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反应堆技术方案【最新范本模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示范推广实施方案
秸杆反应堆技术采用生物技术将作物秸秆转化为农作物所需要的二氧化碳、热量、抗病孢子和有机无机养料等有益物质,从而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增强防病抗病能力,产生生防效应,进而培育获得高产、优质、无公害农产品的一项技术。

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在作物上的广泛应用,既能使丰富的秸秆资源得到有效合理地利用,又能从根本上解决因长期施用化肥导致的土壤生态恶化、农产品污染等问题。

一、实施内容
(一)示范秸杆生物反应堆技术
1、菌种处理
应用专用菌种.按1公斤菌种兑掺20公斤麦麸,10公斤饼肥,干着拌匀,再加水35~40公斤,混合拌匀,以手能攥出水滴为宜.堆积发酵4~5小时就可使用。

如当天使用不完,应摊放于室内或阴凉处,厚8~10厘米,第二天继续使用,一般应在2天内用完。

2、行下内置式秸杆反应堆技术
主要有开沟、铺秸秆、撒菌种、覆土、浇水、打孔和定植等几个技术环节.
(1)秸秆种类:以作物秸秆为主,优先选用玉米秸、麦秸,也可选择豆秸、向日葵秆、稻草、食用菌栽培菌糠等。

(2)开沟:在温室内南北向开沟,沟宽50cm,深30cm,沟与沟的中心距离为120 —150cm(具体根据种植作物进行调节)。

(3)铺秸秆:在开好的沟内铺满秸秆(干秸秆),厚度约为30 cm,将秸秆在沟的两端各出槽10~15 cm,便于灌水。

每亩大棚所用秸秆量约为4000kg.
(4)撒菌种:秸秆铺好后,按照菌种与秸秆1:400的比例撒入专用微生物菌种,每亩用量约10kg菌种;同时每亩撒入8—10kg尿素,以加速秸秆的腐解并培养出微生物。

(5)覆土:将沟两边的土回填于秸秆上,覆土厚度不低于30 cm,整平。

(6)浇水:浇水以湿透秸秆为宜,隔3~4天后,将垄面找平,秸秆上土层厚度保持30 cm左右,覆膜,打孔。

(7)打孔:在垄上用12#钢筋(一般长80~100厘米,并在顶端焊接一个T型把)打三行孔,行距25~30厘米,孔距2 0厘米,孔深以穿透秸秆层为准.
(8)定植:在秸秆经过微生物腐解15日后,定植作物.其他种植管理按照常规进行.
3、行间内置式秸杆反应堆技术
其操作程序基本同行下内置式。

在沟内进行,挖土深30~4 0厘米,宽50~60厘米,铺放秸秆,沟两头露出秸秆10厘米.将拌好的菌种均匀撒施,用铁锨拍振一遍,土壤回填于秸秆上,浇水,以湿润秸秆为准。

按行距30厘米,孔距20厘米,用12#钢筋打孔,孔深以穿透秸秆层为准。

(二)土样采集及测试
每县选择有代表性温室1个,实施前采集基础土样测定土壤养分及土壤容重。

作物收获后,采样测试养分及容重。

(三)调查记载数据
选择同期定植,同种栽培作物,同种类型的温室为对照,调查示范温室与常规温室CO2浓度、10cm、15cm、20cm地温,每天揭苫后调查记录;记载生育期;调查作物生长量,分别于幼苗期、开花期、第一穗果膨大期测定;调查记载病害发生种类,发生程度;记载作物产量;亩投入、亩产出.
(四)总结完成秸杆生物反应堆技术规程
通过数据记载,总结完善秸杆生物反应堆技术规程,指导生产.
(五)召开现场观摩会,举办培训班
分别于幼苗期、结果盛期召开现场观摩会,不定期举办培训班,扩大技术示范效应.
二、进度安排
2011年12月—2012年1月上旬,制订实施方案,落实示范地点,准备秸杆、菌种。

2011年1月中旬-2月中旬,田间落实,定植。

2月下旬—6月下旬,田间管理,记载数据,召开观摩会,举办培训班.
7月上旬-8月下旬,数据整理,完成总结报告并上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