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鲁士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26年,波兰王国国王之子、马佐维亚公国首领康拉德公爵(条顿骑士团成员)的领地也遭到古普鲁士人袭 击,以此为契机,条顿骑士团在普鲁士地区发动了为时近200年的东征运动,先后建立托伦、马林堡、库尔姆、 埃尔平等要塞,征服了普鲁士人居住的地区,普鲁士成了条顿骑士团的地盘,德意志人、波兰人、立陶宛人和欧 洲其他种族纷纷前来移民。条顿骑士团迫使其皈依基督教,使用德语。
1947年2月25日,联合国管理委员会颁布第47条法令,宣布普鲁士自由邦停止存在。
历史发展
早期历史 建国
崛起与扩张
1919年至1947年历 史
早期历史
从法理上说,这块地方并不属于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疆界范围,只是因为后来勃兰登堡藩侯合并普鲁士公 国,勃兰登堡-普鲁士作为整体才成为德意志第一帝国的一部分。
1947年2月25日,同盟国对德军事管制最高委员会(Allied Kontrol Kouncil)正式下令废除普鲁士建制。 (法令46号)原普鲁士邦领土分别被并入波兰和苏联,以及英、法、美、苏四国占领区。
发展道路
发展道路
兴起
在德意志诸邦中,唯一能与奥地利相抗衡的力量是普鲁士。普鲁士是德意志诸国中领土最广、力量最强、地 位最为重要的国家之一。从17世纪起,它一直影响着整个德意志的历史。
推行重商主义注重发展经济
德意志向北出海的主要河流如莱茵河、威悉河、易北河、奥得河都流经勃兰登堡的领地,这就使普鲁士拥有 了一个发展经济的有利地理位置。而普鲁士的历代统治者也把工商业看成是一种重要财富,他们开凿运河、修桥 筑路、统一币制、实行保护关税的措施来发展经济。同时普鲁士还注重开拓海外市场,在1788年它就已向英国出 口了1万1千多吨生铁。到18世纪80年代,普鲁士建立起三个贸易公司:地中海东部贸易公司、中国贸易公司和孟 加拉贸易公司。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和苏联的领导人经过多次会议,达成共识,即普鲁士是德国军国主义的发源地、 德国军官团和容克贵族的大本营,是德国专制思想及侵略思想的策源地,必须予以消灭。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德黑 兰会议上曾表示“普鲁士要让其尽可能地缩小和削弱”,丘吉尔则认为“普鲁士——这个德国军国主义的罪恶核 心必须同德国的其余部分分离开来”。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确立了将东普鲁士并入波兰和苏联,以及在战后 的德国废除普鲁士建制的原则性意见。
到1786年腓特烈二世去世时,普鲁士已经成为欧洲强国之一,其行政机构的高效率和廉洁为欧洲之首。
腓特烈二世的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继承王位后,直接购买了安斯巴赫侯国和拜罗伊特侯国,并对波兰进行 了第二次和第三次瓜分。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普鲁士参加反法同盟,但败于法军,被迫在1795年同意法国兼并莱茵河以西的普鲁士领 土。其子腓特烈·威廉三世(1797年即位)于1806年10月参加反法战争,随即在耶拿败于拿破仑,被迫逃往柯尼 斯堡。
普鲁士国家是靠不断扩张领土而发展起来的。
普鲁士的统治者是霍亨索伦家族。早在10世纪,霍亨索伦家族就统治了瑞士北方的索伦山上一个城堡。到12 世纪,这个家族的代表又成为纽伦堡城的城主。
1415年这个家族的代表腓特烈一世从神圣罗马皇帝那里取得了勃兰登堡领地和选帝侯的称号。勃兰登堡位于 德意志东北边境,经常与邻近的斯拉夫人发生战争,因而它的军队取得了丰富的军事经验。
特点
特点
(一)奉行先军政治,重视国防建设
新兴的普鲁士王国是个家底薄弱的小国,被列强戏称为“铁罐堆中的一只陶罐”,随时都面临着国破家亡的 危险。因此从1701年普鲁士王国建国伊始,历代统治者就把强化军队作为自己生存发展的主要手段。
普鲁士的军国主义非常突出,1740年腓特烈二世即位,在他20多年的铁腕统治下,普军人数由原先的7万人 激增至20万,占全国人口9.4%,军费开支每年要花去政府全部预算的4/5。当时的普鲁士面积在欧洲仅居第十位, 人口居第十三位,但它的军队却排到了全欧第四的位置。而且这一数字在腓特烈二世的后继者威廉二世那里又增 加到了23.5万人。曾有人这样描述普鲁士的军国主义:“对其他国家来说,是国家拥有一个军队;对普鲁士而言, 则是军队拥有一个国家。”
