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海绵型道路建设与运行维护指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海绵型道路建设与运行维护指南
2018年3月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1.1 编制目的 (1)
1.2 适用范围 (1)
1.3 基本原则 (1)
第二章术语 (2)
第三章建设目标与指标 (4)
3.1 排水防涝 (4)
3.1.1 雨水管渠系统设计重现期 (4)
3.1.2 机动车道内涝防治标准 (4)
3.2 年径流总量控制 (5)
3.2.1 径流总量控制率基准值 (5)
3.2.2 径流总量控制率确定 (5)
3.3 径流污染削减 (6)
3.3.1 径流污染物来源 (6)
3.3.2 径流污染削减率确定 (7)
3.4 非传统水资源利用 (8)
第四章规划设计 (9)
4.1 一般规定 (9)
4.2 设计流程 (9)
4.2.1 场地现状及设计条件分析 (9)
4.2.2 目标及指标确定 (9)
4.2.3 方案设计与优化 (10)
4.2.4 施工图设计 (10)
4.3 方案设计 (10)
4.3.1 道路平纵横断面设计 (10)
4.3.2 道路雨水系统设计 (12)
4.3.3 道路景观系统设计 (19)
4.4 设计衔接 (21)
4.4.1 道路与建筑小区的衔接 (21)
4.4.2 道路与城市绿地的衔接 (21)
4.4.3 道路和城市水系的衔接 (21)
第五章工程建设 (22)
5.1 基本要求 (22)
5.2 建设步骤 (22)
5.2.1 工程施工 (22)
5.2.2 种植施工 (23)
5.2.3 工程验收 (24)
第六章维护与管理 (25)
6.1 基本要求 (25)
6.2 技术要点 (25)
6.2.1 透水路面维护 (25)
6.2.2 海绵设施维护 (26)
6.2.3 景观维护 (26)
6.2.4 其他 (27)
6.3 管理要点 (27)
6.3.1 基本要求 (27)
6.3.2 设施检查 (28)
6.3.3 应急处理 (28)
6.3.4 安全管理 (28)
第七章监测 (30)
7.1 一般规定 (30)
7.2 耐久性监测 (31)
7.3 环境效益监测 (31)
7.3.1 监测项目 (32)
7.3.2 监测频率 (33)
附录A 江苏省道路地质水文特点与适宜海绵技术 (34)
附录B 海绵型道路典型横断面布置示意图 (37)
附录C 昆山市湖滨路海绵城市建设雨水工程案例 (51)
附录D 参考资料 (60)
第一章总则
1.1编制目的
为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指导江苏省海绵型道路规划设计、建设、运行维护等工作,根据国家有关规范标准和文件要求,结合江苏省实际,制定本指南。
1.2适用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江苏省内新(改、扩)建的城市道路工程的海绵化规划、设计、建设以及运行维护管理活动,建筑住区及地块内部等道路可参照执行。
1.3基本原则
(1)系统建设
落实海绵城市专项规划、道路交通专项规划等要求,衔接排水防涝、绿地系统等相关专项规划,统筹协调道路与周边环境的关系,保障道路基本功能,强化道路海绵功能,实现功能与景观的有机统一。
(2)因地制宜
根据道路所在地块的水文地质、土壤条件和降雨规律等本底条件,结合道路周边环境和建设条件,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相结合,合理确定建设目标,最大程度地发挥海绵型道路的综合效益。
(3)安全为重
综合采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提高海绵型道路及其附属设施的建设质量和管理水平,消除安全隐患,增强防灾减灾能力。
(4)建管并举
加强海绵型道路建设过程的质量控制和监督管理,建立管控制度,明确责任单位,强化运行维护,积极运用信息化等手段,加强监测评估,积累建管经验。
第二章术语
2.1 雨水控制与利用
削减径流总量、峰值及降低径流污染和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总称。
包括雨水滞蓄、调节和收集回用等。
2.2雨水调蓄
雨水调节与储蓄的统称。
雨水调节是指在降雨期间暂时储存一定量的雨水,削减向下游排放的雨水峰值流量,延长排放时间,削减峰值流量,一般不减少排放总量。
