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上医院还要提前1年排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近⼏年来,英国的国家医疗服务系统⼀直⿇烦不断:⼀名全科医⽣利⽤⼯作之便,在其所辖医疗区内杀死了⾄少200来位患者;⼀名肾脏病⼈左肾坏了,医院却切除了他健康的右肾,从⽽造成患者死亡;⼀位94岁⾼龄的⽼太太因急诊被送到医院,3天后才得到治疗。

然⽽,这些极端事件所暴露出的还只是英国医疗制度弊病的冰⼭⼀⾓。

随着社会的转型变迁,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开始招致全国上下⼀⽚指责。

全科医⽣24⼩时服务,曾让英国⼈引以为豪
其实,英国的国家医疗服务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

1948年,英国便宣布实⾏国家医疗服务制度,为全体国民提供⼴泛的医疗服务,如⽀付⼤部分乃⾄全部医疗费⽤等。

该医疗制度共分三级,包括初级服务(全科执业医⽣提供)、社区医院服务(当地政府提供)和⼤型医院服务(专科医疗服务)等。

初级卫⽣保健主要由全科医⽣和执业护⼠承担。

英国超过99%的居民都拥有全科医⽣,他们提供24⼩时的预防、诊断和初步治疗保健服务,推荐病⼈到专科医院就诊,充当“看门⼈”的职责。

医院则负责提供更为专业化的服务,如脑外科⼿术、⼼和肝脏的移植以及肾病和肿瘤治疗等。

只有在全科医⽣认为病⼈需要接受⾼度专业化的服务时,患者才会被转诊⾄上⼀级医院治疗。

在较长⼀个时期⾥,这⼀健全的社区医疗卫⽣服务络,让英国成为国家医疗服务制度最完善的西⽅国家之⼀,也⼀度让全英⼈民引以为豪。

什么病都治,什么病都治不好
然⽽,不知从何时起,医疗服务却变成英国公众最为不满、政府最为头痛的社会问题。

据有关统计数据显⽰,⽬前英国⼈要想到英国的医院接受治疗,平均需排队等候15个⽉之久。

记者的⼀位留学⽣朋友,刚到英国后就申请了做胃镜检查,可⼀直到毕业回国时,都没收到医院的检查通知。

在英国,社区全科医⽣数量占全国医⽣总数的50%左右,平均约每2000⼈就拥有⼀名全科医⽣。

但这种医⽣能够开给患者的常常只有“⽼三样”———阿斯匹林、抗⽣素和⽌痛⽚,给⼈的普遍印象是“他们什么病都能治,什么病都治不好”。

在英国医院急诊室,只要病⼈尚未⾯临⽴即死亡的威胁,都可能被撂到⼀边,然后⼀直等到有⼈⼿、有床位时才能接受正规治疗。

⼀位患有⼼脏病等待开⼑的⼥患者说:“每天晚上睡觉时,我都担⼼⾃⼰明天早上是否还能看得到太阳。

”为防⽌因病情耽搁甚⾄误诊⽽⽩⽩丢掉性命,现在越来越多的英国病⼈开始想⽅设法转往欧洲⼤陆就诊。

英国社区医疗制度的问题值得中国引以为戒
英国医疗服务系统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因为⼀缺钱、⼆缺⼈。

根据1964年通过的《卫⽣保健法》,凡英国居民均可享受国家医院的免费健康医疗服务,⽽国家医疗服务体系的经费⼏乎全部要靠国家税收。

虽然也有⼀些补充渠道,如私⼈医疗保险、个⼈⽀付等,但这部分占的⽐例极⼩。

随着⼈⼝的增长,特别是⽼龄化的加剧,政府的财⼒已难以负担起医疗保健这个似乎永远填不满的⿊洞。

缺乏资⾦,⾃然也就导致了医护⼈员和医疗设备的匮乏。

眼下,英国⼤部分医院中的床位数量都满⾜不了需求,这造成医疗服务质量⼤打折扣。

⽬前,中国的医疗制度改⾰也正朝着社区医疗服务的⽅向发展,到2010年,中国最终将形成“⼤病上医院,⼩病找社区”的格局。

⽽英国作为全球社区卫⽣服务的发源地,其成熟的经验当然值得中国学习,但⽬前暴露出的⽇益严重的弊端,同样值得中国引以为戒。

图⽚:
伦敦的格林尼治医院是为数不多有空床的医院,但⼀般⼈住不进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