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稳态与环境》试题集(54)新人教版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二生物《稳态与环境》试题集(54)新人教版必修3
1.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解析:选D。
分析题图,①、②、③、④分别指死亡率、出生率、性别比例和年龄组成。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可用下图表示:
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
2.关于图中种群数量变化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种群“J”型曲线只有在理想条件下才能出现
B.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就是“J”型增长
C.自然状态下种群数量达到600时,种群的增长率为0
D.环境条件变化时,种群的K值也会发生相应变化
解析:选B。
只有在理想的状态下,种群才呈现“J”型曲线;种群呈“S”型增长过程中,在达到K值之前仍然是“S”型增长;“S”型增长中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增长率为0;不同环境条件下种群的K值不同。
3.如图表示某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如乙为农作物害虫,t4时间点防治最好
B.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C.t1~t2时间甲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D.甲、乙两种群肯定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由强→弱
解析:选B。
如乙为农作物害虫,t1时间点防治最好。
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甲为衰退型,乙为增长型。
t1~t2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上升,死亡率下降,死亡率小于
出生率。
甲、乙两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强度由弱→强→弱。
4.(2010·山东理综)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
解析:选C。
本题考查种群增长方面的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不利于对有害动物的控制,故A错误;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是控制出生率,故B错误;K/2时捕捞得到的不是最大日捕获量,得到最大日捕获量应在K时,故D错误;根据该图可以估算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实际生产。
5.(2010·浙江理综改编)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解析:选A。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S”型曲线及种群数量的波动和调节,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及应用知识能力。
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可以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
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将增加,但不会大幅超过b点,应该在K值附近波动,故B正确;种群数量下降与食物、天敌等因素有关,下降趋势与b~c 段相似,故C正确;年龄结构变动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也应该在K值附近波动,故D正确;若a点时环境因素变化,食物量不变,a点以后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波动,但仍按“S”型曲线增长,只是增长速率有所增加或减少而已,故A错误。
6.(2011·江苏单科)如图为不同培养阶段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曲线AB段酵母菌呼吸发生的场所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曲线BC段酵母菌呼吸的方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酵母菌种群数量从C点开始下降的主要原因除葡萄糖被大量消耗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T1~T2时段,单位时间内酵母菌消耗葡萄糖量迅速增加的主要原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同学在T3时取样,统计的酵母菌种群数量明显高于D点对应的数量,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用血球计数板计数时出现错误等。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实验的相关知识,重点考查酵母菌呼吸的方式、场所和影响酵母细胞代谢的相关因素,意在考查考生对酵母菌种群数量、葡萄糖浓度和乙醇浓度的变化曲线的分析能力。
(1)图中曲线AB段无乙醇产生,说明酵母菌只进行有氧呼吸,其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BC段有乙醇产生,说明酵母菌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2)从C点开始,由于葡萄糖被大量消耗,乙醇含量升高,二氧化碳增加导致培养液的pH下降,致使酵母菌种群数量开始下降。
(3)在T1~T2时段,一方面酵母菌种群数量增加,另一方面酵母菌细胞无氧呼吸强度迅速增加,致使单位时间内酵母菌消耗葡萄糖的量迅速增加。
(4)图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是在不同时段、多次取样的平均值,若在T3时取样统计其种群数量高于D点对应的数量,可能的原因是取样时培养液未充分摇匀,从底部取样;或是没有染色,将已死亡的酵母菌菌体也计算在内等。
答案:(1)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2)乙醇含量过高培养液的pH下降(3)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的能量少酵母菌种群数量增多(4)取样时培养液未摇匀,从底部取样未染色,统计的菌体数包含了死亡的菌体
1.下列关于种群的正确叙述是( )
①内蒙古草原上全部的牛是一个种群
②种群内的雌雄个体间可以相互交配完成生殖过程
③在种群内常因争夺食物而发生竞争
④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⑤性别比例也可影响种群密度
⑥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⑦迁出率和迁入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A.①③⑤⑥B.②③⑤⑥⑦
C.②⑤⑥⑦ D.②④⑤⑥⑦
解析:选D。
种群是指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内蒙古草原上的牛既不是一个物种,又分布在不同的区域,形成不同种群。
种群内的雌雄个体之间由于无生殖隔离,可以完成生殖过程。
竞争是种间关系,种群内争夺食物为种内斗争。
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死亡率而影响种群密度。
2.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要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
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
A.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的年龄结构
C.种群的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选B。
从题目中的预测数据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和美国的人口为增长型。
瑞典人口为稳定型,而德国人口为衰退型。
这主要是由种群的年龄结构决定的。
3.(2010·海南单科)甲、乙、丙是同一物种的三个种群,其年龄组成见表。
三个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为(
年龄期个体数
A.
