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与洛可可时期美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贝尼尼
圣 女 德 烈 萨
教 皇 乌 巴 诺 八 世 墓 碑
贝尼尼
祭 坛
圣路德维卡· 阿尔贝托尼之死
阿波罗与达芙妮



宙斯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儿子叫"阿波罗",他是一个俊美的男生,他力大无比是 专门掌管黎明的"黎明之神"。女儿则是掌管狩猎的"狩猎之神"。 有一天阿波罗接到父亲的指示去射杀一个妖怪~在回来的路上看到一个小孩在玩弄一 张弓他就走到孩子的面前说:"你们小孩不可以玩弓",并提起射杀的妖怪给他看,说了 很多轻蔑的话。那个小孩就是掌管爱的丘比特。丘比特因阿波罗的话十分生气就说:"你 信不信我会用我的箭射中你?阿波罗当然不相信,于是丘比特对着天空射出了两支特 别的箭第一支箭会使人深深陷入爱河,第二只箭则使人不会对异性动心。 第一支箭射中了阿波罗第二只箭射中了河神的女儿,一个名叫达芙妮的美丽少女,她 是神界中第一大美女,阿波罗一看到达芙妮就深深爱上了她,他对她的爱就像疾病一 样无法控制。他如影随形地跟着达妮芙,不过那名少女崇尚月亮女神,想追随她成为 一个永恒的处女,因此对男性非常排斥,根本不理会阿波罗的追求。可阿波罗并没有 放弃,一天阿波罗在树林里见到了达芙妮,就走过去想向她表白。可是,因为丘比特 的箭的作用她不停的逃开他。达芙妮越跑越惊慌,因为这一次阿波罗是铁了心肠不让 她离开,就在他快要追到的时候,终于她停住了,因为他被一条大河拦住了。达芙妮向 他前面的大河喊救:"爸爸你请你张开大口把我吞下去吧."河神向来疼爱这个美丽的女儿, 因此施展河神将她变成一株月桂树.阿波罗看到了变成月桂树的达芙妮,感到懊悔万分, 他轻拥着月桂树向她道歉,并且言明虽然她无法成为自己的妻子,但他对她的爱慕永 远不变,他要用她的木材做他的竖琴,用她的花朵装饰他的弓箭,让她永远青春永驻, 不必担心衰老。后来取下月桂枝编织成桂冠,赐给一切有成就的人,这就是“桂冠” 的由来。
③、 绘画
代表人物:卡拉瓦乔 《水果》《逃亡埃及》 《基督下葬》 《圣母升天》
卡拉瓦乔
米开朗基罗· 达· 卡拉瓦乔(1573一1610)出生于意大利北部伦巴底一个贫苦之家,由于他出生 的村子叫卡拉瓦乔,所以别人送给他这样一个绰号。早期,他曾从米兰的西蒙· 彼得尔查诺学习,在 这位老师的影响下,曾接触过样式主义艺术。但是,对他的艺术起着重要影响的当然还是文艺复兴 时期一些大师的作品和伦巴底的现实生活。大约在16世纪如年代,他来到了罗马,开始寻找和开辟 自己的艺术道路。他早期的重要作品有<抱水果篮的孩子>(1589)、<酒神巴库斯>1589)、<逃往埃及 途中>(1590)、(弹曼陀玲的姑娘)(1595)以及<女卜者>(1588—1590)等,这些作品都有着浓郁的生活 气息。他的一生,从生活到艺术,都是一个叛逆者和革新者。约在1590年,他为圣· 路易得热。 德· 法兰切日教堂画了著名的祭坛画<使徒马太和天使>。在画面上,有两个等身大的人物,使徒马太 完全是一个农民的样子,好像正在吃力地写字。由于这个人物画得十分粗野,结果引起了订货人的 不满。卡拉瓦乔对宗教画的理解是:应该把流浪汉、农民、渔夫的形象引进神圣的教堂。这种把宗 教题材世俗化的观点在当时无疑是有进步意义的。由于这幅作品遭到了拒绝,画家只好另外又补画 了一幅。在1602一1604年间,他又完成了另一幅出色的祭坛画(基督下葬),这里同样没有激动不安 的殉教气氛,基督好像是一位死于贫困的普通人。1605—1606年间他又画了一幅和<基督下葬>性 质相同的作品,这就是为圣马利亚· 德拉· 斯卡拉教堂所作的(圣母之死)的祭坛画。这幅画,构图的中 心是圣母玛利亚,她蓬首赤足,面有菜色,周围哭泣的人也都是一些乡野村夫。这样的画面如同是 真实生活的一幕,没有丝毫的美化,也没有表现出圣母的神圣与荣光。
圣德列萨





德列萨是16世纪时西班牙的一个修女。少年时因患了癫痫,就潜心修炼,事奉上帝。每当病发 时,人就失神 落魄,脑际幻觉丛生,此时据她自诉,她能看到种种奇迹。后来她过着隐居生活, 空时便把自己每次昏迷中的幻觉记述下来。 这份自述流传到17世纪,教会便利用它来宣扬宗教的神秘主义。并把这位修女封为圣徒。此事 在民间深有影响。 贝尼尼运用他那熟练的大理石雕凿艺术,把德列萨作成在昏迷中祈求爱欲的神 姿:她的手脚松垂,身子横卧在云中。她脸色苍白,嘴角微启,两眼轻合,在朦胧状态中似乎梦 见了一个小爱神模样的少年天使在用金箭向她的心口刺来。这是德列萨在她的笔记中的自述。笔 记中还写道:“我感到这支箭头已刺透了我的心。当他把金箭抽出时,我感到好象在抽我的心那 样……这时我感受着一种无限的甜蜜,我很想把这种痛苦永恒地继续下去……” 德列萨在雕塑家手下成了一个象征性形象。他刻画出了笔记里所写的那种少女复杂的内心感情。 把神秘的病态变为一个在朦胧意识下女性对爱与欲的痴迷状态。她的昏迷与神智失控,是少女思 春的典型体现。雕塑家用坚硬的石块表达出女人心灵底蕴,但这一切是在神秘的宗教外衣下伪装 了。