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校联盟雏鹰计划试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校联盟雏鹰计划试题
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般切期望!”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青年之文明,奋斗之文明也,与境遇奋斗,与时代奋斗,与经验奋斗。
故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
——李大钊
材料三建大功于天下者,必先修于闺门之内;垂大名于万世者,必先行之于纤微之事。
——汉·陆贾《新语》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作为一个青年人,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你有怎样的思考和感悟?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那震耳欲聋的声音,让人听不到对方在说什么;那上下翻飞的水雾,把人的眼睛迷住。
”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等真正站在她的旁边,所有的人都惊呆了:地竟陷下一层,天也高了一尺,山谷形似壶嘴,水若浊酒,倾泻而下,一仰难尽的气势充溢胸口,心跳得
河底升起硝烟一样的股股黄雾,天宇间着黄色带水的颗粒,碰撞在脸上,散发在天上。
脑子里一片空白,什么也不敢想,只看着山被水层层劈开,天也被这股黄流斩断。
水从天而降,拍打在谷底,响遏在云里。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孤独寂寞容易使人丧失生活的意义和激情,会导致对生命的伤害,是一种负面情绪,老、中、青、少都会受其害,但以老年为甚。
(),特别会使一些独居老人、高龄老人,经常处于之中。
老年人有孤独之痛,并非“中国特色”,而是“环球同此凉热”。
新浪微博橙子辅导认为英美等国都有相当比例的老人深受孤独的折磨,称其是老年人的一种“隐形杀手”。
世界卫生组织将孤独列为“比吸烟更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降低老年人的孤独寂寞需要弘扬孝道,子女应更多关心陪伴父母,同时也需要社会改变老年人的观感。
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不要把老人当成包袱,地割断他们与社会的联系。
同时,老年人也要年龄包袱,不为“老”所累。
人的生命是一个发展过程,每一个生命阶段都有其特有风景,要按老年和自身的特点,“闲里找忙”,做一些自己的事,避免整天枯坐寂寞。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2)、请简要分析本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祖逖,字士稚,范阳道人也。
晋愍帝建兴元年,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
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晋元帝大兴三年夏六月,祖逖将韩潜与后赵将桃豹分据陈川故城,出入相守四旬。
逖以布囊盛土如米状,使千余人运上台,又使数人担米息于道。
豹兵逐之,弃担而走。
豹兵久饥,得米,以为逖士众丰饱,益惧。
后赵将刘夜堂以驴千头运粮馈豹,逖使韩潜及冯铁邀击于汴水,悉获之。
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新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
逖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
后赵王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
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
逖牙门童建杀新蔡内史周密降于后赵。
后赵王斩之,送首于逖曰:“叛臣逃吏,吾之深仇。
将军之恶,犹吾悉也。
”逖深德之。
自是后赵人叛归逖者,逖皆不纳,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
四年秋七月甲戌,以尚书仆射戴渊为征西将军。
八月,豫州刺史祖逖以戴渊吴士,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且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雍容统之,意甚怏怏。
又闻将有内难,知大功不连,感激发病。
九月,卒于雍丘。
豫州士女若丧父母,谯、梁间皆为立祠。
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梁、郑之间复骚然矣。
(《通鉴纪事本末·祖逖北伐》,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B、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C、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
矣 D、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2)、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出,表示调动官职的词语,指的是京官外调。
C、祭酒,官职名,古代主管科举考试的教育行政长官。
D、第,在文言文中可以表示次第、官僚和贵族的住宅、科举考试的等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逖力主北伐。
他积极向左丞相建言,在缺少兵器兵员的情况下,自铸兵器,自行招募士兵,开始北伐。
B、祖逖善用计谋。
他把布袋装上泥土伪装成米袋,又故意让敌人抢去真米,来迷惑敌人,使敌人感到恐惧。
C、祖逖宽厚仁爱。
他在军中与将士同甘共苦,全力安抚新归附的人,严禁部将侵犯后赵百姓,使边境安宁。
D、祖逖忧愤病逝。
他嫉妒戴渊的才能,不满其接收自己收复的土地,又感到北伐大业难以完成,忧愤而死。
(4)、微博橙子辅导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逖使韩潜及冯铁邀击于汴水,悉获之。
②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梁、郑之间复骚然矣。
(5)、后赵王为缓和与祖逖的关系,采取了哪些措施?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天的等待
[美国]厄内斯特·海明威
他走进我们房间关窗户的时候,我们还未起床。
我见他一副病容,全身哆嗦,脸色苍白,步履缓慢,好像一动就会引起疼痛。
“你怎么啦,宝贝?”
