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特性测定及耕作性能实验指导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特性测定及耕作性能实验指导书
土壤-机器-植物系统技术实验室
2013.3
实验一土壤紧实度测定
一、实验目的
土壤紧实度又称土壤坚实度或土壤硬度,它是指土壤抵抗外物穿透的阻力,其值的大小与柱塞(或锥体)插入土壤时所需的垂直应力值相等,单位为kg/cm2。
测定土壤紧实度,可以了解土壤的物理机械性质,推断农业机械在土壤上的行驶能力,预测农业机械行走系统可能压实的深度,估测作业部件的耕作阻力及作物根系的穿插阻力,为合理的设计农业机械行走系统、耕作部件,评价土壤的耕性,检查耕作质量和运用合理的农业技术措施等提供重要的土壤参数和依据。
本实验采取测定实验地各代表性点的不同土层的紧实度,并与土壤含水量测定点相结合,找出两者之间的变化规律和相关关系。
二、设备、工具
TYD-2土壤硬度计、记录笔、记录本、板尺、盒尺。
三、仪器参数及功能
TYD-2土壤硬度计,其最大负荷50kg;分辨率0.01kg;精度±0.5%;测定深度0 ~ 45cm;电池连续工作时间4 ~ 8h。
1.【开机】键:打开电源;
2.【设置】键:系统数据更改、修正、确定;
3.【通讯】键:可切换屏幕数字正、倒反转;
4.【单位】键:执行计测单位的切换选择N(牛顿)、kg(公斤)、lb(磅);
5.【峰值】键:设定峰值测量模式(若显示不为零时,按【置零】键清零),
按此键一次为PEAK;两次为AUTO PEAK;三次为负荷实时值。
6.PEAK—表示手动峰值保持,按此键亦可退出记忆键直接进入测试;
7.AUTO PEAK—表示自动峰值保持,按此键资料会被储存起来;
8.无PEAK和AUTO PEAK显示时,表示为负荷实时值;
9.【储存】键:储存PEAK(手动峰值状态)下所测得数据;
10.【记忆】键:存储的测试数据(记忆数据)会依次被调出来显示在屏幕
上,“MEM”字样闪烁首先显示记忆次数,2秒后自动显示记忆数据。
11.【清零】键:屏幕上的测试值被归零,按此键4秒钟,存储测试的数据
可以全部清零;
12.【关机】键:关闭电源;
13.【LO BAT】:提示电压不足,需重新充电;
14.【OE】:表示数据储存已满,本机储存数据为896个;
TYD-2土壤硬度计可与电脑连接,将测试数据输入计算机;查看、打印测试次数、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以及判断测试结果是否符合设定要求。
四、测定要求
根据实验地的条件和测试内容:
1.依据各班人数,分成小组,每组4~5人。
2.了解和测定出实验地不同区域内(0~20cm)土壤紧实度状况。
3.测定实验地不同土层(5cm、10cm、15cm、20cm)的土壤紧实度数据。
4.本测试与土壤含水量测定同步进行。
五、测定方法和步骤
(一)测试地点的选定与测试步骤
1.在实验地内,用对角线取样法选定5个测试地点(如图1)。
用小铲将测
量处的地表面整平。
2.用六角扳手旋紧四个M4的螺钉,使安装板与测力仪联结固定。
随后将
手把固定在安装板上。
3.将测试头固定到测力仪上,使其旋紧。
4.按【开机】键打开电源。
5.按【单位】键将单位设定为kg(公斤)。
6.按【峰值】键1次选择峰值测量模式为PEAK(手动峰值状态)。
7.用双手握紧仪器手柄,将仪器锥体尖端垂直地表面,依次插入规定测量
的土层深度内。
8.按【储存】键储存此次PEAK(手动峰值状态)所测得数据。
测定完毕
后,将土壤硬度计垂直顺向拔出。
9.按【记忆】键依次查看各次所测得测点各土层的硬度数据值;此值即为
土壤紧实度(坚实度或硬度)值。
按【清零】键退出记忆察看界面。
10.按【清零】键清除错误记录,屏幕上的测试值会被归零;按此键4秒钟,
存储测试的数据全部清零。
11.按【关机】键关闭电源。
12.卸下安装板上的手把,用扳手将四个螺钉松开;并将测力仪上的安装板
