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大发现东西两半球文明的交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地理大发现——东西两半球文明的交汇
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渴望到东方去发财的西欧的航海家进行了多次远航,开辟了东西方之间的新航路。

地理大发现,是一个划时代事件,地理大发现使使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东西两半球多种文明的汇合,使世界第一次成为一个整体,整体的世界产生了整体的市场,进而促进了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成长。

第一节地理大发现的动因和条件
所谓的地理大发现,它的主要内容指的是西欧国家15世纪末和16世纪初在海外探险中对美洲大陆的发现以及对通往东方新航路的开辟。

这一系列重大的海外探索活动,发生在这个时期,决不是偶然的。

它是欧洲生产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在西欧社会经济矛盾日益深化的情况下出现的。

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到东方寻找贸易机遇和金银财富,是地理大发现的经济动因。

欧洲和亚洲之间早就存在贸易往来,亚洲一直是欧洲许多贵重商品的主要来源地,例如丝、棉织品、地毯、珠宝、瓷器和优质钢,以及部分未加工或半成品的药材和食物,如糖,尤其是香料。

香料中的胡椒、肉桂、丁香、生姜、肉豆蔻和许多不太普遍使用的香料,当时都比今天显得更为重要。

配药,保存肉类,例如制造香肠,都需要使用这些香料。

它们能使在没有冷藏设备下容易变质的新鲜肉类和其它食物更为可口。

欧洲人从未亲自到过东方货物的供应地。

1这些商品在欧洲市场上最受欢迎,且价格昂贵,贩运这些商品,有大利可图。

因此,自中世纪以来,欧洲与东方国家的贸易交往日益频繁,在欧洲市场上,来自东方的商品逐渐增多。

15世纪以前东西方之间的贸易通道基本上有三条:一条是完全的陆路,由中亚沿里海和黑海沿岸到达小亚;其余两条则海陆并用,一条先由海路到波斯湾,然后经两河流域抵达地中海东岸的叙利亚一带;另一条从海路进红海,再穿越苏伊士地峡前往埃及的亚历山大。

这三条商路最后都汇聚于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东方商品一般首先运抵此地,然后转运欧洲。

2当时的东西方贸易基本上都在意大利和阿拉伯商人垄断之下。

15世纪中叶以后形势突变。

1453年,奥斯曼帝国的军队攻陷君士坦丁堡,加上土耳其人的横征暴敛,致使东西方贸易受到严重阻滞。

结果造成欧洲市场上的东方商品的价格猛涨。

欧洲上层社会用高价大批购买东方奢侈品,由此导致贸易严重入超,贵金属大量外流,财政不堪负担。

在这种情况下,西欧商人渴望开辟绕过地中海通达东方的新航路。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导致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作为普遍交换手段的货币,成为衡量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志和社会财富的主要象征。

因此社会各阶层人士无不醉心于搜寻黄金和财富,视之为改变命运的关键所在,3占有黄金就意味着占有一切。

哥伦布曾在日记中写道:“黄金真是个奇妙的东西,谁有了它,谁就可以为所欲为。

有了黄金,甚至可以使灵魂升入天堂。

”15世纪以后西欧市场货币短缺,需求量增加。

《马可波罗游记》把东方描绘为“香料盈野,黄金遍地”。

该书在欧洲广为流传,这就进一步刺激了欧洲人急于前往东方寻找黄金的欲望,正是这种“黄金梦”驱使他们走上海洋探险的道路。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需求的第一件东西。

”4
1(美)帕尔默·科尔顿著,孙福生、陈顿全:《近现代世界史》,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第133页。

2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前工业文明与地域性历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68页。

3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前工业文明与地域性历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68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50页。

其次,传播基督教是推动西欧人向海外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

基督教自认为是一种世界性宗教,要求人人都接受基督教。

为了普及基督教,甚至可以动用武力。

这种好战的传教精神驱使他们多次发动十字军东浸。

当时在西欧好流行一个传说,祭司王约翰是东方一个强有力的基督教君主。

西欧的基督教如果和他建立联盟,就可以轻易地打垮穆斯林势力,从而把基督教扩展到世界上更广大的地区。

这成为地理大发现的动机之一。

第三,封建制度危机的加深。

随着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封建经济日趋衰败,宫廷开支的上升和官僚体系的膨胀,导致各国在财政上出现困境。

