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职场励志文章:你职业枯竭了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典职场励志文章:你职业枯竭了吗?
外部动机主导个人,是导致职业枯竭的罪魁祸首。
因被外部动机主导,我们成了收入的傀儡,并最终丧失了工作热情,从而陷入枯竭状态。
几天前,跟一位专业摄影师聊。
上学时,他迷上了摄影,毕业后如愿以偿进了一家大公司做了专业摄影师,但工作了十年后,现在差不多完全丧失了对摄影的热情。
他说,之所以继续做摄影师,只是因为它是一份还不错的工作,可以养家糊口。
回来的路上,我想到一个故事:
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门前嬉闹,叫声连天。
几天过去,老人难以忍受。
于是,他出来给了每个孩子25美分,对他们说:你们让这儿变得很热闹,我觉得自己年轻了不少,这点钱表示谢意。
孩子们很高兴,第二天仍然来了,一如既往地嬉闹。
老人再出来,给了每个孩子15美分。
他解释说,自己没有收入,只能少给一些。
15美分也还可以吧,孩子仍然兴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给了每个孩子5美分。
孩子们勃然大怒,一天才5美分,知不知道我们多辛苦!他们向老人发誓,他们再也不会为他玩了!
发生了什么?
人的动机分两种: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如果按内部动机去行动,我们就是自己的主人。
如果驱使我们的是外部动机,我们就会被外部因素所左右,成为它的奴隶。
老人的算计很简单,就是将孩子们的内部动机快乐地玩变成了外部动机为美分玩,而他操纵着外部因素,所以也操纵了孩子们的行为。
我也是摄影爱好者。
想象一下,如果我是专业摄影师,一开始的内部动机对好照片的追求,在一个大公司就很容易转变成外部动机工资、奖金、奖状、用户的赞誉、领导的夸奖等各种各样的奖赏。
如果外部动机逐渐取代内部动机成为主要动机,那么一旦外在的奖赏与我自己的期望严重不符,我的工作动力就会大大削减,我就会像那些孩子一样,对公司说,我再也不会为它玩了。
这时,我的身上就产生了职业枯竭,即,我对工作失去了动力。
三大因素恶化中国职业枯竭状况。
广州晴朗天心理咨询中心的咨询师袁荣亲认为,以下的几个大环境因素导致中国现在的职业枯竭现象更加严重。
一、竞争压力。
改革开放后,我们从大锅饭式的公平社会进入了竞争社会。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竞争气氛更加激烈,从小学到大学,再从大学到社会,一切都要竞争。
在单位里,竞争更是天经地义的道理。
袁荣亲认为,其实,我国现在的竞争气氛比西方国家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一定程度上,我们的竞争社会都进入了变态的地步。
在这样的社会,绝大多数人的精神会非常紧张。
二、文化因素。
我们是集体主义文化,相对于个人主义文化企业,对个人更加漠视,更容易
让普通职员产生无助感。
其实,真正的以人为本是建立在尊重每一个个体的基础之上的,不会以企业的名义要求个人做出过分的牺牲。
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企业的以人为本经常就只剩下对职员的物质与生理状况的关心,而忽视心理状况。
并且,集体主义文化下的企业很容易因袭大家长的作风,容易让上下级关系严重失衡,上级的个人权力过分膨胀,而下级,尤其是普通职员的个人权力就会受到严重压制。
三、社会因素。
我们的人口庞大,劳动力供过于求,结果使得职员相对于公司处于不利地位。
职员担心激怒公司被开除,公司则容易报以这样的心理他走了,想来的人多着呢!从而更倾向于忽略职员的地位。
