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寒假专题——说明文阅读人教实验版知识精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寒假专题——说明文阅读人教实验版
【本讲教育信息】
一. 教学内容:
寒假专题——说明文阅读
二. 复习要点:
1. 掌握说明文的定义和分类。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说明事物或阐释事理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它说明事物状态、性质、构造、类别、特点、功能,或者解释事物的含义、原理、关系、演变等。
说明文有两种类型:一是事物说明文,一是事理说明文。
2. 阅读一篇说明文的整体思路是:通读初知——深入剖析——整体把握
(1)通读初知:第一遍阅读文章,抓住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2)深入剖析:第二遍阅读文章,分析文章如何抓住说明的对象及其本质特征进行说明的,即分析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等。
(3)整体把握:第三遍阅读文章,准确把握说明内容、中心思想和写作手法。
3. 说明文知识:
●说明方法的辨别和作用。
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分类别、下定义、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画图表、引资料等。
(l)分类别。
根据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属性的异同,把事物分成若干类,逐一加以说明,使之眉目清楚。
(2)下定义。
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
下定义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使读者对被说明对象有个明确的概念。
(3)举例子。
利用列举实例的办法把比较复杂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解说得具体明白。
(4)作比较。
说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体的或者大家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
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5)列数字。
有些事物为便于从数量上说明特征,往往运用一些数字来说明,这样可以使读者了解得更精确、更具体。
(6)打比方。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7)画图表。
用图表说明事物,往往能够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有些事物或事理解说得更直接、更具体。
(8)引资料。
资料的范围很广,可以是经典著作、名人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谚语等。
引资料说明,会使说明的内容更充实具体。
●弄清说明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l)按时间顺序作说明,即按事物变化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依次作说明。
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的说明文往往采用这种顺序。
(2)按空间顺序作说明,即按照具体事物的空间位置或由前到后,或自上而下,或由外及里,或从远到近等进行说明。
说明建筑物的结构大都采用这种顺序。
(3)按逻辑顺序作说明,即对事物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现象到本质,或从特点到用途,或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概括到具体,或从一般到特殊,或从整体到部分等进行说明。
说明事理一般都采用逻辑顺序。
事物多是复杂的,因此,在一篇说明文里,往往是几种说明顺序综合运用。
●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简明的特点。
准确、简明是说明文语言的基本特点。
说明文语言的准确,往往体现在近义词的运用以及文中一些表时间、表数量、表程度、表范围的词上,因此,研究、体会这些词是如何准确地说明事物的形态、性质、成因、功能,将有助于我们对被说明事物的感知和理解。
●理解说明文中的叙述和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为了使说明对象的特征、本质更加鲜明突出,或者使文章更生动、更有趣味性,可以在说明文中作适当的叙述和描写。
特别是在说明那些生疏的事物和比较深奥的道理时,如果把说明同叙述、描写恰当地结合起来,就能使文章浅显易懂,引人入胜。
三. 文段练习:
成功登陆火星的“勇气”号探测器
(1)2004年1月4日,带着人类探索太空奥秘的千年梦想,“勇气”号火星探测器经过半年多的飞行,成功登陆火星。
这对于了解火星及其演化,了解地球自身的过去和未来,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火星是地球外侧的比邻星,距离地球十分遥远,探测器登陆火星远比登陆月球艰难得多。
