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高中生中“弱势群体”的教育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高中生中“弱势群体”的教育策略
摘要关注高中生中的弱势群体,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品德、情感、未来,使他们和其他学生一样快乐地生活学习,健康地成长,为他们的未来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避免他们未来沦为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这对于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改变弱势群体家庭的命运具有极大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生弱势群体教育策略
“弱势群体”是我国近几年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官方首次公开使用“弱势群体”一词,是2002年朱镕基总理在全国人大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自此,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受到上自党和各级政府,下自社会各种力量的广泛关注。

弱势群体,也叫社会脆弱群体、社会弱者群体。

弱势群体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而非生理特征和体能状态来界定,它在形式上是一个虚拟群体,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散落人的概称。

高中生中的“差等生”、贫困生、单亲生、性格孤僻生等有增多趋势。

这部分学生与其他学生比较起来,面临的困难多,承受的压力大,笔者称之为高中生中的“弱势群体”。

如果这部分学生得不到有效地教育和帮助,会误入歧途,走上犯罪道路。

为此,关注高中生中弱势群体,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对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高中生中弱势群体的主要类型
(一)家庭经济贫困
近年来,由于竞争的日趋激烈,低收入、疾病、下岗等因素困扰一些家庭和学生。

高中生中的不少学生来自低收入家庭、下岗工人家庭,还有个别学生是因为家庭发生变故,导致学费交不起,生活拮据。

有的学生因而辍学,有的学生因而走上不归路。

贫困生往往在穿衣、饮食、费用等开支上选择较低标准,相对家庭较富有的学生而言,他们希望得到帮助,但是他们爱面子,不愿意让别人过多地知道自己的困境,怕别人嘲笑,于是就会拒绝接受他人捐助,不能专心学习和生活,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十分渺茫。

因此,这种经济上的弱势使得他们产生心理落差,造成心理上的弱势。

(二)家庭的不完整
家庭的不完整是指父母离异、父母感情破裂、父母一方死亡、父母一方或双方染上恶习、父母有精神等情况的家庭。

在离异家庭里,受到伤害最大的是子女,完全失去父爱或母爱,往往悲观自卑,性情孤僻,遇事会往坏处想,产生一些心理上的疾病;在单亲家庭里,亲情是永远的阴影,心灵上的创伤是难以愈合的,他们生活在不健全的家庭里,缺乏完整的父母关爱,缺乏对人际关系的信任感,担心别人会向他们投来异样的眼光;在染上偷、抢、赌等恶习的父母家庭里,子
女深受其害。

生活在这些家庭的子女形成的“弱势群体”,是难以适应现实的生活环境、难以适应应试教育下竞争激烈的学习环境。

(三)缺乏家庭教育
由于家庭教育是在家庭成员之间进行,这就决定了它的初始性、持久性和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的关系的亲密性,自然,家庭教育对人的影响之大就不言而喻了。

为此,父母的言传身教尤为重要。

有的学生家长游手好闲,豪无家庭教育的责任感,直接造成子女厌学、逃学、弃学心理。

有的家庭对子女娇宠无度,如子女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寄生虫式的生活,造成子女懒散、骄横,缺乏拼搏精神。

笔者分析,尽管高中生在生理发育上已逐渐成熟,但在心理上、思想上还很稚嫩。

在现实生活中经常冲动行事,追求也很盲目。

这些学生都是因为家长缺乏对子女的教育责任感或过分宠爱造成的。

(四)文化基础薄弱
目前,一些高中教育基本上都是应试教育,偏重的是智力素质的提高,忽视综合素质的培养;注重知识的灌输,忽视能力的提高,导致一些学生只会读书考试,看重分数,不懂为人交往,忽视自己的全面发展。

一方面,一些学生因为学习信心不足,方法不当,造成学习成绩不理想,而家长的期望又很大,使学生产生压力过大的心理问题,还有的一些学生把考试看得太重,学习压力极大,精神高度紧张,一旦成绩下滑,便会产生压抑情绪。

另一方面,多数学校、班级,都存在部分后进生,他们成绩处于倒数位置,长期的低分。

而老师则多数都是看重成绩优秀的学生,对成绩差的学生也很少提问,久而久之,加重了学习困难的自卑感,使他们对学习丧失了信心,这种不自觉的歧视使他们成为学习能力的弱势群体。

二、“弱势群体”的存在给学校教育及社会带来的严重后果
目前,各地学校对“弱势群体”的学生教育、教学与管理没有针对性的具体可操作的方案和措施。

很多地方“弱势群体”的学生对学校的学风、校风,乃至对一个地方的考风起到了破坏性的作用。

根据班主任资料统计,上课听不懂,即使想学的学生也非常苦恼,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高考临近,学生会产生很多心理疾病。