与测试头分别卸下,擦拭清洁后置于仪器箱内。
(二)记录测试数据
1.根据实验测试的要求,按实验指导书中表1所示的表格,绘制出不同土
层的待用记录表,以供测定时做记录使用。
2.测定各点的土壤硬度数据,并将各土层每次测得的土壤紧实度值填入记
录表,供数据处理和分析。
六、实验报告要求
1.根据所测得数据,分别计算出不同深度下土层的土壤紧实度平均值。
2.根据计算数据,分析各土层的土壤紧实度变化规律,并绘出变化曲线图。
3.根据计算数据,分析A、B、C、D、E五个测试点各层(任意一层或全
层)的土壤紧实度变化规律,并绘出变化曲线图(图2)。
4.根据计算数据,分析A、B、C、D、E五个测试点各层(任意一层或全
层)的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坚实度的相关关系,并绘出变化曲线图(图4)。
5.根据所测得数据,分析所测试点的土壤是否适合于耕作、播种的理想土
壤紧实度,为机械化作业和对作物的产量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附录:
图1 实验地测试点取样示意图
图2 不同深度土层下的土壤紧实度变化示意图
图3 不同深度土层下的土壤体积含水率变化示意图
图4 土壤紧实度与土壤体积含水率相关性曲线示例图(以根系密集水分较多的草原土壤实测值为例)
表1 土壤紧实度测定表
测试地点:测试日期:测定人:记录人:
实验二土壤含水量测定
一、实验目的
土壤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
土壤水分状况一般用土壤含水量表示,通常采用重量含水率和体积含水率两种表示方法。
了解和掌握土壤水分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对其进行调节、控制和管理,是实现农作物持续高产稳产的重要任务。
二、设备、工具
土壤水分测试仪(TSCⅡ型智能化土壤水分快速测试仪)、记录笔、记录本。
三、仪器参数及功能
TSCⅡ型智能化土壤水分快速测试仪,其测定参数为土壤体积含水率,单位为%(m3/m3);量程为0~50%(m3/m3);精度在±2%(m3/m3);测量区域90%的影响在围绕中央探头的直径为5cm、长为中间探头长度的圆柱体内;稳定时间在通电后10s;工作电压±9VDC;工作电流60~10mA。
1.【开/关】键:电源开关;
2.【探头】选择键:选择探头使用的规格;
3.【测量】键:测量土壤体积含水率;
4.【液晶显示屏】:显示测量值;
5.【探头类型】指示灯:指示探头使用的规格;
6.【电池状态】指示灯:指示仪表内电池储存电能的状态;
7.【充电电源】插口:接220v交流电源;
8.【输入信号】插口:接土壤水分传感器数据线。
四、测定要求
根据实验地的条件和测试内容:
1.依据各班人数,分成小组,每组4~5人。
2.测定出实验地不同区域内(0~20cm)土壤含水量状况。
3.测定实验地不同土层(0~6cm、0~10cm、0~15cm、0~20cm)土壤
体积含水率的数据。
4.本测试与土壤坚实度测定同步进行。
五、测定方法和步骤
(一)测试地点的选定与测试步骤
1.在实验地内,用对角线取样法选定5个测试地点(见图1)。
2.在每一测试地点,用盒尺量出1m2的方框,再选5个测试点,分层进行
土壤的(取土)含水量测定,在选定测试地点上,用小铲将地表面整平。
3.将土壤水分传感器的数据线与仪表板连接固定。
4.按【开/关】键,打开电源开关。
5.选择所需的测量探杆,将探杆安装在土壤水分传感器上,并用扳手将螺
母固定。
6.按【探头】键,探头类型指示灯亮,选择相应测试探杆的测试指示灯。
7.双手握紧土壤水分传感器,将仪器探头锥体尖端垂直地表面,插入被测
土层中。
8.按【测量】键,仪表板上的液晶显示屏会显示出所测土层的土壤容积含
水量,单位为%(水m3/土m3)。
0~6cm为所测土壤的表土容积含水量,
将数据填写在记录表内。
9.测量多点和多层次的土壤水分含量时,重复步骤6)、7)、8)、9)的操
作。