雨水储蓄是指对径流雨水进行储存、滞留、沉淀、蓄渗或过滤以控制径流总量和峰值,实现径流污染控制和回收利用。
2.3土壤渗透系数
单位水力梯度下水在土壤中的单位流量,又称水力传导系数。
2.4雨量径流系数
设计时间内降雨产生的径流总量与总降雨量之比。
2.5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根据多年日降雨量统计数据分析计算,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入渗、滞蓄、调蓄和收集利用等方式,场地内累计全年得到控制的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百分比。
2.6设计降雨量
为实现一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用于确定低影响开发设施设计规模的降雨量控制值,一般通过当地多年日降雨资料统计数据获取,通常用日降雨量(mm)表示。
2.7 海绵设施
海绵城市建设中用以应对洪涝灾害、削减面源污染、保障城市水安全、改善城市水环境、修复城市水生态的各类设施统称。
2.8 低影响开发设施
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用于源头雨水控制,包括透水铺装、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雨水调蓄设施等。
2.9 生物滞留设施
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滞蓄、净化雨水径流的设施,由植物层、蓄水层、土壤层、过滤层构成。
包括:雨水花园、雨水湿地、生态树池等。
2.10 下垫面
降雨受水面的总称,包括屋面、地面、水面、植被等。
2.11 下凹式绿地
下凹式绿地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下凹式绿地指低于周边地面或道路在200mm以内的绿地,其中用于超标雨水调蓄的狭义下凹式绿地仅作为临时调蓄场所;广义的下凹式绿地泛指具有一定的调蓄空间,且可用于调蓄和净化径流雨水的绿地。
2.12 建筑密度
规划地块内各类建筑基底面积总和占该块用地面积的比例。
2.13 道路绿化率
道路红线范围内绿地面积与规划道路总面积之比。
第三章建设目标与指标
根据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等要求,结合道路所在排水分区的本底情况和建设条件,在保障道路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围绕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和水资源建设要求与需求,确定海绵型道路建设目标,明确排水防涝、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径流污染削减率和雨水资源利用率等指标。
3.1排水防涝
3.1.1雨水管渠系统设计重现期
(1)根据当地《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确定道路雨水管渠及内涝防治设施设计重现期;如未编制相应规划,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可按照表3-1确定。
表3-1 雨水管渠系统设计重现期单位:年
照现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执行;
2、超大城市指城区常住人口在1000万以上的城市;特大城市指市区人口在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大城市指市区人口在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指市区人口在100万以下的城市(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2)同一排水系统可采用不同的设计重现期。
3.1.2 机动车道内涝防治标准
表3-2 机动车道排水防涝标准
道路类型降雨历时地面积水设计标准
城市道路180min 道路中一条车道积水深度不超过
15cm
注: 1、如道路及其汇水区域内存在城市内涝点,则需按照现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进行防涝校核;
