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云南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云南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箫之韵
梁晓声
时下,文化人士的这个协会那个协会,都搬入文化局新盖的机关楼里了,腾出的那些房子,租作酒楼、洗浴中心什么的。
美术家协会的房子由一位五十几岁的副主席承包,改造成了画廊。
前不久,我应友人相邀,前往画廊,赴茶聚,幸会了那位副主席。
他姓谭,留髯,穿唐装,着布鞋,形象特古代。
一隅,有白发翁抚古琴,仙风道骨,其调袅宛。
友人言:“今日谭先生高兴。
”问何故?答曰:“近来售画频频。
”
谭先生忽然问我:“怎么不发高论?”
我笑道:“听琴。
”
谭先生神情郁悒,轻叹一声,正欲开口,有人制止:“万勿再提小穆。
”
众人一时默然,各动怀想之容……
友人送我归至宾馆。
我忍不住问小穆何人?
友人说,谭先生创办画廊之初,公开招聘善箫者,结果一下子就吸引了近百名应聘者,但都难令谭先生满意。
这过程中谭先生收到一封求职信——写信人声明,自己是个只哑不聋的哑巴。
因为都不满意,谭先生就想起了那封信。
即日下午,一个面容清秀的小青年出现在谭先生面前。
谭先生给了他一支笔,两页纸。
先问青年姓甚名谁,何方人氏,青年写出自己的名字“穆小小”,接着写了“保密”二字。
又问师从,笔答“父亲”。
其字娟小,笔画工整。
再问其父艺从何来?似有所讳。
半页纸没写满,谭先生已无心多问,命吹来。
青年唇触之际,箫音悄起。
但觉五声曼妙,缠绵低回,如诉如泣,似怨似慕。
欣录之。
谭先生刚刚创业,急于收回投资,处处精打细算。
对于小穆的薪水,也不例外,月付三百元而已。
每到一小时另付50元。
小穆默然认可。
且要求不论早晚,随传随到。
自用小穆,谭先生的财运,一月旺过一月,却连为小穆定做的一套服装,也从定薪里照单扣钱。
画家画商,凡听过小穆吹箫的,无不大加称赞。
谭先生得意,小穆知足。
两周后,不知从哪儿来了一个修鞋的老头儿,在画廊门旁摆开了摊位。
谭先生命手下捧人。
老头儿作揖打躬,苦苦哀求。
恰逢小穆前来赶场。
老头儿求小穆乞情。
小穆自然没开口,凝视谭先生。
谭先生禁不住那凝视,说好吧好吧。
从此,画廊门前也多了一道“风景”。
修鞋摊与画廊自是很不和谐的,但人们的眼渐渐看惯了,也就接受了。
那老头儿,有点儿怪。
小穆不到,不见他的影子。
小穆来,他也出现。
不知不觉到了冬季。
有天晚上,飘降大雪。
那老头儿袖着双手,缩着颈,冻得咝咝哈哈的还自说自话:“雪正下着呢,我可不走……”谭先生睁一眼闭一眼地装没看见。
小穆塞给他一纸条,上面写着:“老板,我可以给那大爷一杯热茶吗?”谭先生愣了愣才答应。
春节前几天,有位美籍华人画家,慕名前来办画展。
剪彩之后,箫声幽幽。
画家说,这才像画展。
突然马路上传来刺耳的急刹车声,有人喊:修鞋的老头儿被轧了!箫声顿停,小穆尖叫着不顾一切冲出了画廊哭喊:“爸呀!爸呀!”人们正疑惑,墙根那儿有一个苍老的声音也喊:“女儿!那不是我呀!我在这儿呢,好好的。
小心你自己别被车撞了呀!”小穆抱紧他,一通哭……几分钟后,父女二人,一个背着修鞋的破箱子,一个抹着泪。
在人们怀疑的目光注视下相伴而去……
谭先生愤怒极了,深觉自己大丢面子,遗落笑柄……
数日后谭先生收到了小穆的信。
她承认自己欺骗了他,说她的姐姐患了癌,她和父亲背井离乡四处闯荡,实指望能挣到替姐姐治病的钱……最后请求原谅……
谭先生不相信,撕了。
仅隔一夜,却又信了。
再隔一夜,竟自我谴责得不行。
后悔有时月入数万元,怎么对一个女孩儿那等小气……他经常拨“小穆”的手机号,发了几十条短信,再也联系不上了。
友人最后讲,谭先生的画廊里,还会有人弹古筝、古琴,甚至吹萨克斯,但再也听不到箫音了。
因为谭先生觉得,别人吹得都不如“小穆”好,尽管有人的水平比“小穆”高多了……
友人吐尽一口烟后,问:“也有人认为,世道不古,人心诡诈。
那父女二人没将画廊的画盗走批,已算谭先生幸运。
你怎么看?”
