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轮复习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1)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每个人的怪兽
[法]波德莱尔
灰蒙蒙的天空无边无际,广袤的原野灰扑扑的,没有一块草坪,寸草不生。
这儿,我遇见了几个弯着背的行人。
每个人身上都驮着一个巨型怪兽,足足有一袋面粉、煤渣或者古罗马步兵的装备那么沉。
那狰狞的怪兽还极不安分:它灵活有力的肌肉把人缠住,紧紧地压迫着;两只巨大无比的爪子扣住了人的胸口;庞大的头压住了重负的前额,就像一个古代士兵为了震慑敌人而佩戴的可怕头盔。
我问其中一个人,他们如此这般是要到哪里去。
他回答说他对此一无所知,其他人也没有头绪。
然而,他们显然要去某个地方,因为他们的步伐透露了他们对行走的无法阻挡的需要。
这是件奇怪的事儿!他们不仅没有对缠绕在他们脖子上、贴在他们背上的凶猛怪兽感到生气,反而把它们看做自身的一部分。
这些面容,尽管疲惫不堪、严肃至极,却没有流露出丝毫的绝望。
在忧郁的苍穹之下,在似天穹般孤寂的土地上,他们的脚深深地陷到尘埃里。
他们继续前行,一副逆来顺受、要一辈子毫无所得地期待下去的神情。
这队伍从我身边经过,没入天际,与那阴郁交融,而地球圆形的表面也避开了人们好奇的目光。
有些片刻,我固执地想要弄懂这奥秘,但是很快,不可抑制的冷漠袭上心头。
于是,我比那被沉甸甸的怪物压迫的人还要疲乏。
(选自波德莱尔《世界之外的任何地方》)(1)“行人”身上驮着的“怪兽”有什么特点?“怪兽”象征什么?
(2)背负着“怪兽”的“行人”们有哪些矛盾的表现?
(3)简要分析文章最后一节的内涵。
【答案】(1)沉重,不安分,压迫和束缚着人们,驱使人们行走。
人生的欲望、追求等。
(2)疲惫而严肃;盲目而坚定;有所期待而逆来顺受。
(3)人无法真正冷静而清楚地认识、控制自己的欲望:当一个人尝试去理解和剖析自己的欲望时,他就失去了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期待。
【解析】【分析】(1)本题中,从“每个人身上都驮着一个巨型怪兽,足足有一袋面粉、煤渣或者古罗马步兵的装备那么沉”可见其:沉重;从“那狰狞的怪兽还极不安分”可见其:不安分;从“它灵活有力的肌肉把人缠住,紧紧地压迫着;两只巨大无比的爪子扣住了人的胸口;庞大的头压住了重负的前额,就像一个古代士兵为了震慑敌人而佩戴的可怕头盔”可见其:压迫和束缚着人们;“他们继续前行,一副逆来顺受、要一辈子毫无所得地期待下去的神情”可见其:驱使人们行走。
从“然而,他们显然要去某个地方,因为他们的步伐透露了他们对行走的无法阻挡的需要”可见,“怪兽”的深层含义就是那些驱使人们不断向前行走的人生的欲望或追求。
(2)本题中,由原文“这些面容,尽管疲惫不堪、严肃至极,却没有流露出丝毫的绝望”可见一组矛盾:疲惫而严肃;由原文“我问其中一个人,他们如此这般是要到哪里去。
他回答说他对此一无所知,其他人也没有头绪。
然而,他们显然要去某个地方,因为他们的步伐透露了他们对行走的无法阻挡的需要”可见一矛盾点:盲目而坚定;由原文“这些面容,尽管疲惫不堪、严肃至极,却没有流露出丝毫的绝望。
在忧郁的苍穹之下,在似天穹般孤寂的土地上,他们的脚深深地陷到尘埃里。
他们继续前行,一副逆来顺受、要一辈子毫无所得地期待下去的神情”可见其矛盾之处:有所期待而逆来顺受。
(3)本题中,原文“有些片刻,我固执地想要弄懂这奥秘,但是很快,不可抑制的冷漠袭上心头”一句,可以看出:人是想清楚地认识和掌控自己的欲望的,但在此过程中,人无法做到真正冷静;而“于是,我比那被沉甸甸的怪物压迫的人还要疲乏”一句,则说明人如果尝试去理解和剖析自己的欲望,他会感觉更累,因为他就此失去了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期待。
故答案为:⑴沉重,不安分,压迫和束缚着人们,驱使人们行走。
人生的欲望、追求等。
⑵疲惫而严肃;盲目而坚定;有所期待而逆来顺受。
⑶人无法真正冷静而清楚地认识、控制自己的欲望:当一个人尝试去理解和剖析自己的欲望时,他就失去了生活的热情和对未来的期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文章的核心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文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⑵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
⑶此题考查把握重要段落含义的能力。
此题考查把握重要段落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通读文章,理解文意,从内容和结构分析作用。
一般文章首段作用有交代故事的开端,交代人物活动的社会环境,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中间段落作用是承上启下。