2、城市规划确定作为城市排涝通道的道路,按照规划标准执行;
3、机动车道积水情况,宜建立道路二维模型进行模拟。
3.2年径流总量控制
根据当地《海绵城市专项规划》确定的道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指标执行;如未编制相应规划或规划未确定相应指标,可参考下述方法确定。
3.2.1 径流总量控制率基准值
根据道路对其本身红线范围内的降雨总量平均控制能力,结合江苏省各城市的降雨规律研究成果,给出参考基准值范围,详见表3-3,各地在使用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
水环境敏感区的道路年径流总量控制指标根据当地实际要求确定。
表3-3海绵型道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基准值一览表
根据上述确定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基准值,综合考虑道路所在径流汇水区内建设密度、道路绿化率、土壤渗透系数及地下水位等因素,优化确定径流总量控制率,具体优化方法可参考表3-4-表3-6。
在基准值的基础上,根据下述3种情况进行调整,得出相应的指标值。
(1)道路径流汇水区域内建筑密度
表3-4建筑密度对应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调整一览表
序号建筑密度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调整值
1 >50% +3%
2 40-50% +2%
3 <40% /
注:“+”表示上浮;“/”表示取基准值,不作调整。
(2)道路绿化
表3-5道路绿化率对应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调整一览表
序号绿化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调整值
1 >30% +2%
2 20%-30% /
3 <20% -2%
注:“+”表示上浮;“-”表示下浮;“/”表示取基准值,不作调整。
若道路绿化分隔带宽度小于1.5米,不适宜建设下凹式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下浮。
(3)土壤渗透系数及地下水
表3-6地下水位及渗透系数对应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调整一览表
序号土壤渗透系数及地下水位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调整值
1 5×10-6m/s~1×10-3m/s,且季节
最高地下水位低于路面标高2
米及以上
+3%
注:“+”表示上浮。
3.3 径流污染削减
3.3.1 径流污染物来源
道路雨水径流中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大气中颗粒物沉降、轮胎磨损、防冻剂使用、车辆的泄漏、路侧高位绿地杀虫剂和肥料的使用、丢弃的废物等,污染成分主要包括有机或无机化合物、氮、磷、金属、油类等。
道路径流污染主要污染成分及来源见下表:
表3-7道路径流污染物及来源污染物成分污染物来源
颗粒物路面磨损、车辆、大气沉积、道路养护、建筑工地、道路周边土壤侵蚀等
氮、磷大气沉降
烃类油类燃料、沥青路面
铅含铅汽油、轮胎磨损
锌轮胎磨损、发动机润滑油
铁车辆及道路钢结构(如桥梁和护栏等)生锈铜金属电镀、轴承及制动部件磨损
镉轮胎磨损
镍柴油和汽油、润滑油、金属电镀、轴衬磨损、制动部件磨损、沥青路面
氰化物防止除冰剂结块化合物的使用
钠、钙、氯化物除冰剂
硫酸盐路基、燃料、除冰剂
石油类溢流、泄漏、防冻剂、沥青表面沥出物
3.3.2 径流污染削减率确定
年径流污染削减率应结合区域(项目)建设情况、用地性质、水环境质量要求、径流污染特征等合理确定。
道路的年径流污染削减率一般采用悬浮物(SS)作为控制指标。
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年SS 总量去除率一般可达到40%-60%,其年SS总量去除率可用下述方法进行计算:低影响开发设施年SS总量去除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低影响开发设施对SS的平均去除率。
