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子衿原文及翻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子衿原文及翻译
诗经子衿原文及翻译1
子衿-诗经
作者:西周-春秋,诗经
子衿-诗经原文:
子衿
佚名〔先秦〕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①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
子,男子的美称。
衿,衣领。
②悠悠:此指忧思深长不断。
③宁(ning):莫非。
④嗣音:接着通信、传音讯。
嗣,接着的意思。
⑤佩:这里指系玉佩的绶带。
⑥挑(t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
挑,也作“佻”。
⑦城阙:城门两边的楼。
子衿-诗经拼音解读:
zǐ jīn
yì míng 〔xiān qín 〕
qīng qīng zǐ jīn ,yōu yōu wǒ xīn 。
zòng wǒ bú w ǎng ,zǐ níng bú sì yīn ?
qīng qīng zǐ pèi ,yōu yōu wǒ sī。
zòng wǒ bú w ǎng ,zǐ níng bú lái ?
tiāo xī dá xī,zài chéng què xī。
yī rì bú jiàn ,rú sān yuè xī!
相关翻译
你青青的衣领,是我悠悠的思念。
就算我不曾去找你,莫非你就不能传音讯给我?
你青青的佩带,是我悠悠的情怀。
就算我不曾去找你,莫非你就不能主动来?
我在这高高的城楼上,走来走去,四处张望。
一天不见你的面,觉得像过了三个月那样长!
相关赏析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曹操的这首《短歌行》的前两句便是从《子衿》中得到的灵感,不过曹操雄才大略,“新瓶盛陈酒”改了主旨,换了意境,借“子衿”抒发自己渴求资人的心情。
而《子衿》谱写的则是一曲热恋中的姑娘对情人的思念和等候情人来会面的恋歌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读起来朗朗上口,漂亮动人。
"子衿”的意
思是“你的衣领”,最早指女子对心上人的爱称。
后来指对学问分子、文人贤士的雅称。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难以遗忘的是你那青色的衣领,那样整齐干净、它牵动着我悠悠的心。
自从上次别离已有许久,你的样子和农着我还依稀记得。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从第一章可以看出,不知什么缘由让两人失去了联系。
女子对这个不来探望她的男子满腹埋怨。
面她没有去看他。
却是出于女子的矜持和羞怯。
在女子自己看来是情有可原的。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忘不了那青色的佩带,现在不知它是否还紧贴在你的身旁。
上次离开这儿的时候,佩带还是那样的整齐干净。
即使我没有去看你,你怎么就不知主动来
看我?女人是表里不一的动物,嘴上不说,心里却是刻骨的惦念
这一章大致是对上章的重复,以反复递进、层层深化的写法,将长相思之苦,提升至极。
从上段的“子衿”和本段的“子佩”都可以看出女子的心上人是个有身份有地位的年轻人,纵不是官宦子弟也绝不是一般的百姓人家。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想你的心情抑制不住。
你不来,我又不能过去找你。
我就每天登上高高的城楼向远方远眺,希望能望见你的`身影。
一天见不到你的身影,就犹如隔了三个月那么长。
这一段寥寥几笔就生动形象地刻画出了女主子公着急难耐的心情。
她等不了男子来看她,那对于她来说简直是无尽的煎熬,于是她吃力地爬上城门
两边的观楼,时常地向远处远眺。
结尾的一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更是成了男女之间表达相思之情的千古绝唱。
热恋中的情人无不希望朝夕厮守,分别对他们即是极大的苦痛,所谓“乐哉新相知,忧哉生别离”,即使是短暂的分别,在他或她的感觉中也好像很漫长,以至于难以忍耐。
从科学时间概念的角度衡量,三个月怎能与一日等同呢?这当然是悖理的,然而从抒情的角度看,这却是合理的艺术夸张,合理在热恋中情人对时间的心理体验,一日之别,在他或她的心理上便似是三个月那么长,这种对自然时间的心理错觉,真实地映照出他们如胶似漆、难分难舍的恋情。
这一不符合常理的“心理时间”由于融进了他们无以复加的恋情,所以看似痴语疯话,却能奇妙地传达离人心曲,唤起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
此诗章法之妙历来被学者称颂。
全诗只有三章,每章四句,每句四言,区区四十九字便将女子的思念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全依靠于作者对心理描写的挖掘。
从全诗来看,从开篇对心上人衣服的描写到埋怨男子没来看她,都是主子公一系列心理活动的表现,第三章的“挑兮达兮,在城阙兮”更是表现了女子焦灼的心情。
结尾一处的“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而生动地突出了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
此后心理描写在文学作品中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
在《诗·王风·采葛》中也有类似的语句“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从今以后便成了表达思念的妙语,虽有夸张,但唯美动人,千百年来为人们所传唱不衰。
作者介绍