结尾段落点明主旨。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成都市中心的天府广场上,伫立着12根描述巴蜀历史的文化柱,其中一根文化柱上刻有四个大字——文宗在蜀。
人杰地灵的天府之国,孕育了无数的文学巨匠和宗师。
从汉代“文章冠天下”的四大家:司马相如、王褒、严君平、扬雄,到唐代的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再到宋朝的千古第一文人苏轼,以及近代的作家郭沫若、巴金等,“巴蜀自古出文宗”的传承可谓是千古流芳。
巴蜀有句俗话,“李冰治水,文翁化蜀”。
说的是李冰治水,为蜀地成为“天府之国”提供了物质保障,而文翁兴学,则为蜀中教育的繁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先秦两汉时期的巴蜀之地已形成独特文明和文化,然而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正统文化标准来看,早期的巴蜀因道险且阻,难免给人一种“蜀地僻陋,非齐鲁诸儒风声教化之所被”的感觉。
为了改变巴蜀地区文化落后的现状,西汉时期,时任蜀郡太守的文翁,在成都创办了官学——“文翁石室”,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地方政府开办的公立学校。
文翁不仅
面向全郡招收子弟学习,为学生免除徭役赋税,还挑选郡县吏中“开敏有材者”亲自教授,并派遣学生前往长安学习。
官学的建立大大改变了蜀地的文化状况,一时间蜀中求学蔚然成风,巴蜀之地一度出现“学徒鳞萃,蜀学比于齐鲁”的盛况,更涌现出了诸如司马相如、扬雄这样的辞赋大家。
受其影响,官学这一办学模式被推广于天下郡国,大大推动了全国教育的发展。
蜀学之兴,由此开始。
自汉代以来,蜀学教育的兴盛就未曾中断。
即使是在唐宋之交的社会大动乱时期,凭借独特的地理位置,后蜀也拥有相对稳定的内部环境以继续发展教育。
宋代,由于社会相对安定,经济持续繁荣,加上重视文教的时代风气,学校教育堪称发达。
绍兴七年(1137年),文翁礼殿改为大成殿,当时的皇帝高宗御书“大成之殿”四字匾额以赐府学。
两宋以文治国,文彦博、宋祁、范成大等名臣先后镇蜀兴办文教。
成都府学吸引了来自各地的学者,“石室之学,通养六十州之士”,成都府学不仅承担起培养整个四川地区人才的重任,也为全国文化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与此同时,诞生于唐代、作为官方藏书和修书之处的书院也逐渐演化为教学机构,其教学功能不断被强化。
明清时期,成都各地书院依旧蓬勃发展,在教化人民、培养“良士”“名臣”方面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有力推动了四川文化事业的繁荣。
鸦片战争后,中国内忧外患日益严重,有识之士提出废科举、办新学的主张。
清末,几乎所有书院都改为新式学堂,由此拉开了蜀地教育走向近代化的序幕。
(摘编自成都博物馆2019年8月《原来这才是“西蜀自古出文宗”的秘密!》)(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都人杰地灵,孕育了无数千古流芳的文学巨匠和宗师,享有“文宗在蜀”的美誉。
B.李冰兴建水利工程,为蜀地成为沃野千里的富庶之地提供了物质基础。
C.由于巴蜀之地有着道阻且险的地理特点,在唐宋之交的社会动乱时期这里的教育发展还是相对稳定的。
D.明清时期,已经逐渐演化为教学机构的成都各地书院为四川的教育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开门见山提出观点,后以时间为序论述蜀学教育的发展,旨在证明发达的蜀学教育是“文宗在蜀”的主要原因。
B.文本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手法,列举“文彦博”“宋祁”“范成大”等名臣,论证“两宋以文治国”的论点。
C.文本开头引用天府广场文化柱上的刻字内容,扣题的同时引出下文对巴蜀教育的相关论述。
D.文本结尾仍以时间为序,从成都各地的书院功能的转化,再次证明蜀地的教育与文化在持续发展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秦汉时期巴蜀地区的教育、文化得到繁荣发展,众多求学的人聚集于此,人数一度远超齐鲁地区。
B.“文翁石室”是中国第一所官方开办的学校,文翁向全郡招收子弟并亲自教授,以致蜀中求
学之风盛行。
C.蜀地官学得到了一些朝代当政者的重视,汉代统治者曾向全国推广这一办学模式,宋高宗还曾经为文翁礼殿亲自书写牌匾。
D.“文翁石室”被称为“官学”,是从行政区划的角度来说的;“府学”则是从创办者的身份言之。
这两个概念所指相同——都是说教学机构。
、
【答案】(1)A
(2)B
(3)C
【解析】【分析】(1)A项,偷换概念。
第1段:“孕育了无数千古流芳的文学巨匠和宗师”,有“文宗在蜀”美誉的不是成都,是整个蜀地。
下文李白(一说绵阳)、苏轼(眉山)也有提示作用。
故选A。
(2)B项,论证方法的作用分析有误。
第6段:文中“两宋以文治国,文彦博、宋祁、范成大等名臣先后镇蜀兴办文教”一句是一个论据(先总说,后举例),列举“文彦博”“宋祁”“范成大”等名臣是为了论证两宋时期“学校教育堪称发达”。
故选B。