B.甲是稳定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C.甲是增长型,乙是增长型,丙是衰退型
D.甲、乙、丙三个种群都是稳定型
解析:选A。
甲种群幼年个体多于老年个体,故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乙种群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故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丙种群老年个体比幼年个体多,故丙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4.种群密度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下列现象体现该观点的是( )
A.农业生产上,常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来减少害虫的危害
B.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害虫的雄性个体,破坏害虫的性别比例,从而使害虫的种群密度降低
C.为了维持海洋鱼类的种群密度,不捕获年龄较小的鱼
D.我国某经济发达地区外来人口剧增,造成一定的社会压力
解析:选A。
本题考查种群的特征在实践中的应用。
A体现了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B 体现了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大小的影响;C体现了年龄组成对种群密度大小的影响;D体现了迁入率对种群密度大小的影响。
5.对某地区新引入一种鸟的种群增长率[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1~7年的调查研究,得
B.种群数量呈曲线“J”型增长
C.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的制约
D.第3~4年中种内斗争最激烈
解析:选C。
在调查期间,该种群增长率始终大于零,说明该种群为增长型。
因种群增长率不是定值,故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应呈“S”型;种群增长受种群密度、天敌、食物、气候等因素的影响;种内斗争的激烈程度与种群密度呈正相关,因此在第7年种内斗争最激烈。
6.资源的合理使用能使产量最大化,又不影响资源的持久利用。
自然种群增长呈“S”型曲线。
K( )
A.4
B.防治蝗虫应在蝗虫数量达到S3点之前进行
C.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
D.该种群数量的最大值(K值)应为200
解析:选A。
自然条件下,环境阻力在种群增长过程中始终存在,种群数量越大,环境阻力越大。
7.(2012·安徽十校联考)有关种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稻田中秧苗的均匀分布有利于产量提升
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上下波动,因此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C.池塘养鱼过程中为保持鲫鱼种群的增长需持续投放饲料等
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组成
解析:选B。
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稻田秧苗的均匀分布(即合理密植),可以达到对光能、水、肥等的充分利用,从而提高产量;因人工鱼塘中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不足以满足鱼类的需求,故需投放饲料保证鱼正常的能量需求;年龄组成是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
8.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常用样方法,图示中黑点表示统计的个体,下列各图中有关取样的方法统计有误的是( )
解析:选D。
利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应该统计样方内和相邻两条边上的植物个体数,对于样方外的不作统计,故D项不正确。
9.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个试管中进行培养(见表),均获得了“S”型增长曲线。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试管号ⅠⅡⅢⅣ
培养液体积(mL) 10 5 10 5
起始酵母菌数(103个) 10 5 5 10
A.4
B.4个试管内的种群同时达到K值
C.试管Ⅲ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Ⅱ不同
D.试管Ⅳ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Ⅱ开始下降
解析:选B。
本题考查教材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当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环境的时候,若环境适宜种群生存,由于这时种群数量不多,环境中的食物、空间等适宜,没有环境阻力。
因此种群初始阶段都经历了“J”型增长。
然后环境阻力慢慢增大,种群开始呈“S”型增长,K值指的是环境容纳量,到达K值的时间受环境阻力大小的影响,因此4个试管内的种群到达K值的时间不同。
Ⅳ号试管内的环境阻力最大,因此最先开始下降。
10.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培养液和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
B.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对培养瓶进行振荡
C.为了方便而准确进行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直接取样计数
D.镜检时,先在低倍镜下找到计数区,再转换高倍镜观察并计数
解析:选C。
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为了防止其他杂菌的污染影响实验结果,故必须对培养液和培养用具进行严格的灭菌处理;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培养瓶轻轻振荡几次,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分布均匀;为了方便而准确进行酵母菌计数,应对培养后期的培养液进行稀释后再取样计数。
11.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五点取样和等距离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
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
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
D.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
解析:选B。
本题主要考查种群密度调查的相关知识。
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在选取样方时要随机取样。
样方法除适应于植物的种群密度调查外,一些运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生物,如昆虫卵、蚜虫和跳蝻等也可用此法进行密度调查;由于蛇的活动范围较广,故调查其种群密度不宜采用样方法,而用标志重捕法。
利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种群密度时,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得到的密度只是估计值,一般不是最精确的实际值。