“我头痛。
”
“你最好回到床上去。
”
“不,我很好。
”
“你先上床。
我穿好衣服后就来看你。
”
可是当我来到楼下,他已穿好衣服,坐在火炉旁,显出一副重病在身的九岁男孩的凄惨模样。
我摸了摸他的额头,知道他发烧了。
“你上楼去睡吧,”我说,“你病了。
”
“我没病,”他说。
医生来后,量了孩子的体温。
“多少度?”我问医生。
“一百零二度。
”
下楼后,医生留下用不同颜色胶囊包装的三种药,并嘱咐如何服用。
一种是退烧的,另一种是通便的,还有一种是去酸的。
他解释说,流感细菌只能在酸性环境中存活。
他似乎对流感很内行,并说,如果高烧不超过一百零四度,就用不着担心。
这是轻度流感,要是不引起肺炎,就没有危险。
我回到房里,记下了孩子的体温,并对各种胶囊的服用时间作了记录。
“想让我读点书给你听吗?”
“好的,如果你想读的话,”孩子说。
他脸色苍白,眼窝下方有黑晕。
他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无动于衷。
我朗读霍华德派尔的《海盗的故事》,但我看得出他并没在听我朗读的内容。
“你感觉怎么样,宝贝?”我问他。
“到目前为止,还是老样子。
”他说。
我坐在床脚边自个儿看书,等着到时间再给他服一粒胶囊。
按理,他本该睡着了,然而,当我抬头看时,他却双眼盯着床脚,神情异常。
“你为什么不试着睡觉呢?到吃药时,我会叫醒你的。
”
“我宁愿醒着。
”
过了一会儿,他对我说:“你不必呆在这里陪我,爸爸,要是你嫌麻烦的话。
”
“不嫌麻烦。
”
“不,我是说,要是你过一会儿嫌麻烦的话,你就不必呆在这里。
”
我想,或许他有点儿神志不清了。
十一点钟,照规定给他服药后,我便出去了一会儿。
那是个晴朗而又寒冷的日子,地上覆盖着一层已结成冰的冻雨,因此看上去仿佛所有那些光秃秃的树木,那些灌木丛,那些砍下来的树枝,以及所有的草坪和空地都用冰漆过似的。
我带着我那条爱尔兰红毛小猎犬,沿着大路和一条冰冻的小溪散步,但在这玻璃般光滑的地面上站立和行走是很困难的。
那条红毛狗一路上连跌带滑,我自己也摔倒了两次,摔得挺重,一次摔掉了猎枪,使猎枪在冰上滑出去老远。
高高的土堤上长着倒垂下来的灌木丛,我们从那下面撵起了一群鹌鹑。
当它们快要从堤岸顶上消失时,我击落了两只。
有几只鹌鹑停落在树上,但大部分飞进了一堆堆的柴垛中。
你得在这些被冰裹着的柴垛上跳上好几下,才能把它们撵出来。
当人在这些既滑又有弹性的树枝上摇摇晃晃尚未立稳之际,它们却飞了出来,使你很难射中。
我击落了两只,逃掉了五只。
动身返回时,我感到很高兴,因为我在离房子不远的地方发现了一群鹌鹑,而且还剩下许多,改日可再去搜寻猎取。
回到屋里,他们说孩子不让任何人进入他的房间。
“你们不能进来,”他说,“你们千万不要传染上我的病。
”
我来到他身边,发现他仍像我离开时那样躺着。
他脸色苍白,但两颊上部烧得发红,眼睛依旧一动不动地盯着床脚。
我量了他的体温。
“多少?”
“大约一百,”我说。
实际上是一百零二度四分。
“原先是一百零二度。
”他说。
“谁说的?”
“医生。
”
“你的体温没问题,”我说,“用不着担心。
”
“我不担心,”他说,“但是我不能不想。
”
“不要想,”我说,“放心好了。
”
“我很放心,”他说着,眼睛直盯着前方。
显然,他有什么心事,但在尽力控制着自己。
“将这个用水服下。
”
“你看这有用吗?”
“当然有用。
”
我坐下来,打开了《海盗故事》,开始读给他听,但我看得出来他不在听,于是我停了下来。
“你看我大概什么时候会死?”他问道。
“什么?”
“我大概还有多少时间就要死了?”
“你不会死。
你怎么啦?”
“啊,不,我会死的。
我听到他说一百零二度。
”
“人不会因为得了一百零二度的高烧而死去的。
你是在说傻话。
”
“我知道会的。
在法国上学的时候,同学告诉我说,烧发到四十四度就不能活了。
我已经一百零二度了。
”
原来自上午九点起,整整一天他都在等死。
“你这可怜的宝贝,”我说,“哦,可怜的宝贝,这就像英里和公里。
你不会死的。
那种温度计不一样。
在那种温度上,三十七度是正常的。
在这种温度上,正常体温是九十八度。
”
“你肯定?”