(3)A项,夸大程度,且以偏概全。
第4段:“学徒鳞萃,蜀学比于齐鲁”中“比”是“并列”之意;此外“蜀学”不仅指“求学的人”,更指蜀地的文化成果。
B项,扩大范围,且强加因果。
原文“文翁石室”是中国第一所地方“政府”开办的“公立”学校;文翁亲自教授的是“郡县吏中‘开敏有材者’”。
此外文翁招生和授课的方式不构成“蜀中求学蔚然成风”的全部原因。
D 项,张冠李戴。
“官学”,是从创办者的身份言之;“府学”则是从行政区划的角度来说的。
故选C。
故答案为:⑴A;⑵B;⑶C;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
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3)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先要对作品有整体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解作品内容,把握作者观点。
解答本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加以比照,确定答案。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人类社会存在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
空间是固定、具体的,而时间则需要通过某种办法加以测定和标识。
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参照最初是感知和观察到的物候和气候的变化。
什么时间月圆了、月缺了,什么时候气候转暖,种子发芽、庄稼生长了……这些变化就被我们的先人用来作为早期测定时间的依据。
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
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就要进一步选择具有普适性、学科&网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
于是,太阳、月亮、谷物的成熟期等,就成为了优选的参照系。
人类很早就学会观察日月星
辰,用以测量时间。
大约在纪元前五千年,人们利用指时杆观察日影。
纪元前11世纪,已经有了关于日晷和漏壶的记载。
详细记录时间的钟表的发明,大约是13世纪下半叶的事情了。
协调和规范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是各国的特定历法。
世界现行历法最为普遍的有: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太阳历或称阳历,我国当今使用的公历就是这一历法,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还有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或称阴历;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后经汉武帝太初元年修订的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是阴阳合历,即所谓“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
这样说来,我们的夏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
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
这种历法在我们的实践活动中依然占有重要地位。
正像我们对光华照人的月亮以及太阳倍感亲切一样,对使用了几千年的阴阳合历我们同样有着深深的钟情和依恋。
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标识寒暑往来规律的计时办法,人们将一年365天平分为24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如立春、雨水等,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标识制度。
在某些历史时期,某些节气的名称与今或有不同,但在汉代刘安著《淮南子》中,就明确有二十四节气名称的记载了。
各个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作为标志,即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
我们的先人发明节气,把自然界的变化、动植物以及人体功能的状态和变化都反映出来了,而且相当准确:雨水,草木萌动;立秋,凉风至等。
这些都是从人们对自然界的细腻感觉出发而形成的,体现出对客观规律的准确认知,相当科学。
以上在我们中国人生活中合并使用的阴历阳历时间制度,各有其科学依据、计算方法和历史发展进程。
表面上看来似乎互不关联、彼此相悖,但在我们的生活中交错使用、互为补充,形成了协调并用、多元而统一的时间计算体系。