这确是一件独特的具有丰富的审美价值的作品。 在意大利,当时禁欲主义的痛苦折磨着无数渴求幸福的少女。贝尼尼洞察到这个“圣女”心灵 深处的欲望。那个象征幸福的小天使以一种优美的舞蹈动作,把箭刺向德列萨,他与德列萨的仰 卧姿态构成了和谐的节奏,即痛苦与幸福即将碰撞、两种感情就要交融前的节奏。观者如了解这 一点,鉴赏时便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贝尼尼领悟到德列萨的笔记中的"刺透了心"的内涵乃是少 女渴求爱情的秘密,根本不存在什么神秘主义。 贝尼尼那圆熟的雕刻技巧尤其表现在圣女雕像 (尺寸与真人等大)身上的复杂衣褶上。大面积的皱襞与下面表现云朵的细节,大大减轻了大理 石的沉重感,一切似乎都在飘浮着。 巴洛克雕刻的装饰特点是人体动作的复杂曲线和强烈的明暗对比关系。 当这尊组雕被安置在祭 坛上时,上部还加了一束镀金的金属条。在灯光的照射下,这些金属条的反光正洒落在雕塑上, 增强了雕像的戏剧性效果。《圣德列萨祭坛》可以说是贝尼尼艺术的又一里程碑。他以独特的艺 术构思标志意大利巴洛克艺术的极盛阶段。
2、巴洛克风格的特点
①具有华丽的色彩。 ②是一种激情的艺术,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 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 ③极力强调运动。 ④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 ⑤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 ⑥浓重的宗教色彩 ⑦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
3、意大利巴洛克风格
①、建筑
代表人物:波罗米尼《圣卡罗教堂》 在建筑上代表作:圣彼得大教堂广场
水果
逃往埃及
基督的下葬
圣母升天
卡拉瓦乔
维纳斯的梳妆
亚历克斯的圣.凯瑟琳
卡拉瓦乔
下 十 字 架
女占卜师
卡拉瓦乔
施 洗 约 翰 弹琵琶的姑娘
委拉斯贵兹
1599年6月6日,委拉斯贵支出生于西班牙著名工业城市塞维尔。他早年限老 埃雷拉学习,后来投奔帕奇科门下。委拉斯贵支以勤奋的努力和聪颖的天资成为帕 奇科最钟爱的学生。这时期的几件作品,如《卖水老人》、 《煎鸡蛋的老妇人》等 风俗画,明显地仿效卡拉瓦乔的明暗技法。1623年经正在担任首相的塞维尔元老奥 列瓦尔斯伯爵的举荐,进入西班牙宫廷为国王腓力四世画像,深得国王的欢心,从 此被任命为国王的宫廷画师,得以在宫中悉心观摩大批意大利文艺复兴大师和当代 巨匠们的作品。他对威尼斯画派的巨匠提香和当代佛兰德尔画家鲁本斯的作品尤其 崇拜。从此开始摆脱拘谨和枯燥变得生动和明亮起来。代表这种转变的第一件作品 是《酒神与醉汉》 。他还创作了大量的肖像画。包括《腓力四世立 像》、《奥利 瓦雷斯骑马像》、《王子腓迪南猎装像》《拿 扇子的妇人》(《矮子安东尼奥》 《教皇英诺森 十世肖像》等。 委拉斯贵兹晚期主要作品有《宫娥》、《纺 织女》等。《宫娥》是一幅描绘 宫廷生活的 作品,它真实地揭示了生活在宫廷里的人们,由于处处 受着枯燥礼仪 的约束,生活并不愉快。《纺织女》同样 是真实生活的反映,这是一幅17世纪欧 洲少见的现实主 义的名作,证明委拉斯贵支虽然身为宫廷画家,但始终 未失平民 的本色。
委拉斯贵兹
纺 纱 女
委拉斯贵兹
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



教皇英诺森十世肖像,或许是迭戈· 委拉兹开斯最为杰出的一幅肖像,画面中的 人物是1644年登基的罗马教皇英诺森十世。在当时人的笔记中,这位教皇似乎从来 就没有给人们留下过美好的印象,甚至他还被认为是全罗马最丑陋的男人。据说, 他的脸长得左右不太对称,额头也秃秃的,看上去多少有点畸形,而且他的脾气也 是暴躁易怒。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难看而阴郁的人,在迭戈· 委拉兹开斯笔下却成 为一个绝佳的描绘题材。1650年,迭戈· 委拉兹开斯再次来到意大利,为教皇留下 了这幅珍贵的肖像。画家选择了教皇正襟危坐的情景,这与他的身份很相称。 在这幅肖像中,画家既表现了此人的凶狠和狡猾,又表现了这个七十六岁老头子 精神上的虚弱。画面上的教皇,尽管脸上流露出一刹那坚强有力的神情,但是他放 在椅上的两只手都显得分外软弱无力。画家巧妙地抓住了这一点使人物形象变得更 富有个性,从而给观众增加了很多的联想。 这幅作品的油画技巧也是十分出色的。画面上,火热的红绸子表现了特有的宗教 的庄严气氛;白色的法衣和红色的披肩形成了强烈的色彩对比。笔触十分流畅自由, 表现出艺术家的高超技巧。当这幅肖像送给教皇时,教皇惊讶而又不安地说了一句 话:“过分像了”。可见此画的高度写实和逼真。这幅真实,深刻的肖像杰作在罗 马引起了轰动,许多人临摹它,象对待奇迹似地研究和欣赏它。
1、巴洛克简介