许多贵族领主为了在经济上增加财政收入,缓解矛盾,也都热中于从事对外军事冒险活动。

这一时期,西欧国家中央集权化的加强,为开辟新航路提供了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的条件,所以开辟新航路基本上都是在政府支持下的航海活动。

第四,天文、地理知识的进步,航海、造船技术的发达,为远洋航行开辟新航路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15世纪造船术有很大进步,一种可以升起多张帆的三桅新型海船代替了旧式三角帆船,这种新型海船具有船舱宽、速度快、安全性能好等特点,操纵灵活,能够在各种风向中行驶。

中国发明的罗盘针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应用于航海事业,航行的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此外,地圆说的日益流行,使许多人坚信从大西洋一直向西航行便能抵达东方,佛罗伦萨的天文学家和地理学家托斯堪内里就将中国和印度画在大西洋对岸。

据说,哥伦布曾就远航计划征求过托斯堪内里的意见,后者予以充分的肯定和支持。

516世纪,德国冶金家弗兰德斯改进了铸炮技术,铸成的新型大炮火力大,杀伤力强。

海战战术由从甲板上短兵相接过渡到用大炮轰击敌舰。

西欧诸国凭借其“船坚炮利”和先进的海上作战方法,控制了联结各大洲的海洋。

6
第五,西欧国家中,在开辟新航路活动中走在最前面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这是因为两国都处在大西洋沿岸,便于进行海上探险。

15世纪葡萄牙先后占领了具有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的马德拉群岛、亚速尔群岛佛得角群岛,西班牙占领了加那利群岛。

将这几个群岛作为海上据点之后,西、葡向海外发展更为积极。

两国从威尼斯人、热那亚人那里学到了丰富的航海知识,掌握了航海技术。

素有“航海家”之称的亨利亲王(1394——1460年)为葡萄牙的航海事业奠定了基础。

经过努力,他使水手及造船技术的传统经验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从而改进葡萄牙船舶的航海性能。

这两个国家由于在15世纪末期已经较早地实现了国内政治的统一,并且完成了中央集权化的过程,专制王朝在组织远航和供应装备方面具有更加充足的力量。

因此,这两个国家也就最早地展开了大规模的探险活动。

第二节西欧国家的海外探索和主要成果
最先探寻通往印度航线的是葡萄牙人。

1415年,葡萄牙人占领了直布罗陀海峡南岸的休达城,在该地“建立了他们的第一批海外领地,从此开始了欧洲的向外扩张运动。

”7此后,他们沿西非海岸向南探航,先后到达佛得角、几内亚湾、加纳海岸、刚果河口和安哥拉,为远航印度做了准备。

1486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带领三支小船,沿西非海岸继续南航。

途中遭遇风暴,船只失去控制,一连13天不见陆地。

当风暴平息后,他们把船头调头东驶,但未能找到陆地,便往北航行,不知不觉中绕过了好望角。

1487年2月,他们终于到达了南非的莫塞尔湾。

迪亚士想继续向东航行,但水手们不肯继续前行,迪亚士只好由此返航。

归航途中,他发现了非洲最南端的岬角。

他把这个岬角称为“风暴角”,葡萄牙国王将它重
5王斯德,前引书,第369页。

6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上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5页。

