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咬嚼”功——以概念理解与规律应用为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改在线
#学参考
第50卷第1期
2021年1月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咬嚼”功
—以概念理解与规律应用为例
金厚龙
(响水县向阳中学江苏盐城224600)
文章编号:l〇〇2-218X(2021)01-0010-02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摘要:结合案例,阐述了中学物理教学中的“咬嚼”功是教师开展教学及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能力,指出“咬嚼”式教 学的基础是要“咬”住关键文字,重点是要“嚼”出物理味道,实质是科学探究。

关键词:概念理解;规律应用;物理教学;科学探究
学习犹如吃饭,需要消化才能吸收知识的养分,而“咬嚼”是消化的前提。

中学物理教学中也必须要对物理概念和规律中的文字进行“咬嚼”一番才能深刻理解其内涵,“咬嚼”式物理教学就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对物理现象、概念、规律中容易混淆、难以理解 的字、词、句或段落,抓住关键词,句,逐字逐句地破解、分析,直至领悟理解。

也有人认为学习物理不需要像学习文科那样咬文嚼字,字斟句酌。

其实不然,中科院物理所曹则贤早在2007年《物理》杂志开设“咬文嚼字”专栏的开篇词中就指出:“物理学,实际上 所有的自然科学,是全人类的普适的精神财富,它不 应该因为语言载体的不同而产生任何差别。

数学是 物理学思想的可靠载体,但一种叙述性的语言作为物理学的载体仍然是必要的。

这一现实,决定了因为载 体语言,以及该语言所表达的文化的不同所造成的对 物理学理解上的差异。

不同的语言可能呈现给学习者不同的物理图像,而不同的文化塑造了研究者不同 的风格从而将物理学导入不同的方向。

”[1]物理概念 和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其表征语言常常是非常精炼严谨的,因而比较抽象难懂,而学生概念的形成、规律的掌握又是从概念、规律的表述语言认知开始的,所以,学习 时应该“咬文嚼字”[2]。

可见,中学物理教学的“咬嚼”功是教师开展教学及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能力,对教 学效果的影响不可小视。

一、“咬嚼”式教学的基础是要“晈”住关键文字
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对物理现象、概念、规 律的认识是逐渐深人的。

开始认知时,对物理现象、概念、规律的理解往往是孤立的,零碎的,缺乏想象与 联系的。

对知识的重点、难点一般把握不准确,容易 混淆与遗忘。

“咬嚼”文字能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学习进程和深度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案例1物理教材中对电容器性能的表述为“通交流,隔直流”。

对电感器性能的表述为“通直流,阻 交流”。

这里的关键字就是“通”“隔”“阻”。

大多数学 生在开始学习时会通过字面简单理解为:交流电可以 通过电容器,直流电不能通过电容器;直流电可以通 过电感器,交流电不能通过电感器。

但是,教材为什 么对电容器和电感器的“通行”作用都用了“通’’字,而 对电容器和电感器的“阻碍”作用却用了两个不同的字“阻”与“隔”呢?通过对物理实验和现象分析后我们知道,电容器和电感器的“阻碍”作用是有区别的,所以,用了不同的字帮助理解记忆。

电感器并不是对 所有交流电都有一样的阻碍作用。

对高频交流电,同一电感的感抗是相对较大的,对低频交流电,同一电 感的感抗是相对较小的,呈现出“通低频,阻高频”的特征。

而电容器在工作原理上是直流电不能通过,交 流电可以通过;电容器也不是对所有交流电都有一样 的阻碍作用,对高频交流电,同一电容器的容抗是相对较小的,对低频交流电,同一电容器的容抗是相对较大的,呈现出“通高频,阻低频”的特征。

可见,电容 器和电感器的“通”的作用是相似的,但它们对高、低 频的阻碍作用刚好是相反的;而“阻”与“隔”却有天壤 之别,它们都有“碍”的效果,但“阻”而未断,“隔”已断 绝。

可见,“咬”住关键文字,首先要正确破解文字的确切含义。

案例2物理教材中对光的直线传播是这样表述的: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这里 的“同一种”“均匀”“直线”就是关键词。

之所以关键,是因为在这一句话中,前两关键词是条件,后一关键词是结果,这三个关键词任缺一词此句话就不科学。

可见,“咬”住关键文字就是在规律表述时关键文字不 可或缺。

案例3物理教材中对“功”是这样定义的:如果 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并在力的方向上发生了一段位移,我们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功。

功是物理学中

E-mail :*****************
V〇1.50 No.l
Jan.2021f r j M f教学参考
课改在线
表示力对位移累积的物理量,是标量。