我想了半天,老实回答:“不好说。
”
是的,对于世道,对于人心。
我近年来也每每难以判断了……
那天夜里我连续做梦:先梦见自己变成了谭先生,并且找到了“小穆”,将她接回画廊,从此好生对待。
又梦见自己变成一位富商,获得了“小穆”的下落,暗中向她父女二人捐了一大笔款。
或者,接着做下去会是那父女二人盗画的梦,还没开始做,却醒了……
(有删改)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一段交代了时代背景,为下文美术家协会谭副主席一心经营画廊谋取利益而忽视了小穆的艰难做了铺垫。
B. 文中“万勿再提小穆”一句产生了悬念,既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也自然引出对小穆故事的叙述。
C. 小说多处运用了伏笔手法,如“面容清秀的小青年”“其字娟小,笔画工整”等,都为下文揭示其女性身份埋下伏笔。
D. 谭先生“经常拨‘小穆’的手机号,发了几十条短信”,因为他还心存疑虑,想确定小穆信上所写的内容是否真实。
2. 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小穆”这一人物形象。
3. 小说用“我”的梦境作结,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路向暖
于艳丽
父亲坐在轮椅上:他垂着头,看不到脸,花白稀疏的头发掩盖不住头皮,一道勒痕从他低垂的后颈处显露出来,红紫色的淤血让人触目惊心。
她“啊”地一声站起来,埋头工作的同事抬起头莫名其妙地望了一眼,复又低下头去了。
每个人都有忙不完的事,谁有工夫关心她的情绪呢?此刻正是中午,一天中最暖的时候,明媚的阳光从窗户外铺展到室内,她用手摸索了一下脸,恍惚中做了一个梦!,
她觉得有必要请假回老家一趟,这个打算已经有了好久了。
从去年的秋天开始,她知道父亲的中风更严重了之后,就打算回去。
可是,工作实在是太忙了,一个任务套着一个任务,她没有办法停下来。
无论如何必须回去一趟了。
这几天,网络里、电视上,轮番轰炸似地播报一个关于保姆弑杀老年雇主的新闻,这让她时不时地做噩梦。
伺候父亲的保姆是自己在中介找到的,五十岁左右,圆脸,有一双与年纪不大相符的清澈的眼睛。
她就是看中了她那一双带着笑意的眼睛,凭她在社会上多年历练的经验,那笑不是逢迎的、卑微的,而是从心底里生长出来的善良结成的笑。
把一个失语的瘫痪在床的老人交给有着这样善意笑容的人,她觉得自己是能够放心的。
可现在,她对自己的判断有了怀疑。
电视上那个老女人看起来多憨厚,多无辜,如果不是证据确凿,她无论如何也不敢相信,那样的一个人竟然会像掐死一只蚊子一样,害人!
终于还是请了假,头也不回地挤进了火车站。
她坐在候车室,心神不宁地盯着候车大厅门口那个圆形挂钟上的时针和分针等车。
母亲去世后,父亲得了脑中风,不能自由行动,也不能言语,自己又没有能力将他带在身边,只好在老家雇了一个保姆,伺候他的饮食起居。
最近两年,新换了工作,压力大,而她似乎也有意识地逃避着那个有亲人却没有温暖的家,直到最近看到那则保姆出事的新闻,她才慌乱起来。
她想,应该回去看看了,如果父亲出事了,那冥冥中她也成了杀人者的同谋。
回乡的路曲折漫长,火车爬过一座山又一座山,越过一道河又一道河,可终点似乎遥遥无期,对面一个回乡的小孩问:妈妈,火车爬得这么慢,为什么不站起来跑呢?