有些学生走上极端,要么闹课堂,要么逃学、弃学。

最后又受着社会环境及家长的压力,参加高考上大学,接下来只有高考这一“搏”了。

而上等学生的家长不顾花钱受累也要让子女落户京城挤进北大清华。

这一切都是因学风不好而导致的考风不正,也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升学质量。

“弱势群体”的学生即使文化成绩很差,无心念学,也并非无所事事。

“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思想大有人在。

今天调皮,明天捣蛋,后天违规、犯纪,久而久之,思想放纵,最终导致有的极个别学生走上犯罪的道路,据调查资料显示:在当今社会里,学生在学校违纪违规,在社会上打架斗殴,甚至因违法受到处罚的现象日趋增多,而在此类现象中,“弱势群体”的学生所占比例居然高达98%以上。

这不仅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和很坏影响,也严重影响学校声誉,而且给社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三、高中生中弱势群体的教育策略
(一)掌握必备心理知识,善于进行心理交流
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能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与弱势群体学生进行心理交流,进行更深入的情感教育。

先对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挫折和烦恼表示同情和关心,尽可能给予他们帮助,拉近师生双方的心灵距离。

然后,再向他们灌输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念,增强他们克服困难的信心,使他们能从悲观的情绪中走出来。

同时,通过心理咨询的方式,提供日常的心理咨询服务,时刻为他们答疑指导,为学生提供放松心情、调控情绪的方法来避免悲剧的发生。

曾有人这样给教育下定义:教育主要是给无助的心灵带来希望,给稚嫩的双手带来力量,给迷蒙的双眼带来澄明,给弯曲的脊梁带来挺拔,给卑微的念头带来自信。

如果教师能够深入这个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灵世界,那么,“马加爵事件”的悲剧或许就能避免。

(二)创建和谐的班级环境
创设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合作的班级环境,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班级同学间的关系问题。

班级是学生的一个大家庭,同学间人际关系紧张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提出了“四个学会”,其中“学会合作”意味着班级的每个成员都应该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班级环境,使班集体构成一个团队。

班级里的成员都有责任和义务来共同参与活动,并进行分工合作,从而体现班级的团队精神。

与此同时,教师应该为弱势群体学生创造增加成就感的机会,减轻个体的压力,让他们消除不必要的心理障碍,感受到集体的温暖,感受到自己是班集体的一员,从而达到心理平衡。

(三)用积极的情感保持学生学习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要引导他们正确、勇敢地面对中考、高考。

要积极帮助中学生弱势群体了解学习与成才的联系,注意培养自己记忆、思维、分析、综合等心理品质,并注意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能力的培养;要帮助中学生弱势群体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会自学,会查阅工具书,学会进行分析对比、归纳判断等逻辑思维。

中学生弱势群体如能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把握科学的学习方法,那么他将会获得无穷的学习和生活乐趣,排遣许多学习上的苦恼情绪。

(四)平等地对待弱势学生,建立充满信任的新型师生关系
为了做好弱势学生工作,教师必须通过各种渠道与学生建立起信任的桥梁。

教师对弱势学生的信任,应表现在对他们的积极期望上。

如果教师对弱势学生抱有较高期望,则与他们相处时的心理气氛也比较和谐,在这种气氛下,学生就能从老师的信任和言谈鼓励中,努力抓住各种机会去学习有用的东西,并且在回答问题等方面会尽量展示自己。

同时,教师对弱势学生的注意、赞扬和批评的方式,也应表现出积极支持的倾向。

很显然,积极期望之所以导致好的教育效果,是因为它导致和形成了师生之间和谐的、融洽的相互关系。

总之,教师在教育这些弱势群体学生时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入情入理方能入心,多方面关心,真诚地帮助他们,满腔热情地爱护他们,耐心细致地开导他们,使他们从实际体验中感到教师的善心和爱心,把教师当作自己的贴心人。

对这些弱势群体的学生,作为教师更应对他们充满希望、信任和期待,对他们的哪怕是一点点成功,进步都要鼓励,甚至可以有意地夸张,手把手地扶他成功,帮助他们扬起生活的风帆,重新起航。

参考文献
[1]袁秀媚.如何为学生中的“弱势群体”撑起一片蓝天[J].河南教育,2006,(7).
[2]种冠华,张春莲.应对农村中学生中新出现的“弱势群体”的教育策略[J].素质教育论坛,2009,(19).
[3]裴小平.关爱学生弱势群体着力建设和谐校园[J].学习月刊,2009,(1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