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温州市实验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2021学年温州市实验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卷及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欢喜
简平
我怎么可能会喜欢这样一个寒冷而绝望的冬天呢?那痛楚是割裂着心的锐利的冰凌,那绝望如漫漫冬夜里连一颗幽暗的星子都没有。
时至年末,偶尔有一些零星的爆竹声,人们和这世界一起准备进入下一个年轮。
可我却翻不动我的日历——从胃癌切除手术室出来,我就觉得太阳再也不会升起来了。
可是,母亲来了,她帮我把12月的日历翻到最后一张,然后,在大理石台历架上换上了全新的日历芯子,那封面上标着鲜红的纪年:2012年。
母亲坐在我的床头,用平静的声音对我说:“人生来就是要受苦的,但再苦也要走过去,而且总是走得过去的。
你看,新的一年就要到来了,所有的日子都在前面一天天等着你呢。
”
也就是从那个12月开始,母亲每周三都早早地来到我的住处。
她来时总是两只手都提着沉沉的袋子,里面装满了刚刚买好的蔬菜、瓜果,有时还装着报纸和书籍。
我怕她累着了,让她每次都坐出租车过来,但她不肯,说这点东西她提得动。
所以,母亲还是每每乘公交车来,路上要倒几趟车,来回至少得两个多小时。
一进门,母亲就忙乎起来,一边跟我聊天,一边拣菜、洗菜,然后去厨房煲汤做菜,稍有空隙,还帮我打扫屋子。
这个时候,我就会停止无穷无尽的销蚀灵魂的妄念,在颠簸的气流里上下乱飞的风筝便也静止在了空中。
从此,每个周三成了我心里企盼的节日。
每当听见母亲用钥匙转动门锁的声音,我心里就欢喜得像是燃放起了焰火,那焰火在彻骨的寒冷中美丽绽放,将凛冽染上了一层明亮和温暖。
我感觉那一天心情特别平和,特别安宁。
我真的又可以站立起来了,可以趴在窗前看外面的天与地了。
原本因为恐惧和焦虑,我如同一只被蒙住眼睛的惊慌的小鸟,哪怕飞得再高,也看不见连绵的山脉和澎湃的海洋了。
那天,下雪了,江南的雪花不是完整的一朵朵的,谁都无法相信它会聚起来,可偏偏不多时,雪就把房顶、树枝和路径覆盖住了,白色皑皑,一派纯净。
我真的好欢喜啊。
只是母亲要回去了。
屋门关上的刹那,我便急急地返身来到窗口等待着,等待着……母亲瘦弱的背影出现了,她一步一步地踏在积了雪的小道上,雪花落在她的肩头,落在她的发上。
直到这时,我才第一次那么真切地看见,母亲的头发早已花白如雪。
是啊,亲已经75岁了,苍老毕现。
之前,我从来没有在母亲跟前流过一滴眼泪,但这时我禁不住泪水崩落。
母亲的脚步带走了冬雪,牵来了春天的消息有一天,母亲说:“我带你出去走走吧。
”于是,我欣然跟着
母亲去了一处公园。
虽说还有些许料峭春寒,但杨柳枝头已爆出嫩黄嫩绿,令我想起李白“春风柳上归”的诗句。
春回大地,当是自然规律,但对于我个人来说,这却不是必然的,那是一种更神圣的力量。
回到家后,我坐到书桌前,打开电脑,写下了病后第一篇文章,当我点上最后一个句号时,我泪流满面,我为自己能重新开始写作而欢喜万分。
夏季的一个周三,飓风来临,黑云压城,狂风暴雨仿佛要掀翻整个世界。
我正忐忑不安时,母亲敲响了房门。
只见她完全成了一个“水人”,不等我开口,她自己先笑了起来,说那浓雾的风雨真像一堵厚厚的山墙,但她穿越过来了。
我跟母亲说:“以后你别每周都来了。
”母亲没有接我的话头,继续说笑道:“穿越还真要有点儿气力的。
”
又到12月了。
因着母亲,我甚至都没有觉得冬季已至。