诗经《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500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共311篇,因此在先秦时期又名《诗》或《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的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廷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的内容丰富多彩,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可以说是一部百科全书。
详情诗经子衿原文及翻译2
《诗经·郑风·子衿》关注现实,抒发觉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这种创作看法,使其具有剧烈深厚的艺术魅力。
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郑风·子衿》艺术特征的重要标记,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
领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方。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颂,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运用,共同创建了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了诗人的情感,赋运用得非常广泛普遍,能够很好地叙述事物,抒写感情。
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法。
赋是一种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用比,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诗经·郑风·子衿》中是很常见的。
赋可以叙事描写,也可以争论抒情,比兴都是为表达本领和抒发情感服务的,在赋、比、兴三者中,赋是基础。
《诗经·郑风·子衿》中比的运用也很广泛,比较好理解。
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豳风鸱》、《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多彩。
《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分别以柔嫩的白茅芽、冻结的油脂、白色长身的天牛幼虫、白而整齐的瓠子、宽额的螓虫、蚕蛾的触须来比方美人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眉毛,形象细致。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两句动态描写,又把这幅美人图变得生动鲜活。
《召南野有死》则不从局部比方,而以“有女如玉”作比,使人由少女的美貌温顺联想到美玉的雪白、温润。
以详细的动作和事物来比拟难言的情感和独具特征的事物,在《诗经·郑风·子衿》中也很常见。
“中心如醉”、“中心如噎”(《王风黍离》),以“醉”、“噎”比方难以形容的忧思;“巧言如簧”(《小雅巧言》)、“其
甘如荠”(《邶风谷风》),“巧言”、“甘”这些不易描摹的情态,表现为形象详细的“簧”、“荠”。
总之,《诗经》中大量用比,表明诗人具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以详细形象的诗歌语言来表达思想感情,再现异彩纷呈的物象。
《诗经·郑风·子衿》中“兴”的运用状况比较困难,有的只是在开关起调整韵律、唤起心情的作用,兴句与下文在内容上的联系并不明显。
如《小雅鸳鸯》:“鸳鸯在梁,戢其左翼,君子万年,宜其遐福。
”兴句和后面两句的祝愿语,并无意义上的联系。
《小雅白华》以同样的句子起兴,抒发的却是怨刺之情:“鸳鸯在梁,戢其左翼。
之子无良,二三其德。
”这种与本意无关,只在诗歌开头协调音韵,引起下文的起兴,是《诗经·郑风·子衿》兴句中较简洁的一种。
《诗经》中更多的兴句,与下文有着委婉隐隐的内在联系。
或烘托渲染环境气氛,或比附象征中心题旨,构成诗歌艺术境界不行缺的部分。
《郑风野有蔓草》写情人在郊野“邂逅相遇”:野有蔓草,零露溥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清秀妩媚的少女,就像滴着点点露珠的绿草一样清爽可爱。
而绿意浓浓、生趣盎然的景色,和诗人邂逅相遇的喜悦心情,正好交相辉映。
再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茂密的桃枝、明丽的桃花,和新娘的青春美貌、婚礼的喧闹喜庆相互衬托。
而桃树开花(“灼灼其华”)、牢固(“有其实”)、枝繁叶茂(“其叶蓁蓁”),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出嫁后多子多孙、家庭华蜜昌盛的良好祝福。
诗人触物起兴,兴句与所咏之词
通过艺术联想前后相承,是一种象征示意的关系。
《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兴,许多都是这种含有喻义、引起联想的画面。
比和兴都是以间接的形象表达感情的方式,后世往往比兴合称,用来指《诗经·郑风·子衿》中通过联想、想象寄寓思想感情于形象之中的创作手法。
《诗经·郑风·子衿》中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建,有干脆的启发,如《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
“毛传”认为是兴,朱熹《诗集传》则认为是赋,实际二者并不冲突,是起兴后再以赋法叙写。
河滨芦苇的露水凝聚为霜,触动了诗人思念“伊人”之情,而三章兴句写景物的微小改变,不仅点出了诗人追求“伊人”的时间地点,渲染出三幅深秋早晨河滨的图景,而且烘托了诗人由于时间的推移,越来越迫切地怀想“伊人”的心情。
