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教育指导策略案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幼儿园单亲家庭教育指导案例探析
案例一:让人揪心惹人疼的宁宁
基本情况:宁宁是一个漂亮的5岁女孩,性格泼辣,妈妈喜欢打扮的她干净又时髦。

爸爸做着小生意,全职妈妈除了打理家人的饮食起居,喜欢上网聊天。

家庭情况:宁宁妈与外省男子网恋,并带宁宁一起去见网友,失踪半月。

当宁宁妈发现那浪漫爱情只是昙花时为时已晚,回来后家庭大战拉开帷幕,宁宁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先是宁宁和妈妈遭到爸爸的“刑事逼供”,妈妈惨遭毒打,又是父母夺女大战,把宁宁藏来藏去,不送孩子入园。

宁宁爸初战告捷夺女成功,离婚后很快另有新欢。

妈妈去了外地打工。

爸爸抢来宁宁并没有负起教育责任,而是把宁宁托付给体弱多病的爷爷奶奶。

看来爸爸抢孩子更多的是为了惩罚妈妈,拿孩子作为筹码。

孩子情况:孩子天天蓬发垢面,衣服又脏又皱而且不合时宜的乱搭,鞋袜每天臭烘烘的。

更不幸的是两个月后,奶奶去世了。

本来活泼开朗人缘很好的宁宁和以前判若两人。

小朋友嫌她脏不和她玩,嫌她臭午休不愿意挨她。

她为了强行加入,对小朋友大打出手,老师经常干预解决纠纷,效果甚微。

小朋友继续不和她玩,宁宁变本加厉的对小朋友施暴。

家长纷纷向老师告宁宁的状,并嘱咐自己孩子宁宁好打人,别和她玩,离她远点。

采取措施:从宁宁眼里看到的明明是孤独和惊恐,为什么她频频向小朋友施暴呢?看来我不能只处理孩子们的纠纷这表面现象了。

要想救这可怜的孩子,得从根本上解决。

经过和配班老师协商,我们做了以下四方面的工作:一、孩子每天入园后,老师及时帮宁宁洗脸梳头洗脚,拿去我女儿的衣服给她换洗。

教会她自己清洗的方法。

二、做孩子爸爸和继母的工作,委婉的建议他们担负其照顾孩子的责任。

三、多方打听宁宁妈的联系方式。

四、在全班小朋友面前重建宁宁的威信,教会宁宁和同伴相处的方法。

效果:通过我和同事们的努力,宁宁的个人卫生当天见效。

一周以后联系上了宁宁妈,约好一周两次打我手机和宁宁通话。

两周以后宁宁和小朋友间的纠纷明显减少。

唯有宁宁爸和继母的工作进展较慢,爸爸和继母偶尔一起送宁宁入园,可能他们也在努力,只是我这个局外人无法体会他们家事中的难处。

宁宁的爷爷经常流着眼泪说“这苦命孩子遇上你们这样的好老师,算幸运了。

”学期结束宁宁转学,后来失去了联系。

个人思考:家庭不幸的孩子,往往对老师和同伴的关爱有一种特别的渴望,师爱虽不能代替父爱和母爱,但至少可以使孩子感受到幼儿园生活的温情和暖意。

这不只是一种爱的补偿,更是一种爱的启迪。

我相信,一个感到人间充满着爱的孩子,一定会走出心中的阴影,乐观的面对现实。

案例二我没有爸爸
基本情况:性格偏内向的男孩小康,两岁半时父母离异,中班时转入我班。

个案行为事例:一次绘本阅读课上,我们读的是《我的爸爸》。

出示封面后。

我鼓励孩子们说说自己的爸爸。

孩子们天马行空说的不亦乐乎。

轮到小康时他站起来怯怯的说“我没有爸爸”。

我吃了一惊,一时语塞无法回应,示意他坐下。

活动结束后,我心里一直酸酸的。

放学时我约小康妈单独谈才知道,自孩子两岁半父母离异后爸爸很少来看孩子,孩子小时经常
生病,孩子病重时,爸爸都来不了。

少得可怜的抚养费也不能按时付。

后来爸爸偶尔提出来看孩子也被拒绝了。

也就是说孩子自记事起没见过爸爸。

采取措施:晚上我思虑万千,着手计划我的“暖心工程”。

我想,孩子小虽说不出,提不出问题,心里一定有许多疑惑,自己的家庭成员和别人家怎么不一样?要想解决教育问题,必须走进孩子的心灵里去,我要寻找教育契机,再争取家长的配合。

作为幼儿园老师教育好孩子的关键是先教会孩子的妈妈教育孩子。

和小康妈的交流中,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她愿意放下个人恩怨,和我一起努力,为小康和他爸建立感情牵线搭桥。