月球表面几乎没有大气,制动火箭可以引导登月舱准确地进行软着陆;而火星大气的密度虽然远远低于地球大气的密度,但仍可使登陆舱在着陆的数秒钟内烧毁。
同时,火星风也能把登陆舱吹离目的地。
因此,航天专家们给火星起了个绰号叫“死亡行星”,意指探测火星非常艰难,稍有疏忽就会前功尽弃。
(3)美国科学家总结了四十多年来国内外火星探测的成功经验,并汲取了多次登陆失败的教训,采用了多种技术措施相结合的方案,终于使“勇气”号成功登陆。
(4)“勇气”号是迄今人类遣往其他行星的第一个可以移动的、自动化的大型实验室。
其实,它就是一台车式机器人,长1.6米,宽2.3米,高1.5米,重174公斤,靠太阳能电池板获得能源。
它有自己的大脑、颈、头、眼睛和手臂。
(5)“勇气”号的“大脑”是一台每秒能执行约2000万条指令的计算机。
不过,与人类不同的是,它的大脑并不在头部,而在腹部。
所谓“颈”和“头”,是指“勇气”号上部伸出的一个桅杆式结构,上面有一对“眼睛”——其实是两台可拍摄火星表面彩色照片的全景照相机。
(甲)两台相机的高度与人眼高度差不多,使“勇气”号能以类似人的视角环视四周,这儿瞧瞧,那儿看看,寻找有价值的探测目标。
(乙)当发现值得探测的岩石等目标时,“勇气”号会像地质学家一样,走上前去对岩石敲敲打打,搜集数据,然后向下一个目标前进,因此科学家们亲切地称其为“野外地质学家”。
(6)“勇气”号配备了野外科学考察所需的“全套武装”,其中包括全息摄像机和显微镜成像
仪。
“勇气”号上有多台高清晰度摄像机,可以拍摄高分辨率的火星地表和天空影像。
而显微镜成像仪就像地质学家手中的放大镜一样,能以几百微米的超近距离对火星岩石纹理进行审视。
探测器还配备了一个相当于地质学家常用的小锤子式工具,能对岩石内部进行采样研究。
另外还有一些先进仪器,可用来对岩石构造做进一步分析。
(7)“勇气”号火星探测器拥有一套独特的通讯系统。
借助这套系统,“勇气”号可以直接与地球控制中心交流信息。
(8)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一直是人们非常关心的问题。
“勇气”号也将围绕此问题进行有益的探索。
它肩负着两大使命,一是用先进的生化手段探测火星上是否存在生命,二是探测火星上是否有水。
(9)“勇气”号成功登陆火星,为人类进一步探索银河系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不过,这条探索之路仍是漫长而艰难的。
尽管在这条道路上随时都可能遭受挫折,但是人类绝不会停止探索宇宙奥秘的脚步。
目前,航天专家们正计划在发射无人探测器的基础上,选派航天员登陆火星,对这颗神秘而美丽的红色星球做进一步的科学探索与研究。
1. 请你根据文章提供的相关信息,用一句话概括介绍“勇气”号探测器。
(答案不超过44个字,不计标点)
答案及评分标准:“勇气”号探测器是人类遣往其他行星的第一个可移动的、自动化的,用来对火星进行科学探测的大型实验室。
(意思对即可)(3分)
2. 文中对“勇气”号的结构、装备及其功能进行说明的是第段到第段。
答案及评分标准:④⑦(共2分,每空1分)
3. 既然火星被称为“死亡行星”,登陆非常困难,为什么人类还要坚持对火星的科学探索?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写出四点理由。
答案及评分标准:(1)了解火星及其演化过程;
(2)了解地球自身的过去和未来;
(3)探测火星上是否有生命;
(4)探测火星上是否有水;
(5)为人类进一步探索银河系打开一扇希望之门;
(6)探索太空奥秘是人类的千年梦想。
(答出其中四点,意思对即可)(共4分,每个要点1分)
4. 形象、生动是这篇科普短文的语言特点之一,请你以第⑸段中画线的(甲)(乙)两个句子的一个为例,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及评分标准:(甲)句:“以类似人的视角环视四周”“这儿瞧瞧,那儿看看”形象地写出了“勇气”号寻找探测目标时视角广阔、动作灵活的特点,写得饶有趣味。
(意思对即可)
(乙)句:用“敲敲打打”“搜集”“前进”等词语形象地写出了“勇气”号工作时像地质学家一样科学严谨、有条不紊;语言生动有趣。
(意思对即可)
(共3分。
能从两句中选择一句,得1分;能对该句进行恰当的具体分析,得2分)5. “勇气”号这一名称是从参加火星探测器命名比赛的一万份美国小学生作文中挑选出来的,选中文章的作者是一名9岁的小女孩。
人们为什么把为火星探测器命名这样神圣的使命交给孩子们呢?为什么“勇气”号这一命名能够中选呢?谈谈你对这两个问题的理解。
答案及评分标准:第一问答案要点:(1)孩子代表人类的未来和希望;
(2)相信孩子具有丰富的想像力;
(3)激发孩子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
(4)从小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
(答出其中两点,意思对即可)(2分)
第二问:因为人类探索宇宙奥秘需要勇气,需要有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的精神。
(意思对即可)(2分)
(2004北京市海淀中考语文试题)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0分钟)
文段一
“垃圾是摆错位置的财富”
人们为了维持环境的清洁卫生,每天都要把一些废弃物,如厨房烧菜、煮饭时的下脚料,生活中的废纸、废塑料、废金属、碎玻璃、果皮、脏土等作为垃圾清除掉。
可不要小看我们每天丢弃的那一小堆垃圾,如果按每人每天丢弃1.2千克垃圾计算,单单中国大陆每年城市垃圾的总量就有5188万吨,假如用载重为4吨的卡车运走,需要1297万辆呢!
