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镜像理论解读电影《狗十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RADIO &TV JOURNAL 2020.07
三个层次的叙事被层叠在了公共汽车和人群的空间场
景中,国家和个人、“大爱”与
“小爱”这两个原本有空间和情绪区隔的表达变成了整体。

在《前夜》中,现代技术的应用将历史影像资料与现代表演融合统一,呈现出黄渤扮演的林治远和毛主席同台经历开国大典的奇观场面,有力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提升了电影的感染力。

在这个片段中,
奇观自然地融入到电影的叙事之中达成了默契配合,
实现了意义建构和视觉表达,使电影兼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二)文化原型意象彰显民族自豪感
文化原型是民族历史文化的记忆联想群,
属于“集体无意识心理领域”,为特定文化中的大多数人所熟悉。

历经五千年的发展,中华民族形成了很多具有特定内涵
的原型意象,例如“汉字”,汉字作为文化的
“记录者”,本身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文化传承的
“血脉”。

此外,它又和文学、
艺术相关,凝结着思想和历史,寄托着意志和感情。

影片
《我和我的祖国》中每个小故事之间分别以毛笔、铅笔、
钢笔写下事件以及时间,作为开篇和转场,降低了七个单元之间的割裂感。

同时也表现出象征意味———时代的变迁和被书写记载的故事。

不同的书写工具代表了不同的年代,
一样的“汉字之美”则带着文化与历史的传承。

根据期待理论中的期待视野观点,在视觉传播中,
传播者必须对受众的期待做出预测,
预先考虑传播内容能否对读者产生吸引力,能否为受众理解与接受,
预先确定传播的信息对现存的社会观念和不同欣赏趣味的
契合度。

而文化惯例说的核心观点也认为,观者是通过自己的文化经验对图像进行解码分析的⑤。

影片中的七
个小故事都或明或暗地将五星红旗作为了一个标识,
正是基于建国70周年的时代背景和中华儿女共有的红色
情结。

《前夜》《回归》直接与升国旗相关,
而《相遇》中原子弹试爆成功、《夺冠》中获得金牌、
《护航》中国庆阅兵、《北京你好》中北京举办奥运会、
《白昼流星》中神舟飞船的降落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时都舞动着大量的国旗,是庆贺更是一种情绪表达,红星红旗的凝聚力量使观众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四、结语
西格弗莱德·克拉考尔说过:“一个民族的电影反映那个民族的精神。

”承担着特殊使命的主旋律电影已经
展现出向“大片”迈进的创作趋势,
凸显出中国的文化自信。

主旋律电影通过技术手段实现视觉表现,
满足大众娱乐化的需求无可厚非,但也要避免对技术的片面强
调。

《我和我的祖国》兼顾电影叙事与视觉表现,
用创新方式讲述中国故事,实现了主旋律电影的又一次突破。

注释:
①沈律君.《我和我的祖国》:创造主旋律电影的“金色叙事”[N].21世纪经济报道,2019-10-28(012).
②[法]克里斯蒂安·梅茨.电影的意义[M].刘森尧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44.
③苏林.纪录片中线性叙事结构的应用[D].乌鲁木齐:新疆艺术学院,2019.
④李建华.从视听语言角度解析《罗曼蒂克消亡史》[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1):29-31.
⑤汤晓山.国家形象的视觉元素建构探析———以中国国家形象在东盟国家的传播为例[J].传媒,2017(23):81-84.
(作者单位:山西大学)
一、“镜像理论”
简述雅克·拉康是精神分析学说的集大成者,他的“镜像
理论”作为精神分析学说的一大重要理论,历来受到众多学者的关注和热议。

“镜像理论”描述的是6—18个月的孩子被抱到镜前,从无法辨认自己的镜中像到“认出”自己并开始认同迷恋自己的一个过程。

拉康的镜像理
论阶段描述的就是一个“主体”的形成过程。

镜前的孩子会经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把镜中的孩子指认为另
外一个孩子,一个与自己毫无关系的形象,
他无法辨认镜中的自己,因此对镜中像是无动于衷的;
第二个阶段是孩子欣喜若狂认出了镜中的自己。

拉康在论述中认为,从孩子将镜中像指认为另外的人到指认为自己的过程有着双重误识:第一阶段把镜中像指认为另一个孩子
时,是将“自我”指认为“他者”
;第二阶段将镜中像指认为自己时,是将光影幻象当成了真实,
其混淆了真实与虚构,并由此对自己的镜像开始了终生的迷恋①。