袁荣亲称,以上这三个因素都加剧了个人的无助感,最终令我国的职业枯竭问题比西方更严重。
你是否觉得工作索然无味,毫无意义?你是否觉得自己油尽灯枯,已经筋疲力尽?你是否厌倦工作,根本就没有明天去工作的动力如果你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你可能就有了一个大问题:职业枯竭。
被它缠上的人就像一支即将流干的蜡烛,工作动力日益衰退,直至完全枯竭。
职业枯竭并非是一个什么问题都可以往里面扔的大筐。
美国心理学家贝弗利middot;波特说,典型的职业枯竭是,你有工作能力,但却丧失了工作动力。
波特认为,导致职业枯竭的原因可以归为两类:无助感和习惯化。
无助感即个人丧失了对自己工作的掌握感,觉得是领导、对手或其他外界因素控制了自己的工作进程和收益,从而失去工作动力。
习惯化即我们日复一日地重复同样的工作程序,最终被厌倦击倒。
波特说,职业枯竭也可称作职业抑郁,因为和抑郁症患者一样,职业枯竭者有深深的无助感。
希望破灭之时,开始职业枯竭
职业枯竭的定律一:我们每个人都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工作,当这种希望破灭时,职业枯竭就会出现。
案例:2003年,阿辉进入深圳一家港资企业,负责销售机床。
他的工作能力出类拔萃,第一年就成为公司的销售冠军。
去年,他仍然保住了这一桂冠。
因收入与业绩挂钩,阿辉的收入很高。
并且,来自香港的钟老板非常器重阿辉。
但是,阿辉却陷入了一种困境,他无法从自己的工作中得到乐趣。
他越来越不愿意上班,不愿意去全国各地推销产品,出差回来会想尽办法不回单位。
一旦回了单位,他就很不愿意见钟老板,似乎面对钟老板的每一分钟都是折磨。
为什么会这样?阿辉很清楚,是钟老板太霸气了。
他不仅制定一切销售战略,也过问一切销售细节。
他精力充沛,无时不刻都在工作,都在指挥。
阿辉觉得自己只是老板的一个棋子,不过是在不折不扣地执行钟老板的意志罢了。
犹豫了三个月之后,阿辉终于下定决心,向钟老板递交了辞职信。
波特称,要远离职业枯竭,我们就必须相信:我是强有力的,在自己的工作空间内,是我说了算,上级只需要监督即可。
一旦觉得自己无法掌控自己的工作空间,就会产生无助感。
钟老板过分地侵入了阿辉的工作空间。
作为老板,他的工作空间是制定战略,指挥并督促属下去执行。
但在具体的销售工作上,他不应干预太过,否则就是侵犯了阿辉的工作空间。
于是,阿辉不管得到好处,也不论他的工作多么出色,他仍会产生强烈的无助感。
在希特勒的集中营里,纳粹军官们对囚徒有绝对的生杀予夺的权力,一些人于是陷入了彻底的无助感,心理学家称他们是行走的棺材。
波特说,在一个公司里,完全没有个人意志的员工和行走的棺材没有什么两样。
在成为行走的棺材前,枯竭者会和上司们进行过各种抗争。
但抗争一次次失败,日益积累,本来很积极的人也会形成习得性无助感:无论我怎么做,都是没有用的。
一旦养成这个意识,员工就会觉得,无论自己怎么争取,都无济于事,干脆不如什么都不做。
习得性无助感是一种致命的态度,一旦形成,人就很难摆脱。
要击败无助感,最关键的是拥有属于你自己的一个权力空间:在我的工作空间内,是我说了算。
有了这种感觉,无助感就不会发生。
要想拥有一个权力空间,你最好有一技之长,这样你才会有掌控自己工作空间的信心,并且也就有了和上司抗争的资本。
譬如,阿辉就有和钟老板抗争的资本,因为他的销售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只是钟老板的控制欲望太强,最终就让他丢掉了自己最能干的员工。
在集体主义文化之下,普通职员的无助感很容易产生。
因我们强调的螺丝钉精神,说白了不过是绝对的服从。
一个企业如果不希望员工一个个地变成职业枯竭者,就要学会尊重每一级员工的工作空间,让他们有我说了算的地盘。
工作只是重复,产生职业枯竭
职业枯竭的定律二:当我们整天在重复一件同样的事情时,职业枯竭就会产生。
案例:1998年,王宇在广州创办了一家IT公司和一家加工厂。