“绝对没错,”我说,“这跟英里和公里的区别一样。
你知道,就像我们车速开到七十英里该折合成多少公里一样。
”
“噢,”他说。
他那凝视着床脚的目光松弛了。
他的紧张状态也终于缓解了。
第二天,越发轻松了。
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他会动辄哭起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叙述了一位九岁的男孩因为不懂摄氏与华氏温度的区别,在误以为自己即将发烧死去的复杂心情中度过了一整天的故事。
B、小说沿着“小男孩生病,医生来诊,父亲讲故事,外出狩猎,狩猎归来,误会消除”的时间顺序展开叙述,脉络清晰。
C、小男孩虽然竭力保持平静,但内心是恐惧的。
他
不断用行动和语言暗示父亲,希望能引起父亲的重视,但粗心的父亲却始终没有意识到。
D、小说省略了父亲外出打猎期间小男孩的身体状况及心理活动的内容,留下叙事空白,但读者依然能想象出小男孩内心的绝望。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一天的等待”是贯穿全文的行文线索,同时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
B、小男孩面对死亡时的消极等待、无能为力,使小说呈现出忧郁基调,让读者倍感压抑。
C、小说用第一人称叙事,拉近了故事人物与读者的距离,增强了真实性和感染力。
D、小说语言简洁、叙事客观、竭力淡化主观色彩,是作者“冰山理论”的具体体现。
(3)、小说中间插入父亲外出打猎的两段文字,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
(4)、新浪微博橙子辅导认为曾说过“勇气是在重压下的优雅风度”,请结合小说中“小男孩”形象,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
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
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
比如在缅甸有些地方,一个人成年时,一定要去杀几个人头回来,才能完成为成年礼而举行的仪式。
我们在旧小说里也常读到杀了人来祭旗,那是军礼。
——礼的内容以现代标准去看,可能是很残酷的。
残酷与否并非合礼与否的问题。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
如果单从行为规范这一点来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
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
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
“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
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
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
孔子就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
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
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骄傲、得意。
微博橙子辅导认为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
礼则有甚于道德:而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
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使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不会不能。
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
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
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
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一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
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微博橙子辅导认为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
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
所应付的问题如果需要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有个大家都接受都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
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客观地讲,“礼治秩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环境下,对维持社会的稳定起过一定的作用,正如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所说,微博橙子辅导认为“旧日中国文明最使人惊异者,即是其社会秩序恒自尔维持,若无假乎强制之力”。
而且,礼的作用不仅在于提供给人们一些行为规范以维持社会秩序,更在于通过这些外部的规范来起到教化的作用,启发和涵养人们内在的理性自觉,不断培育人们的道德心,从而提高人们的道德境界。
当道德境界提升到一定高度后,人们的行为就会由礼的约束进为道德自觉,由他律进为自律,达此道德境界,人的内心高度自由,行为则于礼无不自然相合。
在潜移默化中将人引向道德之途,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人的思想境界,培养人的道德自觉,这就是礼的教化之功,也是礼治所赖以运作的内在机制。
正是这种代代相传的传统教化,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得以历经数千年而依然完好地保存流传下来,这是与中国同时代的其他文明古国无法做到的。
而且,“礼”
中的很多优秀合理的成分,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谦虚礼让等好的传统直到今天依然对我们富有教育意义。
这些都是“礼治秩序”的积极作用。