“镜像理论”的核心内容是他者对自我即主体的建
构作用。

当6—18个月的孩子认出镜中的自己时,
会欣喜若狂地在镜前手舞足蹈,这会使他产生一种掌控自

视听解读
以镜像理论解读电影《狗十三》
□岑

摘要:《狗十三》是曹保平导演的一部青春艺术片。

本文以拉康的“镜像理论”来分析该电影,通过女主人公李玩在成长过程中对自我的认同与误认、他者对主体的影响以及自我对现实世界的妥协三个方面来分析其成长的心理变化,同时揭示以李玩为代表的在中国传统教育下成长的孩子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镜像理论;《狗十三》
;成长;自我认同80
和他人的幻觉,同时,镜前手舞足蹈的“我”和镜中跟随的“他”共同构成一种关于理想自我的画面,而这种理想自我的形成正是将他人想象成自我、将自我想象成他人的过程。

可以说,镜像阶段启动了一个自恋或自卑的生命历程。

当这个镜前的婴儿长大成人时,他或许会抱着自己正是那一理想自我的想象而感到自得,也有可能会终其一生去追求达到那一理想自我的高度而厌弃现实的自我。

我们可以用这一理论来解释偶像崇拜的现象。

可以说,粉丝是将偶像这个他者想象成理想自我,进而朝着理想自我的方向去成长,根据这一理论,偶像的形象对青少年的影响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主体”的形成过程正是把自我想象成他人、把他人指认为自我的过程。

另外,镜像阶段也是婴儿获得语言的阶段,拉康认为这一阶段是脱离镜像阶段的想象进入象征秩序的标志。

形成镜像阶段的前提是匮乏的出现、对匮乏的想象性否认以及欲望的产生。

而对于拉康来说,人类并不是用语言来指代缺席与匮乏的实在,而是“语言掏空现实,使之成为欲望”。

主体的最终形成是以语言中的第一人称代词“我”的出现为标志的,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我”与其说联系着自我,不如说联系着主体的幻觉。

那是对自我的确认,也是将自我对象化的一个过程,至此,一个“我”中有“他”、“他”中有“我”的主体才得以确立。

二、以“镜像理论”解读《狗十三》
电影《狗十三》是由曹保平导演的一部青春片,讲述了13岁的初中生李玩在父母离异且父亲重组家庭的情况下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故事。

父亲为了弥补多年来对李玩的父爱缺失,送了一只小狗来陪伴李玩。

从一开始的拒绝到后来接受并依赖这只小狗,并为这只小狗取名为“爱因斯坦”,说明了李玩对父亲态度的变化。

然而,随着“爱因斯坦”的丢失,家人对寻狗持消极态度,并找来一只相似的狗逼迫她承认这就是“爱因斯坦”,这些都让李玩对自我以及真实世界产生了怀疑。

随着两只狗的先后丢失,李玩在青春期积压的所有情绪最终得以释放,她的歇斯底里并不仅仅是对狗丢失的着急,更是对整个生长环境的不满与反叛,然而她最终也无力改变现实,只能妥协于这种传统的“听话式”教育,成为一个在大人们看来“听话”的人。

(一)在自我认同与误认之中建构主体
“镜像阶段”理论中,婴儿的第二次误认发生在其将“镜中我”等同于“真实我”时。

这是一种想象性认同,也就是说主体的每一次认同都是经过想象和理想化的认同,当主体发现之前的认同是一种“误认”时就会寻找新的认同,而主体正是在这样不断的“认同”与“误认”之中成长起来的②。

《狗十三》中的李玩与宠物狗就是一组镜像关系。

宠物狗是父爱的一种补偿,李玩从一开始的排斥到后来的接受直至对宠物狗的依赖,显然她从狗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她给狗取名为“爱因斯坦”,既表明她对物理学科的喜爱,也表明了她对父亲的态度开始有所变化,她与父亲的关系也有所缓和,可以说这个阶段的李玩形成了对自我的初步认同。

然而,随着“爱因斯坦”的丢失,家人对寻狗的消极态度令李玩感到震惊。

面对继母找回的狗,她哭着说了这样一段话:“这真的不
是,你们要是弄错了,把这只狗给人家送回去,我们尽全力去找‘爱因斯坦’,找不到也没办法,我不是非要只狗。

”这个阶段中,她发现对自我的认同其实是一种“误认”,家人包括她最亲近的表姐联合起来让她接受一只不是“爱因斯坦”的狗,她一开始的挣扎反抗换来的却是父亲的一顿暴揍,她不得不做一个家人眼中的乖孩子,她向现实妥协了,这是她在主体形成过程中对“自我”的一次否认与重构。

