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师范大学《乡镇规划原理》作业考核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体系规划
一、填空题:
1.城镇体系的定位可概括为:(指导区域性)、(基础设施)、(配置)。
2. 城镇体系中所研究的区域经济是指与之对应的区域内各产业之间、城镇之间、经济区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作用的共生互动关系。
它具有四个属性:(系统整体性)、(空间差异性)、(活动关联性)、(相对独立性)。
3. 从规划组织编制方式来看,目前世界上的区域规划基本存在着三种类型:(自上而下强制型)、(自下而上放任型)、(控制与引导双轨型)。
4.胡佛—费雪尔的区域经济增长阶段理论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以下5个阶段:(自给自足阶段)、(乡村工业崛起阶段)、(农业生产结构转换阶段)、(工业化阶段)、(服务业输出阶段)。
5.城镇体系结构与组织规划是将传统的(职能结构)、(规模结构)、(空间结构)(“三结构”)规划上升、扩展为包括制定实现结构优化的政策、措施在内的城镇空间组织、城镇功能组织、塘镇规模组织规划,并在具体内容上根据政府职能进行相应扩充。
6.城镇规模,广义而言包括城镇的(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经济规模)、(产业规模)等多层概念,在城镇体系规划中则主要指。
7.综观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人们普遍认为城市与乡村的发展存在着三个主要阶段模式:(城乡依存的时代)、(城市统治乡村的时代)、(城乡融合的时代)。
8.城市生态环境是一个系统,是指特定地域内(人口)、(资源)、(环境)通过各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建立起来的人类聚居地或社会。
9. 城镇体系支撑系统发展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先行论)、(滞后论)、(同步论)。
10.广义的都市圈包含多种地域尺度,其中最重要两种形式是:以单一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圈),以多个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大都市圈)。
11. 地理要素的空间扩散一般有三种方式:(接触扩散)、(等级扩散)与(非等级扩散)。
12. (分区管治)与(协调规划)则是传统城镇体系规划不同层次之间的重要纽带,对完善规划编制体系有重要的作用。
二、名词解释
1.城镇体系
答:城镇体系(英语:Urban System),也称为城市体系或城市系统,是指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由一系列不同等级规模、不同职能分工、相互密切联系的城镇组成的系统。
这一概念在美国等国家被用于描述国家经济与国家地理,中国自1980年代开始将其应用于规划之中。
2.配第—克拉克定理
答:从源头上讲,“配第-克拉克定理”来自于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的《政治算术》,而真正对其归纳并加以验证的是克拉克。
1940 年,克拉克(John Bates Clark)出版了《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他以配第的研究为基础,对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三次产业的劳动投入产出资料进行了整理和归纳,总结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然后再向第三产业转移的演进趋势。
3.城乡一体化
答:城乡一体化是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城乡一体化就是要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村民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谋划、综合研究,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促进城乡在规划建设、产业发展、市场信息、政策措施、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发展的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实现城乡在政策上的平等、产业发展上的互补、国民待遇上的一致,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文明和实惠,使整个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增长极理论
答: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1950年首次提出,该理论被认为是西方区域经济学中经济区域观念的基石,是不平衡发展论的依据之一。
增长极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部门或地区传导。
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
5. 城镇功能
所谓城镇功能分区,是指为了合理利用土地和自然条件,根据城镇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按功能划分为生活居住区、产生有害因素(主要指废水、废气、废渣以及易燃、易爆、严重噪声等)的工业区、码头仓库区和农业生产区等功能区,以有效避免或减少工业生产、交通运输、居民生活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干扰。
6. 概念规划
答:指介于发展规划和建设规划之间的一种新的提法,它更不受现实条件的约束,而比较倾向于勾勒在最佳状态下能达到的理想蓝图。
它强调思路的创新性、前瞻
性和指导性。
三、简答题
1. 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内容是:城镇的职能类型、规模等级结构等。
2. 简述区域开发模式有哪些?
答:1.点线开发模式
2.线面开发模式
3.立体开发模式
4.优势区位开发模式
5.梯度式开发模式
6.跨越式开发模式
3. 城镇群体空间发展的阶段有哪些?
答:(1)独立城镇膨胀阶段
(2)城镇空间定向蔓生阶段
(3)城镇间向心发展阶段
(4)城镇连绵带(区)形成阶段
4. 传统“三结构”规划同新时期城镇体系结构与组织规划的区别有哪些?
答:地域空间结构、等级规模结构、职能类型结构的“三结构”规划,一直是我国各层次城镇体系规划的核心。
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与知识经济发展、中国市场化制度建立,我国进入社会经济较快发展、结构深刻转型的新时期,传统的“三结构”的理论范式与规划的概念模式也面临完善和深化。
“三结构”规划的编制、审批、实施管理过程中,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城镇体系规划实施主体缺位、管理法定性不明等还缺乏认识,往往过分重视技术因素、忽视政策因素,追求目标理想、忽视阶段可行和规划实施的连续性、动态性,在表达方式、深度方面不适应管理的需要。
城镇体系结构与组织规划是将传统的“三结构”规划上升、扩展为包括制定实现结构优化的政策、措施在内的城镇空间组织、城镇功能组织、塘镇规模组织规划,
并在具体内容上根据政府职能进行相应扩充。
即传统“三结构”规划提出城镇地域空间结构,规划城镇布局;提出城镇职能类型结构,确定主要城镇性质和产业发展方向;提出城镇规模等级结构,确定主要城镇人口规模等。
而结构与组织规划确定城镇发展空间和重点的综合发展空间,提出其对应的空间结构和组织结构(空间结构形成完善的对策);确定中心城市体系和各类、各级城镇应发展的现代功能,提出其对应的功能结构和组织结构(功能结构形成完善的对策);确定中心镇、一般镇发展布局的原则、标准和中心镇设置方案;确定主要城镇的规划人口指导规模,提出其对应的规模结构和组织结构(规模结构形成完善的对策);确定城镇建设用地总规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