“垃圾是摆错位置的财富”,这是傅利叶的一句名言,或许对我们有所启迪。
在垃圾利用方面,科学家真是动足了脑筋,想尽了办法。
垃圾发电在日本大城市能源供应中起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1992年全日本共有102座“垃圾发电站”。
据统计,每个日本人平均每天“生产”1千克多一点的垃圾,全国每年有4800多万吨垃圾可用于发电,等于整个日本消费的12天石油用量。
计算结果表明,如果日本现有的1900家燃烧垃圾的企业都发电的话,那么其装机容量可达400万千瓦,比3个中等核电站还大。
利用垃圾制取乙醇也是科学家的研究课题之一。
美国科学家提出了一种利用某些废料制取乙醇的方法,他们先将诸如废纸之类的物质转化为单糖,再通过酵母使糖转变为乙醇,据悉,每吨此类固体垃圾可提取乙醇燃料200升。
如用废纸作原料大量生产乙醇,其费用与制造汽油大致相等。
另有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称为AFEX的新技术,可将纤维素炸开,使任何植物或植物衍生物都能用来制取乙醇,这样,垃圾就可取代玉米提供生产乙醇所需的糖。
仅从垃圾中制取燃料乙醇就可替代美国汽油消耗量的十分之一。
将家庭垃圾加工成固体燃料是瑞士一家公司的杰作。
这种新技术是从家庭垃圾中挑拣出金属和玻璃以后进行粉碎,加上石灰类添加剂,再用挤压机将垃圾加工成固体,这种固体被称为“能源物”。
在火力发电厂,这种“能源物”可作为煤和液化天然气的代替品使用,它几乎无异味,不易倒塌、便于贮藏和运输,热效率也很高。
另一种处理家庭厨房垃圾的方法是由日本一家公司开发成功的。
这是一种用细菌的繁殖来分解、消除厨房垃圾的新技术,每天可以处理1千克的厨房垃圾。
该装置是将厨房垃圾经1至10天时间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具体步骤是在充填了专门木屑的容器中放入厨房垃圾和来自土壤中的微生物粉末,由微生物产生的分解酵母分解厨房垃圾,并且消除其特有的气味。
除了一些种子和贝壳以外,它能够处理剩饭、肉、鱼、水果、鸡骨等所有厨房垃圾。
操作时只要打开盖,投入经脱水的厨房垃圾,然后关上盖,启动装置上的定时器就能自动运行,垃圾处理后可作为土壤改良剂使用。
由此可见,垃圾确实是“摆错了位置的财富”。
(选自《当代科技》,有改动)1. 统观全文,科学家想出了哪些利用垃圾的办法?垃圾是“财富”,有哪两个方面的用途?
答:科学家想出的利用垃圾的办法有:、、、。
垃圾是“财富”,两个方面的用途是:和。
2. 第4段文字使用引资料、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
3. 第6段中,“能源物”“作为煤和液化天然气的代替品使用”的第二个优点是_____。
4. 请说说第5段中加线的“某些”一词为什么不能去掉,并从第7段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语言准确的词语。
答:
第7段中能体现语言准确的词语,如:。
5. 简要说说:中国大陆城市丢弃垃圾的情况是怎样的?针对这种情况,你有什么想法?
