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育儿心得-亲子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父母育儿心得-亲子关系中存在的问题
亲子关系也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十分复杂与微妙,它对起主导地位的父母来讲,是在完成他们自己的使命,可对孩子来讲,这可能关系到他们一生的幸福。

在这个社会中,有很多人出现不能适应社会、人格障碍、神经症、违法犯罪等一系列问题,我们也有证据证明这些情况的出现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与亲子关系有关(例如,在一项对正常人与神经症父母教养方式的对照研究中,发现父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等方面神经症患者均高于正常人,而且存在显著差异),那么我们势必要考虑在亲子关系中存在一些长期被忽视而又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1.权威型父母的弊端
很多作父母的,都是对孩子颐指气使,觉得自己具有一定的权威。

在中国的传统家庭,特别是以自然经济为主体的封建家庭,家长的确有这种权威。

在这种家庭中父母作为家长,掌管着家政家庭中其他成员,子女不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主张,完全要听家长的指令。

袁采在《袁氏世范》中曾明确说:‘子之于父,弟之于兄,犹卒伍之与将帅,胥吏之与官曹,奴婢之与雇主,不可相视为朋辈,事事欲论曲直。

‘郑太和在《郑氏规范》里也说:‘子孙受长上苛责,不论是非,但当俯首默受,毋得分理。

‘如果子孙不按照父母的意见去做,就违背了天经地义、违背了民行。

子孙对于父母,必须言听计从,不得稍有反驳。

必须无条件的尽孝,否则就是大逆不道。

这是封建社会父母必须让子女遵守的。

即使在现在的中国社会,人们心中依然或多或少的存留着这些观点,只是这些观点不再那么直白的出现,而是以利他的方式。

他们会说:‘儿子,你一定要学习钢琴,而且要天天练,老爸要让你成为钢琴演奏家‘。

学习钢琴只是满足父母的虚荣,是实现他们自己的愿望,对于孩子来讲,这也许根本没有兴趣,甚至在以后也不会有太大用处。

父母一味的把自己的观点、愿望、想法强加给孩子,总是认为孩子就是孩子,他们不懂事,必须有父母告诉他该做什么、该怎样做。

父母一直认为,对于孩子来说自己的一切都是对的,孩子就应该遵守,他们忽视了孩子有独立与成功的愿望。

当孩子有一天违背了父母,父母就要强调‘我们这是为你好‘。

长此以往,在孩子心中便会出现‘我是错的‘,孩子没有了主见,不能独立去应付困难;孩子会依赖,会自卑。

如果孩子的个性比较强,他们便会逆反,会为了实现自己的价值去做一些出格之事。

结果一旦形成,父母将会迷茫,‘我们全心全意为了他,一直希望他出人头地,我们为他花了那么多钱,我们为他付出了那么多精力,结果
为什么这样?我们的孩子为什么就这样的不可救药?
2.性教育的缺憾
‘性‘在中国大多数父母眼里是个敏感且应该回避的话题,因为它代表着无耻。

这就导致了大多数青少年性知识的缺乏。

父母为什么要回避性问题呢?原因可能有三个:一、父母对性知识本身就一无所知;二、父母不齿于为孩子讲述此知识,希望在学校或社会中学到;三、父母对性问题较为反感。

不管是什么原因其结果都是相同的,那就是孩子性知识贫乏。

如果孩子没有性知识,其结果不一定是可怕的,但它必定有不利的因素存在。

人是有求知欲的,孩子也一样,他们总去探索自己不知道的事物。

这是发展的前提,同时也可能令他们犯错。

对于性知识,孩子一旦要自行探索结果也许是可怕的,记得前些年有一则报道,‘一名女学生被勒死于厕所,阴道内被插入一只钢笔。

案犯是同班一名男同学,经审讯了解此男生只是为了解女孩子是什么样的‘。

提到性教育,就不能不提早恋问题,因为早恋不仅是青春期生理及心理变化所形成的一种趋势,也是探索性知识的一种方法。

父母对于早恋的观点是绝对制止,他们绝对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因为早恋问题影响了学业。

他们忽略了这是孩子发展的必然,如果不是疏导只是一味的制止,那么孩子在此方面可能会抵触,为回避父母可能会费劲心思,这样不是更影响学业吗?早恋如果正确引导,不一定会对孩子有影响。