到了2002年,两家公司的总经理值得信赖,管理框架也很完善,王宇成了甩手掌柜。
一切都在他的掌握之中,每个财年的刚开始,他就基本可以将这个财年预测个八九不离十。
他闲了下来,但他越来越觉得没劲,他对周围的一切,包括家人都变得越来越冷漠,有时甚至会莫名其妙地发脾气。
终于有一天,王宇认识了几个朋友,新开了一家文化公司,生活又变得有滋有味起来。
新公司的感觉与原来的非常不同。
王宇越来越喜欢上这种文化味,他觉得这才是他所寻找的事业,开始打算将IT公司和加工厂转让出去。
一位成功人士说,成功并无奥秘,不外是找到一个成功的程序,然后坚定地重复下去。
王宇显然找到了这样一个程序,但在重复这个程序的时候,他开始枯竭了。
与无助感导致的枯竭不同,这种枯竭是因为一遍遍地重复一个程序,最终这个程序变得越来越可憎。
袁荣亲说,要想远离习惯化带来的职业枯竭,一个人就必须让自己不断处于激活状态。
旧的目标完成了,就去追求新的目标。
不过,重复并不一定会导致职业枯竭。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马斯洛说,当一个人所做的事情是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时,不断重复并不会导致习惯化产生。
马斯洛说,实际上,那些自我实现者永远会有清新隽永的欣赏力,他们是没有审美疲劳的。
具体到王宇的案例上,创办IT公司也罢,做加工厂也罢,都属于较低级的基本需要,是为了更好地养家糊口,是为了赢得社会经济地位,这些都不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但在做文化公司时,王宇却有了不同的体验,他觉得做这样的事情有更本质的价值,可以实现个人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这就是自我实现的体验。
有了这种体验,王宇就不会再受到习惯化的侵扰。
袁荣亲说,重要的是去寻找生存的意义。
在没有找到之前,就不断地尝试改变,这种改变就是超越。
譬如,他自己原来是一名生理医生,收入高而稳定,但他在这里总感觉到空虚。
但自从开始做心理学工作以后,他就感受到了一种意义感,这种感受让他在心理咨询业上坚持了下来,虽然几次遇到大的挫折都未放弃。
对意义感的追求就是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个需要一旦得到过满足,它带来的巨大快乐是无与伦比的。
有了这样的满足,一个人的内部动机就会越来越强大,就越来越不容易被外部动机所替代,职业枯竭就越来越不容易产生。
穷得只剩下成功,导致职业枯竭
职业枯竭的定律三:一旦穷得只剩下成功,职业枯竭也会产生。
案例:今年1月,陕西金花集团副总裁、金花股份副董事长徐凯在西安某酒店上吊自杀,终年56岁。
徐凯患有多种疾病,但最终将他引向自杀的还是心病:他被确证患有抑郁症。
据报道,徐凯的朋友很多,但能深谈的很少。
自杀前,徐凯对一个出租车司机抱怨,他在感情上得不到真爱,他身边的女人都是为了他的钱,他感到很孤独,没有意思。
上海的资深心理咨询师李旭说,没有处理好工作与休闲、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平衡也是导致职
业枯竭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说,生命就像一棵大树,休闲、家庭、事业等就像不同的枝干,如果只有事业这条枝干在成长,而其他的枝干都停止了发育,那么这棵大树就很容易失去平衡,甚至会折断,徐凯这个案例就说明了这一点。
袁荣亲说,一些野心勃勃的年轻人会把自己的一切能量、一切资源都用于争取成功上。
进入中年后,却忽然发觉,家庭、密友似乎比事业更重要。
这时,一些成功人士就会出现一种特殊的职业枯竭感,觉得成功失去了意义,但又缺乏其他支撑,于是很容易产生崩溃。
生命分为两个领域:以工作为核心的社会领域、以家庭为核心的私人领域。