一次课间,我把小康叫过来搂在怀里,和他聊天,很自然的聊到绘本《我的爸爸》,我告诉小康:每个人都有爸爸妈妈,只是有的爸爸妈妈不住在一起了,他们照样爱着自己的宝宝。

听说你爸爸去很远的地方挣钱去了,还说很快就来看你。

小康瞪着眼睛将信将疑地看着我,(从来没有人跟他谈有关爸爸的话题)我接着说,不信回家问你妈。

第二天小康主动找我说:“老师,我爸真的去很远的地方工作了,挣的钱给我买汽车。

”(小康最喜欢汽车)“是么,那太好了。

”打那以后有些害羞的小康更愿意和我说话,当然他更愿意让我谈他爸爸的事。

好像我总能说出他想问但不知咋说的心里话。

小家伙开始膜拜我了。

一有机会我就请他在全班小朋友面前说儿歌、回答问题,交给他一些小任务。

建议家长让孩子的舅舅多带他玩。

我和小康妈商量,让孩子给他爸打电话。

毕竟是骨肉亲情,很快爸爸来看儿子了。

频繁的接触以一段时间以后又很少来了。

可能是新家那边有了阻力。

不过没关系,小康已经自豪地向同伴介绍爸爸了。

连画画都是以爸爸为主题。

小康妈妈一心扑在养育孩子上,无暇顾及自己再婚的事。

亲朋劝说,帮忙介绍,妈妈总怕重组家庭会伤害到孩子,我们边做孩子的思想工作边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我们商量先从和孩子分睡开始,先分床,再分房,慢慢孩子会养成习惯。

力所能及的事妈妈一定不能包办。

避免孩子把成长中正常的独立能力的培养,认为是别人夺走了妈妈的爱,从而产生隔阂。

幸运的是妈妈不但培养了独立的儿子,也找到了合适的对象,又重组家庭。

一家人其乐融融。

单亲妈妈应该有自己的生活,随着孩子的长大,定期给自己放个假,处理私事,交个男朋友。

使孩子明白妈妈爱他,但他不能占有妈妈所有感情空间。

给自己空间的同时,也给了孩子成熟的机会。

现在的小康已经是十几岁的小伙子了,非常帅气、懂事,知道疼爱妈妈,能为妈妈分担家务和忧愁。

妈妈定期理性的同前夫商量孩子的抚养和教育问题,过节和生日的时候爸爸尽量来看孩子,孩子取得好成绩时会主动给爸爸打电话报喜。

本来单亲没什么,若是单亲家长从意识深处总觉得是一种缺憾,潜意识里像孩子传递单亲家庭不正常的思想,孩子也认为自己不正常。

单亲小孩一样可以健康成长,甚至出类拔萃。

古代有孔子、孟子,近代有胡适、蔡元培,现代的周杰伦、刘若英,中国的诸葛亮,世界的牛顿等等,如此让人惊叹的单亲精英们足以说明单亲家庭未必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一切单亲家庭的问题,归根结底都不是因为单亲本身。

而是单亲家长的个性和应对,以及家庭成员间彼此的关系。

如离婚前后双方的冲突、敌对,单亲家长软弱、悲观、抱怨的心理。

案例三我要爸爸来
基本资料:聪明、漂亮、懂事的琳琳,在班里样样出类拔萃,是一个非常惹人喜爱的小姑娘。

三岁时父母离异,爸爸净身出户,孩子判给爸爸,爸爸独自承担扶养费,爷爷奶奶妈妈仍然住在原来的房子里共同照顾孩子。

个案情况:琳琳一入托班就表现出了她的优秀。

一次交流中快言快语的琳琳奶奶,说起了琳琳爸妈闹离婚的事,想让我帮忙,为了孩子劝和他们。

我答应试试。

当时正好有个活动
要出节目,我向家长发出倡议,我们全班集体亲子表演。

我想利用爸爸妈妈宝宝共同排练和演出撮合他们。

这个过程孩子最快乐。

劝说妈妈,暗示爸爸都没管用。

到底离了。

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全家人真是尽心尽力。

千方百计弥补孩子破碎的心灵。

爸爸会在节假日带孩子去自己新家玩,带孩子去旅游。

妈妈也经常电话咨询琳琳在园表现和家庭教育难题,我都耐心一一解答,诚心与她交谈。

交谈中妈妈说:琳琳爸取东西或接琳琳,之前都是爷爷奶奶给送去,最近琳琳执意要求爸爸来,不许送。

看来孩子是愿意和爸爸妈妈共处。

于是我建议妈妈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尽量满足孩子。

不能只做洗衣做饭的妈妈,更要做懂孩子心的妈妈。

我定期把琳琳的表现发飞信给爸爸。

我特意安排专门爸爸参加的班级活动,运动会时设计一些爸爸妈妈宝宝共同参与的游戏,让家长更多地参与孩子的成长,让孩子享受父母共同陪伴的幸福。

也给那些想陪伴孩子,迫于再婚家庭的压力等原因不能陪孩子的单亲家长一次机会。

在阅读《我的爸爸叫焦尼》时,别的孩子都觉察不到这是一个单亲家庭故事,琳琳则很自然的对号入座说自己也是妈妈陪的时候,爸爸不来。

爸爸带我去玩,妈妈不去。

我安慰她说:没关系呀,狄姆不是很快乐么?爸爸家的妈妈爱你,妈妈家的叔叔也爱你,你有更多的爱呢?琳琳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泯灭一个人,我们幼教工作者在关注指导家庭教育的同时,更要为这些不良家庭环境中成长、生活的孩子们,创造、提供更好的幼儿园教育环境。

引导孩子的心理素质朝健康方向发展。

激发其主动发展的潜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