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根据种群密度计算公式可知,该鹿群约有(M×n÷m)只。
12.下列调查动物种群密度的方法,不宜采用的是 ( )
A.灰喜鹊种群密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
B.蚜虫的种群密度可用样方法进行调查
C.蒲公英种群密度用样方法进行统计
D.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解析:选D。
本题结合不同生物的种群密度调查,考查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的适用条件。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在短时间内能够实现种群内不同个体的快速混匀的生物类型,如灰喜鹊;样方法则适用于不移动的生物(如植物)或移动范围小的动物(如土壤小动物)。
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不是指某物种的种群数量。
13.如图为一种生物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请据图回答问题。
(1)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种群A和种群B未来个体数量的变化趋势是:A________,B________。
(2)假如种群B是某种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我们应特别保护哪一年龄段上的个体?________。
对珍贵的野生生物资源,我们应采取哪些保护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有一种外来生物入侵,并以种群C的幼体为食,这将使种群C的年龄组成发生变化。
请在坐标图中用曲线表示这种变化。
解析:种群A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种群年龄组成属于增长型,未来个体数量会越来越多;种群B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种群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未来个体数量会越来越少;种群C各个年龄阶段的个体数差别不大,种群年龄组成属于稳定型。
如果外来生物入侵并以种群C的幼体为食,则会使种群C的年龄组成变成衰退型。
答案:(1)越来越多越来越少(2)幼年就地保护,易地保护,对公民加强教育和法律管理等(3)如图
14.(2012·河南调研)图1是某地种植—养殖温室生态模式图。
家禽、家畜除饲喂食用饲料外,还饲喂部分蔬菜;家禽、家畜粪便可用于种植食用菌、制沼气,沼渣、沼液可作肥料、饲料添加剂,沼气可供取暖、照明;蔬菜地中养殖蚯蚓可以改良土壤、其粪便可以肥田,还可作饲料添加剂。
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主要功能的角度分析,该模式较好地实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图中蔬菜长势良好,除光照、温度、水肥等因素外,还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农田中的蚯蚓进行跟踪调查,测绘出蚯蚓迁入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2。
则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呈________型,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是________。
(4)采用血球计数板统计产甲烷菌的数量时,对于一些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产甲烷菌,应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计数。
(5)由于某种原因,某农田在废弃的几年内逐渐变为草丛、灌木、小树林,该群落演替的类型属于________,该过程中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________。
解析:(1)分析题干可知,该生态系统很好地实现了物质的多级利用和能量的高效利用。
(2)植物的正常生长离不开光合作用,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除了温度、光照、水肥外,还必须要有充足的CO2。
(3)分析图2可知,在t0~t2时间内蚯蚓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最后为零,符合“S”型曲线的增长。
在t2之前增长速率始终大于零,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
(4)利用血球计数板来统计菌种数量时,原则上压在方格界线上的只统计压在其中两界线及夹角上的个体。
(5)废弃农田上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
正常情况下,生态系统都是向着营养结构复杂的方向发展,故其自我调节能力逐渐增强。
答案:(1)物质的多级利用和能量的高效利用(2)充足的CO2(3)“S”增长型(4)压在其中两界线及夹角上的产甲烷菌(5)次生演替逐渐增强
15.入侵物种会对当地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产生灾难性影响。
某课外探究小组的同学在一块荒地中,对某种入侵植物和几种本地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表所示2
植物年份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A 10.0 9.2 8.0 6.8 5.5
B 3.0 2.1 1.1 0.3 0.1
C 0.3 0.6 1.1 1.5 2.3
D 3.0 2.0 0.4 0 0
E 3.2 2.8 1.7 1.3 0.5
(1)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方法的关键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5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最可能是________。
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地物种和环境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要全面了解所调查地块的物种多样性(微生物除外),除要调查地面上的植物、动物种类以外,还应进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调查。
(4)该课外探究小组的同学在学校实验田中划出了5块面积和土壤肥力都相同的区域,分别种植了数量不等的大豆。
每一区域内的植株分布是均匀的,待成熟后,统计数据如下表,请分
区域号植株数荚果数/植株数每个荚果中的种子数
1 20 8.3 6.0
2 40 6.8 5.9
3 60 3.9 6.2
4 80 2.7 5.9
5 100 2.1 6.0
①请用生少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通过对表中数据分析,你还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在5个物种中,只有物种C的种群密度逐年增多,因此,C最可能是外来物种;由于入侵物种入侵后,新环境中缺乏相应天敌或其他限制因素,因此,入侵物种会快速增长。
物种多样性不仅包括地面上的植物、动物、微生物,还包括土壤中的动物和微生物。
大豆所能利用的资源是一定的,种群数量越多,每株植株所能利用的资源就越少。
答案:(1)样方法随机取样(2)C 新环境中缺少天敌或其他限制因素,入侵物种繁殖很快,抢占食物、空间等资源(3)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4)①种植密度大,种内斗争激烈,平均每株大豆占有的资源(如水分、光、矿质养料等)少,所结荚果就少②大豆的种植密度对每个荚果中种子数目基本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