许多学生在学 习理解做功这一物理概念时,会和生产生活中的“做 工(工作)”相联系。

其实,“做功”与“做工”有着本质差异。

日常生产生活中的做工,是指劳动者为完成工 作任务在一定时间内消耗其体力、脑力的劳动,它有 可能就是物理学中的做功情形,也可能不符合物理学 中做功的两个条件,甚至一个条件都不具备。

如“送 水工”扛着水桶在水平地面上行走,则可以认为“送水 工”没有对水桶做功。

但“送水工”扛着水桶上楼则“送水工”对水桶做了功。

再如,科学家坐在研究所开 展科学研究,如果在冥思苦想,虽在工作,但跟物理学 中的做功怎么也扯不上联系了。

可见,“咬”住关键文 字就是在应用物理概念、规律时关键文字不可替代,更不能张冠李戴,生搬硬套。

二、"咬嚼"式教学的重点是要“嚼”出物理味道
物理教材中对物理现象、概念、规律的语言用字 是非常严谨规范的,如果教师不和学生一起认真推
敲、仔细探究其中的物理含义,往往会囫囵吞枣,形成 机械记忆,也就体会不到物理用字中的精准与深刻。

“咬嚼”文字重点是要“嚼”出物理味道,就是要学生通
过对物理概念、规律一字一句的“咬嚼”探究达到理解 的目的,能自我领悟并能用有物理味道的语言正确表 达出来,真正体会到概念、规律的物理本质,这是检验 学生是否“真理解”的试金石。

案例4 “加速度”既是力学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

它与“速度’’“增加速度”都是相差 一字,内涵却有天壤之别。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的 快慢程度,“增加速度”是指速度的变化多少,而“加速 度”既不是速度,也不是增加速度,而是速度变化的快 慢程度,这类概念性问题常在选择题中出现,学生答 题失误率相对较高。

这种情形在中学物理中较为常见,需要认真分析,仔细甄别。

再如,“感应电动势”“感生电动势”“动生电动势”三个物理量也只有一字不同,单看名字就容易混淆。

教材中对“感应电动势”是这样描述的:要使闭合电路中有电流,这个电路中 必须有电源,因为电流是由电源的电动势引起的。

在 电磁感应现象里,闭合电路中既然有感应电流,那么,这个电路中也必定有电动势,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 的电动势叫感应电动势。

产生“感应电动势”有两种 方法:一是用一段导体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应线运动,电路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叫“动生电动势”,起源 于洛仑兹力,适用公式E=B^,用右手定则判别感应 电流的方向。

二是使闭合电路的磁通量发生改变,电路中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叫“感生电动势”,起源于变化
磁场产生的有旋电场,适用公式£=¥,用楞次定律判别感应电流方向。

可见,动生电动势、感生电动势
在成因上是有差异的。

“左手定则”“右手定则”“右手
螺旋定则”文字差别也不大,但内涵、应用的物理情
境、判别的物理量都不同。

可见,“咬嚼”文字“嚼”出
物理味道,需要前后贯通,找出易混点、易错点,通过
类比,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甄别概念、规律之间的
联系与区别,促进深度学习。

案例5物理教材中对楞次定律是这样表述的:
感应电流具有这样的方向,即感应电流的磁场总要阻
碍引起感应电流的磁通量的变化。

亦可表述为:感应
电流的效果总是反抗引起感应电流的原因。

愣次定
律可以用来判断由电磁感应现象产生的感应电动势
的方向,它是由俄国物理学家海因里希•愣次在
1834年发现的,其表述是非常精准的,是学生学习的
一个难点。

在进行本节内容教学时,教学的重点应放
在规律表述中的“阻碍……变化”与“反抗……原因”
上,教师应该借鉴语文老师教授古文的方法咬文嚼
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清楚,学生才能理解。


常破解为:磁通量变大时,产生的感应电流形成的磁
场有让其原磁通量变小的趋势,感应电流所形成的磁
场方向与原磁通量的磁场方向相反;而磁通量变小
时,产生的感应电流所形成的磁场有让其原磁通量变
大的趋势,感应电流所生成的磁场方向与原磁通量的
磁场方向相同。

在这里花点时间咬文嚼字是值得的,
这不仅能让学生知晓愣次定律内容,而且能帮助学生
深刻理解并掌握愣次定律的应用情形与判别方法。

可见,“咬嚼”文字“嚼”出物理味道需要智慧,充分挖
掘概念、规律中的物理内涵,核心还是促进学生的深
度理解。

三、“咬嚼”式教学的实质是科学探究
“咬嚼”文字实质是一种科学探究,它不仅能加深
学生对物理现象、概念、规律的理解,还能促进学生物
理学习的正向迁移,避免对物理知识的死记硬背,实
现物理知识点之间的融会贯通和模型转换,科学构建
物理知识结构网络,提高解决物理问题的灵活性和有
效性,形成有意义的物理学习。