在铺叙中,诗人反复咏叹由于河水的阻隔,意中人可望而不行即,可求而不行得的凄凉伤感心情,凄清的秋景与感伤的心情浑然一体,构成了凄迷恍惚、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诗经·郑风·子衿》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
二节拍的四言句带有很强的节奏感,是构成《诗经·郑
风·子衿》整齐韵律的基本单位。
四字句节奏显明而略显短促,重章叠句和双声叠韵读来又显得回环往复,节奏舒卷徐缓。
《诗经·郑风·子衿》重章叠句的复沓结构,不仅便于围绕同一旋律反复咏唱,而且在意义表达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郑风·子衿》中的重章,很多都是整篇中同一诗章重叠,只变换少数几个词,来表现动作的进程或情感的改变,三章里只换了六个动词,就描述了采莒的整个过程。
复沓回环的'结构,敏捷多样的用词,把采苡的不同环节分置于三章中,三章互为补充,在意义上形成了一个整体,一唱三叹,曼妙特别。
方玉润《诗经原始》卷一云:“读者试心平气和,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馀音袅袅,若远若近,若断若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
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
除同一诗章重叠外,《诗经·郑风·子衿》中也有一篇之中,有两种叠章,如《郑风丰》共四章,由两种叠章组成,前两章为一叠章,后两章为一叠章;或是一篇之中,既有重章,也有非重章,如《周南卷耳》四章,首章不叠,后三章是重章。
《诗经·郑风·子衿》的叠句,有的在不同诗章里叠用相同的诗句,如《豳风东山》四章都用“我徂东山,不归。
我来自东,零雨其”开头,《周南汉广》三章都以“汉之广矣,不行泳思,江之永矣,不行方思”结尾。
有的是在同一诗章中,叠用相同或相近的诗句,如《召南?江有汜》,
既是重章,又是叠句。
三章在倒数其次、三句分别叠用“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
《诗经·郑风·子衿》中的叠字,又称为重言。
“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小雅伐木》),以“丁丁”、“嘤嘤”摹伐木、鸟鸣之声。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以“依依”、“霏霏”,状柳、雪之态。
这类例子,数不胜数。
和重言一样,双声叠韵也使诗歌在演唱或吟咏时,章节舒缓悠扬,语言具有音乐美。
《诗经》中双声叠韵运用许多,双声如“参差”、“踊跃”、“黾勉”、“栗烈”等等,叠韵如“委蛇”、“差池”、“绸缪”、“栖迟”等等,还有些双声叠韵用在诗句的一字三字或二字四字上。
如“如切如磋”(《卫风淇奥》)、“燔之”(《小雅瓠叶》)、“爰居爰处”(《邶风击鼓》)、“婉兮娈兮”(《齐风甫田》)等等。
《诗经·郑风·子衿》的押韵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是一章之中只用一个韵部,隔句押韵,韵脚在偶句上,这是我国后世诗歌最常见的押韵方式。
还有后世诗歌中不常见的句句用韵。
《诗经》中也有不是一韵究竟的,也有一诗之中换用两韵以上的,甚至还有极少数无韵之作。
《诗经·郑风·子衿》的语言不仅具有音乐美,而且在表意和修辞上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诗经》时代,汉语已有丰富的词汇和修辞手段,为诗人创作供应了很好的条件。
《诗经》中数量丰富的名词,显示出诗人对客观事物有充分的相识。
《诗经》对动作描绘的详细精确,表明诗人详细细致的视察力和驾驭语言的实力。
如《莒》,将采?莒的动作分解开来,
以六个动词分别加以表示:“采,始求之也;有,既得之也。
”“掇,拾也;捋,取其子也。
”“以衣贮之而执其衽也。
以衣贮之而其衽于带间也。
”(熹《诗集传》卷一)六个动词,显明生动地描绘出采莒的图景。
后世常用的修辞手段,在《诗经》中几乎都能找:夸张如“谁谓河广,曾不容刀”(《卫风河广》),对比如“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卫风氓》),对偶如“?则异室,死则同穴”(《王风大车》)等等,不一而足。
总之,《诗经·郑风·子衿》的语言形式形象生动,丰富多彩,往往能“以少总多”、“情貌无遗”(《文心雕龙物色》)。
但雅、颂与国风在语言风格上有所不同。
雅、颂多数篇章运用严整的四言句,极少杂言,国风中杂言比较多。
小雅和国风中,重章叠句运用得比较多,在大雅和颂中则比较少见。
国风中用了许多语气词,如“兮”、“之”、“止”、“思”、“乎”、“而”、“矣”、“也”等,这些语气词在雅、颂中也出现过,但不如国风中数量众多,富于改变。
国风中对语气词的驱遣妙用,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达到了传神的境地。
雅、颂与国风在语言上这种不同的特点,反映了时代社会的改变,也反映出创作主体身份的差异。
雅、颂多为西周时期的作品,出自贵族之手,体现了“雅乐”的威仪典重,国风多为春秋时期的作品,有很多采自民间,更多地体现了新声的自由奔放,比较接近当时的口语。
简述之,赋、比、兴是其手法句式的章法以四言为主,采纳雅、颂不同的语言风格。
诗经子衿原文及翻译3
原文:
《诗经: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注释:
1、子:男子的美称。
2、衿:衣领。
3、悠悠:此指忧思深长不断。
4、宁:莫非。
5、嗣,通“贻”。
6、嗣音:传音讯。
7、挑达:独自来回走动。
8、城阙:城门楼。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莫非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莫非你不能主动来?