道路的年SS总量去除率,可通过不同功能区的年SS总量去除率经年径流总量(年均降雨量×综合雨量径流
系数×汇水面积)加权平均计算得出。
考虑到径流污染物变化的随机性和复杂性,径流污染控制目标一般也通过径流总量控制来实现,并结合径流雨水中污染物的平均浓度和低影响开发设施的污染物去除率确定。
各类低影响开发设施对于径流污染物的削减率应以实测数据为准,缺乏资料时,可按下表取值。
表3-8低影响开发设施径流污染削减率一览表
单项设施径流污染削减率
(以SS计,%)
单项设施
径流污染削减率
(以SS计,%)
透水砖铺装80-90 蓄水池80-90 透水水泥混凝土80-90 转输型植草沟35-90
透水沥青混凝土80-90 干式植草沟35-90 下凹式绿地— 湿式植草沟—
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 渗管/渠35-70
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70-95 植被缓冲带50-75 湿塘50-80 初期雨水弃流设施40-60 人工土壤渗滤75-95
注:根据住建部《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中引用来自美国流域保护中心(Center For Watershed Protection,CWP)的SS去除率研究数据。
3.4 非传统水资源利用
应结合区域水资源现状、区域内建筑小区、公园绿地等系统,综合分析确定道路雨水资源收集利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确定雨水资源利用目标和指标。
对于水资源缺乏地区,在建设海绵型道路期间,可在道路管线横断面布置预留再生水管管位,鼓励路侧绿化及道路冲洗使用再生水。
第四章规划设计
4.1一般规定
4.1.1应落实城市总体规划、道路交通规划、海绵专项规划的要求,并与相关专项规划相衔接。
4.1.2 道路选线应尽量保留和保护城市现有水系。
4.1.3应结合道路红线内外绿地空间、道路纵坡和横断面、市政雨水系统布局等,充分利用既有条件,合理确定主要建设目标和设计指标。
4.1.4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应加强道路平面、竖向、横断面、景观、市政排水系统设计的衔接,但不应降低市政排水系统的设计标准。
4.1.5应加强与周边的建筑、绿地、水系等的衔接,与周边环境、设施等相协调。
4.1.6应采取相应的防渗措施,防止径流雨水下渗对车行道路面和路基造成损坏。
4.1.7有条件时可以通过数学模型等方法,综合考虑建设与运营维护成本、生态景观效益等因素,优化海绵型道路方案设计。
4.1.8老旧道路进行海绵化改造时,应结合道路的现状实际和改造工程范围和程度,因地制宜选择海绵技术措施,充分利用路侧绿化带、侧分带和慢行道透水铺装等对雨水进行蓄滞、渗透和净化;同时要注意现状路基防水保护。
4.1.9道路设计应充分考虑城市排水防涝问题,优化竖向设计、科学规划超标雨水流经路线,并通过模型校核,减少内涝(易淹易涝点)产生。
规划作为行泄通道的道路,道路纵坡设计应坡向涝水接纳点,便于涝水行泄。
4.2设计流程
4.2.1场地现状及设计条件分析
对道路现场进行勘察,包括项目现状的地形、地貌、地质及水文等条件,分析道路的交通需求、道路的红线宽度、红线外用地条件、地下水位深度、土壤透水系数、周边水体等相关因素。
4.2.2目标及指标确定
根据道路交通专项规划、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和现场基础条件分析,合理确定海绵型道路目标及指标。
其中老旧道路改造的目标确定,应评估现状道路与海绵型道路的差距,综合考虑改造范围及改造程度等因素。
4.2.3 方案设计与优化
根据确定的目标及指标,对道路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景观、市政排水系统等进行设计,选择适宜的海绵城市建设相关技术措施,计算技术措施布局和规模,形成总体设计方案。
在技术、经济等方面进行多方案比较,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
有条件时应对设计方案进行模型校核。
4.2.4 施工图设计
按照确定的设计方案绘制图纸,提出施工要求及运行、维护措施。
4.3方案设计
4.3.1 道路平纵横断面设计
4.3.1.1 平面布局
道路排水宜采用生态排水,也可利用道路及周边公共用地设置调蓄设施。