那个周三的上午,我习惯性地等着母亲的到来。
可是,这一次,我却没有等到。
母亲打来电话说,她今天不能来了,因为她胆囊炎发作了,老毛病了,已经吃了药,在家躺躺就是了。
我不放心,让我妹妹带母亲去医院检查。
结果出来了,竟是肝癌,而且医生说可能只有六个月的存活期。
霎时间,我重跌入一年之前,又回到了天寒地冻的日子。
但是,母亲再一次来到了我的身边,再一次帮我把12月的日历翻到最后一张,然后,在大理石台历架上换上了全新的日历芯子。
这一次,鲜红的大字标着的纪年是2013年。
母亲照例平静地对我说:“你不用为我担心,我一点问题都没有,往后的日子跟以前不会有什么两样。
”在母亲做了介入治疗两周之后,我和母亲互相扶持着,登上了飞往香港的航班。
坐在维多利亚港边,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望着天边的一抹祥云,我跟母亲一块说起了我们共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黄浦江,说起了流经母亲故乡江苏常州的大运河,说起了母亲年前专为我祈福而到过的黄山湖。
望着粼粼波光,我想,水流滔滔,千回百转,所有的河系水脉终将汇合,日夜不息地奔向世界上的每一个地方。
我对母亲说了德国诗人贝托尔德·布莱希特的故事:那时,他躺在柏林一家医院的病床上奄奄一息,当他看见窗外一棵树上停了一只小鸟,而且不断地啼鸣,不由得拿起笔来写下了生命中最后一首诗。
布莱希特说,我死之后,鸟还活着,在树上,婉转鸣叫。
这时,正好有一只鸟儿从苍翠的树丛中鸣叫着飞起,我和母亲都欢喜得笑出声来。
(节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在塑造母亲这一形象时,既运用了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又通过对环境的描写来侧面烘托母亲的形象。
B. 文章非常注重段落间的过渡,如第五段开头一句,既承接上文对雪的描写,又引出下文对春景的描写,使上下文段落间衔接自然。
C. 文章第八段中“母亲照例平静地对我说:你不用为我担心,我一点问题都没有”,是因为母亲确认自己是
老毛病发作了,并不知道自己得了肝癌。
D. 文章中的母亲勤劳、简朴、乐观,她深爱着自己的儿子,她以自己的勇敢、乐观,让身处痛苦中的儿子看到希望,感受到欢喜。
2. 分析文中划波浪线句子的含义。
春回大地,当是自然规律,但对于我个人来说,这却不是必然的,那是一种更神圣的力量。
3. 文章结尾为什么要引用德国诗人贝托尔德·布莱希特的故事?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马棚
苏学文
屋是泥坯草屋,草屋久了,墙皮就一块一块地脱,屋顶的草也朽成了泥,背阴的地方就生出一片片青苔,朝阳的屋脊便有狗尾巴草在微风中婷婷地摇晃。
冬天还好。
若是夏日雨季,草屋就在风雨中飘摇。
屋中的盆盆罐罐就传出清脆的雨滴敲打声。
老屋虽破,但住着一家六口人。
有老人有孩子,老人七十多了,就像老屋一样,朽了。
老人的儿子四十多了,儿子的儿子也十七八了。
一日,天气极好,日头透过低矮的门洒进一片光,儿子的儿子对父亲说:“瞧咱家这草屋,该盖新的了。
”
父亲看了儿子一眼:“钱呢?”
儿子看看那片日光不吭声。
儿子正在读高中,弟妹也在上学,全家只靠父母两人挣工分,年底扣了口粮款,拿到手的也只是几十元钱。
一年的油盐钱、学费、老人治病费用,都要从几十元钱中出。
没钱怎么能盖新屋呢?但不盖新屋,三间老屋也住不下了。
于是,儿子就说:“在大门边搭一间草棚也行。
”
父亲说:“搭草棚顶啥?”