但是,从整个历史发展、社会进化的角度来看,它的消极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它阻碍社会的进步、科学的发展,尤其使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严重滞后。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科学曾有过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极大地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
然而近四百年欧洲近代科学取得了辉煌成就,我们却远远落后了。
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过于崇拜、依赖传统,因循守旧,躺在老祖宗的成果上睡大觉。
其次,“礼治”往往被封建统治者利用,成为反对变革、维护封建制度的屏障。
从汉武帝开始,历代的封建统治者都极力推崇儒学,提倡礼教,尤其是到了皇权专制空前强化的明清时代。
再次,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在无形中扭曲了人格,压抑了人性,容易使人形成一种畸形心理。
礼治社会的另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导致民主、法治意识的淡薄甚至可以说是缺失,人们只知道承担义务,不知道行使权利。
(摘编自张璐《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浅析》)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是从教化中养成的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礼由社会舆论所维持,不需要借助外在的机构来维持。
B、一直以来,在乡土社会中,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中的问题,所以乡土社会的秩序主要依靠“礼”来维持。
C、礼可以通过外部的规范对人进行教化,启发人的道德自觉,当道德境界达到一
定高度,人就能由他律变为自律。
D、礼治秩序在维持社会的稳定和教化百姓方面曾发生过积极的作用,但在社会进步与科学发展方面也有消极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只要是符合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哪怕它不“文明”或不“慈善”,显示出野蛮残酷,也是符合礼的。
B、在乡土社会中,因为礼不需要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所以它是依靠本能或天意而自动形成的秩序。
C、如果我们不过于崇拜、依赖传统,不躺在已有的成果上睡大觉,我们中国近代科学的发展就不会严重滞后。
D、人们只知承担义务,不知行使权利的扭曲现象是因为礼治秩序在无形中扭曲了人格,造成了人的畸形心理。
(3)、下列各项中,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印度的某些偏远地区,有这样的习俗:丈夫死后,妻子被要求在葬礼上用火烧死。
B、封建社会里,帝王将相或普通百姓,在家族祭祀中都有着比较严格的程序和要求。
C、未当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换席子。
D、行人过斑马线是“红灯停,绿灯行”;机动车辆遇行人过斑马线,必须停车礼让。
(4)、材料一中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
(5)、传统婚俗中,男方为了迎娶女方,要向女方家送彩礼(聘礼)。
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些地方出现了索要“天价彩礼”的现象。
为遏制此类现象,2020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里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
请运用材料中的知识分析上述现象。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一些传统模式的背后,是人们根深蒂固的保守观念在支撑,甚至关联着某些群体的现实利益;所以,沿用旧例起码是安全的、低成本的一种路径。
B、整本书以帝国兴衰交替为线索叙述美食变迁,显得角度独特;但作者本身对亚洲大陆的隔膜以及作品结构上的松散,其对古代饮食的描述更像是某种笔记。
C、中国工业化发展时间并不长,改革开放后虽然在经济总量上有了大幅度增长,也形成了世界上最为完整的工业体系,但企业普遍积累不足,研发投入也不足。
D、“守护青春的心弦”项目针对不同阶段青少年的心理特点,有的放矢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奏响了精神卫生专业工作者为莘莘学子心理健康保驾护航的乐章。
1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郑居中,字达夫,开封人。
登进士第,至中书舍人。
蔡京以星文变免,赵挺之相,与刘逵谋尽改京所为政。
未几,徽宗颇悔更张之暴,外莫有知者。
居中往来绅所,知之,即入见言:“陛下建学校兴礼乐以藻饰太平置居养安济院以周拯穷困何所逆天而致威谴乎”帝大悟。
居中退语礼部侍郎刘正夫,正夫继请对,语同。
帝意乃复向京。
京再得政,两人之助为多。
居中厚责报,京为言枢密本兵之地,与三省殊,无嫌于用亲。
经臣方恃权,力抗前说,京言不效。
居中疑不已援,始怨之,乃与张康国比而间京。
都水使者赵霖得龟两首于黄河,献以为瑞。
京曰:“此齐小白所谓‘象罔’,见之而霸者也。
”居中曰:“首岂宜有二?人皆骇异,而京独主之,殆不可测。
”帝命弃龟金明池,谓“居中爱我”,遂申前命,进知院事。
四年,京又罢。
居中自许必得相,而帝觉之,不用。
政和中,再知枢密院,官累特进。
时京总治三省,益变乱法度。
居中每为帝言,帝亦恶京专,寻拜居中少保、太宰,使伺察之。
居中存纪纲,守格令,抑侥幸,振淹滞,士论翕然望治。
丁母忧,旋诏起复。
逾年,加少傅,得请终丧。
服除,以威武军节度使使佑神观。
还领枢密院,加少师。
连封崇、宿、燕三国公。
朝廷遣使与金约夹攻契丹,复燕云,蔡京、童贯主之。
居中力陈不可,谓京曰:“公为大臣。
国之元老,不能守两国盟约,辄造事端,诚非妙算。
”京曰:“上厌岁币五十万,故尔。
”居中曰:“公独不思汉世和戎用兵之费乎?使百万生灵肝脑涂地、公实为之。
”由是议稍寝。
其后金人数攻,契丹日蹙,王黼、童贯复议举兵,居中又言:“不宜幸灾而动,待其自毙可也。
”不听。
燕山平,进位太保,自陈无功,不拜。
入朝,暴遇疾归舍,数日卒,年六十五。
赠太师、华原郡王,谥文正。
(《宋史卷三百五十一》,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陛下建/学校兴礼乐/以藻饰太平/置居养安/济院以周拯穷困/何所逆天/而致威谴乎/
B、陛下建学校/兴礼乐以藻饰太平/置居养/安济院以周拯穷困/何所逆天而致威谴乎/
C、陛下建学校/兴礼乐/以藻饰太平/置居养/安济院/以周拯穷困/何所逆天而致威谴乎/
D、陛下建学校/兴礼乐/以藻饰太平置居/养安济院/以周拯穷困/何所/逆天而致威谴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