7G. R.波特:《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557页。

新定名为“好望角”。

8这样,绕道非洲南端通往东方的航路实际上已经打通。

1497年7月8日,富有航海经验的大贵族达·伽马率四艘帆船共170人从里斯本出发,沿迪亚士开辟的航路南行,11月到达好望角。

接着沿非洲东岸北航,于次年3月到达莫桑比克港,4月驶抵马林迪,受到了热情的款待。

马林迪素丹派人为他们做向导,横渡印度洋,于1498年5月20日抵达印度东海岸的卡利库特,从而正式开辟了欧亚之间的新航路。

1499年9月,达·伽马的船队满载香料、丝绸和宝石等东方商品返回里斯本,所获利润为航行费用的60倍。

为此,达·伽马备受国王的欢迎和奖赏,整个欧洲亦为之震动。

在这次航行过程中,有近2/3的船员丧失了生命。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完成从西欧绕非洲来到东方的航行,从而开创了东西方之间新的、直接的海上通道,同时也进一步刺激了欧洲人的黄金梦,揭开了欧洲列强在亚洲和非洲殖民扩张的序幕。

9
当葡萄牙人尚在非洲西部海域探航时,西班牙人则朝另一方面寻找通往东方的航路,结果哥伦布“发现”了美洲。

克利斯托夫·哥伦布(1451——1506年)是意大利热那亚的水手,相信地圆学说,醉心于远航探险活动。

在15世纪晚期他就制定了一个从西欧出发、前往中国、日本及印度的计划。

为此他曾先后请求英国和葡萄牙国王的资助,均遭拒绝,于是转而求助于西班牙女王。

哥伦布的航行得到卡斯提尔的伊萨伯拉女王的支持。

1492年8月3日,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共87名水手,从西班牙的帕洛斯出发,首次横渡大西洋。

三个月以后,他在巴哈马群岛的一个岛靠岸。

后又航抵古巴、海地等岛屿。

直到哥伦布逝世之前,一直相信这是亚洲的一个海岛,他命名为圣·萨尔瓦多,意思是“救世主”。

他把遇见的土著居民叫做印第安人——印度居民。

从1493年到1504年,哥伦布又三次出航,先后抵达加勒比海上的一些岛屿、南美大陆北岸的奥里诺科河口和中美洲的东岸。

哥伦布第一次踏上了美洲大陆,不过当时还不为人所知。

由于哥伦布没能在美洲找到大量的黄金和财富,他的航行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后来失去了西班牙国王的信任,在1506年郁郁去世。

15世纪末16世纪初,意大利人亚美利哥·维斯普奇考察了南美洲海岸,写下了《新大陆》一书,指出那里不是亚洲,而是一个“新世界”,一处“新大陆”。

后来地理学家由此将它命名为亚美利加(America)。

哥伦布的航行推动欧洲其他国家的探险家寻求到东方去的其他航道。

哥伦布寻找中国的美梦虽然连续失败,但人们还是企盼向西航行到达亚洲。

1513年,西班牙探险家巴尔波亚在印第安人的指引下,从北向南穿越巴拿马地峡,在一座山顶上看到了辽阔无涯的太平洋水域,他称之为“南海”。

巴尔波亚的发现,鼓舞了人们继续探险的勇气,人们相信横渡这个“南海”,就可以到达东方,这就为麦哲伦(约公元1480——1521年)的环球航行奠定了基础。

1519年9月,麦哲伦在西班牙王室支持下,起航远征东南亚盛产香料的摹鹿加(今马鲁古)群岛。

他率领着由载重75——120吨的五艘帆船和265名乘员组成的远征队,从西班牙塞维利亚外港圣卢卡尔出发西航,次年3月横渡大西洋后抵达南美的阿根廷,10月绕过美洲南端进入太平洋,1521年3月到达亚洲菲律宾群岛。

麦哲伦企图利用土著部落之间的冲突征服该地,因而被杀。

幸存者150人分乘两艘帆船,在摩鹿加群岛换得一批香料后横穿印度洋南部直航好望角,1522年9月6日回到西班牙,生还者仅18人。

10这次航行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航行。

麦哲伦历时三年的环球航行证实了地圆学说,对于人们认识世界具有重大意义。

16——17世纪,英国和荷兰等国政府也先后支持航海家参与开辟新航路的活动。

其中比较重要的是1642年荷兰人塔斯曼航抵大洋洲。

所有这些地理大发现所带来的成果,实际
8(英)温斯顿·丘吉尔著,薛力敏、林林译:《英语国家史略》,上册,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99999年,第453页。