答:
文段二
让二氧化碳物尽其用
1如何让二氧化碳物尽其用,不仅成了生态学家,也成了其他领域科学家的研究目标。
2众所周知,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把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在光合作用中起重要作用的是叶绿素,这是一种镁的卟啉络合物。
现代科学研究已经发现,有一种金属的卟啉络合物,其结构与镁的卟啉络合物十分相似,它可以充当人工合成碳水化合物的“叶绿素”,这项研究工作一旦取得成功,人类就能利用二氧化碳合成出“人造粮食”了。
3研究如何利用二氧化碳的另一个重要课题是把二氧化碳活化,再用氢气还原二氧化碳,制造甲烷、甲醇、甲醛、甲酸、一氧化碳等化工原料。
4甲醇在许多情况下可直接用于能量转换系统,例如汽车的引擎等;而且甲醇在常温下是液体,便于运输、储存,价格低廉,比其他能源更通用,更具经济性;再则,与其他汽车燃料相比,使用甲醇时的排出物少,碳氢比高,具有较高的能量转换能力。
5正鉴于此.,科学家在想方设法利用二氧化碳来制取甲醇。
正在研究中的一种电化学方法是将硫酸钾加水进行电渗析,产生氢氧化钾和硫酸,然后用这些生成物来浓缩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化合产生甲醇。
与化学合成法相比,这种方法的生产设备投资成本较低,更便于扩大生产。
6利用植物的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成甲烷也是科学家们正在考虑的课题。
他们发现,向生长着微藻类的池塘注入含二氧化碳的废气,使微藻类吸收并转化为甲烷。
这种方法一旦成功,成本将会很低,只是池塘将占用很大的面积,而且藻类在冬天和晚上的活性差,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只有25%至30%。
7为让二氧化碳物尽其用,还有其他的正在探索的项目。
8记得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曾这样说过:“我们应该做的是懂得如何提高目前生活水平很低的人的生活水准,与此同时,最充分地利用现有资源而又不破坏地球环境,在这点上需要科学和工业的发展。
”
(选自《当代科技》,有改动)
1. 这篇文章可划分为三部分,请用“│”在下面的自然段序号中标出。
1 2 3 4 5 6 7 8
2. 研究如何利用二氧化碳的重要课题之一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充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能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成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5段中“正鉴于此”的“此”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用序号表明你答出了几个内容,每个内容的答案不超过20个字)
答:第5段中“正鉴于此”的“此”指代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5段中,提到“化学合成法”,是使用的说明方法,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三
地球生命的“保护神”
1臭氧,是地球大气中的一种微量成分,它在空气中的平均浓度,按体积计算,只有百万分之三--3ppm。
臭氧绝大部分位于离地面约25千米的高空,在那里,臭氧的浓度可达
到8至10ppm,人们将那里的大气叫做“臭氧层”。
2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保护神”。
臭氧层具有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杀伤的非凡的本领。
因为它能把太阳辐射来的高能紫外线的99%吸收掉。
假如没有它的保护,让所有高能紫外线全部落到地面的话,那么,日光晒焦的速度将比烈日之下的夏季快50倍,几分钟之内,地球上的一切林木都会被烤焦,所有的飞禽走兽都将被杀死,生机勃勃的地球,就会变成一片荒凉的焦土。
臭氧层还能阻挡地球热量不致很快地散发到太空中去,使地球大气的温度保持恒定。