这个多元而统一的时间制度就是我们中国人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刘魁立《中国人的时间制度》,有删改)(1)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阴历”也称“农历”“旧历”,即我国自夏代开始使用的“夏历”,是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
B. 从感知、观察物候和气候的变化,到选择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性的参照物,人们测定和标识时间的方法不断改进。
C. 二十四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标志,作为一种时间标识制度,它有利于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体现出对客观规律的准确认知,绝对科学。
D. 二十四节气都有明显的物候标志,作为一种时间标识制度,它有利于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
E. 所有的阴历阳历时间制度,都有其科学依据。
互相关联,协调并用,多元统一,组成中国人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
(2)下列理解和推断,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 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人们制造出指时杆、日暑、漏壶等,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
B. 阴阳合历是我们确定传统节日体系的依据,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的依据太阳历,有的依据太阴历。
C. 我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人根据太阳、月亮一年内的位置变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而制定的。
D. 我国阴历阳历合并使用的时间制度。
符合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性变化,能够反映寒暑往来的自然规律。
(3)依据原文,概括出中国历法有哪些作用。
【答案】(1)B
(2)D
(3)①协调和规范全国或各民族群体内部公共时间。
②作为制定传统节日的依据。
③有助于对农业生产的时间掌握;④有助于明确寒暑往来规律,落实生活节律,协调生活和生产活动。
【解析】【分析】(1)A项,“……‘夏历’,是以月球围绕地球旋转周期为参照物的太阴历”说法错误,答题区间为第3段,原文应该是“……兼顾太阳历和太阴历确定的历法,即所谓‘夏历’‘农历’,或俗称的‘阴历’‘旧历’。
我们的夏历是既参照了对月亮的观察,又参照了对太阳的观察而制定的”;C项,“绝对科学”说法错误,答题区间为第5段,原文“相当科学”;D 项,“它有利于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说法不符合原文,相关信息在文章倒数第二段,原文说“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标识寒暑往来规律的计时办法,人们将一年365天平分为24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如立春、雨水等,于是就形成了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标识制度”,文章指是说二十四节气计时办法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并没有说“它有利于人们的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属于无中生有;E项,“组成中国人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说法不符合原文,相关信息在文章最后一段,原文为“多元而统一的时间制度就是我们中国人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
故选B。