性生理、性心理、都是一种知识,作为父母有义务把这些知识传递给孩子,以减少孩子对此类问题的好奇心。

3.家庭暴力的摧残
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往往认为‘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因此,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有对孩子使用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的经历。

中央电视台曾经举办过一次关于‘父母是否应该打孩子‘的公开讨论,邀请了一些孩子和家长,并且特别邀请了几位社会名人作为嘉宾。

整个会场上,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坦率地承认自己在家打小孩,其中包括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几位嘉宾也丝毫不脸红地承认自己在家打小孩。

唯独不赞成打小孩,并且也自称从不打孩子的只有著名演员宋丹丹。

有位中国科学院的博士,作为一个年幼孩子的父亲,他这么说道:‘我们有时也打孩子,但我和他母亲都特别注意,从来不打孩子的后脑勺,而只是打臀部或者手。

‘这位父亲的话道出了中国家庭使用暴力的普遍程度。

一位受过高等教育的父亲,他以为打孩子时避免易受损伤部位,就是一名知识分子父亲比一名工人父亲显得更‘文雅‘和‘科学‘的地方。

我很不赞同这样的看法。

特别是父母通过暴力手段虐待孩子,孩子因此受到的身体伤害倒在其次,而对孩子心灵的消极影响才是令人担心的。

一个常被父母打骂的小孩,容易从父母的打骂行为那里学得暴力和攻击的手段。

这样的孩子往往缺乏同情心,在同
伴之间也会采用类似的暴力攻击。

心理学研究者曾对在家庭经常被父母打骂的2-5岁小孩进行观察,发现从小在家遭受打骂的孩子都表现得缺乏同情心,对同伴吼叫、攻击和辱骂。

当看到同伴受伤时,那些在家庭经常遭受父母打骂的孩子与在家庭没有遭受父母打骂的另一组孩子相比,行为方式有着显著的不同。

后一组的孩子大多表现出关心、难过或同情心。

而在家庭经常遭受父母打骂的孩子却没有一个人哪怕一次表示出对受伤同伴的丝毫关心来,相反,还对哭泣的同伴表现出恐吓、愤怒或不耐烦,乃至攻击。

这类孩子长大后易成为极度缺乏同情心、性格偏激、叛逆、仇视社会的人。

他们总是认为上天对自己不公平,不认同现状,如被他人伤害将采取极端的手段。

下面是一些孩子在遭受父母暴力手段惩罚时的心声:
其一:打我的时候,我满腔怨恨,嗷嗷地喊叫,随后,我想一死了之,让他们也痛哭一场,难过一回。

其二:每次打我的时候,我都感到特别委屈,这对我简直是一场灾难。

单就挨打所受的侮辱,使几年以后想起来都会浑身发抖。

有时我这样想:要是他们以后再打我,我就立刻离家出走,在外面干上几件惊人的蠢事,说不定去犯罪。

(说这话的孩子十六岁)
其三:在我挨打受罚时,我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父母:你们真卑鄙!为什么我偏偏碰上你们这样的父母呢?我逃到哪里才能躲开你们?好吧,等我长大了,也得让你们给我哭一场……。

其四:打我的时候,我嚎啕大哭,咒骂世上的一切东西和所有的人。

这样哭喊,我也觉得害臊,可我克制不住自己……不,我挨了打,也不会变得更聪明,更好些,而只会变得更凶。

真想拿谁出出气,把本儿捞回来…… 听到这些心声后,父母们的心灵是否会有所触动?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呢?
4.溺爱对孩子的危害
当孩子吸烟,或发生其他行为上的偏差时,有的父母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

他们对孩子的约束很少,只要孩子坚持自己的看法,他们就会让步。

他们认为好父母的定义就是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

他们从来不责备孩子。

他们总说:‘孩子小,不懂事。

‘这样一说就原谅了孩子。

溺爱孩子的父母总是一心想让孩子活得幸福,不想让孩子吃一点苦,殊不知这样会害了孩子。

记得曾经有这样一个案例:12名农家少年进城结伙抢劫28次,砍死2人,砍伤8人,劫得钱财折价4.85万元。

12名少年罪犯中被判死刑缓期执行2人。

如此严重的少年犯罪团伙案,它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两名死缓犯的经历分析,家教失当是重要的因素。