儿子说:“搭草棚我住。
”
父亲与儿子就一齐动手,仅用三天时间,父子俩就搭起了一间草棚。
草棚虽小,但草棚是一片独立的空间。
草棚搭好那天,儿子很激动,儿子想,我终于有自己的屋了。
儿子住进草棚后,父亲半夜还能看见棚里的灯光。
父亲就想,儿子在用功呢,明年儿子考上大学,就不会再住这样的草棚了。
父亲就在院中掏出烟吸着,直吸到儿子棚里的灯灭了,他才回转老屋歇息。
转眼过了一年,儿子没有考上大学,儿子还住在草棚里,父亲看见草棚里的灯依旧整夜地亮着。
父亲就想,儿子大了,要娶媳妇的,怎么着也得想办法盖房了。
半夜,当父亲推开用柴笆做的棚门时,父亲看见儿子伏在桌上写字,就坐在儿子的身边,吸了会儿烟,说:“鸡都快叫头遍了,明天还要出工呢!”儿子停下笔说:“待会儿再睡。
父亲看着儿子桌上的书和一撂写满字的纸,问:“明年还考大学?”
儿子打了个呵欠:“不考了。
”
父亲不解:“不考,你还熬夜做啥?”
儿子笑笑,儿子自上高二就没准备考大学,但儿子没说,儿子知道说了也没用,便自个儿憋着劲地写。
父亲看见儿子很认真的样子,就问:“你想住一辈子草棚?”
儿子说:“不想。
”
“咱就盖房。
”
儿子说:“让我再熬一年夜,到时我也甘心。
”
父亲再没说啥,就走出草棚。
父亲走出草棚,仰面看了会儿天,天空很净,星星很亮,父亲望着星星出神。
夏天一过就到了秋天,秋天的时候,村里人都吵着说要分地。
分了地,父亲就不愁盖房了。
父亲盘算着过两年给儿子盖三间瓦房,让儿子在瓦房里娶妻生子。
可是,秋天的日子没完,儿子就当兵走了。
儿子走时,除了一包书一撂写满字的纸,啥也没带,连裤衩都脱下了。
儿子穿着一身军装,很平静地走了。
儿子走后,草棚就空落了。
又到半夜,父亲看见草棚一片黑,心里就空落落的。
于是,父亲就到草棚里吸烟,想着在部队的儿子。
冬日,农闲时,土地分到了户。
过了冬,春风吹绿田野时,父亲卖了队里分的一头老牛,到集镇上买了一匹枣红马。
父亲年轻当兵时骑过马,因此,父亲喜欢马。
喜欢马的父亲将马拴进了儿子住过的草棚里。
每夜,父亲就起来给马添草添料。
父亲站在草棚里,一边听着马嚼草的声音,一边想着此时儿子在部队写着什么。
枣红马被父亲驯服得十分温顺,耕田耙地比牛走得快,父亲十分珍爱它,闲时就牵马到田边坝上放。
忙时,父亲将马笼头卸了,马就自己出去找草吃,却不吃一口庄稼,晚上自己回家。
父亲说,马通人性。
日子过得很顺畅,父亲终于盖起了三间瓦房,但儿子没有回。
父亲想,儿子怕是不回来。
父亲依然住在草屋里,草屋虽破,但父亲住了一辈子。
父亲伴着马过日月。
后来,父亲在草屋里患了癌症。
患病时,马也病了,父亲却半夜牵着马走了几十里给马找兽医。
马病医好后,父亲就再也没有下床。
当儿子从部队回家奔丧时,看见棚里的枣红马已绝食几天了。
儿子就给马解下笼套,马却不动,把马牵出门时,枣红马就伸着脖子长嘶。
儿子给父亲办完丧事后,看见枣红马已经皮包骨了。
儿子想,枣红马倒也有情有义。
儿子立在棚前,久久地看,看见那马的两眼汪着水。
儿子就牵着马来到父亲的坟前,马在父亲的坟边又长嘶一声,那声喑哑、沉闷,久久地在坟前萦绕。
儿子将马笼套解下,放马在田野里吃草。
到了傍晚,那匹枣红马却没了踪影。
儿子看着马棚,还有马棚里的枣红马的笼套,耳边又响起了枣红马的嘶鸣。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篇有关泥坯草屋的环境描写,突出其久经岁月、腐朽破败的特点,为人物出场提供了舞台,为下文情节发展起到铺垫作用。