3臭氧层为什么能保护地球生命呢?原来,在高空中发生着奇妙的化学变化,高空中的氧气受宇宙射线的激发会产生原子氧;原子氧与氧分子作用便生成了臭氧分子,正是这一过程,吸收了太阳的辐射能;臭氧比空气重,当它生成后就在空气中下降;由于臭氧不稳定,容易分解为氧气,并放出原子氧,原子氧和氧气再上升到高空……就这样,臭氧和氧气不停地相互转化,既吸收了高能紫外线的能量,又保持住了地球的热量。
4臭氧层就像套在地球上的一件无形的“铠甲”,忠实地保护着大地上的生命;然而,现代工业对大气的污染正在无情地磨损着这件“铠甲”。
1985年,科学家指出,南极上空有美国那么大的一个臭氧层空洞。
2000年10月,这个洞已经扩张到2830万平方千米,是15年前的3倍多,与此同时,北极上空臭氧也在减少,北极臭氧层已有三分之二受损。
5科学家认为,使臭氧层变得稀薄的“罪魁祸首”,是某些
..化肥和作为制冷剂的氯氟碳化合物(俗称“氟利昂”)。
家用电冰箱、空调机、喷雾摩丝和喷雾杀虫剂中,都含氟利昂气体。
从20世纪30年代初到20世纪90年代的五六十年中,人类总共生产了1500万吨氟利昂。
由于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广泛使用氯氟碳化合物,使高层大气中漂浮着这类化合物分子;在太阳紫外线的高能辐射作用下,氯氟碳化合物被分解,放出氯原子,氯原子能迅速“吞噬”臭氧分子,1个氯原子可以和10万个臭氧分子发生链锁反应;而氯原子在和臭氧分子作用
以后,又能迅速恢复原状,重新“攻击”另外的臭氧分子……就这样
..,臭氧分子被大量而迅速地吞噬掉了。
(选自《当代科技》,有改动)
1. 给全文划分段落,最恰当的一项是()
A. 1 2 || 3 || 4 5
B. 1 || 2 3 4 || 5
C. 1 || 2 3 || 4 5
D. 1 2 || 3 4 || 5
2. 第2段文字中画线部分,使用了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
3. 用一句话概括第3段说明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5段中加点的“某些”一词不能去掉,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5段中加点的“这样”指代的内容是什么?用横线在文中标出。
然后说说高层大气中的“氯原子”是怎么来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答案】
文段一
1. 垃圾发电利用垃圾制取乙醇将家庭垃圾加工成固体燃料家庭垃圾处理后作为土壤改良剂使用用于能源供应作为土壤改良剂使用
2. 列数字、作比较垃圾发电在日本大城市能源供应中起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
3. 不易倒塌、便于贮藏和运输
4. 如果去掉“某些”,意思是所有的废料都可用来制取乙醇了,不符合实际。
专门、特有、除了、所有……(任答一个)
5. 第一问:中国大陆每年城市垃圾的数量惊人。
第二问:如能利用这些垃圾,将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能围绕“利用垃圾”谈想法即可)
文段二
1. 1 | 2 3 4 5 6 7 | 8
2. 一种金属的卟啉络合物人工合成碳水化合物的“叶绿素”二氧化碳“人造粮食”
3. (1)甲醇在许多情况下可直接用于能量转换系统;
(2)甲醇比其他能源更通用,更具经济性;
(3)用甲醇,具有较高的能量转换能力。
4. 作比较电化学方法的生产设备投资成本较低,更便于扩大生产。
文段三
1. C
2. 列数字、作比较臭氧层具有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杀伤的非凡的本领。
(臭氧层是地球生命的“保护神”。
)
3. 臭氧层为什么能保护地球生命。
或:臭氧层能保护地球生命的原因。
4. 如果去掉“某些”,成了“所有的化肥都会使臭氧层变得稀薄”,不符合实际。
5. 由于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广泛使用氯氟碳化合物,使高层大气中漂浮着这类化合物分子;在太阳紫外线的高能辐射作用下,氯氟碳化合物被分解,放出氯原子,氯原子能迅速“吞噬”臭氧分子,1个氯原子可以和10万个臭氧分子发生链锁反应;而氯原子在和臭氧分子作用以后,又能迅速恢复原状,重新“攻击”另外的臭氧分子……
由于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广泛使用氯氟碳化合物,使高层大气中漂浮着这类化合物分子;在太阳紫外线的高能辐射作用下,氯氟碳化合物被分解,放出氯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