毛泽东说过:“感觉到
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
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3]“咬嚼”文字目的在此。

案例6如图1所示,轻质弹簧的左端固定,并处
于自然状态。

小物块的;j---
质量为;n,从A点向左.I m_
沿水平地面运动,压缩 H s
弹簧后被弹回,运动到
A点恰好静止。

物块向
左运动的最大距离为s,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
E-mail :*****************
教法学法
I f b i f
教•学参考
第50卷第1期2021年1月
指向深度学习的生•动课堂

以“滑动摩擦力”教学为例
周毅剑
(萍乡市芦溪中学江西萍乡337200)
文章编号:1〇〇2-218X {2021)01-0012-03
中图分类号:G 632. 41
文献标识码:B
摘要:基于核心素养对新时代课堂的要求,指出新课改要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必须创新课堂模式,好的课堂应具有
深度学习的特征。

学习的层次从知识的浅表,逐步过渡到方法的归纳,再进一步发散迁移,甚至跨越学科的界限。

唯有师生间的互动,生生间的思维碰撞,学习方能深入。

关键词:深度学习;生•动课堂;滑动摩擦力
一、背景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求新时代的课堂学习更 为深入,有更持久的影响,甚至让人终身受益,此为深度学习[1]。

指向深度学习的生•动课堂的教学主张,正是在 新课改与新高考背景下提出的。

生:突出学生的主体 地位,以学生的知识生成为教学目标;动:课堂的师生 互动、生生互动。

指向深度学习的生•动课堂,是指重力加速度为g ,弹簧未超出弹性限度。

在上述过程
中 ( )
A. 弹簧的最大弹力为"wg
B. 物块克服摩擦力做的功为
C. 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为
D. 物块在A 点的初速度为s/lfxgs
对于这个高考题,我们如何“咬嚼”文字呢?(1) “咬”。

题干中的“左端固定”“自然”“弹回’’
“恰好”“最大”“未”等字都是本题中对物理过程描述 的关键用字,对解决问题有决定作用。

(2) “嚼”。

题干中的“左端固定”表明弹簧可以向 左压缩,也可以向右拉伸,但弹簧左端不可移动;“自 然”表明弹簧初始状态为原长;“弹回”表明弹簧被压 缩到最大位置时,速度为零,但弹力应大于摩擦力,物 体要返回;“恰好”表明小物块回到了 A 点且末速度 为〇;“最大”表明此处位置小物块瞬时速度为0且弹 簧被压缩程度最大,弹力最大,弹性势能最大;“未”表 明在本过程中,若外力作用停止,弹簧的形变可全部
消失而恢复原状,是弹性形变。

(3) 科学探究,进阶灵活运用。

通过前面的“咬 嚼”过程,我们可快速确定最大弹力的状态为弹簧压 缩最大的位置且弹力应该大于摩擦力,否则,小物块 不可能返回到达A 点,选项A 错误;根据功的定义,H I
E-mail :*****************
通过多元互动,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让学习由显 性的知识上升到隐性的思维和方法,走向多学科融 合,走向实际生活的新课堂模式。

以一节公开课“滑动摩擦力”为例来阐述指向深 度学习的生•动课堂的内涵。

二、教学实录
(一)取材生活中熟视无睹的现象,动动口 播放视频“姚明在投篮过程中摔倒”。

不难得出W 摩揀力="»jg(s + s) =2//;?^■,选项B 正确; 对小物块从压缩最大位置回到位置A 的整个过程应 用动能定理得力+W 摩擦力=A £k=〇。

所以,W 薄力 =—W 摩*力,而弹簧的最大弹性势能£pm =
W 弹

,选项C 正确。

对于选项D ,有两种计算方法:
方法1:对小物块从位置A 运动到压缩最大位置
这个过程应用动能定理得f —〇 = W 摩擦力+W *力,
而 W 弹力=£p m ,所以,■〇= 2 \//ig s 。

方法2:对小物块从位置A 运动开始再回到位置A 整个过程应用动能定理得#
—0 = W
摩擦力
=
所以,。

=2 -y fig s 〇 综上所述,选项D 错误。

“咬嚼”文字,探究有意义的物理学习,方法不一 而足,本文权当抛砖引玉,供同行参考。

参考文献
[1]
曹则贤.开篇词[J ]•物理,2007,36(7):565.
[2] 路玉萍.学物理也需“咬文嚼字”[J ].中学物理,2018 (10):32,
[3] 毛泽东.实践论[J ]•领导月读,2018(7):16.
(本文编辑:王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