死缓犯A
的父亲说:我种了一辈子田,累死累活造了几间屋还欠了一身的债。

再死逼着儿子跟着我去种田,我心里不忍啊。

儿子说要去城里闯闯,我也就不管了。

死缓犯B的父亲是村里出名的泥工,家里2亩责任田全靠B的母亲一人耕种。

B小学毕业再也不上学了。

父亲看着B 在村里、镇上到处玩也不是个办法,曾经把B带在身边学泥工。

B只学了一年就找借口溜回家了,他跟母亲说:‘这烂泥工的活哪是人干的?热天晒脱一身皮,冷天冻裂两手背。

你们就是打死我,我也不去学了。

‘在母亲的求情下,父亲只好同意。

A、B为首的特大少年抢劫、杀人案引出的教训是十分深刻的。

父母溺爱孩子原本是希望孩子生活的幸福快乐,但结果却事与愿违。

由此引出一个问题,父母对孩子的爱,度在哪里?
5.漠视孩子的后果
漠视孩子,很多家长可能不理解,现实中这种情况也确实比较少见,但如果存在,后果可能很严重。

漠视孩子的家长一般有两种情况:一、夫妻双方都很忙没有时间照顾孩子;二、夫妻只知忙于自乐。

在这两种情况下又没有人能照顾孩子,孩子就会陷入一种孤独,失落中。

此时的孩子所需要的便是关注,他们将采取各种方法来引起父母的注意。

孩子只是孩子,他们没有很好的自控力,其结果是可怕的。

过分表现自己、毁物这些不会有太大影响,严重的结果是他们可能形成偷盗癖、以及将在成年后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

6.忽视孩子心理问题的问题
我们经常听到一些报道,某某地区有一小学生跳楼、某某地区有一孩子服毒。

听到这些我们也会感到震惊,孩子的心里到底在想些什么?他们为何采取如此极端的做法?父母对他们的关爱不够吗?父母忽视了什么?父母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问题,这也不能完全怪罪于父母,其原因也在于中国现在的经济现状以及社会对心理问题的忽视。

忽视孩子心理问题首先就是漠视问题的存在。

孩子在各种媒体的影响下懂很多,心理提前发育,更早的认识自我、认识荣辱,同时他们的承受能力不足,也没有成人那么多的理智,而现在的社会或父母给孩子的压力又过高,以至于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再加上有些老师或父母对孩子的不够尊重。

他们采取极端方法可能是对这些问题的回避,也可能是对父母或老师的报复。

忽视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父母是相当普遍的。

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经常有一些小动作,做任何事情都没有长性,作为父母不能只认为孩子缺管,更应考虑是不是有注意障碍(儿童多动症);孩子经常反复洗手,同时表现出痛苦,不能认为孩子爱干净,应考虑是否有强迫症;孩子总是骂人,且无法矫正,不能只认为孩子没有教养,应考虑是否有品行障碍(如污言秽语综合征)的存在。

还有口吃、异食、抽动、神经性贪食(厌食)等等,
这些疾病的危害都不是一过性的,而是长期的,不经治疗极少有自愈的情况,而且时间越长治疗越困难。

其次是忽视心理疾病的治疗。

很多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心理上可能存在问题,但不愿为其治疗。

原因是:这些疾病的治疗机构大多是在精神病专科医院,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有精神病的名声,甚至有些父母认为这些疾病本身就是精神病;有些父母认为服用治疗此类病的药物会影响孩子的智力。

以至于疾病发展得越来越重,影响了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而此时的治疗也是极为困难的。

7、避免成为权威型父母
放弃自己的权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实在难,人是很难改变控制他人的愿望和放弃自己的观点的。

作为父母要从内心认识到自己的观点不一定都是对的,孩子有孩子的思维方式和兴趣爱好,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要找到孩子的兴趣加以引导。

要认识到孩子同样是独立的个体,记住父母的作用只是引导而不是灌输,遇到问题要与孩子讨论,阐述自己的意见让孩子参考,同时指出孩子在此问题上的不足。

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让孩子在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上去尝试错误,真正让孩子自己领悟到是非,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一些词儿要尽可能避免,如‘不‘、‘应该‘等等,以防止与孩子之间距离的拉大,要与孩子成为朋友,这样才能更好的体会和了解孩子的感受与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