巴洛克是17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它的名称由来,说 法不一,一说来自葡萄牙或西班牙语,意思是不圆的珠子;又一 说它来自意大利语,有奇特、古怪或推论上错误的含义。总的来 说这个名称在当时含有贬意,是18世纪古典主义艺术理论家对于 上一个世纪一种艺术风格的称呼。 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 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 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 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文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 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 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格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 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
西方美术史
——巴洛克和洛可可美术
概述
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 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换成认可,因 为公正是以道德标准为基础的手段,对于艺术......无形或有形 的影响人的思想或者人对艺术形式认知的演变)。 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 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 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 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 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 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 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 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 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 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当然,一 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列,如卡拉瓦乔、贝尔尼尼的作 品仍然和生活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圣卡罗教堂
②、雕刻
代表人物:贝尔尼尼《阿波罗与达芙妮》 《圣德列萨》 园林代表作: 《四诃喷水池》
贝尼尼
贝尼尼自小聪明过人,他 8岁时就能单独雕刻出逼真的小孩头像,17岁时为 大主教萨道尼作过胸像,他在24岁时奉诏入教廷供职 ,由于他的艺术才能获得了 基督勋章和骑士头衔。他不仅是罗马巴洛克艺术最光辉的代表 ,而且是天才的全 能艺术大师,集建筑家、画家、舞台美术家、喜剧作家于一身。 贝尼尼的云石 雕刻技法是从父亲那里得到真传的,并从制作圆雕开始。由于他结识了显赫一 时 红衣主教斯皮奥涅· 波尔盖兹,主教诏他为自己装饰花园,这年轻贝尼尼初露锋芒, 《大卫》、《阿波罗和达芙妮》、《埃涅伊与安希斯》和《普娜泽 尔庇拉》四组 装饰性雕刻。获得了巨大成功,赢得了盖世的荣誉。 标志着贝尼尼雕塑顶峰的杰 作,是他为卡尔那罗礼拜堂 所作的祭坛雕刻《圣女德列萨》。20年之后,贝尼尼 又创作了另一件同样激动人心的作品《 至福者阿尔贝多尼之墓》。 贝尼尼是有史以来第一位把建筑、雕刻和绘画结合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来 装饰城市空间的 大艺术家,他曾为罗马城设计雕制了大量的装饰雕刻,其中以装 饰在娜翁广场上的《四条河 的喷泉》和安装在巴尔巴利尼广场上的《多利多之泉》 最为著名。 贝尼尼晚期的作品越来越显示出程式化的倾向,有的还带有明显的宗教神秘 色 彩,人文主义淡薄了,现实主义也减少了,但是在雕刻艺术技巧上达到了炉火纯 青的至高 巅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