注意更换不同长度的探头(10cm,15cm,20cm),并按【探头】键
选择相应的探头类型指示。
10.土壤水分含量测定结束,按仪表版上的【开/关】键,即可关闭电源。
11.卸下仪表板上土壤水分传感器的数据线,用扳手将测试探头卸下,擦拭
清洁后置于仪器箱内。
(二)记录测试数据
1.根据实验测试的要求,按实验指导书中表2所示的表格绘制出待用的记
录表,以供测定时做记录使用。
2.测定各点的土壤含水量数据,并将各土层每次测得的土壤含水量值填入
记录表,供数据处理和分析。
六、实验报告要求
1.根据所测得数据,计算出不同深度下土层的土壤体积含水量平均值。
2.根据计算数据,分析A、B、C、D、E五个测试点各层(任意一层或全
层)的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并绘出变化曲线图(图3)。
3.根据所测得数据,分析所测试点的土壤是否适合于耕作、播种的理想含
水量,为机械化作业和对作物的产量影响提供科学依据。
表2 土壤水分含量测试数据记录表
测试地点:测试日期:测定人:记录人:
实验三 土壤容重测定
一、实验目的
土壤容重应称干容重,又称容积密度,是指单位体积自然状态下土壤(包括土壤空隙的体积)的干重,是衡量土壤松紧状况的一个指标。
容重的大小是土壤质地、结构、有机质含量、孔隙、耕作措施等的综合反映,容重与土壤松紧及孔隙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土壤过松、过紧均不适宜作物生长发育的要求。
测定容重不仅能反映土壤或土层之间物理性状的差异,而且是计算土壤孔隙度、土壤体积含水率和一定体积内土壤重量等不可缺少的基本参数。
二、仪器、工具
环刀(容积为100 cm 3)、环刀托、橡皮锤、铝盒、电子天平、烘箱、修土刀、铁锹、板尺 盖 环刀 环刀托 底环刀压入土壤的状态
三、测定原理
测定土壤容重通常采用环刀法,即用一定容积的环刀(一般为100cm 3)切割自然状态的土体,并使其所切的土体尽量与环刀体积相等,然后将土壤烘干称土重量,计算单位体积的烘干土重量,以求土壤的容重。
盖
底环刀托
环刀压入土壤的状态
环刀
土壤容重(g/cm 3)=
3环刀内干土重(g)
环刀容积(100cm )
利用此方法同时可以测定出土壤的质量含水率,其计算方法如下:
土壤含水率=
100%⨯-烘干前环刀及土样的质量-烘干后环刀及土样的质量
烘干后环刀及土样质量环刀质量
四、测定要求
根据实验地的条件和测试内容:
1. 依据各班人数,分成小组,每组4~5人。
2. 测定出实验地不同区域内(0~20cm )土壤容重状况。
3. 测定实验地不同土层(0~10cm 、10~20cm )土壤容重的数据。
本测试可同时测定土壤的质量含水率。
五、操作步骤
1. 在田间选择挖掘土壤剖面的位置,按使用要求挖掘土壤剖面。
一般如只
测定耕层土壤容重,则不必挖土壤剖面。
2. 用修土刀修平土壤剖面,并记录剖面的形态特征,按剖面层次,分层取
样,耕层4个,下面层次每层重复3个。
3. 将环刀托放在已知重量的环刀上,将环刀刃口向下垂直压入土中,直至
环刀筒中充满土样为止。
4. 用修土刀切开环周围的土样,取出已充满土的环刀,细心削平环刀两端
多余的土,并擦净环刀外面的土。
同时在同层取样处,用铝盒采样,测定土壤含水量。
5. 把装有土样的环刀两端立即加盖,以免水分蒸发。
随即称重(精确到
0.1g ),并记录。
6. 将装有土样的环刀放入烘箱中在105±2℃恒温下,烘干6-8小时,到质
量不变为止,随烘箱冷却到常温称重(精确到0.1g ),测定土壤容重。
或者直接烘干铝盒中土样测定土壤含水率。
六、实验报告要求
1. 根据所测得数据,计算出不同深度和全层深度下土层土壤容重和含水率。
2. 分析选定测区内测定的全层(0-20cm )的土壤容重、体积含水率和质量
含水率之间如何转换以及土壤容重、含水量和紧实度之间的变化关系。
表3 土壤容重、含水率测定表
测试地点:测试日期:测定人:记录人:
实验四振动松土机作业实验
一、实验目的
深松作为土壤耕作的一项重要技术,在国内外越来越受到重视。
