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原则与汉语幽默]合作原则与幽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作原则与汉语幽默]合作原则与幽默
幽默是英文humor的译音,是一种艺术手法,1999年的辞海把幽默解释为“以轻松、戏谑但又含有深刻的笑为其主要审美特征,表现为意识对审美对象所采取的内庄、外谐的态度。

通常是运用滑稽、双关、反语、谐音、夸张等表现手段,把缺点和优点、缺陷和完善、荒唐和合理、愚笨和机敏等两面极对立的属性不动声色地集为一体。

在这种对立的同一中,见出深刻的意义或自嘲的智慧风貌”(1999)。

它的产生一方面取决于语言本身的内在规律(如谐音);另一方面还取决于语言在语境中的使用情况。

尤其是幽默对话很大程度上依赖语境产生。

吕光旦在《英语幽默的语用分析》中指出“语用学的任务就是把特定的话语置于特定的语境中,来探索在不同交际环境下如何运用语言的规律”(1988)。

汉语幽默因汉语语言的特性以及将其置于中国文化特有的语境中而产生独特的风趣效果。

本文拟根据语用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合作原则来分析汉语幽默小对话,探求语用规律与幽默的关系。

在交际过程中,为了保证谈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遵守一些基本原则,特别是合作原则。

人们在谈话中是如何在遵守或违反?合作原则的前提下达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从而使谈话目标得以实现的呢?
1合作原则与幽默的产生
语言哲学家H.P.Grice在《逻辑与会话》中指出,交际过程中会话双方只有遵守一系列准则才能互相默契配合,会话也才得以顺利进行。

这些准则概括为:(1)数量准则:会话中各方根据话题内容,提供充分但不冗余的信息;(2)质量准则:努力使话语真实、有依据;(3)关系准则:努力使话语和话题内容相关;(4)方式准则:努力使话语简明扼要、有条理,切忌模棱两可、模糊不清。

如在交际中一方有意或无意违反了其中一条(或几条)准则,交际效果必然受到影响,容易导致说话者的主观意图与客观效果之间的不
一致。

而这种不一致,正是造成幽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有意或无意的违反合作原则往往会导致幽默的产生。

下文将详细阐述幽默是如何在违反合作原则的基础上生成。

2 违反合作原则与幽默的产生
2.1违反“关系准则” 产生的幽默
根据关系准则,会话双方所说的话应相互关联,否则会前言不搭后语。

而这种“牛头不对马嘴” 的情况会使得会话双方难以进行进一步交流。

但这并不妨碍有时违反关系准则会产生的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
例1:问路。

一个冒冒失失的年轻人问路旁的老人: “嘿,老头!到某某地还有几里地?”
老人手拄拐杖回答说:“还有五百拐杖!”
年轻人一听奇怪的问道:“嘿,你有没有搞错,路程都是论里计算的,哪有论拐杖的?”
老人回答说:“没错,论礼(里),你该叫我大爷!”
年轻人羞得满脸通红。

例1中, 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年轻人在向老人问路,但由于态度不尊,老人便故意歪解其义,给他一个毫不相干的答案。

老人实际上是在教训年轻人要懂礼貌。

众所周知,在中国路程的远近是以“里”来度量的,而决不以“拐杖” 计量。

当这冒失的年轻人进一步发问时,老者又给出了一个看似不相干的答案“论礼(里),你该叫我大爷”。

智慧的老者用汉语中“礼” 和“里”的谐音教训了小伙子,从而产生了幽默效应。

汉语中的这种小幽默举不胜举。

相声中相声演员就经常通过违反关系准则来制造幽默。

下面是相声大师侯宝林老先生的《歪批三国》的节选。

例2:相声:《歪批三国》
甲:我问你,你知道周瑜他姥姥家姓什么,诸葛亮他姥姥家姓什么,张飞他姥姥家姓什么吗?
乙:当然不知道。

姓什么呀?
甲:周瑜他姥姥家姓姓纪,诸葛亮他姥姥家姓何,张飞他姥姥家姓吴。

乙:“三国”原文没有哇!
甲:有,周瑜在临死的时候,仰面长叹,说了一句。

乙:说什么?
甲:说:“既生瑜而何生亮?”这就是说,纪氏老太太生的周瑜,何氏老太太生的诸葛亮。

乙:哎,不对,人家是说既然生周瑜何必再生诸葛亮!
甲:我就这么体会!
乙:好,那张飞他姥姥家为什么姓吴哪?
甲:你没看老太太管小孩儿,不是有那么一句话嘛:“你这个孩子,总出去惹祸!真是无(吴)事(氏)生非(飞)!”这就是吴氏老太太生的张飞!
这段相声里的周瑜、诸葛亮、张飞是中国大古典名著《三国演义》里的三个重要角色。