(2)A项,“作为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参数”不当,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2段,由原文可知“时间是人类用以描述物质运动或事件发生过程的一个参数”,而“指时杆、日晷、漏壶等”只是人们为了更准确地衡量、计算、记录时间而制造的具有普适性、恒久性和周期循环性的参照物;B项,“阴阳合历是我们确定传统节日体系的依据,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的依据太阳历,有的依据太阴历”说法不符合原文,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4段,原文说“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C项,“根据太阳、月亮一年内的位置变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而制定的”说法不当,选项对应信息在原文第3段,原文为“作为我们传统时间制度组成部分的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实质上也是以地球围绕太阳旋转的周期作为参照物的”,也就是说二十四节气的制定并不是根据“月亮一年的位置变化及其引起的地面气候的演变次序”。
故选D。
(3)通读文章,可以确定答题区域在文章三、四、五、六几个段落,仔细阅读这几个段落,可以从这筛选出“协调和规范各民族或国家群体内部公共时间制度的,是各国的特定历法”“我们的民间传统节日体系,例如春节、元宵节等都是依据过去千百年来通行的阴阳合历而确定的”“为了找到一个对农业生产极为重要、又准确标识寒暑往来规律的计时办法,人们将一年365天平分为24等份,分别给予一个名称,如立春、雨水等,于是就形成了
二十四节气的时间标识制度”“在我们的生活中交错使用、互为补充,形成了协调并用、多元而统一的时间计算体系。
这个多元而统一的时间制度就是我们中国人生产生活节律和节日体系的背景”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整合概括我国历法有哪些作用。
故答案为:⑴B;⑵D;
⑶①协调和规范全国或各民族群体内部公共时间。
②作为制定传统节日的依据。
③有助于对农业生产的时间掌握;④有助于明确寒暑往来规律,落实生活节律,协调生活和生产活动。
【点评】(1)此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此类题一般的答题模式为:第一步,找出题干中的关键词语,确定筛选对象;第二步,在文中找到题干信息对应的语句或段落;第三步,逐项和原文对照,确定答案。
(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
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
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枝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
(3)本题考查筛选整合信息和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分条回答问题。
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汉装,中国华彩
我们的传统服装究竟是怎样的呢?即使没有见过出土的实物,在历代的画典以及文学作品中,这种特征也不难总结。
中华民族作为最源远流长的民族之一,1.8万年前山顶洞人就开始使用骨针,7000年前河姆渡出现纺轮,“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而其他古文明如埃及、爱琴文明都是发源于公元前3000年前。
从商朝出土的玉人可以看出当时的服装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外形特征,如上衣下裳,交领右衽。
西周东周是中国历史上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的重要时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土地所有制的变化,西周的等级制度逐步确立。
与这种等级制度相适应,产生了完整的冠服制度。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上衣下裳连成一体的“深衣”(上下一体的长衣)。
作为汉装原型的深衣,在《礼记》中有记载:“制十有二幅,以应十有二月,袂(袖子)圆以应规,曲袷(领)如矩以应方。
负绳及踝以应直,下齐如权衡以应平。
”
中国服装在这时就已经与西洋服装彻底分道扬镳,在形制的细节处、颜色上等都蕴涵有丰富的象征意义。
一般认为汉装自身显著的特点成熟于汉,至宋明仍保留有其鲜明的特征,即宽衣博带、大襟右衽、交领大袖,整体风格含蓄柔静、随和典雅。
风格最清晰的莫过于三个时期:魏晋、盛唐和宋明。
其中魏晋和宋明是鲁迅所认为的中华民族有自觉意识的朝代。
魏晋时地主阶级世袭门阀贵族崛起,反儒倡道,老庄玄学盛行。
此时作为“人”的意识觉醒,不拘小节,不做作,任其自然。
如在鲁迅的《故事新编》中记载,“鸟有羽,兽有毛,黄瓜茄子赤条条。
”认为衣服乃身外之物,可有可无。
穿着也不拘礼教,甚至袒胸露脯。
最极至的是放浪形骸,以天地为裈(裤子)的竹林七贤。
这个时期是中国服饰史上男子士儒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