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改后对地理教学的几点尝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改后对地理教学的几点尝试
自从我县试用人教版地理新课程实验教材以来。

面对全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我感到既高兴,又责任在肩。

我及时抓住机遇到市进行了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积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要让学生从“学会地理”,走向“会学地理”。

依据我校地理的教学实际,去“激活”地理教学,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下面是我在新的课改后实施地理教材的几点尝试,并且在实践中初见成效。

一、放下“师”的架子,和谐师生关系
传统的地理教学,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填鸭式”的教学严重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个性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薄弱,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我反复研究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明确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应是学生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引导者,而不仅仅是传道者。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放下“师”的架子,以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的角色出现在学生心目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课堂中的黑板、讲台、学习用具、时间等应可能让给学生,解放学生的手、口、眼、耳、思维,让学生在互动中完成活动内容,真正体现平等的师生关系。

如在学习“地图”一节时,我引用了“二战时美国用原子弹轰炸日本两大城市”这个事件导入新课,并设计问题:美国为找到日本长崎、广岛两大城市
的确切地点,最需要什么?大部分同学想到了地图。

这时,我就引导他们说地图与军事密切相关,学生对学习本节地理知识兴趣大增。

接着,我走下讲台,把学生当“自己人”,建立亲密的伙伴关系。

向他们表明讲台的方位后,请同学们互相提问,辨别方向。

例:同学A和同学B站在自己的座位上一问一答,①同学A在你的什么方向?②老师在你的什么方向?③教室门口在你的什么方向?④黑板在你的什么方向?等等。

这样,和学生走在一起,平等地探讨、交流,既营造了一种平等、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又大大地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摒弃了“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主人,活跃了课堂气氛,教学效果也得到改善。

二、创设新奇的环境,做好教室的点缀
传统式的教学一般很少利用各种模型、文字、图片、多媒体制作动画等布置课堂,甚至有的老师上课一边拿着教科书,一边讲读。

这样,很难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直观表象,激起他们学习地理的兴趣。

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学既要重视结果,也要重视过程。

在重视过程中,教室的点缀是必不可少的。

新课改前我在课堂上很少对教室进行创设,较为死板地带着教科书和备课本,简单地去“应付”一节课。

学习新一轮的义务教育地理教材改革后,我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充分利用模型、文字、画片、多媒体动画等布置课堂,创设新环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例如,在“经纬网定位”一节教学中,新前我在教室的墙壁上贴上绘
有经续网的世界地图,并且在图上标出同学们都熟知的著名城市,重大事件发生地和国际热点地方。

如有“雨极”之称的乞拉朋齐(25°N,89°E)、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北京(40°N,116°E)、美国9·11恐怖事件发生地纽约(38°N,74°W)等地,学生对这些都十分感兴趣,他们自然会自觉地仔细观察,并根据图示查找部分地点。

这一过程实际就予习了新课且提出问题:乞拉朋齐在哪里?为什么成为世界上降水量最多地方?我们伟大的首都将会在2008年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中国首选地点,今后学好知识后一定到北京游览,去北京的路线是怎样走的呢?在美国发生9·11事件,与美国国情有关吗?等一系列问题,他们的兴趣来了。

因此,这一节课就成功了一中。

总之,对课堂多一点进行创设,利用现代先进的教学用具(影碟机、摄影机、多媒体影像),那直观形象的画面、整洁美观的板书、生动灵活的动画转换,必然使课堂“热闹”起来,成为学生探究未知、享受知识的地方。

三、主坳开展课外活动,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外,还需我们在课外创设有效性的活动。

让每一位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走近生活,在实践中去探究知识的原理及规律。

激起了兴趣,他们才会自愿地接受、参与,结果有了意义,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激发。

学习新课改后,我每个学期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两次或多次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对自己
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获取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

如在学习“天气与气候”一章时,恰巧我们这里晴空万里,我及时抓住这个机会,是室外学习最好时机,要求他们带齐学习用具(课本、笔、画纸、直尺),在广阔的球场呈“O”形排列坐下。

提出问题“同学们,今天天气怎样?”全班同学不约而同地回答“太好了,阳光灿烂”。

“谁说一说你今天在上学路上对这种天气有什么感觉?出现了降雨或其它天气,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离校较远的恒生同学抢先答起来:“这种天气特别好,能见度高,又没雨水,路面不会滑,上学骑车太方便了,不会出现旷课、迟到现象。

相反,出现大雨大雾,会妨碍同学回校,更要注意安全”。

可见,天气的变化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天气不好,就会影响生活、工作、学习,你们想不想多了解一些有关天气的知识?同学异口同声回答:“想”。

接着,我借题发挥,导入新课,了解世界各地天气、气候情况,制作一个地方的气候图表等等。

因此,学生在室外通过观摩,取得见识,获得收益。

总之,新课改后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做好课改的具体承担者。

我以上几点尝试对于长远的地理教学更是微不足道。

今后,我们共同努力,探索出更多的教学方式,使他们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