她在众人的惊叹中,哑然失笑。
小时候,她也问过父母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尽管得不到想要的答案,但是父母亲无一例外地慈祥地笑她,抚摸她的头,甚至给她一个奖赏性的拥抱,让她觉得问一些没头没脑的问题虽然没有答案却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下了车,神思还在恍惚。
有两年多没回来,站前的大楼在新广告牌衬托下,似乎更显破旧,一辆黄色的出租车恰当地停在她的身边。
司机师傅按响喇叭,这让她竟然有了手足无措的感觉,就像偶遇一个曾经十分熟悉却又被自己疏远的朋友。
车上,她试探性地提起保姆杀人的案子,司机师傅打着哈哈说,现在这世道,什么稀奇事都有。
前段日子,这里一个老人死在家里,十几天才被发现,等打开家门,发现人已经臭了。
她的胃抽搐了一下,嘴里涌出一股酸水,想吐,却又忍住了。
她用一只手扶着头,转脸看向窗外,马路边的老柳树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没了,路边被水泥和花砖铺出了停车场,她想起那几棵老柳树,想起曾经在春天的时候,它们早早地把春天的消息捎给在这个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她拖着行李,走进小区,心脏跟着行李箱的碌碌声,快节奏地跳着。
一个小女孩牵着妈妈的手迎面走了过去,一只毛毛狗跟在母女俩的身后摇晃着尾巴。
隔着几十米远,她看到了那个坐在轮椅上的老人。
一个圆脸的老妇人在和旁边的人攀谈,老人坐在轮椅上,春天的阳光照着他黧黑又有几分红润的脸,他正看着前方,想必从视线里发现了令他惊喜的事物。
他的眼神瞬间明亮了起来,嘴角有一丝微笑慢慢地鲜活,慢慢地鲜活,最后连她都觉得那微笑已经如这三春暖阳一样铺展开,让她的世界也跟着温暖鲜活了起来。
(选自《羊城晚报》2016年4月10日)
4. 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 梦境是对现实的曲折反映。
小说开篇对女主人公的一段梦境描写,用意在于表现女主人公长期以来对远在家乡的父亲安危的牵挂。
B. 女主人公午睡做噩梦,惊心处“啊”的一声站起来,同事望了一眼又埋头工作,可见她所在的城市人情冷漠。
C. 小说中关于保姆的外貌描写,暗示这位保姆真诚、善良,表明女主人公的选择是正确的,也为后文老人被照顾安好做了铺垫。
D. 女主人公没有能力将父亲带在身边,近两年又新换了工作,压力大,任务多,才一直没办法挤出时间回去看父亲。
5. 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对待生病的父亲,她在情感上出现了哪些变化?请简要分析。
6. 小说中间为什么要写在回乡的火车上女主人公看到一个小孩向妈妈提问题这个情节?请简要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煮雪烹茶
聂鑫森
天一亮,雪光和曙光如瀑布般从窗外奔泻而入,洁白如羊脂。
昨夜的雪下得真大,飘飘洒洒,如鹅毛如柳絮。
北风微微,雪花落地的声音,如柔弦轻抚,入耳入心。
石上泉和夫人何洁早醒了,披着棉袄靠在床头。
空调喷吐着热气,暖融融的。
何洁说:“你昨夜总是翻身,睡不实。
”
石上泉笑了,说:“这样的大雪,隔了十年才下一次,稀罕哩。
天气预报,分毫不差。
我们的北斗卫星,真是个好玩意儿。
”
“怪不得你昨日黄昏,去园子里把那块青石板用清水洗了又洗,为的是干干净净地承接雪花。
”
“对。
往年下雪,稀稀落落,敷衍了事。
我总想煮雪烹茶,过过瘾,这回可以如愿了。
”
“也学《红楼梦》里的妙玉?”