社会领域的核心规则是权力,私人领域的核心规则是珍惜,两者有质的差异。
但许多人在掌握权力规则后,容易将它带进私人领域。
这是一种污染。
如果污染严重,一个人就会放弃甚至唾弃珍惜的规则,最终就是,无论事业上多么成功,他的私人领域会是一种地狱。
但一旦他认为自己的社会领域不是那么重要而重视起私人领域时,他就会发现地狱处境的可怕。
一旦发现自己穷得只剩下了成功,最好的办法就是,拿出当年追求成功的劲头来,重新努力去掌握珍惜的规则,重新修补自己已经严重不平衡的人生。
当然,最好的办法是预防,在年轻的时候,不要把工作当成全部,更不要把工作中的规则带回家,要明确意识到,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是另一种不同的关系,要珍惜,而不是控制与征服。
『编辑点评』
同是专业摄影师,美国风光摄影大师亚当斯是这样的境界:一个人在自己天赋的指引下,兴趣、工作、生活、理想都结合到一起,发光发热,照亮和温暖别人
而我所认识的多数摄影爱好者却担心千万别把爱好弄成工作,因为那会毁掉你对摄影的热情。
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有我那位职业摄影师朋友为例。
我们还知道,许许多多人和我这位朋友一样,将兴趣变成工作后,他们慢慢地枯竭了,工作动力逐渐丢失,而兴趣最后也被杀死。
但为什么亚当斯可以将兴趣、工作、生活、理想在摄影上都结合到一起,而我们却必须把兴趣和工作分开?
马斯洛的理论给了回答。
当停留在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这四个层次时,我们的动机就主要是外部动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让我们不得不在乎物质奖励,后两个需要让我们不得不关注上司和其他强有力人物。
但当进入到自我实现的需要时,我们的内部动机就可以打败外部动机了。
因为一次次的高峰体验会让物质奖励、强有力人物的赞美显得那么轻。
我设想,如果我是一位职业摄影师,但却拥有了自我实现感:我的照片纪录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只能通过我的眼睛、我的心、我的镜头发现,是别人做不到的。
但同时,我纪录的这个美好的世界却打动了所有人。
有了这种感觉,我想,所有那些外部奖赏都将变得不是那么重要。
当然,我现在还远远不是,所以写下此文警告自己,千万别枯竭。
一辈子活得就是这一颗人心!
但是善良,要有个度,因为总有人利用你的善良伤害你。
人善,人欺,天不欺;人好,心好,有好报
为人行善,你把善良给对了人,别人就会对你感恩;
为人行善,你把善良给错了人,那么别人就会让你寒心。
真心待人,你把心软给对了人,别人会感谢你情深意重;
真心待人,你把心软给错了人,那就会让你痛心疾首。
心软做人,你把宽容给对了人,别人会对你热忱款待;
心软做人,你把宽容给错了人,别人就会让你窝心难受。
人善,人欺,天不欺;人好,心好,有好报
你做人谦让可以,但要看情况,
如果遇到善解人意的人,那么就会各退一步;
如果遇到得寸进尺的人,那么就会更近一步。
你待人善良可以,但要看什么样的人,
如果遇到有良心的人,他就会知恩图报;
如果遇到没良心的人,他就会卸磨杀驴。
人善,人欺,天不欺;人好,心好,有好报
现实这么的残酷,别想拿什么装无辜。
改变不了的事就别太在意,太在意只会让自己更伤心,
留不住的人就试着学会放弃,强行留下,也是留下人,却留不住心,
受了伤的心就尽力自愈,没有人会替你治疗,
活在世上,除了生死,都是小事,别为难自己。
04、淑女就是未进化的比卡丘。
绅士就是披着羊毛的狼。
想在朋友圈文雅地爆粗,这些句子最适合不过了
05、世界上的脑残这么多,可是你却成了其中的佼佼者。
06、谢你抢了我对象,让我知道他是人模狗样。
07、生下来的人没有怕死的,怕死的都没生下来,所以谁都别装横!