1920年代,普鲁士自由邦政府多由德国社会民主党和天主教中央党领导。1932年,纳粹党在德国国会和普 鲁士邦选举中取得优势,赫尔曼·戈林成为德国国会议长以及普鲁士邦议长,并掌握了普鲁士内政部和警察。 1933年1月30日纳粹党上台执政,随后废除德国的地方自治制度,普鲁士宪法被废除,邦议会和立法机构被解散, 仅保留行政单位。
普鲁士
欧洲德意志历史地名
01 历史发展
03 历史背景 05 形成原因
目录
02 发展道路 04 特点 06 内政外交
07 帝王世系
09 教育文化 011 崛起之议
目录
08 领土变化 010 统一之路 012 评价
基本信息
普鲁士(古普鲁士语:Prūsa;德语:Preußen;英语:Prussia;拉丁语:Borussia),是欧洲历史地名, 位于德意志北部,通常指1525年至1701年的普鲁士公国(其中1618年-1701年间以勃兰登堡-普鲁士形式存在)、 1701-1918年间的普鲁士王国以及普鲁士自由邦。
他的后继者腓特烈二世,则更具有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一般的坚韧与刻苦,他以过人的精力躬身勤政,每天只 睡四个小时。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他还号召国民勤俭节约并以身作则,绝对禁止宫廷的奢华排场。他本人平 时只穿士兵服,毕生只有一件礼服。在腓特烈二世逝世20年后,拿破仑在耶拿战役大败普军,来到位于波茨坦的 腓特烈二世的墓前。拿破仑用马鞭指着墓碑对手下的将领们说:“要是他还活着,我们就不可能站在这里了”。
德意志统一前,勃兰登堡-普鲁士和奥地利同为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境内最强大的两个邦国,是当时欧洲列强 之一,19世纪中期普鲁士王国取得普丹战争、普奥战争和普法战争的胜利,统一了除奥地利帝国外的德意志, 1871年建立德意志帝国。
普鲁士有时也是德国近代精神、文化、秩序的代名词,曾孕育了德国早期军国主义,也帮助德国新教摆脱奥 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
从1618-1648年,欧洲大陆的封建君主们在德意志的土地上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三十年战争”。这场 战争使英国资产阶级逃脱了欧洲封建君主们的干预而获得了胜利,却使德意志彻底衰落。作为这场残酷战争的主 战场,德意志六分之五的乡村被毁灭,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一以上。农民变得一无所有,在饥饿和死亡线上挣扎。 战争结束后,德意志仍然只是一个四分五裂、残破不堪、诸侯林立的名义上的“国家”。根据威斯特法里亚和约, 三十年战争的胜利者法国和瑞典有权保证德意志各邦内政和外交上的独立,各邦有充分权利同欧洲任何国家签定 条约。这样,德意志的分裂局面就被最后确定下来。三十年战争后的德意志究竟分裂到了何种程度,有这样一组 数据很能够说明问题:当时在德意志境内,共有360个独立的邦国和1500个半独立的领地。绝大部分的邦国版图 都很小,比如在威斯特法里亚地区,每个邦国平均只有20多平方英里。
条顿骑士团统治下的普鲁士地区在名义上属于教皇领地,但教皇只享有名义上的宗主权。
建国
1701年,勃兰登堡大选帝侯腓特烈三世(Friedrich III,腓特烈·威廉之子)支持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向 法国波旁王朝宣战,借以换取国王称号。1月18日,腓特烈三世在柯尼斯堡加冕成为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 (Friedrich I),并从此展开了普鲁士王国200多年的显赫历史。
统治者忧患意识强烈较少陷入腐化堕落
与当时欧洲王室盛行的奢靡之风迥异,几代普鲁士统治者都近乎自虐的过着清教徒式的节俭生活,以便节省 下宝贵的军费与政府开支。比如弗里德里希二世的父亲威廉一世(与后来同名的普皇是两个人)在位时,普鲁士 的外交使臣以寒酸龌龊“驰名”欧洲。而显赫的王室成员们,无论王子公主,亦或是王妃乃至国王本人,其饮食 烹调拙劣,饭菜简单菲薄,几乎到了食不果腹的程度。由于节俭已到了悭吝的地步,以致人们在背后叫威廉一世 为“乞丐国王”。
在中世纪早期,普鲁士这块地方是蛮荒之地,古代的居民为古普鲁士人,所使用的普鲁士语属于波罗的语族, 与拉脱维亚人和立陶宛人属于同一种族。928年,勃兰登堡就已经由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建城,此后在不同的家 族之间继承和易手。
12世纪时,德意志人的殖民运动开始进入波罗的海东岸地区。
