数 =基本苗×单株成穗数 =高峰苗数×茎蘖成穗率 =基本苗×单株茎蘖数×茎蘖成穗率
主茎:一般能成穗 冬前出生分蘖:成穗率较高 春季出生分蘖:成穗率低
措施:播种时,合理基本苗数,播后加强管理 冬前有效分蘖成穗可靠叶龄期内,群体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值,保证实
(一)群体结构概念
1、概念 个体:一个小麦单株 群体:若干个体的集合 群体结构:大小、分布、长相、动态变化 群体大小:基本苗、分蘖、穗数多少、LAI大小、根系发达程度等 群体分布:叶片角度、叶层分布等 群体动态:LAI、茎蘖数动态变化 群体长相:指群体结构的外观表现,包括叶片大小、挺披程度、叶色、
(3)粒重:主要决定于生育后期 籽粒灌浆物质:
抽穗前,茎鞘等器官贮藏物质的转化 开花后,光合产物的输送 光合面积、光合时间、光合效率 措施:养根保叶,防止早衰和贪青


孕抽开粒乳蜡完
种 1/0 2/0 3/0 4/0 5/0 6/0 7/0 8/0 9/0 10/0 11/0 穗 穗 花 形 熟 熟 熟
枯。
2、合理的群体结构 群体大小、分布、长相及动态变化适合品种特性
和当地条件 三个矛盾: 群体与个体、地上部与根系、营养与生殖器官 协调发展 经济有效利用光能和地力 达到高产、稳产、优质、低耗
(二)不同群体的物质生产特点
1928年,Mason、Maskell 源(Source):生产和输出光合产物的器官或组织 库(sink):接受和贮藏光合产物的器官或组织 流(Translocation):光合产物由源向库的运输和分配 高产群体要求,"源强、库足、流畅"
封垄早晚,整齐度等
2.群体长相 指群体结构的外观表现,包括叶片大小、挺披程度、叶色、封垄早
晚,整齐度等。 叶片以驴耳形为好,马耳形弱苗,猪耳形为旺苗。
在叶片大小上,应立促基部叶片增大,控制中部叶片不过大,保持 上部叶片适当大。 高产田合理长相:
苗期:麦苗葡萄、分蘖茁壮,呈鸡爪状; 拔节期:叶片青绿,形似驴耳,麦垄似封未封,透光好; 挑旗—抽穗:远看郁郁葱葱,行垄不分,近看青枝绿叶,可见地面; 开花以后:保持4片绿叶,穗头整齐,下落穗少; 成熟时:落黄正常,一片金黄,若有青绿并发白色则不正常称为青
花期5-6,花后衰减缓慢
3、适宜LAI条件下,提高总结实粒数是增加群体花后光合产物重要生理指标 产量形成——源库发展结果 源,库形成与充实的物质基础 库容大小与充实度,源的经济价值的实现 籽粒数,反映库容量大小 综合表明,每亩500 kg以上群体适宜总结实粒数指标为:
品种类型
代表品种
大穗型 扬麦158、扬麦10号
每亩500kg,成熟期生物量1100~1300kg,花后350kg以上
2、基础指标:适宜LAI
基础生物学条件:大小适宜、功能持续期长的群体叶面积 群体适宜LAI:与品种抗倒性、株型及光辐射量等有关 矮秆高产品种,最大LAI6-7 孕穗期适宜叶面积,通过合理叶面积发展动态实现 长江中下游麦区:500Kg/亩群体适宜LAI动态指标为: 越冬始期1.5左右,拔节期3-3.5, 孕穗期达最大值6-7,开
2.群体长相 指群体结构的外观表现,包括叶片大小、挺披程度、叶色、封垄早
晚,整齐度等。 叶片以驴耳形为好,马耳形弱苗,猪耳形为旺苗。
在叶片大小上,应立促基部叶片增大,控制中部叶片不过大,保持 上部叶片适当大。 高产田合理长相:
苗期:麦苗葡萄、分蘖茁壮,呈鸡爪状; 拔节期:叶片青绿,形似驴耳,麦垄似封未封,透光好; 挑旗—抽穗:远看郁郁葱葱,行垄不分,近看青枝绿叶,可见地面; 开花以后:保持4片绿叶,穗头整齐,下落穗少; 成熟时:落黄正常,一片金黄,若有青绿并发白色则不正常称为青
个体数量上增加
高产麦田:20-30%
土壤肥力、灌溉条件较好,生产水平高
依靠增加个体、增大群体,扩大光合面积
保持适宜光合面积,合理控制最高茎蘖数,建立高光 合群体,提高生育后期光合生产能力
技术途径:适当降低基本苗, 保证足穗基础上, 主攻粒数、粒重, 穗、粒、重协调发展
群体质量上 的协调提升
二、小麦高产群体结构与质量指标
穗粒并重型
宁麦9号 徐州24、25号
穗数型
陕农229等
穗数 (万/亩)
28~30 38~40 42~45 50~55
每穗实 粒数 40~43 36~38 34~36 25~28