08、我的心就算是驴肝肺,也足以喂饱一条狗的胃了。
想在朋友圈文雅地爆粗,这些句子最适合不过了
09、勃起不是万能的,但不能勃起却是万万都不能的!
10、过去一直喜欢她的胸怀宽广,其实那也无非是一片飞机场!
11、长得真有创意,活得真有勇气!
12、大哥,把你脸上的分辨率调低点好吗?
想在朋友圈文雅地爆粗,这些句子最适合不过了
13、谁骂我傻B我跟谁好,我就喜欢和2B交朋友。
14、你若废我现在,我必废你将来。
15、承诺,就像放屁,当时惊天动地,过后苍白无力。
排在第一的是工作群,缓存1.1G
这个群刚组建的时候,大家聊得很热乎。
办公室里压抑的焦虑,都在这里得到了释放。
可是自从有领导进群后,大家就开始有点忌惮,真正扯闲篇的越来越少。
群里的内容,要么是组织活动时,大家言不由衷的狂欢;要么是领导发话的时候,大家无精打采的应付。
其余时间,冷清僻静。
群里真正占空间的都是同事们传的一些共享模板,集体活动照片和公司精神文件。
虽然都是一些空而无用的东西,但在需要它们的时候,找起来很头疼。
思考良久,觉得还是算了,有点危险,这个不能删。
排在第二的是女朋友,缓存825M
我是在一次聚会时要到她微信的。
刚开始聊天的时候,我们都很谨慎,每一句话都是小心翼翼。
由段子和查户口式的问答组成的聊天内容,记录了我们从开始到熟悉的全过程。
从某一句话开始,我们聊得越来越投机,也悄然地走进了彼此的内心。
一个深夜,我向她表白。
过了许久,她答应了我。
我现在还能想起那个激动得睡不着的夜晚。
谈恋爱以来,我们几乎每天都有聊天。
刚开始是从早聊到晚,彼此都充满了新鲜感。
我们聊生活,聊工作,谈梦想,谈人生,忆童年,似乎总有聊不完的话题。
后来我们住到了一起,每天都可以见面了,聊的内容精简到“回不回来吃饭”和“你死哪去了”.
虽然我们现在聊天的话题越来越少,但是它像一本字典,记录着我们第一次聊天、第一次约会、第一次表白、第一次见父母、第一次吵架等的时间。
哪一天她质问我某一个重要的日子,我还有这样一数据库来备查,不至于会死得太难看。
显然,这个是救命法宝,千万不能删。
再往后的都是好朋友,缓存200~300M不等
有的是同学,有的是生活中认识的。
我们无话不谈,都是借钱时说一声,马上支付宝就能弹出收款信息的朋友。
平常相互喊一声,就可以出来吃肉喝酒。
有话我们一般都在夜宵桌上讲,很少会在微信上腻歪。
所以,这些都是百宝箱,最好也不删。
排在第十的老妈,缓存82M
我完全想不到老妈竟然给我发过这么多消息,明明我教会她玩微信还不到半年。
平常我们基本都不用微信聊天,有事情都是打电话。
现在想想,我们连电话都打得很少,一个月也就那么两次吧。
可这82M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呢?它就像一个黑匣子,记着一段故事。
而我就像一个失忆者,印象里没有半点头绪。
我突然想起三个月前,老妈给我发过养生文章。
一天三四条,内容都是《上班族千万不要吃它,太可怕了!》或者《绿豆才是治脊椎的灵丹妙药》之类。
我觉得这些太幼稚太无聊了,当时果断给她的消息设置了防干扰,换来了几个月的清静。
所以,如今让我去想老妈究竟发过什么,大脑里是一片空白。
不用想,这82M无非都是一些朋友圈谣言。
这个可以删!
