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第八中学高二地理上学期期中试题 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州八中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地理(理)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2015.11.11
一、单选题(30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与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地区相比,珠江三角洲区位条件的不足之处是:
①产业基础相对薄弱②市场腹地相对狭小
③科技实力和人才队伍相对薄弱④改革开放重心北移
A. ①③
B. ①②③
C. ①②③④
D. ②③④
2、下面几种区域城市化典型模式中属于珠江三角洲的是:
A.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B.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C.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D.森林、矿产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3、下列有关区域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区域都有明确的界线
B.区域内部差异明显,区域之间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C.区域是主观任意划分的
D.区域根据一定的指标划分的,既可以是单一指标,也可采用综合指标
4、山西能源资源开发的优势条件有
①资源丰富②位置适中③农业基础好④开采条件好⑤市场需求量大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
C.①②④⑤D.①②④
5、围绕能源开采,山西省构造的产业链是
①煤─电─铝②煤─焦─化③煤─气─液④煤─铁─钢⑤煤─电─钢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③④⑤
6、田纳西河流域进行综合开发的核心是
A.河流的利用与治理B.梯级开发
C.生态环境进行恢复和治理D.对资源进行综合开发
7.河流梯级开发的必要水文条件是
①河网稠密②支流众多③水量丰富④河流落差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读“山西省原煤生产图”,回答8~9题。
8.图中反映我国在加强能源基地建设方面采取的措施是 A .扩大煤炭开采量 B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C .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D .提高能源工业的经济效益
9.属于缓解交通压力措施的是 ①加强铁路运输建设
②辅以公路建设
③变输煤为输电 ④大力发展煤焦业 A .① B .①②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10.下列地理现象与其形成原因的组合,不正确的是 A .塔里木盆地沙漠广布——气候干旱,风力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明显 B .东部季风区土壤较肥沃——气候暖湿、多森林植被 C .青藏地区气候寒冷、冰川广布——海拔高度影响
D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纬度位置影响
图示表示某产业在世界上的迁移过程,回答11—12题:
11.图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
A .电子装配
B .水产品加工
C .石化工业
D .钢铁工业
12.该产业部门属于 A .劳动密集型工业 B .技术密集型工业
C .原料指向型工业
D .资金密集型工业
13.进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主要原因是:
①对自然资源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②对自然资源需求量小的区域
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多③为适应区域发展与自然资源供给的平衡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①②③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全球最大的森林,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但却遭到严重破坏。
读右图回答14~15题。
14.下列关于亚马孙热带雨林说法错
日本 Ⅰ阶段
香港、台湾地区
中国大陆、越南等地
Ⅱ阶段
误的是
A.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是因为深刻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B.为当地降水提供了50%的水汽来源,是当地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C.对于雨林的未来,应坚持的观点:保护第一并进行保护性开发
D. 亚马孙雨林破坏严重原因之一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15.如果亚马孙雨林被毁,将可能造成的影响是
①大气中CO2含量增多,全球气候变暖
②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将受到重大影响
③当地生态环境将可能恶化
④雨林地区物种灭绝速率将大大加快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6.东北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广大,适宜大规模机械化耕作
B.宜农荒地多
C.人少地多,人均耕地广
D.土壤肥沃
读“我国能源调运”图,回答17-18题
17.图中①、②、③三条运输路线输送的主要能
源分别为
A.煤炭、天然气、水电
B.石油、天然气、煤炭
C.天然气、石油、水电
D.煤炭、石油、天然气
18.“西气东输”管道线路的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A.地形类型B.人口分布C.城市分布D.交通线路
“精准农业”是当今世界农业发
展的新潮流,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
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
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
理的系统。
据此回答以下19-20题。
19.精准农业生产中能够变量喷
药和施肥,主要是应用了
A.GPS B.RS C.GIS D.数字地球
20.第19题所述技术在精准农业中的应用是
A.农田信息定位获取B.分析处理获取的信息
C.管理措施决策D.估算农业产量
读产业典型产品周期示意图和产品生产环节的价值链图,回答21-22题。
21.从产业典型产品周期示意图上看,发达国家的工业部门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出现的时间是
A.ⅠB.ⅡC.ⅢD.Ⅳ
22.从生产环节的价值链图看,发展中国家在产品整个周期中处于
A.设计环节B.加工环节C.营销环节 D.设计、营销环节
读“东部沿海地区图”,并回答23~24问题。
23.A地区在工业发展的条件上,比F地区优越的
是
A.高校林立,技术水平高
B.交通运输便利
C.矿产资源丰富
D.消费市场广大
24.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农业发展的共同条件是
A.都位于季风区,雨热同期
B.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C.地势平坦,河网密布D.热量充足,无霜期长
新华社消息,我国平均每年有20个天然湖泊消亡。
统计表明,湖北省五十年代共有湖泊1052个,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目前只剩下83个。
昔日“八百里洞庭湖”水面缩小四成,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成第二。