总结实粒数 (万) 1250 1300 1300
1400
4、粒叶比是衡量群体库源协调水平的综合指标 粒数/cm2·叶,总结实粒数/孕穗期最大叶面积,即单位叶
面积与负载库容大小。 抽穗前灌浆物质积累、抽穗后光合生产力 粒重mg/cm2·叶,成熟期籽粒重/孕穗期最大叶面积
源对库的贡献,源库互作的最终结果 源质量、库对源调运能力,“流”的信息 适宜LAI基础上,粒叶比愈高,群体质量愈高,产量愈高
衡量栽培技术措施是否合理判断的依据 对叶面积和粒数的分别促进量 较多促进粒数增长,较少促进LA增长——合理 反之??? 控叶扩库
(三)高产群体质量指标
定义:?
1、核心指标:开花至成熟期群体光合生产量
籽粒灌浆充实干物质:70%~90%来自开花后积累的光合产 物
产量:随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的增加而提高
花前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关系:呈极显著二次曲线关系
增根加据花江前苏干各物地质高积产累典量型:田块应资有料一,个适宜值
每亩600kg,成熟期生物量1300kg以上,花后500kg左右
2.主茎穗与分蘖穗并重(中产田):基本苗20万左右,最高分蘖 不超过110万,穗数40万±,群体不过大,个体发育良好,采用 大穗型品种。
3.以主茎穗为主(晚播冬麦田和春麦田):基本苗40万,春季最 大分蘖120-150万,穗数55万左右,多采用小穗型品种。
第四节 小麦产量形成与高产群体的培育
一、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形成
2、在适宜基本苗基础上,促进有效分蘖的发生,在分 蘖成穗可靠叶龄期群体茎蘖数达到预期穗数值
3、在实现上述茎蘖数基础上,控制无效分蘖发生,减 少无效光合生产,降低高峰苗,高峰苗不超过预期穗数 的2.0-2.5倍
小麦高产群体茎蘖指标发展过程
源、库、流是相对的、动态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 生转化
LAI消长动态,分为四个时期: 出苗至越冬始期:低速增长期,出生叶片总数较多,
单叶面积较小,总叶面积增长速度较低 越冬至返青期:缓慢增长期,单叶面积增加,低温下
出叶周期延长,叶面积增长缓慢 返青至孕穗期:快速增长期,气温升高,快速生长阶
不同群体差异主 要在第三、四期
叶面积指数LAI
4
3
3
2
1
0
0
50
100
150 孕穗期 200
250
播种后天数
高产群体:Ⅱ转Ⅲ比大群体推迟,无效分蘖?群体协调,LAI增长平稳,7左右,孕穗期出现。第四期下降平缓。 光合源发展合理,后期有较高光合势、光合产物积累量,源、库、流的协调发展,经济产量较高
基本苗少,单株分蘖多,增加迅速,但总蘖数增加较慢,到达 高峰期晚,反之则分蘖期延迟,其它均相反。不同基本苗的群体 冬前总蘖数相差较大,中期较小,后期更小。但从个体发育指标 看则相反,差异越往后越大。在相同穗数情况下,基本苗少的穗 子总是大于基本苗多的,产量亦高;从单株来看,单株具有较多 穗数的穗子常大于穗数少的,单株穗数与单株平均穗粒数,穗粒 重呈正相关。
攻取适宜穗数同时,通过提高茎蘖成穗率全面提高群 体质量指标
高产群体培育中,应控制高峰苗数,在实现适宜穗数 前提下,茎蘖成穗率达40-50%,甚至更高
三、小麦高产群体调控程序
群体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 群体类型之间的转化 一生中,均要进行群体调控
1、根据当地生态、生产条件、品种阶段发育类型、栽 培特性、产量指标与适宜穗数指标,确定合理基本苗数
产量构成因素: 每亩穗数 每穗粒数 粒重(千粒重) 产量=每亩穗数×每穗粒数×粒重(千粒重)
自然气候过程
自然生产力
作物生育过程
遗传生产力
产量水平
技术物质生产力 栽培生产过程
每亩产量
每亩有效穗数
每穗粒重
每亩株数
单株有效穗数
单株营养面积 株距×行距


株 总
×
株 成




每穗结实粒
每粒粒重
分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