当我刚准备去点的时候,手机用完最后1%的电,关机了。
充了电重新开机后,微信可以直接打开。
反正没事干,我点开老妈的窗口,往上翻,从第一条消息看起。
半年前,老妈给我发了第一条微信,只有两个字,叫的是我小名。
那是在过年的时候,我教她玩微信,教她打字,她在窗口折腾了七八分钟,才打出我的名字。
还是我帮她点的发送。
第二条消息是在今年三月份。
那时候我已经离开家,出来上班了。
内容依然是我的小名。
距离我教她发第一条消息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
她竟然没有打错,实在难得!当时我给她回了一个笑脸。
第三条和第四条发的都是语音。
显示的状态竟然都是红色的未听消息,一看时间都是上午的上班时间。
怪不得那一阵,老妈打电话问我是不是上班很忙,我说没有啊。
他们不信。
原来她是根据这个推断的。
后来发的消息又变成简短的文字消息了。
比如“吃饭没”,“睡了?”“下班没?”之类
的。
文字简单,是她能够独立完成的内容,而且又不会吵到我。
但是,我都没有回复她!
持续了好多天后,她开始转发朋友圈的养生文章给我。
各种针对上班族调养的“神奇秘方”,都是她特地为我搜集的。
我也是从那之后,开始设置她的消息免打扰了。
她满心热忱地把一些好东西发给我,而我一条都没有点开过。
记得那段时间她还打电话问我,她的手机是不是坏了?
过去四五年,我曾频繁接到过她这样的电话。
当时我没等她说完,就不耐烦地告诉她,如果是手机铃声小了,就按侧面有“+”字标志的那个键,多按几次,铃声就大了。
如果是手机字变小了,肯定是动了哪里,不过不要紧,你点桌面上的设置,然后……
我吧啦吧啦地把常见的几个问题又向她重申了一遍,却不知道她这次可能想问我的是:为什么她给我发消息,总得不到回应。
老妈连续给我发了两个月的链接后,开始给我发照片了。
最开始拍的是家里的现状,窗外的街景,后来拍我小时候的相册,我以前的玩具。
我仿佛看到她忙完家务,无聊拿着手机拍来拍去的情景。
她满心欢喜地把照片发给我,可是都像发进了一个黑洞,得不到我的一点反馈。
老妈以前不会发信息,只会跟我打电话,可我每回都跟她讲不了几句。
后来她听说年轻人喜欢聊微信,就叫我教她。
我虽然教了她微信,但却设置了免打扰,活生生地把微信变成了一个留言箱。
当微信存储空间不足的时候,我第一个想要清除的,就是这个我几个月未曾打开过的留言箱。
如果不是因为手机没电关机,我可能永远都看不到这些内容。
翻完这半年的聊天记录后,我已经泪流满面。
我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地震幸存者写的一段话:
我人生的第一个手机还在,诺基亚1208,里面的倒数第二条是她发给我的。
接收时间是2008年5月12日12点46分22秒:真希望快点考完,累死了。
我回的,“我也是。
这边比北川还要累。
”
最后一条是妈妈发给我的。
接收时间2008年5月12日18点52分07秒:强娃子,你要听话哈,妈挺不住了。
这两个我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从此再也没见到过。
我已经买了20个全新的诺基亚1208,作为我第一个手机配件的供应。
我能把这个手机拆卸成零件再组装上去。
我要在有生之年都要这个手机能开机看到这两条短信。
当时我看了后很感动。
灾难让他与母亲永远地告别了,一条短信是他们间唯一的联系。
他苦苦守护着今生最贵重的东西。
而我,却差点随手删掉了。
我曾有很多和老妈聊天的机会,却一点都不知道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