B. 小说描写父亲半夜里看见儿子草棚里的灯光时的心理与动作细节,既表现儿子为梦想而用功的拼搏精神,也写出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C. 父亲终于盖起了三间瓦房,但让儿子在瓦房里娶妻生子的愿望到死也未实现,小说借此表达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无法弥合的主题。
D. 小说透过一户农村家庭的“窗口”观照特定历史时期农民生活与思想面貌的变化,“挣工分”“土地分到了户”等短语交代了时代背景。
5. 枣红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从情感的角度简要分析。
6. 小说为什么以“马棚”为题?请通读全文,从情节与环境的关系、人物与主题的关系两个角度加以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水葬
蹇先艾
“尔妈,老子算是背了时!偷没偷到,偏偏被你们扭住啦!真把老子气死!……”
这是一种嘶哑粗糙的嗓音,在沉闷的空气之中震荡,从骆毛的喉头里迸出来的。
他的摇动躯体支撑着一张和成天在煤窑爬进爬出的苦工一样的脸孔;瘦筋筋的一身都没有肉,只剩下几根骨头架子披着皮。
看他的年纪约有三十岁的光景,他的两手背剪着,脚下蹬的是一双烂草鞋,涂满了涵泥。
旁边有四五个浓眉粗眼的大汉,面部飞舞着得意的颜色,紧紧的寸步不离的将他把持住,匆匆的沿着松林走。
这一行人是在奔小沙河。
他们送着骆毛去水葬,因为他在村中不守本分做了贼。
文明的桐村向来就没有什么村等等名目,犯罪的人用不着裁判,私下都可以处置。
而这种对于小偷处以“水葬”的死刑,在村中差不多是“古已有之”了的。
行列并不如此的简单:前后左右还络绎的拖着一大群男女,各式各样的人们都有,红红绿绿的服色,高高低低的身材,老老少少的形态……这些也不尽都是村中的闲人,不过他们共同的目的都是为看热闹而来的罢了。
尤其是小孩子们,薄片小嘴唇笑都笑得合不拢来,两只手比着种种滑稽的姿势,好像觉得比看四川来的‘西洋镜’还有趣的样子。
“呀!你们快看快看,那强盗又开口了!”
“了”字的余音还在袅袅不断,后面较远的闲杂人等跟着就像海潮一样拼命的撞击过来,前排矮小力弱的
妇女和小孩却渐渐向后引退。
“嘿!瞧你们祖宗的热闹!老子把你们的婆娘偷走了吗?叫老子吃水?你们也有吃火的一天!烧死你们这一群狗杂种!”
骆毛口里不干净的咕哝骂着,村中的教书先生于是撇着嘴觉得不值一钱的喊道:“丧德呀,丧德!”骆毛自己的两耳只轰轰的在响,这时什么声音都是掺不入的,他只是一味大步的走出村去。
离开村庄已有半里的光景。
大家弯弯曲曲的走,似乎有点疲乏。
在一座坟台之下略略休息。
群众都围拢来。
潇飒的松枝掩盖在头顶,死寂的天空也投下几丝阳光来,透过了绿叶,骆毛傍着那一块字迹模糊的残碑坐下了。
“尔妈。
老子今年三十一!”他换了一口气,提高嗓音的又开始说,“再过几十年,又不是一条好汉吗?……”
“骆大哥!啊啊,说错啦!干老爷子!哪个叫你没有钱有没有势呢?你老人家死咧的话,我儿子过年过节总帮你老人家多烧几包袱纸。
你就放心去吧,有什么身后开不了交的事情,都留下让我儿子帮你办。
干奶奶——哎呀!啥子干奶奶,简直就是我那嫡亲奶奶呀——我养她老人家一辈子还不行吗?……”
小耗子王七走过坟前,用手搓着眼睛,把眼睛圈都搓得快红了,向骆毛请了一个大安,亲热的说了上面的那一大段话。
小耗子在今年跟骆毛交过手,败仗下来了,就拜了老骆做干爹,是个著名的小滑头儿!