深松是利用深松工作部件在不翻转土壤的条件下,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从而达到调节土壤三相(固、液、气态)比、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土壤侵蚀和提高蓄水保墒能力的目的。
振动式深松是指利用振动松土部件对全层需耕作土壤进行深松,其工作原理是:利用拖拉机后功率输出轴驱动振动源,促使安装在机架上的深松工作部件按一定频率和振幅产生振动,机具边前进,深松工作部件进行上下振动或左右振动。
该作业方式可以降低土壤对机具工作部件的阻力,减少功耗。
影响振动松土机作业性能的因素包括土壤条件、耕深、振动频率、前进速度、振幅和振动角等,为了更好的了解其作业时的状态,在土槽试验台上进行振动松土机实验。
通过本实验,了解振动松土机的结构特点和作业性能指标;了解试验台耕作阻力的测定方法与装置;了解影响振动松土机作业性能的参数以及机具在不同参数下的作业性能和作业质量。
二、设备、工具
实验设备:土槽试验台、振动松土机
工具:开口扳手、活扳手、卷尺、直尺、耕深尺、记录本、笔
三、振动松土机的结构
图1为振动松土机的结构图,机具由机架、偏心轴连杆式振动装置、工作架、松土工作部件等组成工作单体。
机具横向配置2组工作部件,每组间隔600mm,每组松土部件工作幅宽280mm,机具通过T型螺栓固定在门架式六分力测力机构的连接板上。
其松土作业过程为工作架前端通过销轴与机架相连,后端连接偏心轴连杆式振动装置,在该装置的作用下,工作架绕传动主轴做上下摆动,使固定在其上的松土部件产生振动,实现对耕层土壤的振动松土作业。
图1 振动松土机结构图
1、门架式六分力测力机构
2、机架
3、变速箱
4、偏心轴连杆式振动装置
5、松土部件
6、工作架
7、联轴器
8、万向节
四、作业性能的测定方法
1、测力机构
图2 门架式六分力测力机构
耕作阻力的测定是利用试验台上的门架式六分力测力机构完成,如图2所示,该机构由前、后两块门架板和六个拉压传感器组成,其中三个传感器为牵引方向
布置(X 轴),一个传感器为侧向布置(Y 轴),两个传感器为垂直方向布置(Z 轴)。
机具的三维空间受力完全通过六个拉压传感器来传递,其传感器配置方式如图2右图所示。
2、转矩的测定
通过试验台上安装的转矩和转速传感器来测定机具作业时的转矩,图3所示。
3、功耗的计算
牵引功耗:0F P F V =⨯振(1)
动力功耗:9550
T T n
P ⋅=
(2)
总功耗:F T
P P P =+(3)
式中:T —功率输出轴转矩,m N ⋅; n —功率输出轴转速,min /r 。
五、作业质量的测定方法
1、松土宽度、松土深度、松土比的测定
在实验区测区内,沿机组前进方向每隔5m 测定一点,每行各测定4点,测定每个松土组件的松土宽度、松土深度和松土截面面积,记入表6。
按公式(5)、(6)、(7)计算,松土深度平均值、松土深度稳定性变异系数和松土比。
(1)松土深度平均值
(1)每行的松土深度
,1,1................................................................m n
ij
i j k a a n m
===⨯∑
(5)
式中:k a -第k 行的松土深平均值,cm ;
ij a ─第i 个松土组件的第j 个测点的松土深度值,cm ; n ─松土机的松土组件数; m ─每行的测点数。
(2)总松土深度
1
................................................................l
k
k p a
a l
==
∑(5)
式中:ij a ─总的松土深度平均值,cm ;
k a -第k 行的松土深度平均值,cm ;
l ─测定的行数。
(2)松土深度稳定性
松土深度标准差、变异系数和稳定性系数
1
)(1
2
--=
∑=j n i j ji
j n a a
S j
%100)/(⨯=j j j a S V (6)
j j V U -=1
