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种可采储量计算方法在塔里木油田的应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油气技术可采储量是指在现有井网及工艺技术条件下获得的总产油量,它是制定油田开发规划的物质基础,是评价油田开发效果、编制调整方案的依据。
可采储量的计算和预测是一项综合工作,涉及到油藏工程评价及开发指标预测、经济参数的选取及预测、经济指标计算等等,对于不同类型油田、不同开发阶段所采用的方法和考虑的因素也不尽相同。
本文分别采用常规特征水驱曲线法,产量递减法,含水率和采出程度关系法,经验公式法计算了塔里木油田某油区的可采储量,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对比(本文计算取值当含水率达到0.98时对应的累积产量为可采储量)。
对于已经进入中高含水开发的油田,若将累积产水量W与累积产油量N,或将水油比(WOR)与累积产油量在半对数坐标上作图,可以得到一条比较明显的直线关系图,该图通常称作:水驱特征曲线。
应用水驱特征曲线分析法,不但可以对油田的未来动态进行预测,而且还可以对油田的可采储量及采收率做出有效的测算。
目前在各大油田已得到广泛应用。
1978年我国著名专家童宪章先生在理论上推导得出甲型水驱曲线表达式,即累积产水量与累积产油量的关系式:
引入经济极限含水率后得出预测可采储量的关系式为:
在对该油藏的累积产水量和累积产油量进行统计后进行线性回归,得到甲型水驱曲线图如下图示:
从线性关系而得到A,B的值分别为1.2074和0.0017,取经济极限含水率=98%,代入N关系式后得到可采储量=1700.03万吨。
同样通过统计累积产液量与累积产油量关系、累积液油比与累积产液量关系与累积液油比与累积产水量的关系,并引入经济极限含水率=98%分别得出乙丙丁型水驱特征曲线可采储量预测值统计如下表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对于该油藏乙型和丙型比较接近,而丁型预测储量相对偏小,一般来说,注水开发油田,当综合含水率达到30%左右时,累积产水的对数和累积产油就会出现线性关系,就可以用来求取采收率等。
公式中的参数,用到相渗曲线油水相对渗透率比值的指数模型的
常数,这个常数与储层和流体物性有关。
当油田产量进入递减阶段以后,其递减规律由下式表示:
根据阿尔浦斯(Arps)指数递减可采储量计算公式:
根据实际生产数据统计出每个月的产油量,在x,y坐标轴上做出递减开始,产量与时间对应的散点图,进行拟合后得到递减指数=0.005,从而计算出=2376.17万吨。
综合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是油藏工程常用的一种曲线。
由实际生产资料所绘制的关系曲线与标准曲线对比,可用来评价油田(油藏)在目前开采条件下含水上升是否正常,并可预测水驱采收率大小。
由甲型水驱特征曲线:
及产水量、产油量、生产水油比的定义有:令
(N为油藏地质储量,10t)。
则有:
当含水率达到98%时,对应的采出程度
为水驱开发最终采
出程度。
由生产水油比与含水率的关系有:
根据该油藏实际生产数据,拟合生产水油比与累积产油量,可得:D=16.13。
对上式取常用对数有:
1
常规特征水驱曲线法
2
产量递减法
3
含水率和采出程度关系法
PP11
RNNPR式中W--累积产水量,10mN--累积产油量,10m式中:N-油藏可采储量,10t;N-开始递减时累产量,10t;Q-开始递减时月产量,10t;Q-废弃时月产油量,10t;D-递减指数。
PPRpiai43
43
444
4
图1甲型水驱曲线线性回归图
表1水驱曲线预测可采储量结果
式中D--瞬时递减律Q--油田递减阶段t时间的产量t--递减阶段的生产时间
图2产量递减随时间变化图
图3水油比与累产油的线性关系图
iDNiR4几种可采储量计算方法在塔里木油田的应用
朱凯
景江华
①
②
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
610059成都②中国石油集团玉门油田分公司老君庙作业区开发技术部
①;摘要关键词油田的可采储量,是油田开发建设的物质基础,因此,需要准确地加以预测和确定。
文章介绍了可预测油田可采储量的不同方法,包括水驱特征曲线法、产量递减法、含水率和采出程度法,相关经验公式法在油田中的实际应用。
同时对童章宪含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法根据水油比和含水率的关系做出了改进,找出适用于本油田该区块的关系式,准确预测了本油区的可采储量。
可采储量水驱曲线产量递减法
含水率和采出程度法
即为该油藏含水率与采出程度的关系式。
根据以上关系做出该油藏含水率与采出程度的关系图版:
将油藏目前(2011年2月)生产数据可知目前含水率
,代入上式,求得最终采出程度,E=0.40323,所以该油
藏的最终采收率为2188.72万吨。
俄罗斯学者提出了一种关系的经验公式法:
当含水率为98%时:变换可得:
选取及以下岩性段符合上述线性关系的时间段内的生产数据计算动态储量,
利用2002年5月至2011年2月生产数据计算该区的动态储量为:802.9×10t,该结果值偏小。
(1)由于计算方法的不同,计算结果差异较大,由前文论述可知,乙、丙型水驱特征曲线、含水率和采出程度关系法、产量递减关系法计算出结果接近,所计算可采储量值基本可采用;而经验公式法计算结果较小。
(2)不同的水驱特征曲线方法在判断水驱规律和确定直线段时,所对应的时间点和数据点数量应一致。
