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现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关注人的主体精神和创新精神,以及人的和谐,全面的发展。
因此在目前以及以后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是非常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
本文试从物理实验的教与学两方面讨论一下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途径和方法。
1 选取恰当的试验方法,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教与学的活动是一种双主体的互动,选取恰当的试验方法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只有设法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过程,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案例:
初二物理:“大气压”一节中,马德保半球实验是比较重要的实验,他能证明大气压的存在,课堂上实验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这上课的效果。
但是,正常的方法做马德堡半球实验是:对马德保半球模型进行抽气,抽气后,拔掉气管再由两位同学去拉半球模型,由于密封的不够紧密,很容易漏气,第一次是两个同学很容易拉开了。
第二次抽气时间长了一些,两个学生拔了较长的时间,最后又拉开了,实验效果还没有用橡皮衣钩的明显。
学生都是等着老师讲解,有的学生也对这个实验产生怀疑,对大气的压力不能感受“很大”。
有的学生也模仿老师做实验,都没有很好的效果。
当听我解释:“是因为我们的仪器不够密封,这个实验在马德保市用了16匹马都没有拉开”。
这时,学生很感兴趣,争先恐后的要上来做,而且还自信地说自己会做得更好。
我就叫了几位同学上来做实验,其中有一组做得相当成功:他们三个人一组,一个抽气,有两个同学在准备拉。
当抽气完毕后关闭阀门,这时学生为防止漏气,没有拔掉气管,即使仪器漏气由于关闭阀门的情况下抽气,就起到双保险的作用,这时学生拉不开,又上来了两位、四位、六位——都没拉开。
这个双保险的方法解决了实验中漏气的问题,使实验获得成功,后来的实验都采用了这种方法,一直没能拉开(很多人去拉),这组同学获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
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实际,变通实验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恰当的运用发现法、学导法、实验探究法,有利于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2 以趣导学,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简单易做,有趣的物理实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萌发出一种“做一做”的创新冲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案例:
在讲大气压这节课时,大气压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都是静态的,例如:皮碗衣勾“吸”在玻璃板上、纸片盖住装满水的玻璃瓶倒转不漏水、马德保半球实验模型等。
要靠老师针对实验现象进行讲解,学生从这些实验中被动的灌输大气压的知识,没有更明显更有趣的现象。
虽然试验比较多,但都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做的实验,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创造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没有发挥出来。
为了让学生有更加惊讶的动态感觉,我设计了一个气球从瓶子的外面走到里面的过程:用一个烧瓶(或玻璃瓶)内盛少量的水,用酒精灯对烧瓶加热,有大量的水变成水蒸气,这时在瓶子口上面套个气球,过一会儿瓶内温度降低(瓶内气体体积收缩),大气压把气球押进瓶内,好像有人在外面对它吹气。
做完这个实验,学生兴趣很高,我说:“同学们也可以自己在家做,例如一个玻璃杯、气球、蜡烛或打火机。
看看哪一位学生做得更简单更有创意。
”
过完双休日,学生回校后带回自己的作品,有的学生做类似的实验,有的学生动脑经改进的更简单:他把没有装水的瓶子玻璃瓶或塑料瓶都可以,瓶子口对着热开水瓶的瓶口,使热气进入瓶子;然后离开热水瓶,套上气球,过一会儿,瓶内的温度降低后,气球慢慢的进入瓶内,大气压把气球押进瓶内。
这个实验中,学生对加热的过程进行了改进,使实验时间缩短,学生使用的都是日常生活的物品,用来做物理实验就是创新。
这些创造性的演示实验和学生的小动作,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创新的能力。
可见,只要老师恰当的变一变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根据需要自行设计实验就成为一种可能。
这样不但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聪明才智,尝试科学实验探索的方法,而且能够激发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3 充实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境,重视学生的实践。
充实师生、生生间的多向、多维互动。
在有效的互动,由于各抒己见、集思广益,扩了信息交往,实现了彼此启发,拓宽思路,引发灵感,往往有意想不到的新观点、新发现,从而培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
教学案例:
这是一节新授课《大气压》,我改变了以往由老师做实验学生观察的方法,给每一个学生发一个皮碗,说:“大家玩一玩这个皮碗,看谁会玩,玩的过程中你能发现什么?”