9王斯德,前引书,第370页。

10李植枬主编《宏观世界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26页。

上都意味着整个世界的形势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为东西方的交往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开拓了新的天地。

第三节地理大发现的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对欧洲社会经济生活的影响尤为显著。

首先,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的贸易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出现了所谓的商业革命。

其主要表现为世界市场的扩大,商品流通的数量和品种增多,商路贸易中心的转移及商业经营方式的发展。

地理大发现之后,扩大了欧洲和亚洲、非洲、美洲之间的贸易范围,改变了东西半球及其局部地区彼此隔绝、不相往来的状况,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世界市场的扩大也意味着新的产品出现在各国市场上。

如在欧洲市场上,出现了许多以前所没有的新商品,如烟草、咖啡、可可和茶叶等。

以往欧洲人很少食用的大米和蔗糖,输入量大大增加了。

来自东方的产品——香料更是大量涌入欧洲国家。

香料由供贵族富豪享用的高级奢侈品,变为普通人消费的大众化商品。

11传统的商品交易量也较以前大为增加。

如以前通过意大利商人转运到欧洲的胡椒,每年只有2100吨,新航路开辟以后,每年仅运往里斯本的香料就猛增到7000吨。

12
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也发生了转移。

欧亚、欧美新航路辟通后,欧洲贸易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意大利的商业城市丧失了独占东方贸易的地位,陷入衰落。

西班牙的塞维利亚、葡萄牙的里斯本、尼德兰的安特卫普,成为16世纪新的贸易中心。

进入17世纪,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和英国的伦敦繁荣起来。

13
商业经营方式发生了变化。

开始出现有固定组织的市场——商品交易所、证券交易所、拍卖市场等。

商品交易所从事品种划一、规格标准的大宗商品交易,最早的一家于1531年开业于安特卫普,该市交易所的墙上写着“为了各个国家和操各种语言的商人的利益”。

此后,阿姆斯特丹出现了粮食交易所,伦敦办起了综合交易所。

17世纪后,伦敦的证券交易所成为国际证券交易的中心。

14为了有效地控制国内外贸易,英、法、荷等国建立起一种有别于中世纪商人公会的新型贸易公司,如英国的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荷兰的和法国的西印度公司,等等。

这种贸易公司由国家给予种种特权,有的甚至可以自行铸币、拥有武器、对外宣战和缔结条约。

这些公司在世界各地经营垄断贸易,进行殖民掠夺,对西欧资本原始积累起了重要的作用。

15
新航路开辟的另一个经济后果是引起了16世纪欧洲的“价格革命”。

“价格革命”是指西班牙和葡萄牙从殖民地特别是美洲掠夺了大量金银,使欧洲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剧增,导致物价上涨。

据统计,1521至1544年间,西班牙每年从美洲殖民地掠夺黄金2910公斤,白银30700公斤,1581至1600年间这两个数字分别增至4330公斤和374600公斤。

16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末,全欧洲的黄金储量由55万公斤增加到119.2万公斤,白银储量由700万公斤增加到2100万公斤。

17西班牙是当时贵金属流入最多的国家,通货膨胀也表现得最为明显,16世纪末西班牙物价水平上涨4倍多,谷价上涨了5倍。

英、法和德国大约平均上涨两倍左右。

农产品价格的上涨要比工业产品更高一些。

价格革命促进了阶级关系的变化。

按照传统方式收取定额货币地租的封建主,由于物价11樊亢,前引书,第53页。

12金卫星、刘大明主编《世界近代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25页。

13李纯武:《简明世界通史》,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第315页。

14李吟枫:《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历史作用》,《世界历史》,1986年第2期,第3页。

15樊亢,前引书,第54页。

16王斯德,前引书,第373页。

17樊亢,前引书,第55页。

上涨、货币贬值而实际收入减少,财力和地位迅速下降。

城乡雇佣工人由于价格上涨幅度大,工资却没有相应地提高,虽说工人的名义工资有所增加,但实际收入也大打折扣,当英国物价平均上涨155%时,工资却只提高了30%。

新兴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和与市场有联系的贵族从剥削廉价劳动力和高价出售商品中牟取暴利,经济实力愈益增长。