(3)在含水率和采出程度关系法中,系数7.07,是根据该油区实际生产数据得出,相比童章宪先生7.5这一数值较小。
该方法适用于开发调整工作少,含水随采出程度变化规律较好,与图版中曲线拟合程度较高的油藏采收率标定。
对于开发调整工作比较频繁,含水率随采出程度变化及波动较大的油藏,可以利用该方法判断调整的阶段效果,但是利用该方法确定采收率应慎重。
图4含水率与采出程度的关系图
图5含水率与累产油关系图
R4
经验公式法
5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4
[1]陈元千,李现代油藏工程.石油工业出版社,2001
[2]孙玉凯,高文君常用油藏工程方法改进与应用石油工业出版社,2006
[3]徐君,高文君,等对标定可采储量的水驱特征曲线法的改进新疆石油地质,2007,12(6)
[4]卢慧晶,潘远基,等油田可采储量标定方法的研究及应用西部探矿工程,2001,01(1)
[5]俞启泰一种广义水驱特征曲线.石油勘探与开发,1998,25(5):48-50
朱凯(1985-),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油气藏数值模
拟技术研究与应用。
(收稿日期:2011-10-10)
璗........。
(接137页)北方向的河流。
水下分流河道微相在湖内网状交织,其间被大小形态不一的分流间湾所分隔(图3)。
长8油层组沉积时,主体上继承了长8油层组时的沉积特征,但此时湖盆面积有所扩大,向北和东北方向扩张明显,三角洲前缘沉积亚相向外扩展了很多。
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从东北、西北和西面三个方向注入湖内,对区内影响较大的仍然是东北方向的河流。
此时,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发育,水下分流河道连片性较长8油层组更好,河道更广阔(图4)。
(1)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主要为三角洲前缘沉积,主要沉积微相为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与决口水道不太发育。
长8油层组沉积时期姬塬地区地形平缓,河流作用较弱,其沉积作用和砂体展布受湖平面升、降和物源方向控制明显。
(2)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沉积微相剖面对比研究表明,该区延河道方向河流连通性较好,横切河流方向河道呈透镜体状,河道侧向摆动频繁。
(3)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研究表明,该区主要
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在西部、北部及东部发育三角洲平原沉积亚相,长8油层组晚期湖岸线明显外扩,主河道延北西及北东方向展布,被不同大小的分流间湾分割,根据对主分流河道的确定,可判断出河流的走向,对沿主河道厚砂体布井有重要的意义。
122图3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沉积相平面展布沉积相平面展布
2
图4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
14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1]窦伟坦,侯明才,陈洪德,等.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油气成藏条件及主控因素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5(6):686-692
[2]赵小强,万友利,易超,等.鄂尔多斯盆地姬塬油田长8段沉积相研究[J].岩性油气藏,2011,23(4):94-99
[3]史建南,郑荣才,韩永林,等.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岩性油藏成藏机理研究[J].岩性油气藏,2009,21(3):129-133
[4]韩永林,王成玉,王海红,等.姬塬地区长8油层组浅水三角洲沉积特征[J].沉积学报,2009,27(6):1057-1064
[5]杨县超,屈红军,崔智林,等.鄂尔多斯盆地吴起—定边地区长8沉积相[J].西北大学学报,2010,40(2):293-298
[6]苟亚西,廖明光,王显财.自然伽马曲线在我国南方Ah油田沉积相研究中的应用[J].内江科技,2010,5:22-24
[7]罗顺社,银晓.鄂尔多斯盆地姬塬地区延长组长8沉积相的研究[J].石油天然气学报,2008,30(4):5-9
[8]李元昊.鄂尔多斯盆地西部中区延长组下部石油成藏机理及主控因素[D].西安:西北大学,2008
[9]蒋解梅,王新征,李继山,等.东营凹陷沙四段滩坝砂微相划分与砂体横向预测[J].石油地质与工程,2007,21(4):12-15
[10]高红灿,郑荣才,叶泰然,等.德阳须家河组四段沉积相特征和砂体分布规律[J].沉积与特提斯地质,2007,27(2):66-73
邓贵文(1986-),成都理工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含油气盆地构造动力学与盆地分析研究。
(收稿日期:2011-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