而那只被找回来替代“爱因斯坦”的狗性格刚烈,不屈于现实,就如同当时的李玩一样。

而这只狗后来因为咬伤弟弟而被要求送去狗肉店,虽然最后父亲没有将其送至狗肉店而是送去流浪狗收容所,但这只狗最终因绝食而亡。

李玩似乎也从狗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命运,若一味叛逆,换来的只会是遍体鳞伤。

因此,李玩开始按照父亲的期望成长,希望得到父亲的认可,这个阶段的李玩又完成了一次对自我的认同与误认。

影片中,李玩认为:“在这个宇宙之外,一定还有无数个同样的宇宙,包含着所有可能性的集合,这样我们没完成的事,就会在某个宇宙里被完成,错误的选择也会被更正。

”这段话充分体现了李玩在自我误认之后想要重新找到自我认同,因此她相信平行宇宙的存在,也希望错误的事情能够得到更正,她想要得到心理慰藉,正如电影开场李玩纠结于到底是选择红色毛衣还是绿色毛衣一样,她知道无论选择哪一件她都有可能会对自己的选择感到后悔,此时的她对自我的认知还处于混沌的状态,她只有在一次次自我认同和自我否认之中逐渐建构主体。

在主体建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的每一次“自我认同”都是误认,主体就是在这一次次的验证中成长的。

例如父亲教导她不准喝酒,却一次次地让她在饭局上敬酒;父亲教导她要尊敬爱护爷爷奶奶,但是打伤了奶奶却不道歉的弟弟反而得到了更多关心;甚至最后重遇“爱因斯坦”她也选择与其擦肩而过。

她就是在这一次次的自我认同又一次次地被推翻中成长的。

(二)他者对主体的塑造
在拉康看来,自我实际上是一种幻想,是对自我的一种想象性认同,从而形成了所谓的“理想自我”这一形象,而这种“理想自我”的形成需要得到他人的认同。

影片中,父亲这个“他者”对李玩的主体建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女主人公李玩可以说是被迫在父亲的期望中成长的,同时她也渴望得到父亲这个“他者”的肯定,因此,她努力遵从父亲的规训,在这个过程中她也逐渐形成完整的人格。

李玩和表姐可以说是“别人家的孩子”的典型代表,成绩好又懂事,这种形象也符合父亲这个传统的“大家长”的期望,然而形成这个“理想自我”的代价是李玩不得不放弃一些东西。

影片中,李玩一开始就对物理有着浓厚的兴趣,甚至为小狗取名“爱因斯坦”。

然而,父亲希望她提高英语成绩,于是逼迫她进入英语补习班,在她英语考了全班第一之后,她会兴奋地打电话告诉父亲,希望得到认可与嘉奖。

这一情节充分说明李玩努力地想成长为父亲期望的那个样子,并且认同父亲眼中对“理想自我”的定义,并以达到这种“理想自我”而感到

视听解读
81
视听2020.07|
喜不已。

影片中还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在“爱因斯坦”走丢之后,李玩一直寻狗未果,加之家人对待寻狗的消极态度,她约上高放在酒吧喝酒至深夜。

从未出过远门的奶奶担心李玩,于是出门寻找,结果迷路。

父亲得知后将李玩带回家并暴揍了她一顿,边揍边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你想干什么?”一顿暴揍之后紧接着的是父亲的安抚,在这样暴力与安抚的家庭环境中,李玩也必将由叛逆走向驯化,她也必将以父亲的期望为自己的成长航标,成长为父亲眼中的乖孩子。

由此可见,李玩虽然有过叛逆,但最终还是会在父亲的规训下长成大人们期望的样子。

由此可以想象中国式教育很大的弊病就是压抑了孩子的天性,他们只能按照父母的要求和期望去成长,父母把他们不能实现的愿望都强加于孩子的身上,而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自然就缺乏主见和自己的判断力,他们可能穷其一生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甚至以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为自己存在的价值。

正如拉康所说:“主体以与自我有别的形象为中心,通过只能回归他者的形式,在自我疏离的道路上接受终生背负的想象性的自我。

”③李玩这一人物形象充分再现了拉康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她越来越符合父亲心中乖女儿的形象,她也成了父亲心中的骄傲,然而她却与心中的“理想自我”渐行渐远,最终还是会按照父亲的希望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