式中:j S ─第j 行的松土深度标准差,cm ;
j V ─第j 行的松土深度变异系数; j U ─第j 行的松土深度稳定性系数。
(3)松土比计算
100%s
b
p
A A
B a =
⨯------------------⨯∑(7)
式中:b A —松土比,%;
s A —松土组件松土截面积平均值, 2cm ; B —总工作幅宽, cm ;
ij a —松土深度平均值, cm 。
六、实验内容
1、耕深试验
在此试验中保持其他参数不变,耕深H 的变化范围从50~250mm ,增量为
50mm ,探讨振动松土机在不同耕深深度下的作业性能和作业质量。
2、振动频率试验
在此试验中保持其他参数不变,振动频率f的变化范围从0~10Hz,增量为2Hz,探讨振动松土机在不同振动频率下的作业性能和作业质量。
3、前进速度试验
在此试验中保持其他参数不变,前进速度V0的变化范围从0.5~2.5km/h,增量为0.5km/h,探讨振动松土机在不同前进速度下的作业性能和作业质量。
七、实验报告要求
1、根据实验测定的数据(表5所示),分别绘制出不同参数下的牵引力、扭矩和功耗特性变化曲线;
2、根据所绘制的曲线,分析振动松土机在不同参数下的作业性能和作业质量的变化。
表5 性能试验报表
表6 松土深度、松土宽度、松土比的测定
测定日期:测定地点:测定人:记录人:
实验五铧式犁耕作实验
一、实验目的
耕地是农业生产田间作业中最基本的作业,也是田间机械化作业中消耗能量最大的作业项目,其目的是为农作物的种植和生长创造良好的基础条件。
通过翻耕,可以疏松土壤,改善土壤中的水分、空气和土粒间的结构状况,增强土壤吸水和透气的能力;通过翻耕,铲除并覆盖杂草、绿肥、作物残茬和肥料,增加耕层的腐殖质和肥力,将土层下面的虫卵翻至地表消灭,除去病虫害。
耕地机械主要是铧式犁和圆盘犁,尤以铧式犁因其优良的翻土和覆盖性能得到最广泛的应用。
为了更好的了解铧式犁耕作时的状态,在土壤机器植物试验台上进行铧式犁的耕作实验。
通过实验,了解铧式犁的结构特点和作业指标;了解铧式犁耕作阻力的测定方法与装置;了解影响铧式犁作业质量的参数以及铧式犁曲面在不同参数下(耕深、前进速度)的牵引力特性和作业效果。
二、设备、工具
实验设备:土槽试验台、悬挂式铧式犁
工具:平头改锥、十字改锥、开口扳手、活扳手、耕深尺、直尺。
三、铧式犁的结构
(一)工作部件
1、主犁体由犁铧、犁壁、犁侧板、犁托和犁柱等组成(图1),作业时为增强覆盖性能,避免杂草、绿肥等缠绕犁柱,需安装覆草板、延长板和滑草板。
在多铧犁的安装时一般在最后一个犁体的犁侧板末端常装有可更换的犁踵。
犁体的作用是切割、破碎和翻转土垡和杂草。
犁铧在犁耕作时沿水平方向切开土垡,形成犁沟的底面,切下的土垡沿犁体工作曲面翻转和破碎;犁铧有多种类型,主要有三角形、梯形、凿杆形、组合凿形等;犁铧的工作阻力约占犁体总阻力的一半,是犁体上磨损最快的零件。
犁壁又称犁镜,结构形式有整体式、组合式和栅条式三种。
犁体安装犁侧板以平衡耕地时所受得侧向力,提高犁体在水平面内的耕宽稳定性。
多铧犁的最后一个犁体可用长的犁侧板,末端也可加装犁踵(磨损后可进行补偿调整或更换),其余犁体用短犁侧板,利于土垡在相邻犁体间顺利通过和翻转。
犁托的曲面部分与犁铧、犁壁背面贴合连接,平面部分与立柱和犁侧板相连。
犁柱下端固定犁托,上端和犁架连接。
犁柱有铸造直、弯犁柱和锻造直、弯犁柱,也有将犁托和犁柱合成一体的铸造直犁柱。
2、小前犁:小前犁的型式有铧式、切角式和圆盘式等。
我国应用最多的是铧式小前犁,装在主犁体前方,结构和曲面设计与主犁体相似,犁柱和犁托常制成一体,无犁侧板,其作用是将上垡的一部分先翻入沟底,以提高犁的翻土覆盖性能。
3、犁刀:安装在主犁体和小前犁的前方,其功能是垂直切开土壤和杂草残渣,减轻阻力,减少主犁体胫刃的磨损,保证沟壁整齐,改善覆盖质量。
(二)犁的辅助部件
1、犁架:犁架是犁的骨架,它起着连接各部件并传递牵引力的作用。
犁架可分为平面犁架和钩形犁架两种,平面犁架又分为螺栓组合式和焊接式。
焊接犁架又分为三角形架、梯形架和独梁架。