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优先在道路红线宽度范围内布置,当红线内空间不足时,经主管部门批准可利用道路红线外绿地布置低影响开发设施。
4.3.1.2 竖向和横断面
道路横断面设计应优化道路横坡坡向、坡度,充分考虑路面与道路绿化带及周边绿地的竖向关系,便于雨水径流汇入,避免长距离转输径流。
道路竖向设计应优化坡向坡度,便于合理、有效设置地表径流设施,使道路雨水径流有组织地汇入周边绿地系统和城市水系。
低影响开发设施应通过溢流排放系统,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相衔接,标高应保证上下游排水系统的顺畅。
4.3.1.3 道路典型结构
(1)排水性路面
指表面的一层或两层具有排水功能,能够将渗入的雨水直接从该层向路面边缘排出而不能再向其下承面层渗透的路面结构。
适用于以小型客车为主要交通流的城市道路,具有抗滑性能高、噪声低、抑制水雾、防止水漂、减轻眩光等优点。
图4-1排水性路面
(2)透水路面
指由透水性材料修筑,路表水可进入路面横向排出或渗入至路基内部的路面总称。
透水路面可应用于次干道、支路、人行道以及停车场等,特别适合用于城市公园、居民小区、工业园区、体育场、学校、医院等地面和路面。
具体路面结构可根据实际情况计算选用。
图4-2透水路面
4.3.2 道路雨水系统设计
4.3.2.1 道路雨水流向分析
图4-3道路雨水流向示意图
4.3.2.2 道路低影响开发设计要点
(1)透水铺装设计:透水铺装宜设置在慢行道和轻型荷载道路。
(2)生物滞留设施设计:生物滞留设施可设置在道路中分带或侧分带内,并与道路景观相结合;道路濒临河道时,可设置在道路与河道之间;郊区道路宜将两侧排水沟建成生态滞留草沟。
生物滞留设施的标高应低于道路,如采用下凹式绿地,考虑到行车安全,下凹深度一般为10-20cm。
生物滞留设施内应设有雨水溢流口,使超过设施滞蓄能力的雨水溢流排入市政雨水系统。
生物滞留设施带两侧路基应外包防渗膜,防止雨水渗透破坏路基。
(3)雨水蓄渗模块设计:老旧道路改造项目中,如退线绿化带设计标高高于人行道,可在绿地下或树池周边设置蓄渗模块,道路径流雨水由雨水口收集进入蓄渗装置蓄存和下渗,超过蓄渗能力的雨水通过雨水溢流口排入市政雨水管。
雨水溢流口标高宜高于渗蓄模块顶20cm。
(4)雨水溢流口设计:雨水溢流口间距根据汇水面积计算确定,雨水口周围宜铺设碎石或卵石,以免其避免损坏或造成隐患。
(5)雨水汇集方式设计:主要有点式汇集过滤和线式汇集过滤两种方式。
点式汇集过滤方式即车行道路面径流雨水顺路面合成坡汇集于道路沿纵向间隔分布的汇水点,经过滤后进入生物滞留设施;线式汇集过滤方式即车行道路面径流雨水顺路面合成坡汇集于道路沿纵
向设置的过滤带,经过滤后进入生物滞留设施。
4.3.2.3排水方式设计
海绵型道路的设计应结合道路断面形式、汇水面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等因素,确定海绵措施,并合理布置海绵设施。
(典型布置示意图见附录B)
4.3.2.4特殊节点设计
(1)高架道路(典型布置示意图见附录B)
1)高架下绿化分隔带可设置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生物滞留设施净化、消纳高架道路雨水径流,并应与道路景观相结合。
2)高架为立交形式时,可利用立交桥附属绿地设置生物滞留设施、蓄渗装置,达到控制径流总量和峰值流量的效果。
3)高架道路雨水通过落水管或雨水断接,汇入绿化带生物滞留设施,落水管管口距生物滞留设施表面20cm,管口下铺设碎石或卵石等消能设施。
(2)下沉式立交桥区(典型布置示意图见附录B)
1)下沉式立交桥区的排水形式应采用强排与调蓄相结合的方式。
2)雨水口设置应满足下沉式立交桥区雨水管渠设计重现期标准,数量宜考虑1.2-2.0的安全系数;条件允许时宜取上限。
3)下沉式立交桥区雨水控制与利用形式应以调蓄排放为主,雨水调蓄排放应符合下列要求:
①雨水调蓄设施宜结合立交雨水泵站集水池建设;
②雨水调蓄设施应结合现场实际情况并考虑初雨弃流,有效容积按立交道路汇水区域内8-15mm降雨量确定;
③雨水调蓄设施的设计重现期宜在雨水泵站系统满足立交排水重现期标准上,有所提高;
4.3.2.5技术与设施
海绵城市建设常用技术与设施如表4-1所示。
表4-1 常用技术与设施
序号设施名称主要类型
一、雨水收集
1 路缘石开口路缘石、分立路缘石、三角路缘石、排水路缘石和透水
路缘石
序号设施名称主要类型
2 雨水口溢流式雨水口、开口式雨水口、集水式井盖
二、雨水渗透
