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码头文化的相关作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码头文化的相关作文。
武汉的码头最早起源于内河。
清乾隆元年(1736年),汉江上修建了第一个史上有名的码头一一汉口天宝巷码头,码头停泊木船的最大吨位约900吨。
武汉因横跨东西的长江和连通南北的汉水,而成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战略要地。
至明末清初,汉口即成为中部地区集散商货的著名码头。
鸦片战争前,汉水口北岸即有“二十里长街八码头”之称谓。
湖北、江西、四川等省及下江商人、徽商来汉进行贸易的商船,均有停泊的码头。
当时,汉水两岸所停泊的船舶,约有二万四五千只左右,清人曾用“十里帆樯依市立,万家灯火彻霄明”的诗句,描绘了汉口“不夜港”的繁荣景象。
这是武汉码头文化的“内河经济时代”。
随着租界建立,长江近代轮船运输迅猛发展,临长江沿岸拓建了一批近代轮运码头。
1863年,英国宝顺洋行在天津路建宝顺栈五码头,为汉口港首座轮船码头。
兴旺发达的港口码头,使武汉成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之一,汉口码头的年货物吞吐量,仅次于上海,水陆航线可达海外诸国。
武汉被外国人誉为“东方芝加哥”。
当时,武汉共有水码头243个,码头工人5万多人。
19世纪60年代,汉口开埠后,武汉码头发展进入“大江经济时代”。
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陆路、航空的迅猛发展,长江航运业“风光不再”。
经历了二十年的整体萧条后,武汉码头如今显现出“复苏”的势头。
2004年,武汉阳逻集装箱码头一期工程,在距汉口约三十公里的阳逻古镇武矶山建成投产。
作为一座丰水期可通行万吨级巨轮
的现代深水码头,能通江达海。
现在,武汉大码头联通世界,武汉的码头开始迈入“海洋经济时代”。
中国武汉码头数百年的发展历程,既是地理及其辐射范围的变迁和扩展,也是武汉逐步由内陆向海洋、由内向型经济向外向经济转变的发展轨迹。
武汉人关注武汉码头文化,中国关注武汉码头文化,码头文化也逐步由保守走向开放,每次转型,都对武汉城市发展产生了意义深远的影响。
这也是武汉码头文化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