“那学不了。
园子里有梅树,也开了花,但要搭梯子去采撷梅蕊里的雪,一点点地收集。
可儿子一家都在外地,我敢登梯取雪吗?古稀之人,不敢为风雅而冒险,伤了腿脚,不是苦了夫人吗?”
何洁忍不住哈哈大笑。
“我该去舀雪了,你再休息会儿。
”
“我得去为你备早餐了,这叫同起同落。
”
石上泉曾供职于市里的环境保护监测所,当了好多年的所长,职称是正研究员,得到同行赞誉的学术著作是《工业城市的环境治理》《大气污染的排放控制与净化》。
退休十年,石上泉不再管所里的事,侍花种草,读些闲书。
他虽是学工的,但兴趣却很宽泛,也练字也写诗。
曾有一家《老年报》的年轻记者打电话来预约采访,一听石上泉问是“哪位”,以为是他的儿子,忙礼貌地说:“请你爸爸接电话。
”石上泉一听,将错就错,说:“爸爸来不了啦!”记者又问:“他怎么啦?”石上泉说:“他早归山了,我是他的儿子石上泉!”记者一听,笑得差点儿掉了下巴。
石上泉提了一只细篾编织的小竹篮,拿了一把用南竹片削制的长竹刀,走到园子里去。
黑色的羽绒长大衣,黄色的羊毛围巾,枣红色的绒线老人帽,从上到下,饱满而明丽。
何洁说:“老来俏啊!”
“谢夫人谬奖。
我往园子里的梅树边一站,也是一棵老梅树,铁干虬枝,开着黄的红的花。
这叫‘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闲暇时,石上泉喜欢站在晒台上远眺——这是职业习惯使然——看看天,嗅嗅风中的气味,估测环保的
效果。
往北望是本市原来的工业区,林立着许多高大的烟囱,他曾活剥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变为“赏菊东墙下,怅然见烟囱”。
这些年来,大部分排污企业迁走了,留下的少数企业也在治污上花了血本,变得天清气朗了。
昨天现任的所长,派专人送来一份已上报的《潭州地区环境治理检测达标报告》的副本,请他这个老所长看后提提意见。
他认真看了,觉得基本上是符合事实的。
踏着四五厘米厚的雪,雪发出吱吱的细碎声,他走到井边的大青石板前。
青石板有两米长、半米宽,高约三十厘米,形如床。
春秋晴和的日子,他喜欢坐在石上看书;夏日午后,他干脆躺在石上闭目养神。
他在石边蹲下来,先用竹刀刮去上面的一层雪,再用双手捧雪放入竹篮。
寒气从指尖刺入,再狠狠地刺入他的心尖,他知道气温应在零下3℃左右。
这雪真是白净,没有任何杂质,他忍不住抓了一点放入口中,凉且爽。
雪满竹篮,他又去北墙角,折了几枝斜曳而下的蜡梅——上面缀着全开、半开的金色花朵和未开的花苞--以便插入客厅案头的釉下彩瓷瓶,作清供之用。
过会儿回到室内,他会把篮中的雪倒入一个白瓷大盆,让雪在空调的暖气中融化为水,再用白纱布过滤(以防有异物),然后就可以用雪水煮茶了。
红泥小炉里燃着木炭,火苗子如舌,吐得长长的。
放了雪水的大陶壶,搁在炉上。
待水冒出热气时,石上泉再将苦茶放入壶内,盖上壶盖,静候沸声。
两个精美的白瓷小盖碗,放在炉边的小几上。
何洁说:“你对吃茶也很里手,得闲了可写写科普文章。
”
“这使不得,我是只吃不写。
古人云:‘鉴者不写,写者不鉴。
’王国维谈论词的艺术有《人间词话》一书传世,可他自写的词,就让人不敢恭维。
”
陶壶盖有了响动,茶水沸腾了。
石上泉提起陶壶,往揭开盖的小盖碗里倒茶,一屋子香气氤氲。
石上泉缓缓地啜了一小口,再闭住嘴让茶水在舌尖周围缭绕,然后才细细咽下。
突然,他眉头紧锁,对夫人说:“这茶不能喝。
”
何洁问:“这茶蛮好的,怎么不能喝?”