这里讨论的问题是(下转第169页)(上接第167页)四这三个角色母亲的姓氏。

演员甲仅仅根据这本名著中周瑜的一句台词“既(纪)生瑜而何(何) 生亮” 以及汉语成语“无(吴)事(氏)生非(飞)”就妄加断论,有意曲解了愿意。

“既(纪)生瑜而何(何) 生亮” 的本意是指诸葛亮和周瑜二人不共戴天,而汉语成语“无(吴)事(氏)生非(飞)” 则指没事找事。

然而“何”本身又可以是姓氏,“无事”与“吴氏”、“非”与“飞”同音,这才有了歪批。

正是这种故意的混淆、有意的违反关系准则促生了相声特有的强烈幽默效果,令观众忍俊不禁。

2.2违反“质的准则” 产生的幽默
合作原则质的准则要求会话双方要真实真诚地讲话。

而实际会话中,出于不同原因,说话者可能会违反这一准则。

这类情况所导致的会话幽默也是不胜枚举。

例3:味道在您的口袋里
有一年,阿凡提种了很多哈密瓜。

村里的百户长常常到瓜地白吃,而且还要装几麻袋带回去。

一天,阿凡提在巴扎(即市场)卖哈密瓜,百户长又来白吃了几个瓜,说道:“阿凡提,你的这些瓜怎么没有味道呀?”
“百户长阁下,白吃的瓜就是没有味道,它的味道在您的口袋里!”阿凡提回答道。

例3 中的百户长是个村官,经常依仗自己这点小权势欺压百姓,白吃白拿。

对此,阿凡提很是生气。

但是作为普通老百姓,他敢怒却不敢直言。

这里二人都知道味道不可能在口袋里,然而阿凡提故意违反质的准则,借此机会拐弯抹角地告诫村官吃了东西应该给钱,由此产生了幽默效果。

2.3 违反量的准则产生的幽默
在实际的会话中,会话者还经常会出现提供信息量不足或过多的状况,因此偏离了量的准则,但却可能诱发强烈的幽默效果。

例4:听说您瞎了眼
阿凡提年轻时的一位朋友,在外县当了县官。

阿凡提听说后,前去拜访。

那县官看见衣衫褴楼的阿凡提,装作不认识问他:“你是哪一位?我怎么记不起来呀?”
“我是你年轻时的朋友纳斯尔丁・阿凡提,听说您当了县官后眼睛变瞎了,我是特意前来看望您的。

”阿凡提回答道。

例4中阿凡提的朋友当上县官后,竟然装作不认识以前的穷朋友。

阿凡提回答他的问题时故意提供过多的信息――“拜访”之外的信息,以此来表示对县官势利的不满与轻视,从而让人们听罢禁不住称妙发笑。

2.4违反”方式原则” 产生的幽默
例5:未来孩子的妈妈
一天,小王带女朋友和她的妈妈去公园划船,划到湖中央时,女朋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问小王:“如果我和妈妈同时掉到了湖里,请问你先救谁?”小王清楚这个问题很难回答,无论回答先救哪个都会引起另一个的不快,但聪明的小王一句“先救未来的妈妈” 化解了尴尬。

合作原则中的方式准则要求会话时,说话者应当把话说得简练清清晰有条理,这样可以使会话进行得更加顺利。

但在某些情况下,违反方式准则反倒会让会话迸发出幽默的火花。

在例5这个小幽默中,小王的回答是有歧义的,解读可以有两层不同含义。

对于妈妈而言,如果将来小王跟她的女儿结了婚,她理所当然就成了自己的”未来的妈妈”;
而在小王的女友心里,将来一结婚一有自己的孩子,那她理所当然升格为“未来孩子的妈妈”。

小王的这个回答实际上是违反了方式准则。

因为方式准则要求讲话者要避免晦涩和歧义。

但这里恰恰是这个有着歧义的回答帮小王解除了尴尬,还平添一抹让人回味的幽默。

由以上的举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会话中违反合作原则反倒会产生幽默效果。

当然,幽默的种类很多,产生的原因各不相同。

在不同的语境中,人们对会话含义、指示语、言语行为和前提等的理解可能产生偏差、错位。

这些语用因素都会导致幽默的产生。

本文只是从违反合作原则的角度对幽默的产生进行了初步分析。

笔者也企盼能与广大语言学研究者从其它各个层面进一步探讨幽默(尤其是汉语幽默)产生的原因和实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