因此,价格革命实际上促进了收入在各个阶级之间进行再分配,是资本原始积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总之,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发生的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直接促使了资本势力的增长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壮大,进而影响了整个世界。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在16世纪和17世纪,由于地理上的发现而在商业上发生的并迅速促进了商人资本发展的大革命,是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

世界市场的突然扩大,流通商品种类的增多,欧洲各国竭力想占有亚洲产品和美洲富源的竞争热,殖民制度——所有这一切对打破生产的封建束缚起了重大的作用。

”18
新航路的开辟和美洲的发现,使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东西两半球多种文明的汇合,进一步推动了世界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使人类历史由分散走向整体。

在人类社会由区域文明向全球文明过渡的新格局下,美洲的橡胶、烟叶、玉米、可可和马铃薯等物产由西班牙人带回欧洲,后传遍整个世界。

麦子、水稻、甘蔗、葡萄等植物和马、牛、驴、骡等动物及先进的生产方式,则随着欧洲移民一起进入美洲,极大地影响了美洲的经济生活。

但是,东西两半球各种文明的汇合伴随着西欧殖民主义者对亚非拉人民的殖民掠夺,地理大发现引发了欧洲近代几个世纪的大规模海外扩张,开始了欧洲对世界征服和侵略的历史。

第三节西欧诸国的早期殖民侵略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葡萄牙和西班牙最早走上了殖民征服的道路。

16世纪初期,葡萄牙是西欧殖民事业最为强盛的国家。

葡萄牙本来只是一个小国,国土面积不足10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50万,经济也不甚发达,但是,由于葡萄牙的地理位置正处在地中海进出大西洋的咽喉要地,商业比较发达,是欧洲最早完成民族统一的国家,王权不断地增强,这就为葡萄牙谋求海外扩张奠定了基础。

葡萄牙扩张的主要方向为非洲和亚洲。

早在15世纪初,为了掠夺贵金属和奴隶等,葡萄牙就在非洲西海岸的几内亚、刚果和安哥拉等地设立了许多据点。

1502年,达·伽马被授予海军上将军衔,率20艘武装商船再征印度后,用大炮摧毁了卡里库特城。

在印度西南海岸修建要塞,这是欧洲人在东方最早建立的永久性军事据点。

1506——1508年,又先后占领了红海口的索科特拉岛、波斯湾口的霍尔木兹岛和印度西北海岸的第乌港,从而切断了阿拉伯与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商业联系,垄断了东方贸易。

接着,葡萄牙占领了马来半岛上的马六甲,掌握了由印度洋通往太平洋的交通咽喉。

后来,它又在印度和东南亚一些地方建立了商站。

葡萄牙人从1517年起开始和中国通商,1543年,葡萄牙人第一次航抵日本,在九州设立商站。

1557年,葡萄牙人将澳门窃据为殖民地。

葡萄牙所侵略的对象,大多是文化发达、人口稠密的国家。

葡萄牙远征队在亚洲以侵占军事据点为主,所到之处,大肆掠夺财富,赋税搜刮,垄断贸易和强制奴隶劳动。

这些手段都是建立在暴力基础之上的。

这也正是早期殖民主义的特点。

葡萄牙征服者通过武力从非洲黑人和亚洲印度人手中抢掠的金银、象牙和珠宝,其数量之大,其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

例如,1506年,葡萄牙的昆阿远征队进占东非的巴拉瓦时,在杀死1500名无辜居民之后,为了尽快把妇女的耳环和项链抢到手,竟然残酷地把他们的
18《资本论》第3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371——372页。