1170年,波美拉尼亚的索比斯劳公爵在普鲁士地区建立了第一个殖民地,即但泽附近的奥利瓦修道院, 1224年该修道院被古普鲁士人焚毁。
在16世纪宗教改革中,勃兰登堡选帝侯接受了路德教,并且攫取了天主教教会的土地财产,由是勃兰登堡遂 成为一个重要的新教国家。
到16世纪初,选帝侯约翰·西吉斯蒙德以他妻子的名义取得了莱茵河下游的克列夫兹公爵领地和马尔克、拉 文斯堡两个侯爵领地。
历史背景
历史背景
德意志是一个民族分合无定的国家。神圣罗马帝国是一个徒具虚名的松散诸侯联盟,最多时全国竟分有上千 个邦国;经过几百年的苦苦奋斗,德意志终于在1871年由普鲁士实现了首次民族大统一,然而却又因两次大战的 失败,国家再度分裂,直至1990年才重新实现统一。可以说,一部德国史就是一部民族分裂,统一,再分裂,再 统一的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问题(或曰谋求国家统一)就成为了贯穿整个德意志近现代史的一条主线。 为什么我们讲普鲁士王国的兴起具有历史进步意义,就因为德国的统一大业最终是由普鲁士完成的。那么,身处 在一个列强环伺的欧洲和一个诸侯林立的德意志中间,人口和领土原本都不算多的普鲁士,又究竟是凭借何种 “神奇的力量”逐渐由弱变强,一步步壮大发展起来的呢?
普鲁士的军国主义性质是如此的鲜明,它的好战性直接促成了后来俾斯麦“铁血政策”的出台,并进而成为 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原因。
(二)容克长期把持国家政权,并成为唯一能够担负起领导民族统一大业的阶级
普鲁士是一个容克国家,市民阶级在这里的力量非常微弱。
形成原因
农奴制强化了容克的 政治统治地位
推行重商主义注重发 展经济
1919年至1947年历史
由于柏林发生斯巴达克团与社会民主党临时政府之间的内战,1919年,艾伯特在魏玛召开国民议会,于2月 10日通过《德意志共和国临时约法》,即魏玛宪法。根据魏玛宪法,普鲁士成为德国的一个邦,即“普鲁士自由 邦”(Freistaat Preussisch;),实行地方自治,其领土即原普鲁士王国的疆域。
鼓励移民收容新教徒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以及三十年战争中德意志新教联盟的获胜,使得普鲁士成为当时欧洲躲避宗教迫害 者的人间乐土。到1703年,大约有二万名胡格诺教徒从法国迁到勃兰登堡定居,占当时这座城市居民的1/9。这 些人都是熟练的手工业者或拥有一定资本的商人,结果法国工商业因此遭受严重损失,而普鲁士却得到了好处。 除法国移民外,还有其他国家的移民也大量进入普国。据统计,到1740年普鲁士有人口240万,其中光外国移民 就占去1/4,多达60万。勃兰登堡是三十年战争的重灾区,移民对它的复兴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使普鲁士比德意 志其他邦国更早的实现经济复苏与高涨。
崛起与扩张
由于继承了条顿骑士团的军事专制传统,普鲁士的军队向来以纪律严明、教育素质高着称,尤其是腓特烈二 世(即腓特烈大帝)以骁勇善战著称。他在1740年继承王位,即位7个月之后即进攻西里西亚,从而引发奥地利 王位继承战争。
通过战争,普鲁士获得了奥地利富庶的工业区西里西亚。腓特烈二世树立了“军事天才”的个人荣誉,并将 普鲁士变为一个军事国家。腓特烈二世同时还从伏尔泰那里接受了启蒙主义思想,改进司法和教育制度,鼓励宗 教信民收容新教徒
统治者忧患意识强烈 较少陷入腐化堕落
统治阶级能够顺应潮 流及时推进各项改革
德意志民族意识的觉 醒
善于利用外交手段最 大限度为本国谋求利 益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 战争的外力推动
农奴制强化了容克的政治统治地位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农奴制是一种野蛮的、落后的生产方式。农奴不仅无偿的为地主服劳役,还要自备 牲畜和农具,他们的财产任意被剥夺,完全没有人身自由,被禁锢在地主的田庄里不许迁徙。通常认为,农奴制 的存在会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但是,如果我们将这一制度置于普鲁士崛起的历史大背景下来看的话,却会发 现一些不寻常的东西。今人可以批评腓特烈二世在普鲁士“强化军事容克地主的专制制度,以及向其臣民推行奴 性教育”是历史的倒退,但却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即当时普鲁士王国的柱石是贵族,而贵族的实力就在于 占有广大的地产和对农奴的剥削。从这个角度讲,没有农奴制就没有容克,而没有容克的支持,强大的普鲁士王 权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