我来回踱着步伐呵,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天不见你的面呵,似乎已有三月长啊。
赏析:
这首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他的恋人。
全诗三章,采纳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记忆犹新,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会面,可望眼欲穿,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不安,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似乎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近人吴闿生云:“旧评: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
末章变调。
”《诗义会通》、虽道出此诗章法之妙,却还未得个中三昧。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子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若如在目前。
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男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
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
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
末尾的内心独白,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剧烈的心情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
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本诗已开其先。
所以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
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画矣。
”诗经子衿原文及翻译4
①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
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
衿:即襟,衣领。
②嗣(yí)音:传音讯。
嗣,通“贻”,给、寄的意思。
③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④挑(t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
⑤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诗经子衿原文及翻译5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思念。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莫非你不把音信传?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莫非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的城楼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似乎有三月那样长!
注释
⑴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
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
衿,即襟,衣领。
⑵悠悠:忧思不断的样子。
⑶宁(nìng):岂,莫非。
嗣(yí)音:寄传音讯。
嗣,通“贻”,给、寄的意思。
⑷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⑸挑(t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
挑,也作“佻”。
⑹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诗经子衿原文及翻译6
原文: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译文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莫非你就此断音信?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
纵然我不曾去会你,莫非你不能主动来?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
一天不见你的面啊,似乎已有三月长啊!
注释
①子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
子,男子的美称,这里即指“你”。
衿:即襟,衣领。
②嗣(yí)音:传音讯。
嗣,通“贻”,给、寄的意思。
③佩:这里指系佩玉的绶带。
④挑(táo)兮达(tà)兮:独自走来走去的样子。
⑤城阙:城门两边的观楼。
赏析:
由于孔子曾说过“《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经学家便将《诗经》的每首诗都套上“思无邪”的灵光圈,致使一部《诗经》竞成了儒家的道德教科书。
如此篇《子衿》,《毛诗序》认为“刺学校废也,乱世则学校不修焉”。
孔颖达疏进一步说明说:“郑国衰乱不修学校,学者分散,或去或留,故陈其留者恨责去者之辞,以刺学校之废也。
经三章皆陈留者责去者之辞也。
”可是在诗中实在看不出什么“学校废”的迹象。
朱熹指出:“此亦淫奔之诗。
”(《诗集传》)倒是看出这是男女相悦之辞,订正了前人的曲解臆说。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全诗三章,采纳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对方的衣饰给她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使她记忆犹新,可想见其相思萦怀之情。
如今因受阻不能前去赴约,只好等恋人过来会面,可望眼欲穿,不见影儿,浓浓的爱意不由转化为惆怅与幽怨:“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不安,来来
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似乎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近人吴闿生云:“旧评:前二章回环入妙,缠绵婉曲。
末章变调。
”(《诗义会通》)虽道出此诗章法之妙,却还未得个中三昧。
全诗五十字不到,但女主子公等待恋人时的焦灼万分的情状宛若如在目前。
这种艺术效果的获得,在于诗人在创作中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
诗中表现这个女子的动作行为仅用“挑”、“达”二字,主要笔墨都用在刻划她的心理活动上,如前两章对恋人既全无音问、又不见影儿的埋怨,末章“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独白。
两段埋怨之辞,以“纵我”与“子宁”对举,急盼之情中不无矜持之态,令人生出无限想像,可谓字少而意多。
末尾的内心独自,则通过夸张修辞技巧,造成主观时间与客观时间的反差,从而将其剧烈的心情心理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可谓因夸以成状,沿饰而得奇。
心理描写手法,在后世文坛已发展得淋漓尽致,而上溯其源,此诗已开其先。
所以钱钟书指出:“《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
已开后世小说言情心理描绘矣。
”(《管锥编》)
《子衿》是诗经里的名篇,从其内容上来讲,用来表达思念的千古名句“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就出自此诗;从其写作手法来讲,短短数字,却运用了大量的心理描写,从而把女主子公对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此后心理描写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占了很大一部分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