耳朵割下、脖颈砍断。

19在16世纪,葡萄牙殖民者从非洲劫掠的黄金达27.6万公斤。

葡萄牙人在殖民地从事的商业活动,是以欺诈和强制的手段,掠夺殖民地的珍贵特产,进行转手贸易,从中牟取暴利。

他们用一些廉价的小商品,如小镜子、小刀、玻璃球、帽子等,换取当地的珍贵特产,如从非洲掠取黄金、象牙、钻石、丁香、樟木;在印度和锡兰收购珠宝、胡椒、肉桂、蓝靛、丝绸、大米等。

这些产品运往欧洲,被高价出售,获取巨利。

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成为东方商品的集中地,这里有印度的丝棉织品,伊朗的锦缎,香料群岛的肉桂、胡椒、丁香,还有非洲的象牙,中国的茶叶、瓷器、精美的手工制品以及大量的金、银和珍珠。

20
掠夺和贩卖黑人奴隶成为葡萄牙殖民者牟取暴利的重要手段。

从15世纪中叶起,葡萄牙殖民者就在西非沿海地区掳走黑人到欧洲贩卖,用作家务奴隶。

到16世纪,又开始把黑奴运往南美洲,而且规模不断扩大,1540年以前每年输出的奴隶有1万人。

葡萄牙国王在巴西建起大种植园,使用奴隶劳动,获取丰厚的利润。

葡萄牙殖民者还通过赋税搜刮攉取殖民地的财富。

例如在锡兰强制征收的遗产税,高达所继承财产总额的1/3。

与葡萄牙相比,西班牙在经济上实力强大。

它据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商业城市有较大的发展。

15世纪末,它已完成了国家的统一,专制政体得以巩固。

这些都为西班牙进行海外扩张提供了有利条件,使西班牙成为西欧另一个最早的殖民国家。

但它与葡萄牙不同的是,它所侵占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中南美洲。

哥伦布“发现”美洲,揭开了西班牙殖民者远征美洲的序幕。

15世纪末16世纪初,西班牙人首先将加勒比海和西印度群岛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先后在海地、牙买加、波多黎各等地建立殖民据点,并以此为基地继续征服中南美洲广大地区。

到16世纪中叶,西班牙殖民者已占据了墨西哥、秘鲁、智利、哥伦比亚、阿根廷、巴拉圭和乌拉圭等地,在中南美洲地区建立了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殖民大帝国,土地面积相当于西班牙本土的20倍。

西班牙在殖民地实行残酷的种族奴役政策,使用各种野蛮手段,残暴地杀害印第安人。

其中以科泰斯最为凶残。

1519年他率领配备有步兵、骑兵和大炮的舰队远征尤卡坦半岛,在东北海岸纵火焚烧村舍,杀人无数,遗尸遍野。

3000名青壮年被围集在广场上实行集体屠杀。

另一个西班牙冒险家皮萨罗,于1531年带兵前往今天的秘鲁,1532年逮捕印加统治者。

在与印加皇帝会晤时发动突然袭击,当场砍杀2000多人,俘虏3000多人。

当印加统治者交出巨量金银之后,皮萨罗却背信弃义地将他绞死。

使用奴隶劳动开采金银矿,是另一种主要掠夺方式。

尤其在中、南美洲,西班牙人强迫土著居民印第安人在矿井进行折筋断骨的繁重劳动,印第安人大批死亡。

据当时人们估计,矿坑里的奴隶,每5个人中,就有4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死去。

但是,金银的开采却为殖民者提供了致富的源泉。

据统计,从1521——1600年,西班牙从美洲掠走的黄金为20万公斤,白银为1800万公斤。

16世纪末,世界金银总产量中有83%归西班牙所有。

西班牙殖民者还大量从事奴隶贸易,将大量非洲黑人贩运到美洲从事奴隶劳动。

黑奴成为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劳动力支柱,为种植园主提供了致富的源泉。

西班牙在当地设立殖民政府,委派总督治理。

如在美洲殖民地,西班牙设置了两个总督区进行统治。

西班牙还向美洲大规模的移民,到16世纪下半叶,人数达15万以上。

西班牙
19樊亢,前引书,第62页。

20金卫星、刘大明,前引书,第19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