1 渗井/渗管/渗槽渗井、渗管(渠)、渗透-排放一体化系统
2 透水铺装透水砖、透水沥青、透水混凝土
三、雨水转输
1 雨水管道(渠)雨水管、排水渠
2 砾(卵)石槽砾(卵)石沟、砾(卵)石槽、砾(卵)石分缓流堆与旱溪
3 植草沟生态滞留草沟、转输型植草沟
四、雨水储存回用
1 蓄水池玻璃钢成品蓄水池、钢筋砼蓄水池、模块化蓄水池
2 树池透水树池
五、雨水截污净化
1 初期雨水弃流净化
装置
截流井(圆筒过滤器)、初期雨水弃流井等
2 雨水深度净化设施雨水沉淀池、硅砂滤池、压力滤池等
3 生物滞留设施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
其中,海绵型雨水口包括溢流式雨水口及偏沟式(或屏篦式)雨水口。
溢流式雨水口用于生物滞留设施内;雨水口及偏沟式(或屏篦式)雨水口应具有弃流等预处理功能。
图4-4 溢流式雨水口
排水路缘石开孔尺寸、开孔形式和开孔间断设置的距离,应根据道路断面形式、降雨强度等因素综合计算确定,满足路面排水要求并保障道路行车安全。
图4-5 海绵型排水路缘石(一)
图4-6 海绵型排水路缘石(二)
图4-7 海绵型排水路缘石(三)
图4-8 海绵型排水路缘石(四)
透水铺装按照面层材料不同可分为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铺装和透水沥青混凝土铺装。
嵌草砖,园林铺装中的鹅卵石、碎石铺装等也属于渗透铺装。
图4-9透水铺装(一)
图4-10 透水铺装(二)
图4-11 透水铺装(三)
渗井指通过井壁和井底进行雨水下渗的设施。
为增大渗透效果,可在渗井周围设置水平渗排管,并在渗排管周围铺设砾(碎)石。
图4-12 渗井
植草沟指种有植被的地表沟渠,可收集、输送和排放径流雨水,并具有一定的雨水净化作用,可用于衔接各单项设施、城市雨水管渠系统和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
除转输型植草
沟外,还包括渗透型的干式植草沟及常有水的湿式植草沟,可分别提高径流总量控制和径流污染控制效果。
图4-13 植草沟(一)
图4-14 植草沟(二)
树池是生物滞留设施的一种,在地势较低的区域,通过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统蓄渗、净化径流雨水。
图4-15 树池(一)
图4-16 树池(二)
4.3.3 道路景观系统设计
海绵道路的景观系统设计应符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和《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50420)等规定。
4.3.3.1 植物配置
道路景观设计应重视近期效果,并避免使用需经常更换、移植的绿化树木,有机融合海绵道路功能和景观效果。
(1)优先选择符合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的树种,同时根据植物配置的实际位置选择不同耐旱、耐淹和耐污能力的本土化植物,对于生物滞留设施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应根据土壤湿度梯度选择植物。
(2)优先选择净化空气、消纳和吸收汽车尾气中有害物质能力强,且易于管理的植物。
不宜选择速生树种以及易倒伏、毛絮多、影响行车安全的树种。
(3)植物配置设计应符合道路功能要求,采用孤植、列植和丛植的配置手法,合理配置上、中、下层的植物,形成自然稳定的植物生态群落。
4.3.3.2种植土壤要求
种植土壤的理化性质不仅要满足海绵道路对透水功能的要求,还应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营养。
透水性不能满足要求的土壤应进行改良或更换。
盐碱地带的道路进行海绵化建设或改造前,需对盐碱地土壤进行改良或换土。
4.3.3.3绿化带设计
(1)分车绿带的景观设计应全面考虑植物的季相变化和近、远期景观效果,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
人行道的一侧宜采用多种形式的景观布置,在满足绿地海绵功能的同时,也能满足人行道的景观需求。
1)采用下凹式绿地做分车带时,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优先选择长时间抗旱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