(三)对真实世界的妥协
“自我主体的成熟是以牺牲欲望的真实作为代价。

”④“镜像阶段”理论虽然是描述婴儿成长阶段的一种假设,但是它却为拉康整个精神分析理论打造了坚实的基础。

李玩的前后态度发生了巨大改变,虽然也有过叛逆和挣扎,却始终抵不过传统中国式教育的洪流带给她的影响,因此她选择了向现实妥协,做一个长辈们公认的乖孩子。

成长是不断认识世界的一个过程,意味着我们会失去如孩童看待世界的天真,而留下的是属于每一个人独有的青春。

在影片中,李玩因获得物理竞赛一等奖可以直接被保送至重点高中,于是爷爷提议设宴庆祝。

在宴席中,来的大都是爸爸的合作伙伴,他们觥筹交错,互相虚伪地称赞着对方,父亲甚至让还未成年的李玩向他们敬酒,而李玩也只是一言不发地一口喝下了父亲递过去的红酒。

李玩一直在尝试着适应成年人的社交规则,努力迎合着成人世界的秩序和规范,她也会逐步适应这种社会规则,成为一个完整的“社会人”。

让整部电影充满戏剧冲突并令人深思的一个场景就是客人点了餐馆的招牌菜“红烧狗肉”,并让李玩趁热吃。

李玩愣了一下,在父亲和爷爷奶奶的担忧和惊恐的注视下,平静地吃下了一块狗肉。

可想而知,在李玩这个极其爱狗的人面前吃狗肉本来就已经让她很难接受,现在甚至还要让她本人吃下去,这是多难跨越的一步。

李玩吃下狗肉这一举动,既是对社会规则的屈服,也是对自己的救赎,因为她无力改变任何事实,她在跟过去青春气盛的自己告别或者说她在跟心中的那个“理想自我”告别,迎来的将会是一个熟悉社会规则,能够在成人世界中斡旋的社会人。

宴席后,父亲高兴地哼着歌开着车带李玩回家了,并对她说道:“你是爸的骄傲,真是骄傲。

”在李玩的世界里,秩序的破坏与建构出现在“青春的较真”与“成人的虚伪”两个对立的阵营之中,最后的结果是成人世界的规则打败了李玩对“理想自我”的想象,使李玩放下心中的执着,服从于社会规则,从而真正成为一个“社会人”。

整部影片看起来讲述的是一个青春期女孩儿从叛逆到成熟的过程,实则是对中国式成长的一种反思。

作为一个典型的在中国传统教育下成长的孩子,李玩经过与家人的一系列“交锋”,最终不得不认同现实社会对自己的塑造,以背负“理想自我”向现实世界妥协为代价,她完成了属于自己的“成人礼”。

三、结语
李玩的成长既包含了她对家人态度的转变,也包含着她对狗的态度的转变,她从一开始的拒绝要狗到慢慢接受、失去狗后疯狂寻找,再到违心认下另一只狗,然后又失去、又再次寻找狗,直到最后她认出自己的第一只狗却不敢相认,这每一次的转变都是李玩走向成长的一次心理节点,正是这一次次的心理变化使其了解了成人世界的虚伪,她开始选择隐藏自己,向现实妥协,做一个大家期待的那个令人骄傲的女孩。

作为整部影片的线索,“爱因斯坦”的存在本身就暗喻着主人公的命运。

第一只“爱因斯坦”温顺、乖巧、听话,喜欢亲近人,走丢后被人领回家依然活得很滋润;而另一只狗叛逆、不屈从、倔强,最终被送去流浪狗收容所,几天之后因绝食而死。

这两只狗的命运暗喻着李玩选择不同的成长方式最终会有截然不同的命运。

李玩似乎也从狗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一直叛逆倔强最终可能会遍体鳞伤,而选择做长辈心中的乖孩子却不会遭受诸多的阻碍和伤害。

伴随着两只狗的先后丢失和李玩在成长道路上心理的变化,她的“镜像我”“理想我”和“社会我”得到了统一,她最终也会成长为一个具有完整人格的社会人。

注释院
①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139-142.
②申朝晖.《狗十三》:镜像映射与症候探微[J].电影评介,2018(20):32-35.
③[日]福原泰平.拉康———镜像阶段[M].王小峰,李濯凡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45-49,59.
④彭吉象.影视美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309-310.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8级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视听解读
82
|RADIO&TV JOURNAL2020.0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