“此中有硫化物的气味,昨夜北风虽弱,却带来城北烟囱里未除净的气味,掺在雪里了。
”
“那些烟囱不是有水净化装置吗?并未见有灰黑的烟尘啊!”
“冒的是白烟,但净化不到位,不是煮雪烹茶,也发现不了。
”
石上泉提起炉上的大陶壶,去厨房把水倒了,洗净后再去灌上井水,重重地搁到炉火上。
“我要为好壶好杯好茶一哭。
新所长的那个环境治理达标报告是怎么写的?若不是拿了好处费为人消灾,就是浮在上面不着实地。
我要写篇文章,题目是《从煮雪烹茶看环境的并未达标》。
”
“你不是说鉴者不写吗?”
"这件事必写,活活地大煞了我一怀雅兴!"
(有删改)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天气预报,夜降大雪,分毫不差,石上泉对北斗卫星等科技发展感到自豪,活剥陶渊明诗句则体现了石上泉的职业良知。
B. 黑色的大衣,黄色的围巾,枣红色的帽子,这身穿着与雪景对比鲜明,石上泉还自比是一棵老梅树,表现了他的高傲和孤芳自赏。
C. 文章中有很多关于石上泉夫妻二人对话,使情节更加紧凑,叙事更为集中,也给读者展示了石上泉夫妇生活的风趣幽默。
D. “活活地大煞了我一怀雅兴”,干净利落,掷地有声,写出了石上泉怀着雅兴大费周章煮圈雪烹茶,却因雪被污染而留下遗憾。
8. 文章开头两段的环境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9. 文章以“煮雪烹茶”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余固笑而不信也。
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
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嚐吰如钟鼓不绝。
舟人大恐。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嚐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古之人不余欺也!”
10.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适:往
B. 余固笑而不信也固:坚决
C. 如乐作焉作:演奏
D. 汝识之乎识:记得、知道
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送之至湖口/人皆得以隶使之
B. 徐而察之/掩口胡卢而笑
C. 微波入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与风水相吞吐/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12. 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
(我的)大儿子苏迈将要到饶州的德兴县当县尉
B. 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因而能够看到这座人们称之为石钟山山
C. 有大石当中流
有块大石头正对着水的中央
D. 空中而多窍
(大石头)高高耸立在空中,有好多窟窿
13.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任务。
①嚐吰如钟鼓不绝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③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④韦编三绝
试推断:“绝”所用造字法是______,本义(原始义)是______;另写一个用此造字法造的字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桂州腊夜
戎昱①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②,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③,辛苦向天涯。
[注]①戎昱:唐代诗人,荆南(今湖北江陵)人,少试进士不第,唐大历初年被镇守荆南的卫伯玉辟为从事,后漫游湘桂间。
大历后期宦游至到桂州(今广西桂林),任桂管防御观察使李昌巙的幕宾。
这首诗是他到桂州第二年岁暮除夕之夜所写。
②残漏:残夜将尽时的滴漏,漏,漏壶,古代计时器。
③骠骑:骠骑将军的简称,这里借指诗人的主帅李昌巙。
A. 诗歌首联写除夕守岁,诗人直坐到三更已尽。
“尽“赊”二字表现出作者浓重悠长的乡思和离家万里的处境。
B. 颔联乃诗人于忧愁之中凄然入睡,梦回故园所见之景。
思乡情重,诗人在梦中甚至听见寒夜里雪落竹丛之声。
C. 诗歌的最后一联与首联相呼应,点出诗人宦游在外,归途漫漫,岁暮不得归的原因,并以此收束全诗。
D. 这首诗写了除夕之夜诗人由坐至睡、由睡至梦、由梦至醒的过程,辅以环境气氛的渲染,呈现出隽永含蓄、深情绵邈的艺术风格。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次北固山下》一诗中,王湾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暗寓了昼夜轮回、季节更替、时光流逝而游人未归的思乡之情。