2、犁轮:犁轮的作用是支持犁的重量,限制耕深,增加犁耕稳定性,便于运输和完成犁的升降等,悬挂犁与具有高度调节液压系统的拖拉机配套时必须配
带限深轮。
3、挂接装置:挂接装置是将犁和拖拉机挂接在一起的连接装置,其作用是传递牵引力,调整机组特性以保证耕作质量。
在悬挂犁上,挂接装置主要是指悬挂装置,由悬挂架、悬挂轴和调节机构组成。
悬挂架由左、右支杆和中央支杆固定在机架上,组成稳定的三角架。
悬挂轴可分为直轴式、曲轴式及耕宽调节器式三种形式。
四、铧式犁作业质量的测定方法
铧式犁的作业质量要求因地域、种植作物和土壤条件而异。
基本的要求可概括为:耕深一致、翻垡完好、碎土良好、沟底平整、不漏耕和重耕。
通常用以下三项主要指标来衡量:
(1)耕深 耕深是指犁耕形成的沟底至未耕地面的垂直距离。
① 检测方法:首先,确定测区。
测区长度应在20m 以上(越长测量准确度越高,建议以测区长度的倍数增长),两端预备区不低于5m (为机具入土后至稳定工作需要的距离);测区宽度至少为每个参测机型一个往返作业幅宽之和。
其次,确定测点。
按机组的前进方向,在测区长度20m 内每个行程均匀选择5个测点。
其三,采用耕深尺或两直尺,沿设定的测点,测量后犁体耕深(如图2所示),其中,a i (i=1,2,…,n )为耕深,b i (i=1,2,…,n )为耕层厚度,n 为选择的测点数。
其四,按顺序记录不同测点的a i 和b i 。
② 计算方法如下。
a 、每行程值按下式计算:
n
a
a i
∑=
1
)
(2
--=
∑n a a
S i
%100⨯=
a
S
V V U -=1
b 、每工况值按下式计算:
未耕地表面
N
a
a i
∑=
1
)(2
--=
∑N a a S i
m
%100⨯=a
S V m
V U -=1
式中:i a —各测点耕深值,cm ; n —每行程测定点数; a —每行程平均耕深,cm ; S —每行程标准差,cm ; V —每行程变异系数,cm ; U —每行程耕深稳定性系数,%;
a —工况平均耕深,cm ;
N —工况测定点数;
m S —工况耕深标准差,cm ; V —工况变异系数,cm ; U —工况耕深稳定性系数,%。
(2)重耕率、漏耕率指标的检测方法及评价基准
① 检测方法:在耕深测点处检测,先从沟墙处向未耕地量出比犁的理论耕宽稍大的宽度L 1,作标记,待第二行程耕过后,量出新的沟墙到标记处的宽度L 2,两者之差L 1-L 2,即为犁的实际耕宽(如图3)。
求取平均耕宽值,若大于犁的理论耕宽就有漏耕,反之就有重耕。
② 测算方法:令工作机组在测区内作业的总行程长度为L ,其实际耕宽为:
21i L L L ∆=-
i
L L n
∆∆=
∑ (3-6)
若L ∆>L 理,则有漏耕,测量漏耕长度1m ;若L ∆<L 理,则有重耕,测量重耕长度2m ,则
1
1()100%L L m L L ∆-⨯∂=
⨯⨯理理
1
2()100%L L m L L -∆⨯∂=
⨯⨯理理
式中:1∂—漏耕率,%;2∂—重耕率,%;
i L ∆—各测点的实际耕宽,cm ;
L ∆—各测点的平均耕宽,cm ;n —测点数;L 理—犁的理论耕宽,cm 。
③评价基准。
1∂<2.5%;2∂<5.0%。
(3)覆盖 覆盖是指翻耕作业的土垡翻转、植被覆盖性能,也因农业技术要求而异,如对于秸秆还田和绿肥还田的翻耕,要求土垡翻转完整、植被覆盖率高,水稻田翻耕则要求垡片架空以利于晒垡。
不同类型和耕宽的犁体曲面其翻垡、覆盖性能也不同,翻滚型犁体好,串垡型犁体差,通用型犁体居中。
铧式犁的植被覆盖率用“地表以下”植被覆盖率和“8cm 深度以下”植被覆盖性(旱田型)两个指标来表示,测定方法应符合标准(GB/T14225.2-93)的有关规定,计算方法如下。
测定方法:每工况不少于3个测点,在已耕地上取宽度为b 2(b 为犁体工作幅宽),长度为30cm 的面积,分别测定地表以上的植被和残茬重量,地表以下至8cm 深度内的植被和残茬重量和8cm 以下耕层内的植被和残茬重量(见图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