“七老弟,你就再不要干老爷子湿老爷子的啦!”老骆冷笑了一声说,“好汉作事好汉当,也用不上牵累旁人!我的妈呢?——”
老骆心里忽然难过了起来,他也不再说下去,站起身来就往前走。
人群又被他拖着像一根长绳,回环在山道上了。
以后的途中,老骆几乎绝无声音,除了习惯成自然的几声哼哼之外,只是缓缓地走,含着一脸的苦笑。
刚才王七那几句话引起他无限的感触:他心里暗暗悲酸着,想到他的母亲,便觉心里发软,那热狂的不怕死的心顿时也就冷了一半。
他的坚强的意志渐渐软化下来。
“我死后,我的妈怎么办呢?……我的妈啊,你在哪儿?你可晓得你的儿子死在眼前了吗?你如果在家紧等我不回来,你不知道焦心成哪个样子!唉!唉……”
老骆虽然是个粗人,可是想到死后老母无人养活,他也觉到死的可怕。
直至他们捉住他的两臂,要往水下投他的时候,他狠心把眼一闭,他老母的慈容仿佛在目前一样。
天依旧恢复了沉寥的铅色,桐村里显得意外的冷冷落落。
那黄金色的稻田被风吹着,起了轻掀的很自然的波动。
真是无边的静谧,约略可以听见鹁鸪的低唱,从掩映着关帝庙那一派清幽的竹林中传来。
远的山峰削壁的峙立着,遥遥与天海相接。
村都暂时掩没在清凄与寥寞的空气之中了。
村后远远的有一间草房,一个老妇人拄着拐杖走出来。
她的眼睛几乎要合成一条缝了,口里微微喘气,一手牢牢的把住门边,摩挲着老眼目不转睛的凝望,好似在期待着什么。
她穿着一件补丁很多的夹衣,从
袖子里伸出来的那双手,颜色青灰,骨头血管都露在外面。
她稳定的倚傍着门柱,连动也不动一下,嘴唇却不住的轻颤。
最后,她将拐杖靠在一边,索性在门槛上坐下来了,深深的蹙着额发愁道:
“毛儿为什么出去一天一夜还不回来?”
(有删节)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骆毛是一个清醒的反抗者,他对“水葬”的不合理性发出强烈的咒骂,“祖宗”“好汉做事好汉当”等言语,有种英雄就义的豪迈。
B. 小说用较多笔墨描写了各种看客形象,小孩子们笑得合不拢嘴,双手比划着种种滑稽姿势这一细节描写,欢喜中渗透着悲凉的意味。
C. 王七虽然向骆毛表达了同情,但言语之间依然显示出“滑头”的特点,他的话引发了骆毛对母亲的牵挂,促成了骆毛情绪的突转。
D. 小说细腻描写了骆毛死后桐村的景象,“整个桐村都暂时掩没在清凄与寥寞的空气之中了”这句话,渲染出生命被陋习残害的哀痛。
8. 小说以老妇人的独自等待、默默发问收束全篇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9. 鲁迅曾评价《水葬》展示了“老远的贵州”的乡间习俗,小说中的桐村与鲁迅《祝福》中的鲁镇有哪些相似之处?请对此加以探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干,字直卿,福州闽县人。
干往见清江刘清之。
清之奇之,曰:“子乃远器,时学非所以处子也。
”因命受业朱熹。
干家法严重,乃以白母,即日行。
时大雪,既至而熹它出,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
熹语人曰:“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
”后遂以其子妻干。
宁宗即位,熹命干奉表,补将仕郎。
丁母忧,学者从之讲学于墓庐甚众。
熹病革,以深衣①及所著书授干,手书与诀曰:“吾道之托在此,吾无憾矣。
”
江西提举常平赵希怿、知抚州高商老辟为临川令,岁旱,劝粜捕蝗极其力。
改知新淦县,吏民习知临川之政,皆喜,不令而政行。
所至重庠序,先教养。
其在汉阳,即郡治后凤栖山为屋,馆四方士,立周、程、游、朱四先生祠。
以病乞祠,主管武夷冲祐观。
寻起知安庆府,至则金人破光山,而沿边多警。
乃请于朝,城安庆以备战守,不俟报,即日兴工。
城
成,会上元日张灯,士民扶老携幼,往来不绝。
有老妪百岁,二子舆之,诸孙从,至府致谢。
干礼之,命具酒炙,且劳以金帛。
妪曰:“老妇之来,为一郡生灵谢耳,太守之赐非所冀也。
”不受而去。
后二年,金人破黄州沙窝诸关,淮东、西皆震,独安庆按堵如故。
继而霖潦余月,巨浸暴至,城屹然无虞。
民德之,相谓曰:“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也。
”
后同僚忌之,干遂归里,弟子日盛,巴蜀、江、湖之士皆来,编礼著书,日不暇给,夜与之讲论经理,娓娓不倦,借邻寺以处之,朝夕往来,质疑请益如熹时。
既没后数年,以门人请谥,又特赠朝奉郎,谥文肃。
(选自《宋史·黄干传》)【注】①深衣:指古代诸侯、士大夫等阶层的家居便服。
这种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名之。
10.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
B. 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
