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朗读教学“爬上坡”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朗读教学“爬上坡”
【摘要】朗读是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韵味的重要方法。

本文从入情入境,“爬”出神采、倾情注入,“爬”出效应、精益求精,“爬”出感悟的维度阐述了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到强化阅读。

【关键词】朗读神采效应感悟
朗读是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情境、体味语言情感、理解语言韵味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领悟力、品评力、表现力的有效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朗读越来越体现出独特的训练价值,并被不断地提高到强化。

那么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呢?
一、入情入境,“爬”出神采
美学家王朝文曾说:“朗读者的高明之处,不只在于清晰、流利、悦耳的音和调,主要在于他进入了文学作品所规定了的情景,即他自己有所体验而形成的入神的音调、表情。

”朗读不是简单地把文字转换成声音,照本宣科,而是要有感情去读,以情带声、以生传情、声情并茂。

这种情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创设情境,让学生有所体验,从而形成入神的音调、表情,良好的语感。

如《荷叶圆圆》教学片段:
教师:你们看,可爱的小水珠来了。

他们在干什么呀?(出示动画课件)
学生:他们在荷叶上滚来滚去。

学生:他们在荷叶姐姐怀里做游戏。

教师:那你能读读课文中的句子吗?
学生朗读句子,(一位学生摇晃着身子读)
教师:看来,你把自己变成小水珠了。

让我们一起变成可爱的小水珠吧。

教师引导:小水珠躺在圆圆的荷叶里,一阵风吹来,荷叶轻轻摇晃,小水珠就在荷叶里滚来滚去,还调皮地眨着眼睛呢。

(课件展示,学生读)
教师:小水珠,你们觉得躺在摇篮里怎么样呀?
学生:我觉得真舒服。

教师:那你就舒舒服服地读一读。

(学生读得很舒缓)
学生:我觉得很好玩。

教师:那你就做一颗调皮的小水珠吧!
感情朗读注重的是一个“情”字。

巧妙地导入,能让学生很快入情入境,激发学生的浓郁兴趣,从而主动地积极地朗读。

该教学片段充分运用了课件、导语等多种手段,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情感体验的环境与氛围,使得课堂成为师生间、师生与文本间与情交融、心与心撞击的过程,从直观画面到情境创设,从角色转换到心灵释放,在反复朗读中提升了对课文的品悟。

二、倾情注入,“爬”出效应
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悟,在读中
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教学时,可以通过朗读,把语言符号变成一种听觉和视觉形象,体验作品感情。

在朗读中要“倾情”,教师必须首先设身处地地认识作品、研究作品,充分理解作者的创造意图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把握课文的情感。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那就不仅使他们开阔眼界,增长知识,而且能得到美的熏陶。

因此在小学从低年级开始就应当培养他们从文字语言到有声语言的转化能力,从而更好地理解、感受课文中所揭示的人和事物之美、文字语言表达形式之美。

例如,有一位教师指导学生朗读《小小的船》时,她用两种不同的语调,先一字一顿地读,后充满激情地读,读后让学生分辨哪次读得好。

这是从课文整体上使学生理解并感受到文中的语言美。

对于课文中叠词的理解,也同样采用不同的读法,使学生从语调中感受到“弯弯的月儿”“闪闪的星星”要比“弯的月”“闪的星”好,因为这样写,“月儿和星星”更美。

到了中高年级,教师还要教学生逐步学习朗读的技巧,如停顿、语气、节奏、重音等。

运用这些技巧更好地表达文中的思想感情,抒发小作者的体验,增强思想感染和美的熏陶。

如朗读《月光曲》时,当贝多芬“按起琴键来”后,出现在鞋匠兄妹俩面前那一幅美丽的画面:哥哥仿佛看见“月亮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海面上“霎时”出现“微云”,月亮穿过“轻纱似的微云”,到“霎时间”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大浪”“一个连一个朝岸边涌来……”从月光照在妹妹“恬静的脸上”,到她仿佛也看到了“波涛汹涌的大
海”。

朗读时,语调从平缓到高昂,情感从平静到激动,语速从缓慢到急速,调动学生的理解、联想等思维活动,使其如临其境,并与之产生共鸣和心灵的震撼,得到美的语感。

三、精益求精,“爬”出感悟
张田若先生指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

”以读为本、反复诵读是理解文字、理解作者的基本途径。

多读,不仅能感悟到语言的表意,而且能会意到弦外之音,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境界。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想方设法激发学生读的兴趣,精心设计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如“带着问题读”“自主选择读”“对手挑战读”“配乐曲朗读”……通过读,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并通过文字表面与文字后面的智者进行心智的交流,逐渐有所感悟和思考。

学生在诵读中语气的流露、情感的表白,就是对文本解读的最好体现。

如《丰碑》中写军需处长的句子“单薄破旧的衣服紧紧地贴在他身上”,使得面对死亡仍然十分镇定、十分安详的军需处长的形象顿时高大起来。

在这里,两个朴实精炼的词语——“单薄破旧”和“贴”把人物形象和精神刻画得生动丰满,应指导学生品读体味。

学生在对这些文字的“品味”中既理解了词语,深化了主题,还丰厚了积淀。

朗读不是简单地把文章和无声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而是在深层探索的基础上,明白了文章的原意之后,将感悟到的奥秘转化为可供交流的语言(有声语言)。

也只有完成这样的转化,才能获得
审美情感的同化、人格气质的升华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实现朗读的优化效应。

古人读书讲究“出入法”始求所以人,终求所以出。

入,则见得亲切;出,才读得透彻。

既能“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这才是朗读的最高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