(2)《〈论语〉十则》中以水不舍昼夜而奔流的习性来勉励人们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望岳》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孟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归谬法是指为反对错误观点,先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的论证方法。
仿照下面的示例,另写两句话,两句话之间不必存在语意联系。
要求:符合归谬逻辑,句式基本一致,语言简洁明了。
例句:如果说话的声音越大,就越接近真理,那么大喇叭就是真理的化身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11分)
17.下面是某大学即将迎来建校60周年校庆的公告片段,其中有五处用词不符合书面语体要求,请找出并改正。
六十载栉风沐雨,一甲子薪火相传。
2019年5月16日,安徽财经大学将迎来建校60周年诞辰。
自校庆一号公告传达以来,全体师生员工、广大校友及社会各界人士热切关注、尽力支持、积极参与,校庆各项准备工作有序推进。
在此,我们谨致以诚恳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四、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
叶嘉莹先生认为,古人将自己内心的感动写进诗词中,因此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歌中所蕴含的充足的、真诚的生命。
请选择一句你喜爱的诗或词,写出它给予你的生命启示。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角度自选;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④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参考答案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
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本题中,D项,“因为他还心存疑虑,想确定小穆信上所写的内容是否真实”分析错误,从文中“竟自我谴责得不行……怎么对一个女孩儿那等小气”来看,谭先生想找到小穆的目的在于想表达自己的内疚之情,对小穆进行帮扶。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
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文中的小穆是一个生活艰辛但希望考自己的努力改变家庭困境的年轻人。
从正面描写“但觉五声曼妙,缠绵低回,如诉如泣,似怨似慕”和侧面衬托“画家画商,凡听过小穆吹箫的”概括出小穆吹箫技艺高超;从“对于小穆的薪水,也不例外,月付三百元而已。
每到一小时另付50元。
小穆默然认可。
且要求不论早晚,随传随到”“小穆知足”概括出自强自立;从“箫声顿停,小穆尖叫着不顾一切冲出了画廊”“小穆抱紧他,一通哭”“说她的姐姐患了癌,她和父亲背井离乡四处闯荡,实指望能挣到替姐姐治病的钱”概括出小穆珍视亲情。
【3题详解】
本题考查赏析小说结尾的能力。
文章的结尾主要有“出乎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戛然而止”“直接点明主旨”“急转直下”“环境渲染”等方式,作用分别“结构严谨、悬念丛生”“留下回味、想象的空间”“中心突出”“富有戏剧性”等,还要结合人物的塑造,主旨的表达进行进一步分析。
解答此题,首先理解小说的主题,小说讴歌小穆父女的可贵亲情以及美好人性,同时提醒我们要对生活中的弱势人群多些同情和关爱;然后分析小说结尾的内容,结尾是一种虚写的手法,“那天夜里我连续做梦”“先梦见自己变成了谭先生”“又梦见自己变成一位富商”“接着做下去会是那父女二人盗画的梦,还没开始做,却醒了”这样以梦境的形式,表达对小穆父女的可贵亲情以及美好人性的肯定与赞赏,深化了小说主题,使文章委婉含蓄,更加感动人。
这种虚写梦境的方式扩大了小说的意境,给读者留下了自由想象的广阔空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点睛】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点)的方法。
步骤一:仔细审题,明确方向。
(1)是概括还是分析。
“概括”题只要求写出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即可,“分析”题要在此基础上结合文本内容做解释。
(2)是性格特点还是形象特点。
“形象”一词应大于“性格”,它以性格为中心,兼及人物的外在特征、身份地位等。
答形象题时不要忘记人物的身份、地位、职业等因素。
若问的只是“特点”,则等同于形象特点。
步骤二:总体把握,划句分析。
确定作者感情倾向是褒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BD考核内容,C项考核结构。