C. 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
D. 干因留客邸/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而熹始归/干自见熹/夜不设榻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庠序”,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谨庠序之教”中的“庠序”相当于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建议,在京都长安设立的太学。
B. “乞祠”,指大臣因故自请充任祠禄官。
也称“请祠”。
宋代大臣年老不能任事者或罢职者,常命为祠禄官,不理政事而予俸禄,以示优礼。
C. “母忧”,指遭遇母丧。
“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
“丁忧”,也叫“丁双”,原指遇到父母丧事,后世往往用于拥有官吏身份之人。
D. “上元日”,中国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传统节日元宵节。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民间有“赏花灯”“猜灯谜”习俗,又称“灯节”。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黄干在学术上师承朱熹,致思刻苦。
黄干禀告母亲后当天就出发去找朱熹。
等待朱熹归来的两个月期间,他没脱过衣服。
见到朱熹后,晚上抓紧学习。
B. 黄干为官期间颇有政绩,政声极佳。
黄干任新淦县知县时,官吏百姓都知道他在临川县的政绩,非常高兴。
这一年天旱,黄干劝勉百姓卖粮和捕捉蝗虫。
C. 黄干兴办学校,以教养百姓为先务。
在汉阳时,他依傍着郡邑治所后的凤栖山修造房屋,来给四方之士提供住所,修立周敦颐、程颐、游酢、朱熹的祠庙。
D. 黄干一生讲经学义理,著书立说。
黄干回乡里,巴蜀、江浙之士都有前来请教他的,他娓娓不倦,借邻寺为弟子住地,质疑请教之风像朱熹在世时一样。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请于朝,城安庆以备战守,不俟报,即日兴工。
(2)民德之,相谓曰:“不残于寇,不滔于水,生汝者黄父(对黄干的敬称,即黄老父)也。
”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官定后戏赠
杜甫
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
老夫怕趋走,率府①且逍遥。
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
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飙②。
注释:①天宝十四载(755年)杜甫被任河西县尉,他不肯作,改任右卫率府的胄曹参军,这是一个看守兵甲器仗的差使。
②飙:暴风,疾风。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表明自己不愿奔走趋奉,体现了傲岸的人格和归隐的愿望。
B.“耽酒须微禄”一句表达了诗人为了饮酒的嗜好,不得不指望这份微薄的俸禄,反映了诗人生活的潦倒。
C.前三联紧扣一“戏”字,看似洒脱、旷达,实则暗含了诗人身居闲职的自嘲和志不得伸的无奈。
D.“托圣朝”是为自己的“狂歌”找一个借口,是自身纵酒狂放,无所顾忌的托词,暗藏了久困不遇的牢骚。
15.尾联是如何抒发思想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6.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曹操在《短歌行》中以周公自励,表明自己广纳贤才以统一天下的远大志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是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令人叹为观止。
(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不愿违背心意趋炎附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
(4)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于心的自身之苦与国运之悲,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