西部一批烟波浩森的大湖相继消亡,湖水逐渐向盐湖、干盐湖方向发展,除闻名中外的罗布泊外,东西居延海、艾丁湖(海拔一155m)已是一
片荒漠。
有关专家说,湖泊环境的日益恶化,已造成水灾频发,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性因素。
阅读上述文字,完成第25—27题。
25.使“八百里洞庭湖”退居成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的主要原因是
①围湖造田②水土流失严重③蒸发和下渗④引水灌溉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
26.湖泊环境恶化后,造成“水灾频发”的原因是
A.湖泊水对河水的补给量减少B.湖泊的调蓄功能降低
C.水土流失加剧D.水资源减少
27.西部地区盐湖、干盐湖逐年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恶化,年降水量减少
B.冰雪融水量不足
C.引水灌溉,蒸发、下渗量增大
D.围湖造田
珠江三角洲历史上以桑基鱼塘闻名全国,并且是我国十大商品粮基地之一、三大蚕桑基地之一、最大蔗糖基地。
近年来,农业生产结构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甚至出现大片出租、出售土地的现象。
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28~29题。
28.珠江三角洲形成“桑基”农业的有利条件是
A.地势低平,河流众多,水网稠密稠密
B.气候高温少雨
C.光照强,昼夜温差大
D.具有肥沃的红壤
29.近年来,珠江三角洲农业生产发生巨大变化的主要原因有
A.粮食需求量的大幅减少B.全球气候变暖
C.劳动力价格的不断减少D.农业土地价格的不断提高
30.下列不属于影响国际产业转移主要因素的是
A.劳动力因素B.内部交易成本 C.市场D.国际间的友好援助
二、综合题(40分)
31.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13分)
(1)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为主的景观特色。
(2分)
(2)图中①地区绿洲退化严重,对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下列推测成立的是()(2分)
A.人口增长迅速
B.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
C.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大力开荒种粮
D.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出现次生盐渍化 E.水资源污染严重
(3)图中②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主要是;(2分)(4)请简述防治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具体措施(4分)。
(5)西北地区最主要的外力作用形式是()(1分)
A.流水作用B.风力作用
C.冰川作用D.波浪作用
(6)近年来,我国在山西、陕西、河北等地北部地区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主要是为了()(2分)
A.调整农业产业结构B.防治荒漠化
C.提高森林覆盖率D.减轻农民负担
32.下图为“我国甲、乙两个区域简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10分)
甲
乙
(1)甲区域的农业地域类型是,主要粮食作物是。
(2分)
(2)与乙区域相比,甲区域建设商品粮基地的有利自然条件有。
(2分)
(3)甲、乙两区域的环境问题有明显的差异,甲区域主要表现为森林减少、、、等生态问题,乙区域表现为大气污染、、等污染问题。
(3分)
(4)针对乙地区的大气污染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整治措施?
(3分)
33.读我国西气东输工程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1分)
(1)西气东输工程最有利于解决我国的资源问题是( )(1分)
A.水资源紧张
B.资源浪费严重
C.木材短缺
D.自然资源分布与生产力分布不相协调
(2)由于沿线城市可用清洁燃料取代部分生产、生活中使用的煤炭,这将降低城市环境污染中的污染的程度。
(1分)
(3)下列因素中,属于修建西气东输管道线路走向考虑的经济因素是( )(1分)
A.地形类型 B.城市分布 C.气候条件 D.河流状况
(4)西气东输中“西气"主要来源于盆地。
“东输”的终点是(省级行政区)。
(2分)
(5)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将对我国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产生的影响是:(3分)
①;
②;
③。
(6)“西气东输”工程的实施,对我国加快西部地区开发的主要意义是。
(3分)
34.湿地是人类珍贵的自然遗产,我国近年来在东北
开展了20项湿地保护示范工程,对约530万公顷的湿
地进行保护。
读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6分)
(1)湿地是一种特殊的( )(1分)
A.水资源 B.生物资源
C.土地资源 D.气候资源
(2)图中的我国东北湿地保护区分布在A 平原、B 平原和嫩江源头。
(2分)
(3)下列野生动物分布在我国东北湿地保护区的是( )(1分)
A.羚羊、孔雀B.丹顶鹤、天鹅C.蓝马鸡、金丝猴D.东北虎
(4)新中国成立后,东北湿地由“北大荒”变成“北大仓”,而环境问题也日益突现出来。
下列环境问题与其不相关的是( )(1分)
A.土地盐碱化B.物种骤减C.酸雨加重D.沙尘暴增加
(5)今天人们有计划地将“北大仓”逐步变成“北大荒”,有关说法不正确
...的是( )(1分)
A.湿地、野生动物等构成了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B.湿地在维护和优化生态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C.退耕还湿地是对湿地及其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D.沼泽地作为特殊的自然景观是极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
福州八中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地理(理)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1---5 BCDCC 6---10 BCACD 11---15 AADDA
16---20 CACCB 21----25 DBCAA 26---30 BCADD
31、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干旱,荒漠
(2)ABCD
(3)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4)①合理利用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台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5)B
(6)C B
32、(1)商品谷物农业玉米或小麦
(2)土壤肥沃;土地资源丰富
(3)湿地减少土壤肥力下降(或土地退化)水体污染
(4)调整能源结构,降低矿物能源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耗能少、污染小的高新技术产业与第三产业;进行产业转移,将耗能多的产业转移至能源丰富的地区;加强技术革新,关停并转大气污染严重的企业,以减少废气排放;植树造林,提高植被覆盖率,净化空气;健全大气保护的环境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加强大气环境保护宣传,倡导公众参与,建设节约型社会等。
33、(1) C (2)大气(3) B
(4)塔里木、上海
(5)①缓解能源紧缺状况;②优化能源消费结构;
③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
(6)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4理(1) C (2)三江、松嫩
(3) B (4) C (5)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