然后引导学生说出他们自己的发现。
有个学生说:“它是一个吸盘,可以吸桌子”;有的说:“挤出里面的空气才可以吸有”;有的说:“可以吸书皮,但不吸里面的纸”;“吸上后不能拔开从”;“边上撬开一点边后就能拔开”;“有的人脸上可以吸,但有的人的脸不可以吸”;“放一些水后就能吸快一些,可以吸到玻璃上,还可以在吸盘上挂书包两只”;“皮碗对一起也不能分开光滑”;“铁做的文具盒”;等等。
我问他们:“为什么能吸上?有时又吸不上?”学生把求知的目光转向老师。
我让大家做实验:一个杯子盛满水,用一张纸片盖上后,问:我把这个杯子倒转,口和纸片在下面,会怎样?”有些同学说:会漏水。
但实验现象并非这样,学生很惊奇,我趁机问学生水压住了纸片,为什么谁不把纸片压下来,还有什么东西向上压纸片?”学生说:“只有空氣了。
”“这是大气压,空气和水类似,它有重力,当然会压下,又由于流动性,使它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
于是进一步让学生表演马德保半球,感受大气压的威力。
大气压到底有多大呢?大家做实验看看,一个小杯子在大盆里装满水,倒立杯子的底部和中部离开水面(被扣在水里)水充满了杯子。
问:“再把杯子换成量筒,水又会怎样?(实验证实充满水)有什么问题吗?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
有的说:“两次都充满水。
”有的说:“没有充满(杯子里有空气)。
”有一个学生说:“水面会下降(杯子里有空气)。
”(量筒底部有个破洞)我说:“大家认真观察一下,相互比较,为什么有不同的结果?”学生发现:如果量筒漏进空气,水不满,但水也不会流出来。
那位水面下降的同学找出水面下降的原因:上次学生实验时,不小心铁块打烂了量筒,当空气进入量筒时,水面下降。
如果没有空气进入量筒时,量筒也不破洞,那么如果这个量筒无限长,它会充满水吗?学生说:“不会压那么高吧?”我问:“如果水换成其它液体究竟会怎样?打开液体密度表用什么液体做,会压得高,什么液体会压得低?”学生找到了水银。
接着演示了托里拆利实验。
大气压能把水银压760mm高,大家计算这么高的水银有多大的压强?计算后得到十万帕。
我拿出一个大吸盘,问干什么?做一个气球被大气压压进烧瓶的实验(用气球代替课本的鸡蛋做实验更有动感)。
你们还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吗?有的说:“喝纸盒饮料时纸盒会被压瘪、用吸管喝饮料、打针时针管吸药水、钢管吸墨水、皮碗衣勾可以挂衣服、吸尘器。
”有的说:“像密封的饮料盒吹气也可以吸。
”
我就问:“刚才大家提了很多建议,谁能解释这些现象吗?说一个现象再用所学知识讲解。
”一位同学说用:“刚才做的皮碗吸窗户玻璃,把皮碗里面的空气挤出来,里面没有空气,外面有大气压,就把它紧紧的压上了。
”一位学生说:“向纸盒饮料吹气,里面的气压大于外面的大气压,也能把饮料压进嘴里。
”学生不但会理解大气压的现象,而且把信息进行扩展。
下课铃响了,当学生离开实验室时,我看到了他们对物理的好奇和兴趣、以及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看到了探讨知识的渴望,看到了观察生活的能力,更看到了学生的自信。
总之,在教学中坚持“两全又主动”的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学生的创新潜能必将得到发掘,创意意识必将得到激发,创新思维必能得到培养,穿行能力总将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盛顿,王怀彬,等.教师基本功[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